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见地方志提要


  河曲县志采遗四卷清道光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曹春晓纂修。春晓字心田,湖南长沙人,道光三年进士,七年任河曲知县,十二年调永顺府教授去。河曲县志,自嘉靖万历间,知县王鑛编辑于前,苗朝阳续修于后,崇祯三年遭王加应之变版毁。嗣经知县钱永守修复成编,顺治四年知县马云举又重修。春晓官是县时,与邑士黄宅中采辑遗闻,随得随录,历年余稿始就成,后移官永顺始为校正发刻。按其书系采访录体裁,而未尽变宅中《采遗册》之体例。其目次,卷一列圣纶言,卷二庙学典礼,卷三人物传记,卷四艺文汇记。以土风、民俗、时令,均附入典礼。传记首列唐李光颜,录自《唐书》列传,次明曹文诏,节录《明史》本传,再次苗慎斋以下十六人,亦皆辑录传记碑记行状诸文;后附节妇、杂述、缁流三篇,是为询采笔录。艺文汇记,选《河原考》《古黄河源委说》《今黄河源委说》《蒙古纪略》,均不著撰人。又选邑武生向梦鉴撰《西北边略》《边墙考》二篇;于边防长城,颇多考证,议策亦合时务。按此编皆辑录成书,中无一字自撰。河曲为宋火山军地,金贞元中置河曲县,清雍正二年隶保德直隶州。县为滨河岩邑,正当边墙之曲,宋以来兵事要冲之地也。

  霍州志八卷明嘉靖三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褚相修,刘熙纂。相字元泉,海宁县人,举人,嘉靖三十五年任霍州知州。熙霍州人,官直隶芜湖知县。霍州为周初之霍国,周武王封其弟叔处于霍。汉为彘县地,隋置霍山郡,其后为吕州。金贞祐三年置霍州,领霍县、赵城、汾西、灵石,明存州裁其领邑,属平阳府。州志是编为首修,定志类凡八,曰舆地志,析子目十五;曰宫室志,析子目五;曰学校志,析子目六;曰备志,析子目二;曰食货志,析子目六;曰秩官志,析子目三;曰人物志,析子目十四;曰艺文志,析子目七。首创之志,为始则难,终不免其缺略焉。道光《霍州志》知州崔允昭序,议此志有云。“详略失体,苟简冗杂。沿革不辨源流,山川不言险易;风俗不问古今,土田不测上下,课程不详析忽。”终不免为后世之讥议也。

  灵石县志四卷明万历二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路一麟纂修。一麟赵州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灵石知县。灵石县志,肇创于何时,未可详稽。据本志一麟序云:“前志乃颖川白公所辑,几三十春秋。”则《白志》当成于隆庆时也。查今存县志,则以此志最旧。其体例分地理、建置、祠祀、田赋、官师、人物、仕进、祥异、貤封、文艺十门。按其书纪载颇简略,康熙壬子知县侯荣圭,因其体例,续增万历辛丑后事重修。按建置谓。“县于隋开皇中,属西河郡,以傍汾水开道,得瑞石而名也,金以来隶霍州。”又据艺文志载黄钺诗序云:“隋所获石,有文大道水吉四字,今已不可见矣。”

  解州志不分卷明嘉靖四年修,清康熙四年续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吕楠纂,清乔庭桂续纂。楠字仲木,号泾野,高陵人;正德三年进士,历官翰林院修撰,官至南京礼部左侍郎。楠博贯经术,著有《周易说翼》《尚书说要》《毛诗说序》《礼问》《春秋说志》《四书因问》等;所为文,好以诘屈奥涩,奇离不常,著《泾野集》三十六卷。嘉靖时,尝以事得罪,谪为解州判官。庭桂解州人,明崇祯十二年进士,清顺治三年补选庶吉士授编修。解州旧志今存者惟此志最古,为楠纂成于嘉靖四年;清康熙四年庭桂续修之。解州志弘治间郡人吕子固(孟坚),尝纂辑若干卷,而未付梓。及楠谪解州判官,知州林典卿属楠纂辑,而成是书。其书凡二十二篇,每篇皆有吕楠赞语,首句皆题“吕泾野曰”四字,是为史传体例。按解州为春秋时之解梁城,汉置解县,属河东郡;后汉乾祐中始置解州。宋隶永兴军,金隶河东南路;明时隶山西平阳府,清初因之。解州相传为关羽故里,历代崇其庙貌;至附会以为结义园,关氏子孙相传数十世,几与阙里在曲阜相埒。本志人物篇,列《关羽传》,传中称羽好诵《左氏春秋》,及孙权以诸侯礼葬羽诸事,又附羽《拜辞曹操书》,大只采于野史杂记,荒谬无据也。而楠亦崇仰关羽,故书中尤神其说;楠尝增纂元胡琦《关庙志》,亦在谪官解州时所作也。庭桂所增续者,仅增户口、贡赋、选举、书院、亭阁五篇而已。

