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稀见地方志提要
稀见地方志提要
漳县志五卷旧抄本(甘肃省图书馆藏)
清周裕杭纂修。裕杭修《武阳志》,已著录。漳县与武阳皆为陇西县之分县。武阳与陇西同城,故《武阳志》志名,首标《陇西分县》,漳县则为分属,志名只题《漳县志》。按漳县建县有四百余年,清光绪初以附治陇西为分县,民国二年改陇西县丞分理制,后复为漳县,直隶于省。邑志之作,据康熙《巩昌府志》引有《漳县志》。后志书毁于兵燹。是志为陇西县丞分治时所纂,其体例同于《武阳志》,叙漳河水道,甚有条理。
宁远县志五卷明万历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刊本残缺,上海图书馆藏抄本全)
明邹浩纂修。浩沧州人,万历十三年任宁远知县。宁远三国魏改貆道县为武城,晋为新兴寨。宋初置宁远寨,崇宁中复为貆道县,金废为寨。至明复改为宁远县,属巩昌府。邑志始创于成化时县人王璠,久佚。此志为浩仕宁远时,属廪生宋万宁采集旧闻,浩自笔括成帙。其书体例严简,分图象、舆地、人物、政事、艺文五类,共二十二目。卷后有县教谕员一清跋谓:“事核而确,无溢美,无渗漏。”观其书,辞无溢美则有之,至于核确则有疑焉。如叙沿革以貆道为旧县,以《水经注》证之,则貆道亦不在今宁远。至于职官选举,其渗漏者,犹甚多也。
宁远县志续略八卷清乾隆一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胡奠域修,于缵周纂。奠域字禹敷,荆门人,宁远知县。缵周宁远人,拔贡。是志为续康熙间知县冯同宪修县志后三十余年事物;体例悉从《冯志》列天文、地舆、建置、政治、官师、选举、人物、艺文八门,较《冯志》条目,增天文、艺文二门;而艺文小序又极称前志为得体。选举惟载于氏一门独详,而出于缵周所作,不免偏于私已焉。按此志乾隆原本极稀见矣,道光十五年重刻本流传较多,末附《县志补缺》六页,言知县苏得坡创设书院事,则为道光时所附。
续岷州志采访初稿不分卷民国三十二年稿本(甘肃省图书藏)
近人陈如平纂。岷州即今岷县,故秦汉时临洮县地也。据本志建置,谓建置自唐武德四年置总管府于此始焉。岷志修于明者,有正德、嘉靖、万历三志,皆早佚,其书皆称卫志,因明时于此设卫;至清康熙中,始改卫为州。康熙二十六年卫守备胡可桢,修《卫志》一卷,康熙四十一年抚民同知汪元絅修《州志》二十卷,岷志体例始臻完备。嗣后百数十余年,未见有修之者也。此稿始为增续,因其部首残缺,无以窥其体例;由文中散抄其目次如下:建置、疆域、山水、道路、公署、学校、关梁、乡镇、贡赋、厘税、度支、科名、学问、忠节、孝义、方技、仙释、列女、职官、宦迹二十篇。艺文、杂录,未见登载,以职官宦迹,列于仙释列女之后,编次如未有厘订,记载亦寥寥,故称曰采访初稿。
洮州卫志一卷清乾隆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是志不著纂修人姓氏。惟书中载有乾隆十四年事,其书见缪氏《学部方志目》著录,题为《乾隆洮州卫志》一卷,著录为抄本。按洮州为今临潭县,自周武帝逐吐谷军,始置洮州洮阳郡。见《明史·艺文志》载李玑《洮州卫志》五卷,未考纂成于何时也。其后卫守备吴垚著《卫志》一卷,纂成于康熙二十六年。是志记载大抵仍《吴志》原文,稍为增续。其书分建置、疆域、山川、关梁、职官、城池、公署、学校、祠祀、贡赋、兵防、物产、风俗、古迹、封爵、人物、忠烈、列女十八门。康熙《吴志》,今犹有抄本流传,门类与此志同。
平凉府志十三卷明嘉靖三十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四)
明赵时春纂。时春字景仁,号浚谷,平凉人;嘉靖六年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按此书《四库全书提要·存目》著录为《平凉府通志》,兹从本志卷第一行题名著录。此书存卷四一卷,及府城图三页;据张维《陇右方志录》著录此志共十三卷。卷一、二、三府志,卷四平凉县;卷五泾州,卷六灵台县,卷七静宁州,卷八庄浪县,卷九固原州,卷十镇原县,卷十一华亭县,卷十二崇信县,卷十三隆德县,共十七门。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十四、卷十八至三十六,全书共四十七卷,系以分卷共计也。维谓:“此志寺观痛斥异端,物产尽载菊谱,则不免末大于本。”《四库全书·提要》谓:“此志考证叙述,具有史法,在关中诸志之内,最为有名。惜其漫漶磨灭,已不可缮写,故仅存其目。”则此志在乾隆时,已不易得其全书矣。
