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修台湾县志


  南北路任载及人乘者,均用牛车。编竹为箱,名曰笨车。轮圜以木板,板心凿孔,横贯坚木,无轮与辐之别。盖台地雨后潦水停涂,有辐辄障水难行,不如木板便利也。车辙纵横衢市间,音脆薄如哀如诉;侵晓梦回时,尤不耐听(同上)。

  「使槎录」云:『郡中鴃舌鸟语,全不可晓。如刘呼涝、陈呼淡、庄呼曾、张呼丢、吴呼袄;黄无音,厄影切,更为难省』。「小流求志」云:『台地字多意造,为字书所不载。如番檨之「檨」字、泥■〈鱼卖〉之「■〈鱼卖〉」字,管■〈犭豪〉之「■〈犭豪〉」字,啊乳酒之「啊」字、茄荖网之「荖」字、台风之「台」字、兽善走为■〈抛,代扌〉之「■〈抛,代扌〉」字,不一而足,尤难枚举。愚谓形声舛异,此类尚多;二书特举其概耳』(同上)。

  海外昼日,视中土较长。盖迤西巨瀛无际,阳曦无有蔽亏故也。有谓男女暴长,年十四、五即如中土年二十许;且有男九女十之谚。以为地居东方,生发气盛所致,未必尽然(同上)。

  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佑、天禧、至道等年号钱,质小薄;千钱贯之,长不盈尺,重不逾二觔。相传初辟时,土中有掘出古钱千百瓮者,或云来自东粤海舶。余往北路,家僮于笨港口海泥中得钱数百,肉好深翠,古色奇玩;乃知从前互市,未必不取道此间,果竟邈与世绝哉?然邈来中土不行小钱,洋舶亦多有载至者(同上)。

  武林郁沧浪撰「伪郑逸事」颇详核;长耳草鸡,后先窃踞,一甲子中,本末具在。虽不足为海外故实,然禹鼎铸其神奸、楚史号为「梼杌」,要亦鉴古者所不慭置也(同上)。

  台湾人称内地曰唐山、内地人曰唐人,犹西北塞外称中土人曰汉人。盖塞外通于汉、海外通于唐,名称相沿,其来久矣。至土人呼府城为仙府、乡村为草地,则辟郡治始有此称(同上)。

  按此下八条,订稿俱删。谢君来书云:『丛谈中采辑杂家,必注明出于何氏,示有据也』。彼时以陈生廷瑜力陈乐善巷之事,其事当书,而苦于无所安顿。又陈生震曜呈送先人事实,亦有可取。乃许以录入「杂记」,因「槟榔闲话」之名,附于志书。此属附会未妥,与韩君「识小录」一并割删。但遗乐善巷事,于心不安。台湾事多有可传者,总收入「槟榔闲话」,俟后人采取可也(所删八条,仍据「薛刻本」补列如后--编者)。

  台湾郡学明伦堂上,旧有牓联。其左方云:『学以行道,行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其右方云:『堂曰明伦,明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伦』。客或指其右方曰:『此语似赘,复何消说』。博士慨然曰:『日日说,时时说,尚且懵然忘之;况不说乎』(「槟榔闲话」)!

  台湾隶于狡横,倚为奸恶,习俗已久。至书吏中亦多内地人士,试弗售而求食于此,故往往有笔墨清隽、志行可观者;而士林中辄弗与齿,岂与人为善之道!庶人在官,自古有之,今功令,吏得试为官;则固仕途中人,岂尝薄之耶?要人以贤否为贵贱耳。桂林陈中丞作「居官法戒录」以教,为吏者固将引而进之也。台邑陈植圭者,其先晋江人。幼嗜学,工吟咏;家贫,以炷香影读书。后游台,为道署书吏;有余赀,周恤亲党,多购书教子。所与交多善士,然诺必信。其治家慈孝恭俭,祭祀必诚。暇日辄潜取巾帚入文庙,扫尘秽,洁诸龛舍而归。有子震曜,补嘉义学弟子,亦优文行。植圭既死,而家法严肃,内外井井有规;非有余泽者不能也。植圭试为吏时,有寄友蔡某诗云:『公门修好行,此事视人为』。佳哉!其言固桂林先生之所与耳(同上)。

