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修台湾府志


  八蜡祠:在兴隆庄龟山之阴。康熙四十五年蝗灾,知县宋永清忧之,建祠祷祝。

  忠义孝悌祠:在学宫左。雍正元年,奉旨建。祀守备马定国、千总陈元、把总林富、领旗王奇生;俱康熙六十年殉难。有司春、秋致祭。

  烈女节妇祠:在县治北门。祀阮氏荫娘、郑氏月娘、黄氏叶娘。康熙四十八年,知县宋永清建坊;雍正元年,奉旨建祠。春、秋致祭。

  诸罗县

  社稷坛:在县治东南隅。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治东南隅。

  先农坛:在县治东南隅。

  邑厉坛:在县治北隅。

  文庙:在县治西隅(有碑记,载「艺文志」)。

  崇圣祠:在大成殿后。

  名宦祠、乡贤祠(俱未建)。

  城隍庙:在县署左。

  关帝庙:在县署东北隅。后殿为三代祠。康熙五十二年,参将翁国桢建;五十四年,参将阮蔡文、守备游崇功成之。一在善化里目加溜湾。

  天后庙:在县署左。康熙五十六年,知县周锺瑄募众建。又一在县署内;乾隆二十六年知县卫克卫新建。一在县治西门;乾隆二十五年泉州民募建。又一在外九庄笨港街;三十九年居民同建。一在盐水港;五十五年居民同建。一在兰井南势,乾隆二十七年平和县民建。

  忠义孝悌祠:在学宫内。雍正元年,奉旨建。祀参将罗万仓、革职把总江光达;俱康熙六十年台变殉难。有司春、秋致祭。

  烈女节妇祠:在学舍傍。祀罗万仓妾蒋氏;系台变殉难,奉旨建。有司致祭。

  彰化县

  社稷坛:在县治东郊。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治东郊。

  先农坛:在县治东郊。

  邑厉坛:在县治北门外。

  文庙:在县治东北隅。

  崇圣祠:在大成殿后。

  名宦祠、乡贤祠(并未建)。

  城隍庙:在县治东门内。雍正十二年,知县秦士望建。乾隆二十二年,知县朱山重修。

  关帝庙:在县治南门内。后殿为三代祠。雍正十二年,知县秦士望建。乾隆二十四年知县张世珍重修。

  天后庙:在北门内。乾隆三年,北路营副将靳光瀚建。二十六年,副将张世英重修。又一在县城东;乾隆十三年知县陆广霖倡建。

  岳帝庙(俗讹玉帝庙):在县治东。

  淡水厅

  城隍庙:在竹堑城厅署内。

  关帝庙:在竹堑城东门内。

  天后庙:在竹堑城北门外。乾隆七年,同知庄年、守备陈士挺建。一在淡水关渡门;康熙五十六年诸罗知县周锺瑄建。一在淡水新庄街;雍正九年建。一在淡水艋舺渡头;乾隆十一年建。