  夏县志四卷熙四十七年刊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清蒋起龙纂修。起龙广西桂林府全州人,康熙四十三年以举人选任夏县知县。按《明一统志》云:“夏县在解州城东一百里,本禹所都之地。汉为安邑县境,后魏太和中别置安邑,以故安邑改为夏县,以禹旧都故名。”本志沿革,则据《一统志》所载,夏之建县,别无考证。夏县旧志,据本志历修姓氏表,弘治间知县姜淡,嘉靖间知县钟恕,万历间知县高奎,康熙十一年知县罗在公,各有修本。此志继《罗志》重修,增康熙十一年后三十余年事;且补正《罗志》缺误颇多。采辑者,有县教谕万捷,训导李齐桂,典史吕有成;及县举人蔡珍、李永辉、张素抱诸人,起龙总集成书。其书体例,分地理志、建置志、赋役志、祠祀志、官师志、人物志、艺文志、杂志八类,凡六十目。地理志山川篇矿洞条载:“县东百里温峪里温泉,明嘉靖中一道士寓居于此,识其为银矿,私炼自给,后渐闻于人,邻壤群相率竞取。万历二十五年,差宦官张忠驻夏采矿;至三十二年砂尽停止,忠封洞去。”此记夏县之有银矿也。人物志,有名贤一目,首列唐柳宗元之曾伯祖爽,父镇,至宗元分为三传;其下则宋司马光之父祖兄弟,及后裔凡十五传;几全为司马氏一家而作。艺文志文类,录宋苏轼《忠清粹德碑》以下,大半皆为司马一姓之碑传。志乘专载一姓为主者,实仿于《曲阜志》之纪孔氏;其余若《邹县志》之纪孟氏,《婺源县志》之纪朱氏,《无锡梅里志》专载吴泰伯。其尤甚者,若《解州志》之记关羽后裔,《贵溪县志》之记张天师世代,与此志之纪司马氏,有同一体例。

  平陆县志十六卷清乾隆二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李友洙修,杜若拙纂。友洙海宁县人,副贡生,乾隆二十八年以绛州州判,署平陆知县。若拙号舫山,平陆县人;乾隆七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此志为解州知州言如泗,所编《解州全志》之一种。按沿革谓:“县为汉河东大阳县,唐天宝三年改名平陆,属陕州,金以后改隶解州。”又其历修姓氏表载:“嘉靖知县王发蒙创修,隆庆六年知县丁一元,康熙九年知县徐吴锦,康熙十八年知县柴应辰各一修。”叙平陆志源如此。此志乃承《柴志》而作,凡十卷,目次皆同言如泗《解州志》例;分星野、山川、城池、学校、职官、选举、人物、列女、古迹、艺文、杂志诸门。其书纪底柱之险,即在县东南大河中;《左传》之颠■〈車令〉,亦在县东北也。按书卷端题《解州全志》,兹据书名页题名著录。查原本今极稀有,民国三年有石印重印本。

  绛州志七卷影抄明正德十六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李文洁修,王珂纂。文洁南屏县人,正德十三年任绛州知州。珂字文鸣,蒲州人,事迹未详。绛州在秦汉为河东郡地,后魏置东雍州,及正平郡;隋唐以后为绛州,明时领垣曲、闻喜、绛县、稷山、河津五县。按此志体例,分天文志、地理志、民物志、风俗志、建置志、官司志、人才志、封藩志、艺文志、杂志十门,艺文中辑《绛帖》事甚详,独于历代兵事无所记。此书据杭州瓶花斋吴氏所藏本影抄,吴氏名城,字敦复。原本今无查考,据《中国地方志综录,附录一》载,前中央图书馆藏有此志,为嘉靖间修补本,有黄丕烈手书题记。则原本外,又有嘉靖间补修本焉。

  稷山县志八卷明万历四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张思恭修,郑寅纂。思恭许州人,万历举人,万历三十七年任稷山县知县。寅字子夏,稷山县人;万历三十一年举人,四十年进士。稷山志,创修于明永乐间训导范升;正德甲戌邑人梁溥,又纂有成稿,嘉靖间溥子格为之梓,隆庆庚午,格子纪复为修补,经三世而成一邑之志。此志创稿于万历三十四年知县吴峻,书未成而去,其稿亦散失。至思恭任知县时又复辑成书,先后纂辑皆出寅手。其书体例,分地理、宫室、沟洫、田赋、职官、人物、详异、艺文八类,计目四十有四。其类以下缕分条目,条载始末,则有详有略;如田赋系民间之大利病所系,故不烦琐细。若古迹仙释诸类,惟书地名而已。按绛州沿革,稷山为春秋时晋之高梁,西魏于其地筑玉璧城,号为重镇。命韦孝宽守之,东魏丞相高欢攻玉璧,孝宽坚守立勋。即以其地置勋州总管;西魏降,又改曰绛州。隋开皇间绛州治移正平,改置稷山县,唐以来为绛州属县。按其地形胜,背据姑射山,面稷峰以为障;汾水襟带其中,左连故绛而抵龙门。晋侯尝治兵于此,韦孝宽屡拒劲敌,亦屹然以恃形胜也。人物志列传,首列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后稷;以邃古之传闻,居然列入传纪。次及战国廉颇,隋唐之裴眘、裴守贞,以下又述裴氏十数人。迄宋除高秀岩、高霖皇二传外,又尽是裴氏诸传矣。金自段应规、段整二传后,以至明,又大抵为段氏诸传矣。惟志后附艺术纪,首载梁周泰为至元间平阳路医学教授,子孙皆世其业。次载画师陈琏,成化时人,善绘山水诸科,子峰孙桂,能世其业。