  海寇蔡骞聚党数十艘,横行溟渤,频年扰台湾。骞妇某氏,泉人婢也;勇而有谋,为其众所服。寇劫海上,不杀商民。其党获妇女不敢犯者,妇之谋也。甲子冬,寇率众艘犯凤山,庆太守捐赀具战筏,先士卒围贼于东港。会骞舟搁浅沙,几获之;比众贼小舟蚁附,牵去。妇出桅头,亲掷火礶;太守发大炮击之,中贼妇胸乳迸□。北窜,创剧而毙。由是,寇益恣睢,自速其祸。众皆谓妇亡,贼必败;然不知歼贼妇者,太守之力也(同上)。

  郡城乐善巷,陈张氏珍娘居也。珍娘为贡士陈应魁妻,家富而好施与,立规以赈孤贫丐者。每月朔望后次日,散给钱米;岁终,人给棉衣一袭、米斗,以为常。珍娘死,留产以治其事。子孙守之,久不废;至今称其巷曰「乐善巷」。妇人之仁而巷无居人,可以劝男子之知大义者矣(同上)。

  岛上谈诗,名宦则以高观察、孙司马为最;而张、书、六范数御史,并有可观。至蓝鹿州呈黄玉圃数篇,在此地为经济绝作;乃台湾之治经,而不可以诗目之矣。其隐而在下者,自逸客沈文开而外,所见葢鲜。「旧志」钞录,以孝廉陈辉为独多;然亦清稳完构而已。黄半偓(佺)语本性情,颇称特出;陈俊臣(斗南)五、七字中尚能完足,其它寂无闻焉。近人则有诸生游延元者,年八十余,落魄海外,妻子俱没。所作沉秀警健;然好为聱牙而入于蹇涩者,故少全壁。其佳句,如「旧社口」云:『凿径看人游草地,当门有犬吠桃花』;「罗汉门」云:『埔头家尽溪边竹,山脚人归雨暮村』;「半天寮」云:『银河卷幔寒冰入,草树梳烟猎犬还』;『「九芎林」云:『花开叶底春争绿,竹夹桃英酒换红』;「台南」云:『当寒不雪犹春到,岁暮还耕恍夏前』;自述云:『学鱼多懒羞为妇,作鸟无能祗信天』;皆极遒警。廷元负性气,独孝廉潘振甲常与游焉(同上)。

  人有疑事,虔祷灶神,怀镜出听街谈巷语,以卜休咎,颇着灵验;不知昉于何时。然古诗有「镜听词」,则是事相沿已久。乾隆壬寅秋,彰邑漳、泉人以一钱兆衅,遂分气类械斗,蔓延诸罗,死者以数千计。虽镇帅与郡守北上弹压,而梗顽不化,互寻报复;若不知其所以然者。有老媪于静夜祀灶镜听,闻有『杀到完了便歇』之语;卜于神筄良是。诰朝语于众,俱怀隐忧;谓『果尔,则靡有孑遗矣!后械斗之祸至诸邑之湾里溪便歇(台地湾与完同音),其语始验。殆所谓「有其诚,则有其神」欤(「识小录」)?

  至诚之道必有前知;然亦有数存焉。乾隆丙午春,有委弁换班兵渡台,洋中遇飓风,祷神获安。抵岸,悬棹楔于郡城隍庙,叩谢神佑,颜曰「福海春台」。是冬,彰化奸民林爽文变起仓卒,连陷三邑。围困郡城,屡殒师徒;各省调兵拨饷,致烦庙算。及大将军公中堂福康安、参赞海兰察统领春宁等来台,解围捣穴,献俘内渡,而台湾始平。可见未来之事,己兆于机先云(同上)。