  澎湖厅

  天后庙:在妈祖澳。康熙二十二年,水师提督施琅克澎湖,入庙见神像面有汗,衣袍俱湿;知为神助。事闻,特遣礼部郎中雅虎致祭,祭文镌额悬于堂。各澳皆有庙。

  将军庙:在将军澳(神无考)。

  关帝庙:在妈祖宫西侧。

  祭关帝仪注:岁凡三祭。五月十三日,前殿用帛一、牛一、羊一、豕一、果品五盘;后殿不用牛,余如前殿。其春、秋二祭,前殿用帛一、牛一、羊一、豕一、笾十、豆十;后殿帛各一、羊各一、豕各一、笾各八、豆各八。祭日,引赞引承祭官进左旁门,赞:『诣盥洗所』;盥手帨巾。毕,通赞唱:『执事者各司其事』。引赞赞:『就位』:引承祭官就位。通赞唱:『迎神』。司香者捧香盒立香炉左;引赞引承祭官诣香炉前。司香者跪;引赞赞:『上香』;承祭官将炷香接举,插炉内。又上块香三次。毕,引赞赞:『复位』;承祭官复位。引赞赞:『跪……(承祭官行三跪九叩礼);兴,平身』。通赞唱:『奠帛,行初献礼』。捧帛、执爵者将帛、爵捧举,各就神位前。引赞赞:『奠帛』;奠帛官跪献。毕,行一跪三叩礼,退。赞:『献爵』;献爵官立献。毕,退。赞:『诣读祝位』;读祝者至祝案前行一跪三叩礼,将祝文捧起,立承祭官之左。引赞赞:『跪』;承祭官及读祝者俱跪。赞:『读祝』。读祝毕,捧至神位前,安盛帛盒内;行一跪三叩礼,退。引赞赞:『叩,……(承祭官行一跪三叩礼);兴,平身』。通赞唱:『行亚献礼』。……(仪同初献,但不奠帛、不读祝)。通赞唱:『行终献礼』。……(仪同亚献)。通赞唱:『彻馔』;执事者诣神位前,将笾、豆等各少举。通赞唱:『送神』;引赞赞:『跪,……(承祭官行三跪九叩礼);兴,平身』。通赞唱:『读祝者捧祝、进帛者捧帛、司馔者捧馔,恭诣燎位』;引赞引承祭官退至西边立,俟捧祝、帛过毕,复位。引赞赞:『诣望燎位』;引承祭官至燎炉前。赞:『焚祝、帛』;赞:『礼毕』。引承祭官退。后殿仪注:祭日,引赞引承祭官进中门,赞:『诣盥洗所』;盥手帨巾。毕,通赞唱:『执事者各司其事』。引赞赞:『就位』;引承祭官就位。通赞唱:『迎神』;司香者捧香盒,立香炉左。引赞引承祭官诣光昭公香炉前,司香者跪;引赞赞:『上香』;承祭官将炷香接举,插炉内。又上块香三次。毕,引赞引承祭官诣裕昌公香炉前,同前上香。毕,引赞引承祭官诣成忠公香炉前,同前上香。毕,引赞赞:『复位』;承祭官复位。引赞赞:『跪,……(承祭官行二跪六叩礼);兴,平身』。通赞唱:『奠帛,行初献礼』;捧帛、执爵者将帛、爵捧举,各就神位前。引赞赞:『奠帛』;赞:『献爵』……(仪俱同前殿)。先光昭、次裕昌、次成忠各献毕,赞:『读祝』;诣读祝位(在光昭公前);……(仪同前殿)。通赞唱:『行亚献礼』。……(仪同初献,但不奠帛、不读祝)。通赞唱:『行终献礼』。……(仪同亚献)。通赞唱:『彻馔』(仪同前殿)。通赞唱:『送神』;引赞赞:『跪,……(承祭官行二跪六叩礼);兴,平身』(余悉同前殿)。

  祭龙神仪注:祭日,清晨各官齐集庙侧。鼓三严,引赞引承祭官进中门。赞:『诣盥洗所』。盥毕,通赞唱:『执事者各司其事』。引赞赞:『就位』;引承祭官就位。通赞唱:『迎神』;司香者捧香盒,立香炉左。引赞引承祭官诣香炉前,司香者跪。引赞赞:『上香』;承祭官将炷香接举,插炉内。又上块香三次。毕,引赞赞:『复位』;承祭官复位。引赞赞:『跪,……:(承祭官行二跪六叩礼);兴,平身』。通赞唱:『奠帛,行初献礼』。捧帛、执爵者将帛、爵捧举,就神位前。引赞赞:『奠帛」;……。赞:『献爵』;……。赞:『读祝』;读祝毕。赞『行亚献礼』。……。赞:『行终献礼』。……。赞:『彻馔』(俱仪同前殿)。通赞唱:『送神』;引赞赞:『跪,……(承祭官行二跪六叩礼);兴,平身』。引赞赞:『诣望燎位』;引承祭官至燎炉前。赞:『焚帛』;焚毕,赞:『复位。礼毕』。