  永和县志二十四卷清康熙四十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王士仪纂修。士仪贵州铜仁县人,康熙三十九年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改授知县,四十五年任永和知县。永和本为临河县,隋开皇十八年改名永和。此志自康熙十二年,知县张君美始采集成稿,事多遗讹,文多冗杂。士仪复以通志府志参互校正,仅历月余而成书。其定志例,凡二十四门,纪载极简略。

  辽州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杨天锡修,侯维泰纂。天锡奉天辽阳人,荫生,康熙十二年任辽州知州。维泰辽州人,顺治五年贡生,官宁国府通判。考辽志肇于明正德,重修于万历三十一年州人孙毓英。此志继万历《辽州志》重修,维泰及州人王应、刘永昌、素容、孙玙、王毓奇、韩大儒、马上斌等为之,增补万历三十一年至康熙十二年之事。其书体例,分为八类,于田赋、人物、风俗纪载较详。按沿革,辽州为秦上党郡,汉为冀州涅县地;晋析涅县置乐平,后魏置辽阳县,北齐废;隋改置辽州,治辽山县,大业间废。唐武德元年复置,旋改箕州,又改仪州,卒复故名。宋金元废置无常,明清为辽州,领榆社、和顺二县。城池载:“古辽阳城在今城之北,相传帝颛顼之子祝融所建。”山水载:“太行绝顶,漳水发源,为州之有名山水也。”又有箕山在州治东六十里,相传盖避禹于箕山之阴,即此。

  重修和顺县志八卷首一卷清乾隆三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黄玉衡修,贾訒纂。玉衡号南亭,湖南善化县人;乾隆四年进士,授宜兴县知县,三十一年调任和顺。訒字吉人,平州人;贡生,侯选儒学训导。此志沿革谓:“和顺古梁余子国,《左传》载:晋献公使太子申生伐东山阜落氏、梁余子养御是也。汉为上党郡沾县地,晋属乐平郡,北齐为梁余县;隋始改曰和顺,因晋石勒于县境筑和顺城故名。”县志创修于明万历十一年知县李继元,重修于清顺治十三年知县李顺昌,三修于康熙十四年邑令邓宪璋。玉衡修此志时,前志均存,而视为纰谬不经,乃延讱重纂。志本康海《武功志》体例,汇为八类:一地理志、二建置志、三祠祀志、四田赋志、五官师志、六选举志、七风俗志、八艺文志。按其书颇能摭拾前志遗缺,如马克礼为金大定时人,前志误为元进士。邑人严坦名见艺文,而人物内失纪,补为之传。但其于每类下,又细分条目甚繁,务欲包罗无遗,浑括毕举,实则徒劳冗杂耳。

  榆社县志十卷清康熙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佟国宏修,王凤翔纂。国宏正蓝旗人,康熙二年举人,十年升任辽州知州。凤翔辽州人,拔贡,官黄陂知县。榆社为春秋时晋箕邑,汉为涅氏县,隋开皇中改榆社,五代以后属辽州。旧无县志,此志为国宏任知县时,因奉檄修志,遂延凤翔采辑,仅阅月而志成。其书体例,为舆地、建置、食货、兵政、职官、人物、艺文、杂志八类,简率殊甚。艺文志摘录《史记·宋世家》关于箕子之事,殊为附会。食货志中有述及匠价,始自明时;各匠轮班赴京上工,其有愿出价银者,免其赴京应役。此等事例,他志甚少纪载也。

  三关志七卷明嘉靖二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廖希颜纂修。希颜茶陵县人,嘉靖间山西按察司提学副使。此志为前提学副使胡柏泉纂辑不果,希颜继其事;乃按地形,考沿革,稽武备,覆军储,明署置;书成于嘉靖二年,后又二十余年始刊刻行世。其体例,分地理考三卷,武备考一卷,兵食考一卷,马政考一卷,官师考一卷,卷凡七;卷前列舆地图四。其书旨以重疆圉,存故实,与州县志书有所不同。三关者,乃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皆为晋阳岩隘之地。雁门自三代以还,用以防匈奴者也;其次则宁武、偏头,亦皆为古雁门关地。其与雁关则辅车相依,并为险要。故希颜之纂此志,以察山川疆理,以诘其兵时,以坚其城垒,以振其旗鼓,以一其策令,盖有旌伐之意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