庄浪汇纪八卷明万历四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李作舟纂。作舟重庆府合州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整饬西宁兵备,抚治番夷陕西按察司使副使。按庄浪为甘肃黄河以西首重之镇,汉时广武地也。自魏晋迄唐宋,入于夏;元更名庄浪。明初于此置卫,后改为县。庄浪志乘,据本志作舟序有云:“顾上下数千年,掌故阙如。”则此志以前,似无志乘矣。但考《明史艺文志》有《古庄浪漫记》八卷,不著撰人及纂修时间。又见张维《陇右方志录》著有万历《庄浪县志》,万历七年知县卫东鲁所修。《明志》之《漫记》,疑即是此书,《张录》之万历志,未审见之于何书焉。按是志义例谓:“其体则史,其例则志,其综汇则六官。”何以为体史例志,其言不明,而难审其义。其所谓六官者,以汇集案卷档册,分吏书、户书、礼书,兵书、刑书、工书六科。其书首有庄浪图,附图说,书后有《事实》一篇,以记茶马要政,募民转输军实之事。其余六篇,乃汇聚史料,皆未经笔削裁订。故其书纪事迹则真实可靠,但其编纂序次,则漫无统例,使览者之难阅也。
正宁县志十八卷清乾隆二十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折遇兰纂修。遇兰字佩湘,号霄山,阳曲人;乾隆三十五年进士,翌年授正宁知县,以内艰归,服阙,补湖南浏阳知县,继调广东普宁知县,卒于官。所著有《霁山文集》《看云山房诗草》,正宁原名真宁,以清世宗名(胤祯),改称正宁。邑志于明季县人巩国家,始纂《真宁县志》五卷,崇祯时县人巩焴又为重纂,二志均久佚。县志为今存邑志最早之书,其体例,卷一舆图,卷二至卷十八,为天文志、地理志、建置志、祠祀志、田赋志、官师志、献征志、祥眚志、轶事志、艺文志,子目凡四十。此志简核得法,议论极严断限,引据往事必注明出处,见于每书。例如地理志古迹,纪黄帝陵在邑之桥山,注见之于《史记》曰:汉武帝北巡朔方还,祭黄帝于桥山。其书记载古事往迹,皆用此例,而不空用“相传”二字。
甘镇志不分卷清顺治十四年重刊明季修本(徐家汇藏书楼藏旧抄本)
是志不著纂修人名氏,书首页载,顺治丁酉分巡西宁道按察司副使杨春茂重刊《甘镇志·序》,云:“逆回米剌印反,作乱公署,册案悉被焚烧,由是重刻是书。”按米剌印于顺治五年四月与丁国栋,拥明延长王朱识■〈釒穿〉。是志体例,分地理志、建置志、官师志、兵防志、岁计志、人物志六门,子目凡二十有六。兵防志记边事甚详。人物忠列传有《苏武传》。科贡附入人物,记载至嘉靖三十六年止。据乾隆《甘州府志》钟赓起序谓:“顺治丁酉杨副使春茂撰《镇志》六帙,仅搜罗至明季隆、万中而止。”但据本书春茂序所称重刊,而非春茂所重纂也。然阅春茂序中有云“靡不博采备陈,阅月成编锓版”等语,似有重纂语气。故后之书目著录,以为春茂重纂也。
山丹县志十卷清道光十一年刊本(甘肃省图书馆藏)
清黄璟纂修。璟字梅村,平定县人,举人,道光七年任山丹县知县。山丹自元明以来为甘州府属县,据嘉靖《陕西通志·风俗志》引有元《山丹志》;修于明时者,今无可考。按本志鲁萃序谓:“山丹旧无志,嘉庆十五年广文武功党双原(行义),始从府志手录一册,另加续纂,藏其稿于明经壬庭山家中。道光七年山右黄明府,即其所编纂者,逐类考核,略加润色,汇集成卷;而壬明经出橐资,付之剞劂。”按此则此志系据嘉庆《党志稿》增辑而成。其书卷一世纪、卷二国朝纪略、卷三地理、卷四营建、卷五水利、卷六学校、卷七人物、卷八选举、卷九食货、卷十艺文。地理、营建、学校、人物、选举、食货,又分子目,凡四十有二。《世纪》开端云:“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注云:“《雍州录》《甘志》,而于导弱水上,遗落陶唐氏三字,遂致时代不明。”然遗落陶唐氏三字,而不知其以何据焉。人物志分门不免过冗,以官师归入之,殊欠志例。又其书于考订未能精核,例如地理志,以沿《甘州府志》之误,以居延(即居延海,在额济纳旗)为在县北大口子,后修县志始以纠正。惟水利志,纪载河川源流变迁,及疏导灌溉之策,可以资考也。