  祭厉坛仪注:每岁凡三祭:春祭清明日、秋祭七月十五日、冬祭十月初一日。每祭用羊三、豕三、饭米三石、香烛酒纸随用。先期三日,主祭官斋沐更衣(用常服),备香烛、酒果牒告本处城隍。通赞唱:『行一跪三叩礼。……兴,平身』。诣神位前跪,进爵、献爵、奠爵,俯伏;兴,平身,复位。又行一跪三叩礼;兴,平身。焚告文,礼毕。本日设城隍位于坛上,祭物羊一、豕一;设无祀鬼神坛于坛下左右(书曰「本府境内无祀鬼神」),祭物羊二、豕二,盛置于器,同羹饭等铺设各鬼神位前。陈设毕,通赞唱:『执事者各就位,陪祭官各就位,主祭官就位』。赞:『行一跪三叩礼。……兴,平身』。主祭官诣神位前跪,三献酒,俯伏;兴,平身,复位。读祭文;读毕,又行一跪三叩礼,焚祭文并纸钱,礼毕。

  祭旗纛仪注:每岁霜降前一日,镇标暨城守及三营将士盛装铠仗,迎请旗纛到教场,张幕札营。至霜降日,五鼓,以帛一(白色)、羊一、豕一,行三献礼。礼毕,放炮扬威,撤幕束装整伍回营,归纛于庙。各营皆然。
 
卷八

  学校

  学宫书院社学土番社学学田

  自三代以来,化民成俗,莫不以学为先。我国家菁莪造士,声教覃敷;薄海人文,蒸蒸蔚起。台虽外岛,作育数十年,沐浴涵濡,骎骎乎海东邹鲁矣。廷议谓重洋之险,士子远涉维艰,圣恩特增解额;并允学臣所请,建立书院。恩波浩荡与声教同流,岛屿文明因之日盛。而且番社有学,文身者亦习弦歌。岂特在野之俊秀有德、有造已哉!志学校。

  学宫

  书院

  社学

  土番社学

  学田

  学宫

  台湾府儒学:在宁南坊。中为大成殿,东西两庑;前为戟门、为棂星门、为泮池;后为崇圣祠。康熙二十四年,巡道周昌、知府蒋毓英建(因郑氏旧址)。三十九年,巡道王之麟建明伦堂于殿左。五十一年,巡道陈璸建名宦祠、乡贤祠、学廨各斋舍,又于明伦堂左建朱子祠、文昌阁(详见「碑记」)。五十七年,知府王珍移建泮池于棂星门外。五十八年,巡道梁文煊修。乾隆十年,巡道摄府事庄年重修。十四年,廪生侯世辉等捐资呈请改建:正庙居中,左右两庑;前为大成门、又前为棂星门、为泮池;后为祟圣祠。左右两廊达于庑,祠左右为礼乐库、典籍库;门左右为名宦、乡贤祠,门外左为礼门、右为义路;又外为大成坊、泮宫坊。庙左为明伦堂,两廊斋舍。堂左为朱子祠,后为文昌阁。堂后为教授宅,阁后为训导宅。并铸祭器、造乐器,规制完整。

  入学定额:康熙二十五年,总督王新命、巡抚张仲举题准:岁进文、武童各二十名,科进文童二十名、廪膳二十名,增广如之。岁贡以廪生食饩浅深为先后,一年贡一人。雍正元年,特恩广额一次,加进七名。乾隆元年,特恩广额一次,名数如前。雍正年,总督高其倬题准:台地文风渐盛,嗣后岁、科两试,饬令该地方官查明现在台地之人有田、有屋入籍既定者,取具里邻结状,方准考试。乾隆五年,巡视台湾御史兼提督学政杨二酉奏准:粤民流寓在台年久入籍者,台属四邑均有户册可稽;缘系隔省流寓,恐占闽童额数,是以攻击维严。现在粤童堪以应试者计七百余名,准其另编为新字号应试。其取进额数照小学例,四邑通校,共取进八名,附入府学。嗣后有续出应试者,总以八名为额。俟岁、科数次之后,取进人数渐多,再将应设廪、增并出贡之处,题请定议。至乡试,不便附入台字号,应暂附闽省生员内乡试;俟数满百名,再行题请另编字号,取中一名。乾隆八年,巡视台湾兼理学政熊学鹏奏准:台郡孤悬海外,乡试额中举人二名。其录送科举,许于定例二百名之外,酌量宽余录送;亦不得将文理荒疏之人,普收送考。

