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见地方志提要


  襄陵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谢国杰纂修。国杰字祐槐,福建建宁人,康熙五年任襄陵知县。据此志沿革云:“襄陵为古帝尧畿内之地,春秋时属晋,战国属韩,后属魏,以晋襄公陵于此,故名曰襄陵。”又据国杰序谓:“襄陵邑乘,旧传有手稿,只载城郭、官寺、田赋之事,不知昉于何时。明成化丙午,知县李咨始成县志十九卷,嘉靖乙丑知县宋之韩,命教谕吕调元又为续志,纂成于隆庆二年。”此志国杰继隆庆《宋志》重修,命崔瀛为之编纂,序例均出国杰手撰。其书体例,分舆图志、建置志、学校志,贡赋志、官师志、人物志、杂志、艺文志八类,目七十有五。查此志,《中国地方志综录》未有著录,是为今存仅有之书也。

  蒲州府志二十四卷清乾隆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周景柱纂修。景柱浙江遂安县人,以举人致仕,乾隆十八年升任蒲州知府。按蒲州之名,自唐武德二年置蒲州总管府始,清雍正六年,升蒲州为府,领县六,曰永济、临晋、万泉、猗氏、荥河、虞乡。其地形势,黄河北来,太华南倚,总水陆之汇要。未升府以前州志,创修于明成化丁未知州许鹏,嘉靖己未知州边像再修,万历癸丑知州毕自严三修,清康熙甲辰知州康民四修。府志是编首创,观其发凡义例,颇具史识;考沿革古迹,致力最深。按沿革首列古今郡地表,凡沿革所不可书者,于表著之。表所列者,于秦以上加详;而沿革记载则自汉始。小序谓:“盖自先秦战国,上至夏商,其地虽在,其名或存而无以考。既志沿革,而复著其凡于表,俾览者得以相资。夫志之为体,虽同于史,亦微有分焉。以其不可括之于志,故古者左图右史,史以考其文,图以明其验;表犹图也。”按方志图表并列之体,非自此编始,而加以说明者,始见于此志。古迹考证,征引甚繁,如考杨妃村,引史传纪载为证,谓在雷首山下独头坡,唐贵妃杨氏本弘农人;其父元琰,家于蒲州之独头村,贵妃生其间,及入宫后,因号其村为贵妃村;今独头坡,为唐时村地。又如考鹤省楼在城西河州渚上,周宇文护所造,至金明昌时尚存。引征当时名人题詠诗文为证,此二者均为蒲州闻名之胜迹焉。此志于光绪癸卯知府杨树补刊,传本虽多,而志考证翔实,有备参考之价值,故著录之。

  王官谷集三卷明嘉靖二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张舜辑。舜山东章丘人,事迹未详。是编为舜辑录詠王官谷之歌诗。王官谷在中条山北麓,为临晋县地;春秋时,秦败晋师于此,遂为古书有名之地也。唐司空图字表圣,河中虞乡人;避朱梁之难,尝构亭居此。宋元以来名卿硕士,往寻其胜,而为歌诗,地益重。明丁仲本始裒集其诗,舜重为增辑梓行,编为三卷。首列王官谷图三页,次传记、歌诗、司空图《休休亭记》、宋王禹偁《辨五代史阙文传》;以下宋元明名人詠王谷之歌诗,至吕柟止十数家。按歌诗,始见《汉书·艺文志》有各地歌诗之著录;故地方歌诗,久有以为方志之一部,因是著录之。

  荥河县志二卷清藏园傅氏传抄明嘉靖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宋纲纂。纲应天府江宁县人,嘉靖间任猗氏县教谕。此志纲纂成于嘉靖初,复谋诸荥河知县唐子■〈糹容〉、教谕周子晟、生员武思忠等;更搜访湮没未尽之迹,汇入编次,嘉靖十七年子■〈糹容〉为之付梓,是为《荥河县志》首创。其书体例,分八类,所统目四十有三;八类,曰疆域志、曰山川志、曰田赋志、曰祠祀志、曰建设志、曰古迹志、曰官守志、曰人品志。卷后另列集文、题訪二门,不在八类之内。似章学诚所谓,附文徵之例。荥河战国时魏之汾阴县,汉改名宝鼎,刘宋省入蒲坂,北魏复置。宋大中祥符间,以有荣光之端,改为荥河,置庆成军;金置荥州,元为荥河县,明因之,属山西省平阳府蒲州。《汉书》所谓汾睢,后土祠所在也。宋真宗复祠后土于此,其庙貌历久犹庄严,亦岱庙之亚也。