崇信县志二卷清顺治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于元煜纂修。元煜东阿县人,举人,顺治间崇信知县。考崇信建县始于宋,邑乘创于何时,未可详稽。乾隆《甘肃通志》载:明柳仲庭任崇信知县,纂修邑乘,笔削谨严。是志元煜据顺治六年知县武全文纂成志稿,嘱邑人刘显世等,重为采摭编纂,自为总辑而成。其书体例,别为上下二卷,上卷沿革、疆域、山水、风俗、物产、赋役、城堡;下卷学校、坛庙、寺观、官师、人物、利病、灾异。书后附《芮谷志》一卷,为武全文撰,元煜增补。其书义例尚为简洁,惟以选举附于学校,官师表传不分,体裁犹不足明晰。
灵台县志四卷清顺治十五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黄居中修,杨淳纂。居中字定方,福建龙溪人;顺治九年进士,翌年任灵台知县。淳灵台人,贡生。是志为居中莅县即属淳等编录;其书凡五纲,曰方舆汇、曰建置汇、曰赋役汇、曰秩官汇、曰人物汇。五纲以汇名篇,此例颇为罕见。每汇均有小序,以物产利弊附之赋役;物产载惠安堡盐,昔无销引之例,清初因商贾乏人,引课缺额,分隶于各州县,户口计人丁之多寡以均派,引盐为他志所未载。而利弊一目,尽为当时县政,可以考见民生利病。其以灾异附之人物,又以人物未入祀乡贤者,另立纪迹一目,则为志例之所未妥。其书于小序外,不自撰一辞,全书为“纂类”之体。
秦州志二卷清康熙二十六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赵世德纂修。世德辽阳人,康熙间秦州知州。按秦州为今天水县,天水古郡名;唐时分上邽置天水县,未几即废。五代复置,在今天水县西南。宋金时分置南北天水县,自元至清,无天水县名,民国初始改秦州为天水县。此志分门,自户口徭役迄赈卹艺文,凡二十一门,志无沿革疆域山川,及学校田赋,恐非全书矣。
礼县志不分卷清康熙二十六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王榆善纂修。榆善费县人,康熙间礼县知县。按礼县建县于明,而志书阙如;万历四十一年知县刘泽远,单骑往访穷山深谷,采纳断碑残碣,询之故老耆儒,抄录古迹旧踪,始成邑志二册,已久佚不传。是志为官辑应征之书,体例简约。沿革谓:“礼县秦为天嘉郡,汉武帝置汉阳郡,三国因之,于祁山西十里置长道县。”考秦置四十郡,未有天嘉郡,汉武帝时亦未有置郡之制,不知此志何据也。流寓传载诸葛亮,谓其出师所经;是亦可谓之流寓乎,其编纂者之荒妄,而欲借以夸耀县事耶。
徽郡志八卷明嘉靖四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郭从道纂。从道字省亭,州人,举人出身,仕至贵州按察司佥事。家居时创修郡志,是编与邑贡生张鹤年所同纂。按沿革徽州郡为汉河池县地,元时于此置南凤州,后改名徽州,明时属陕西省巩昌府。徽郡有志始于何时,未可考也。据嘉靖二十一年修《陕西通志·风俗》引有《徽州新志》,则此志之前郡志已经数修。此志凡八门,叙沿革,纪故实,颇为简核。
两当县志四卷清乾隆三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秦武域纂修。武域字紫峰,曲沃县人,举人出身,乾隆三十一年任两当知县。两当之有志,清康熙二十六年知县武国栋始创志稿,仅十二页,未经发刻。武域为之增续,而成一邑之志。书凡四纲,曰志地、曰志事、曰志人、曰志言,分目共二十有九,随其类附焉。观其编次,颇见审慎,文藻则文省事详,每篇少则数十字,多则数百字,全书仅二万余言,一邑之故实略备而不缺漏。当时襄助参订者,有屠文焯,采访者,有罗暲、周才美,校阅者,有高仲。书无纂修姓氏表,而以纂辑诸人登于例言。志后附《拾遗》一卷,则为志成后续辑者也。
肃镇志四卷清顺治十四年重刊明万历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李应魁纂修。应魁万历四十四年任肃镇兵备副使。是志修成于万历丙辰,原本久佚,此书为顺治重锓本。据乾隆《肃州新志》黄文炜序谓此志误谬颇多,如酒泉太守竺曾,讹为竺会。张奂渊泉人,讹为酒泉人。大禹治水合黎,而致疑龙门积石,不在于此。字形近而讹误者,重锓本已为改正。按此书书口题名《肃镇华夷志》,卷一第一行仍名《肃镇志》。据张维《陇右方志录》谓:“万历原本称《肃镇志》,华夷二字为重锓时所加焉。”按重锓本,惟版口加华夷二字,原文实无更换。
玉门县志不分卷旧抄本(徐家汇藏书楼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