  台湾县儒学:在东安坊。中为大成殿,东西两庑;前为泮池,后为崇圣祠。康熙二十三年,知县沈朝聘建。二十九年,知县王兆升修。四十二年,知县陈璸建明伦堂于殿右。四十八年,知县张宏创学廨于明伦堂后。五十四年,巡道陈璸重建崇圣祠,以左右夹室为名宦祠、乡贤祠;知县俞兆岳、教谕郑长济浚泮池。五十九年,同知摄县事王礼修。雍正元年,知县周锺瑄重修。十二年,贡生陈应魁建棂星门于泮池前。乾隆八年,诸生张元华等修崇圣祠。十四年,学廨圯;教谕朱升元重修。十五年,廪生侯世辉等捐资鼎建于大成门,左右增建忠义祠、孝悌祠,于崇圣祠后增建训导廨。

  入学定额:康熙二十五年,题定岁进文、武童各十二名,科进文童十二名、廪膳十名,增广如之;岁贡二年贡一人。雍正元年,特恩广额一次,加进五名。乾隆元年,特恩广额一次,名数如前。

  凤山县儒学:在县治北门外。中为大成殿,东西两庑;前为戟门,又前为棂星门;后为崇圣祠。康熙二十三年,知县杨芳声始建。四十三年,知县宋永清重建;五十八年知县李丕煜、乾隆二年本学拔贡生寿宁教谕施世榜、十七年知县吴士元相继修。庙前有天然泮池,荷花芬馥,香闻数里。凤山拱峙、屏山插耳,龟山、蛇山绕护;形家以为人文胜地。

  入学定额:康熙二十五年题定:岁进文、武童各十二名,科进文童十二名、廪膳十名,增广如之;岁贡二年贡一人。雍正元年,特恩广额一次,加进五名;乾隆元年,特恩广额一次,名数如前。

  诸罗县儒学:在县治西门外(旧在西门内。康熙四十五年,同知署县事孙元衡建大成殿及棂星门。四十七年,署知县宋永清建崇圣祠及东西两庑。五十四年,知县周锺瑄建明伦堂及名宦、乡贤、文昌三祠。雍正八年,知县刘良璧、冯尽善、教谕李倪昱等重修。规制隘陋,今改为玉峰书院)。中为大成殿,东西两庑;前为戟门,又前为棂星门;后为崇圣祠。乾隆十八年,知县徐德峻新建。

  入学定额:康熙二十五年题定:岁进文、武童各十二名,科进文童十二名、廪膳十名,增广如之;岁贡二年贡一人。雍正元年,特恩广额一次,加进五名;乾隆元年,特恩广额一次,名数如前。

  彰化县儒学:在县治东北。中为大成殿,东西两庑;前为甬道、为戟门,又前为棂星门、为泮池,砌以围墙;东为义路、西为礼门,后为崇圣祠;右为明伦堂,堂后为学廨。雍正四年,知县张镐建。乾隆十六年知县程运青、十八年同知署县事王鹗、二十四年知县张世珍、二十七年知县胡邦翰相继修。

  入学定额:雍正元年议准:岁进文、武童各八名,科进文童八名。雍正十三年题准:设廪、增各十名,俟十年后出贡;嗣后四年贡一人。乾隆元年,特恩广额一次,加进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