  乾隆丙午冬,林、庄二逆构乱;郡守秋汀孙公在彰遇害。时海防同知双梧杨公兼权府事;明年春正月,福防同知冶堂杨公奉委来台视府事;其三月,原任台湾道蘅圃杨公奉旨补授台湾府知府。郡人相庆曰:『三阳开泰,贼不足忧也』。贼平,双梧公历任府道,在台十年,调剂补救;以乙夘秋缘事去。后十年,而有蔡牵之变。蔡牵者,洋匪也。劫掠商船,官兵捕之急,遂窜台;勾结南北陆匪,攻陷凤邑,逼围郡城。维时将寡兵单,民情惶惑;庆观察佑之同薛侯耘庐招募义勇堵御。传言内地檄委双梧公押饷来台协剿,以安抚人心;并调游击吉公凌阿援南之军回守郡城。吉公能军,辑和兵民,每挫贼锋;舆人歌曰:『文有薛、武有吉,任尔蔡牵来,土城坚似铁』。嗣乱定,上以洋匪未靖,台地屡变,欲得熟手为守,特简双梧公,令驰驿赴任;于丙寅冬至日入闽省。士民又相庆曰:『一阳来复矣』!迨抵任,则距传言押饷来台时已越一年云(同上)。
 

卷六

  艺文(一)

  著述奏疏檄文书议序跋客问

  理足于中而辞达者,谓之文。岂以海外异哉!二百年来,名流撰述不下数十家,而多湮没不存,惜已!他有作者,上关乎治术政经,下裨乎人心风俗,斯其选也。昔司马长卿作「子虚」、「上林」,词虽工而意不足;然犹曰主乎讽谏,故足传也。善不足劝、恶不足惩,大之无关乎政俗、小之不本乎性情,则不在论次之列。于是乎述「艺文」终焉。

