-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至元嘉禾志
至元嘉禾志
九里 吴会 【九里赵志作九溪】
永乐乡在县西北十三里管里二
朱泾 羞墓
思贤乡在县北三十里管里二
吴后 平塔
迁善乡在县东北四十五里管里五
松墩 曹澳 杨澳 江泾 斜塘
麟瑞乡在县东北三十六里管里三
殿林 射城 魏塘
永安乡在县东北五十里管里三
黄港 胡受 巡院
奉贤乡在县东六十里管里三
白牛 屠泾 新城
右二十二乡乡别为四十都
海盐县
海盐乡在县东南郭下管里四
长年 东城 闻琴 大周 【赵注东城作连奔】
考证唐开成闲刘府君墓志云葬县南三里地号乌夜乡名海盐又太和元年杜府君墓志云葬甘泉乡乌夜原二志皆文宗时岁次前以乌夜为海盐乡后以乌夜为甘泉乡抑亦当时乡分有改隶耶乌夜啼古琴曲名县今有闻琴里旧县学在乌夜乡后并为海盐乡
甘泉乡在县西南一十里管里四
永和 瑞井 驯雉 东姜
开济乡在县西一百步管里四
欤城 保寿 合穗 禀化
大易乡在县西北一十五里管里四
新进 淘泾 击壤 萧墓
德政乡在县西南二十里管里五
金牛 延德 檇李 斤林 归仁
长水乡在县西一十八里管里四
横山 徐泾 招贤 甘雨
永宁乡在县西二十里管里四
秀歧 崇教 永昌 崇仁
考证旧为永泰后改是名
武原乡在县北二十里管里四
永福 弦歌 邻鹤 马厩
华亭乡在县北五十五管里五
招贤 新安 鱼圻 溪里 乌社
齐景乡在县北四十里管里五
当湖 惠安 埭隆 下亭 羊墅 【赵志有由义无埭隆】
考证有齐景公庙在焉或云孟子载齐景公曰吾欲观于转拊朝(仃去丁改舞)遵海而南也以景公尝游于此旧有碑磨灭不可读又唐贞元十四年太子左赞善大夫吴郡陆使君夫人汝南县君周氏墓志铭云祔于嘉兴县东界海盐县齐景乡青墩原西北茔则齐景乡旧有青墩原矣
右十乡乡别为二十三都 【按九域志云海盐十有一乡后为十乡唐德宗贞元十一年八月六日苏州刺史于(由页)奏以所管十乡为十五乡昭宗干宁五年以户口数少并为十乡】
崇德县
南津乡在县西郭下管里八
孝义 清化 大义 桂华 嘉福 长营 进安 永丰
语儿乡在县东郭下管里六
堽城 郡林 孝义 南阳 通贤 宣化
考证汉法十里一亭十亭一乡凡封侯则视功大小亭乡县郡各有差或谓语儿在汉为亭辕终古之封止是亭侯乃证以孟康吴南亭之注是盖不然春秋战国时檇李御儿俱望地纵横广袤亦相等秦易檇李名由拳且以为县则御儿为乡无疑武帝锐于赏功终吝于后故袭爵者少纔六年庄侯终古死而国除矣孟康魏人恐于吴地不能订其详吴南亭者特指语儿十亭之一耳
募化乡在县东三十五里管里四
义政 尊贤 永新 清平
千金乡在县东六十里管里四
新政 大麻 得义 睹谷
崇德乡在县东北一里管里六
和义 知和 神墟 上莫 石阙 崇新
千乘乡在县东北一十二里管里九
纪目 羔羊 上蔡 游屯 钱林 令墅 五社 双林 新城
考证吴王夫差养兵放牧于此故名
积善乡在县西北二十里管里八
宣风 仁化 嘉善 生贤 崇政 万年 大通 西河
石门乡在县北二十里管里六
六塔 长濠 通贤 上林 从信 含仁
保宁乡在县北三十里管里四
尊贤 鹊宿 白马 义安
清风乡在县东北四十里管里四
化迁 清和 高田 众安
永新乡在县东北四十九里管里四
集贤 静安 翁林 下塔
梧桐乡在县东北四十九里管里五