  著述

  奏疏

  檄文

  书

  议

  序

  跋

  客问

  著述

  「东番记」:明莆田周婴着。

  「台湾舆图考」一卷、「草木杂记」一卷、「流寓考」一卷、「赋」一卷、「诗集」二卷、「文集」一卷:俱明太仆寺少卿鄞县沈光文着。

  「靖海纪」二卷、「平南事实」一卷:俱国朝靖海将军侯晋江施琅着。

  「台湾杂记」一卷、「蓉洲文稿」一卷、「山川考略」一卷、「海外集」一卷:俱诸罗县知县无锡季麒光着。

  「交行集」一卷:知县铁岭沈朝聘着。

  「台湾记略」一卷:府儒学教授长乐林谦光着。

  「赤嵌集」四卷:海防同知桐城孙元衡着。

  「稗海纪游」一卷、「伪郑逸事」一卷、「番境补遗」一卷、「海上纪略」一卷:俱仁和诸生郁永河着。

  「东征记」二卷、「平台纪略」一卷:俱广州府知府漳浦蓝鼎元着。

  「游台诗」一卷:漳浦诸生陈梦林着。

  「台海使槎录」八卷:内「赤嵌笔谈」四卷、「番社六考」四卷、「番社杂记」一卷:俱巡台御史北平黄叔璥着。

  「巡台录」一卷:巡道浮山张嗣昌着。

  「澎湖志略」一卷:粮捕通判安岳周于仁着,江夏胡格修。

  「台湾志」三卷:巡道济水尹士俍着。

  「瀛壖百咏」一卷:巡台御史钱塘张湄着。

  「台湾风土记」一卷:巡道衡阳刘良璧着。

  「台海釆风图考」一卷、「番社釆风图考」一卷、「使署闲情」四卷:俱巡台御史白麓六十七着。

  「婆娑洋集」二卷:巡台御史钱塘范咸着。

  「澄台集」一卷:巡道长洲庄年着。

  「海录碎事」一卷:府儒学教授福清吴应造着。

  「半石居诗集」一卷:邑庠生曾曰唯着。

  旧志云:右自「东番记」以下,作者二十一家,为书三十八种。邑无藏版,亦少悬签。年代未遥,散轶过半。统列其目,庶使庋阁之遗,知所护惜耳。又载「瀛壖百咏」末章云:『福台新咏萃群英,调绝音希孰继声』?注云:『「东宁诗」一名「福台新咏」,四明沈光文、宛陵韩又琦、关中赵行可、会稽陈元图、无锡华衮、郑廷桂、榕城林奕丹、吴蕖、轮山杨宗城、螺阳王际慧前后唱和之作。吴有「桴园诗集」、杨有「碧浪园诗」,又诸罗令季麒光、台令沈朝聘「海外」、「郊行」等集,今皆湮灭,不可复见』。

  「闽越纪略」(附「澎湖台湾」)一卷:工部尚书杜臻、内阁学士石柱着。

  「海东札记」二卷:台防同知朱景英着。

  「草庐草」二卷、「东宁游草」一卷:邑人黄佺着。

  「东宁自娱集」一卷:邑人陈斗南着。

  「东瀛纪典」一卷:巡道蒋允焄着。

  「东瀛纪事」一卷:巡道杨廷理着。

  「平台纪略」一卷:教授罗前荫着。

  「台北纪事」一卷:淡水同知胡应魁着。

  「东宁百咏」一卷:侯官陈学圣着。

  「府志」十卷:巡道榆林高拱干九临辑。

  「重修府志」二十卷:巡道衡阳刘良璧省斋辑。

  「新修府志」二十五卷:巡台御史钱塘范咸九池辑。

  「县志」十卷:海防同知摄县事宛平王礼立山辑。

  「重修县志」八卷:知台湾县事新城鲁鼎梅燮堂辑。

  「安海诗」:礼部侍郎漳浦蔡世远梁村辑。

  「海天玉尺编」:巡台督学御史高邮夏之芳荔园订。

  「珊枝集」:巡台督学御史钱塘张湄鹭洲订。

  「梯瀛集」:巡台督学御史甘泉杨开鼎玉坡订。

  「海东试牍」:台学道泾阳张珽鹤山订。

  「台阳试牍」初刻、二刻、三刻:俱台学道柳州杨廷理双梧订。

  奏疏

  陈海上情形剿抚机宜疏靖海侯施琅(晋江人)

  郑成功倡乱二十余年,恃海岛为险,蔓延鸱张,荼毒生灵,故当时不得不从权析地,绝其进取之路。嗣而皇上广开德意,招徕抚绥,渐散其党。成功疑惧,乃遁踞台湾,以为免窟。康熙元年间,兵部郎中党古里至闽,臣备将逆岛可取之势,面乞代奏,复上疏密陈;荷蒙俞旨,仰藉天威,数岛果一鼓而平,逆孽郑经逃窜,负嵎恃固。去岁,朝廷遣官前往招抚,未见实意归诚。从来顺抚逆剿,大关国体,岂容顽抗而止。伏思天下一统,胡为一郑经残孽盘踞绝岛,而析五省边海地方,画为界外,以避其患?况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鱼盐,最为财赋之薮,可资中国之润,不可以西北长城塞外风土为比。倘不讨平台湾,匪特赋税缺减,民困日蹙;即防边若永为定制,钱粮动费加倍;输外省有限之饷,年年协济兵食,何所底止?又使边防持久,万一有惧罪弁兵及冒死穷民,以为逃逋之窟,遗害叵测,似非长久之计。且郑成功之子有十,迟之数年,并皆长成。假有一、二机觉才能,收拾党类,结连外岛,联络土番,羽翼复张,终为后患。我边海各省水师,虽布设周密,以臣观之,亦仅能自守。若使之出海征剿,择其精锐习熟将卒,实亦无几。况后此精锐者老,习熟者疏,何可长恃?臣蒙皇上逾格擢用,荷恩深重,分宜灭贼,以尽厥职。每细询各投诚之人,及阵获一、二贼伙,备悉贼中情形,审度可破之势,故敢具疏,密将台湾剿抚机宜,为我皇上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