梧桐 凤鸣 永泉 邵庄 善众
考证集贤旧经云二乡接境有官窑父老传正吴越分疆之地今有走马岗洗马池在二乡又有平原之野
右十二乡乡别为三十一都都又分为十保 【按古志县元管七乡寰宇记云九乡】
镇市
松江府
青龙镇在府东北五十四里
考证旧为海商辐凑之所镇之得名莫详所自惟朱伯原续吴郡图经云昔孙权造青龙战舰置之此地因以名之宋景佑中置文臣理镇事以右职副之后止文臣一员政和闲改曰通惠高宗朝复为青龙今镇治延袤有学有狱无复海商之往来矣
嘉兴县
魏塘镇在县东三十六里
白牛镇在县东北六十里
考证宋贤良陈舜俞居焉自号白牛居士故以名旧为巿圣朝至元十三年立为镇
陶庄巿在县北
新城巿在县西二十七里
永乐巿在县西南二十七里
海盐县
宁海镇在县东
考证唐天宝十年太守赵居贞置宋淳化二年移置今废
澉浦镇在县西南三十六里
广陈镇在县东北九十里
当湖巿在县东北四十里
半逻巿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鲍郎巿在县西南五里
崇德县
青镇巿在县东北五十八里与乌镇巿相对分东西岸东曰青镇属本县西曰乌镇属乌程县民物蕃阜塔庙桥道宅第园池甲他镇戍
语儿巿在县东南隔运河二百步后均为县巿矣县巿即古义和巿也
石门巿在县北二十二里
考证巿有二张居焉乡里称善人笃于教子诸孙悉有文声
皁林巿在县北四十里
凤鸣巿在县东北四十里
考证巿居徐族为多登进士科者相望视他聚落为仅有
洲钱巿在县西北二十七里
考证宋南渡初士大夫来寓者殆二十家赠太师申国赵公不求父子寓踰一纪申公自号守一道人庆公善应字彦远诗翰尤妙丞相福王实生于寺桥南之民舍苏计属师德仁仲吕显谟正已仲发迭主诗盟即祗园精舍为簪盍之所故诗人沈文伯有翠娥环坐忆洲钱之句
嘉禾志卷第四
山阜
松江府
昆山在府西北二十三里高一百五十丈周回八里
考证陆士衡赠从兄士光车骑诗云髣佛谷水阳婉变昆山阴注引陆道瞻吴地记曰海盐县东北二十里有昆山陆氏父祖葬焉舆地广记云昆山陆氏之先葬此后机云兄弟有辞学时人以玉出昆冈因名之征北将军陆祎墓在山巅
机山在府西北二十里
考证因陆机得名山下有村曰平原亦因陆平原名之平原内史即机也干山圆智寺记云所谓机山者往往排峦列岭概为陆氏之家山总而名焉
横云山在府西北二十三里高七十丈周回五里
考证本名横山唐天宝六年易是名与机山相望仅五里许或云因陆云名之有白龙洞在山顶之西南其深不可计山下有祭龙坛
淀山在府北六十里薛淀湖中周回三百五十步高三十丈
考证山形四出如鳌上建浮图下有龙洞屹立湖中亦落星浮玉之类傍有小山初年仅两席许久之寖长寺僧筑亭其上榜曰明极
金山在府东南九十里周回十里高一十七丈
考证吴地记云有平坡可容二十人坐北有寒穴其泉香甘
畲山在府西北二十四里高八十丈周回一十八里
考证旧传有姓畲者居此因名焉按姓苑畲姓出南昌
干山在府西北二十九里高七十丈周回五里
考证旧图经云昔有干氏居此圆智寺记云兹山后皆干氏所有故以为名
薛山在府西北二十四里高九十丈周回七里
考证吴地记云薛约道居此因以为名
城山在府北二十里高八十丈周回五里
考证旧经云山状周环如城因以为名
细林山在府西北十八里高五十丈周回七里
考证本名神山唐天宝六年易是名
土山在府西北二十五里高二十丈周回一里九十步
秦山在府南六十里高二十八丈周回一里九十步
达岸山在府东南一百六十里海水中周回八里高二十五丈
竹屿山在府东南一百八十里海水中周回六里高五十丈
许山在府东南二百五十里海水中周回五里高五十丈
簳山在府北三十里周回三里高五十丈
遮山在府东南七十里周回二里高五十丈
浮山在府东南一百里海水中周回一里一百步高十丈
苏山在府东南一百六十里海水中周回一百五十步高二十丈
严山在府西北二十七里周回四里二十二步高四十丈
凤凰山在府西北二十八里
陆宝山在府西二十五里
考证本陆氏家山
嘉兴县
胥山一名张山在县东南三十里高一十五丈周回二里
考证旧经云伍子胥伐越经营于此地故名胥山按史记吴太宰嚭谗子胥吴王赐子胥剑因自刭死吴王闻之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名曰胥山水经所载与此略同吴录曰胥山在太湖边去江不百里故曰江上又曰吴王杀子胥投之于江吴人立祠于江上故名胥山寰宇记曰苏州吴县有胥山在县西四十里吴地记云夫差十二年既杀子胥死后悔之君臣临江作塘设祭奠百姓缘为立祠故张尧同诗云马革浮尸去君王太忽人此山空庙貌何以劝忠臣又唐杭州刺史卢元辅有胥山铭而言子胥庙貌故今杭州之吴山亦名胥山然则胥山非一矣今此山左有石龟凝望泾水自高而下有欲趋赴之态昔风雨中有老农见其行疑其为怪潜命工凿伤一目右有吴王磨剑石长可三四丈直指西下剑痕在焉宋隆兴元年观察李君有请于朝损已俸以营此山因有之后李氏废守臣复有请于朝拨隶郡学而郡学又以荒山皆石无出产利竟为樵牧之地后乡人士陈氏凿石结庐读书于此名胥山书堂游览者多留题今堂犹存
殳山在县西南五十七里高二丈周回七里
考证昔道士殳基隐居学道于此后尸解焉因以名
海盐县
故邑山在县东北三十六里高八十丈周回二十里
考证舆地志云山下有城唐志云旧县治汉顺帝二年因县沦陷为湖移置此山下后为故邑巡检司
秦住山在县南一十八里高一百六十丈周回二十里
考证舆地志云秦始皇游登此山因以名之后魏郦道元注水经云县南有秦望山秦始皇所登以望东海故得名焉晋乐资九州岛志曰县有秦径山秦始皇径此美人死葬于山下有美人庙考旧图经则为秦住今会稽则有秦望始皇刻石纪功之所
望虞山在县东南二十二里高九十丈周回一十二里
考证旧经云以隔海望会稽上虞县因名
长墙山在县南三十五里高八十丈周回一十九里
考证按旧经云秦始皇东游登山望海以其孤耸遥望势如堵墙因名
泊橹山在县南三十五里高一百五十丈周回四十里
考证舆地志云秦始皇东游候潮渡海泊橹此山下因名
金粟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高九十八丈周回六里
考证一名六里山按吴地志云有石篆书三十八字天册元年刻碑旧在知县厅后废山有广惠禅院
白塔山在县东南二十里海中
考证山上有白塔因名旧有港通鲁浦名曰白塔潭海舟多泊焉浦塞舟皆归澉浦北户录曰唐至德初徐正字嶷于海盐县白塔山沙渚之上得桃核片可容一升则知草木在山海闲有瑰形殊状者多矣宋建炎四年春贼将徐大刀
舣舟山下见林木茂盛有两道人弈碁登岸就之不见遂不扰海邑而去
夹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高七十丈周回七里
考证旧图经云山居金牛金粟二山之闲因名
金牛山在县西南五十里高一百三十六丈周回四十里
考证吴地志云昔有牛粪金村民皋伯通与弟随之牛穴此山而入二人凿山欲入山崩兄弟皆死遂名金牛洞寰宇记云亦名会骸山九州岛要记古有金牛入此山皋伯通兄弟入凿此山取牛山颓二人同死穴中因名会骸山
沈山在县西南七十里高三十五丈周回七里
考证旧图经云宋临海南阳二郡太守沈景葬于此因名唐属苏州海盐县昭宗大顺中割归杭州今沈山即盐官县峡石镇之东山
陈山在县东北四十里高八十一丈周回一十五里
考证按旧经云有龙潭显济龙王庙是也百姓祷之随有感应郡中每遇旱暵取水祠之雨即(上雨下滂)霈宋建炎初加封是名
横山在县西南三十里
考证顾况所居唐县令刘长卿有过横山顾山人诗山有寺曰禅寂院
雅山在县东北三十六里高五十丈周回六里
考证山多怪石俗呼为惹山地中得砖记云雅山
紫云山在县南三十二里高八十丈周回九里
丰山在县南一十八里高一百三十丈周回十二里
考证耆老相传云秦始皇屯兵于此山有石屋三所昔有发之者蜂虿蛇虺不敢近
崇德县
陈山在县西北三十里高一十三丈周回一里
殳山在县东六十里高一十三丈五尺周回二里
江海
松江府
松江在府北七十里
考证其原始于太湖口而东注于海书曰三江既入震泽厎定韦昭以为三江者松江浙江浦阳江也今浙江浦阳江与震泽不相入韦说非也续吴郡图经据郦善长云松江自湖东北径七十里江水分流谓之三江口吴越春秋云范蠡去越乘舟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谓此也庾仲初扬都赋注云大湖东注为松江下七十里有水口分流东北入海为娄江东南入海为东江与松江而三今松江自吴江县过甫里径华亭入青龙镇自湖至海凡二百六十里若夫有新江旧江之别者宋嘉佑闲吴中水灾时李兵部复圭为转运使韩殿省正彦宰昆山闻松江之白鹤汇如盘龙之法其后崇宁中漕使郏亶又浚治之遂为民利尝询之父老所以然者松江东注地曲折自白鹤汇极于盘龙浦环曲而为汇不知其几水行迂滞不能径达于海今所开松江自白鹤汇之北直泻震泽之水东注于海略无迂滞处是以吴中得免水患
沪渎江在府东北一百一十里
考证吴郡记松江东泻海曰沪海亦谓之沪渎广韵沪水名也白虎通发源而注海曰渎陆鲁望渔具诗序列竹于海澨曰沪吴之沪渎是也皮日休吴中苦雨诗全吴临巨溟百里到沪渎海物竞骈罗水怪净渗漉即此地也江侧有沪渎垒盖虞潭袁崧防海之处两旁有东西芦浦泻于渎江
海在府东八十里南九十里
考证是郡东南并距海自柘湖(烟去火改)塞遂置堰以御咸潮往来宋政和中提举司官兴修水利欲涸亭林湖为田尽决堤以泄湖水是郡地势东南益高西北益卑大抵自三泖五浦下注松江以入于海虽决去诸堰湖水不可泄咸水竟入为害于是东南四乡为斥卤之地民流徙他郡中闲州县官虽知其害复故堤堰独留新泾塘以通盐运海潮汐冲突塘口至阔三十余丈咸水逆入苏湖境上干道七年八月右正言许公克昌请于朝时太傅邱公(上宗下山)除秀州陛辞之日因奉孝宗圣训亟来相视以运港水势较新泾为稍缓遂移筑新泾堰于运港后堰外随潮沙涨牢不可坏三州之田始得免咸潮浸灌之患
海盐县
海在县东五里南纔二里
考证与明越二州相对耆老云深夜籁寂时越土鸡犬之声相闻海濒旧有镇海楼海月亭龙王庙有岗十八条为海潮之限因潮汐漂荡日久今皆为鱼龙之宫无复存矣岗仅存一在县学南五十步南抵澉浦三十六里番舶萃焉东北抵乍浦商舶闲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