  荥河县志十四卷清乾隆三十四年刊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清杨令琢纂修。令琢江西宁都州人,拔贡,乾隆间任荥河知县。荥河自明嘉靖间,宋纲创修县志之后,周有光复修于万历戊戌,清康熙十二年,知县李长庚又修县志八卷,皆草草急就,纪载不详。此志令琢官荥河时,继康熙《李志》重修,纪载较前志翔实;其书体例、分地舆、政事、人物、艺文为四纲,凡二十一门。荥河为古汾阴地,自汉武帝祀后土于兹,灵坛宝鼎,发祥集庆;唐宋以来,祀典炜煌;迄明清每逢庆典,遣官告祭。按此志前有汤陵图、后土祠图,书中纪载,于汤商、汉武故事居多。《坛庙篇》载:“汤庙在县北十里,隋始祀汤于汾阴;然未有庙,庙则宋初所建;庙肖商汤像,以伊尹、仲虺配。后土祠在县北十里,其地即昔所谓睢上;汉文帝时,方士新垣平言:周鼎在泗水中,而汾阴有金鼎气,意鼎出乎,欲治庙而未定。武帝元狩二年,遂立后土庙于汾阴睢上;元鼎元年汾民巫锦,得鼎于祠旁,遂改汾阴为宝鼎县。”《识余篇》载:“鼎高一丈二尺,受十二石,杂金银铜锡为之;四面蛟龙,两耳能鸣,三足马蹄,刻山云奇怪之象,纪云图未然之状。其文曰:寿考天地,百行臻侍,山伏其灵,海伏其异。此铭在底。”又《古迹篇》载:“秋风楼在后土祠傍,有汉武《秋风辞》刻于石,以贮其中。”汉武得鼎之事,见载史籍,而此志所纪得鼎之人,及鼎之形状,未引注见诸于何书,抑或采访相传。然其所记鼎形状铭文颇陋,而使后人不可无疑其伪造也。

  万泉县志八卷清康熙四十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瞿亮邦纂修。亮邦常熟县人,贡生,康熙四十四年任万泉知县,四十七年升任中书科中书去。万泉志,始修于明万历十三年知县符嘉训,续修于顺治十七年知县郑章。此志亮邦仕万泉时奉檄重修,延邑人范韩度、贾尔著、张星煜等分纂,亮邦总集成编。其志例,自星野迄艺文,凡三十五门;绪次尚合体例。万泉本汾阴县地,后魏时赫连勃侵入;郡人薛通率宗族千余家,于西距汾阴城八十里筑城自固,因名薛通城。唐武德二年,割稷山、安邑、猗氏、汾阴、龙门五县村庄,于薛通故城置万泉县,自唐以来,属隶于蒲州。

  长治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于公允纂修。公允字公胤,湖广省善化县人,副贡生,顺治十八年任长治知县。长治县志,据本志公允自序言:“新野马君与儒绅李裕州,缀辑未竣厥事,巨野张君(名主敬)于万历戊子续纂成帙。马君名化龙;李裕州者,邑举人李尚实也。”此志公允继万历县志重修,纂成于康熙六年;未之梓而去,越六年,知县姜愃始为刊行。其书凡八类,卷前公允自序外,又有卫周祚、吕和钟、万代尚所撰三序。其书拾摭颇繁,尤详于藩邸幕佐之事,体裁尚为雅正。长治本潞州上党县地,明嘉靖七年改潞州为潞安府,十年增置长治县。

  长子县志六卷清康熙四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徐飏廷修,徐介纂。飏廷字起庵,江南武进县人,贡生,康熙四十二年任长子县知县。介字翔念,武进人,飏廷之族弟。长子之名见称于《尚书》。相传为尧长子伯明封国,伯明即丹朱,帝尧九男,朱其长也,今于经籍无可考,而本志古迹,有丹朱城。周初长子地为辛甲封国,战代其地隶赵,赵据邯郸以长子为障,雄于天下,经传百家,多道其地。长子县志,于明正德间王希贤修《长子志》二卷为最早;其后知县崔尔进,又为《续志》。清顺治间知县王毓恂又修之,清康熙二十七年,知县郭守邦重修;越十八载飏廷宰是邑,嘱其族弟介,依《郭志》按类增之,又删前志之蔓词复语,郭清体要。其书体例,悉依前志,凡六类,目五十有七。其编缀排比之法,为清康熙时方志体例之佳者也。

  襄垣县志八卷清乾隆四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李廷芳纂修。廷芳字彤华,号鹤亭,四川长寿县人;乾隆三十一年进士,原署江苏松江府川沙同知,实授赣榆县知县;乾隆四十四年,调任襄垣知县。按本志沿革:“襄垣秦汉时为上党县,相传邑城为赵襄子所筑;后魏时于此置郡,故名襄垣,唐贞观后降为县。”襄垣志书,据本志所载旧序,有嘉靖壬戌县人郝良臣序,为有志乘之始;其后有清康熙四十年,知县袁良再修序。此志继《袁志》重修,定体例,分舆地、星野、疆域、沿革、建置、职官、学校、礼乐、风俗、古迹、赋税、恩赐、选举、人物、列女、艺文十六门。据其凡例所议,驳旧志之短,辞正义严,颇明志例。但其书所定体裁,而仍俗习。查此志有光绪六年重刻本,乾隆原本今存不多。

  平顺县志十卷清康熙三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一至四、卷六至七、卷九至十)

  清杜之昂修,路跻垣、申昌先纂。之昂字坦如,河南扶沟县人,康熙丁酉科举人,癸丑拣选平顺知县。跻垣字云衢,平顺县人,贡生。昌先字耀祖,平顺人,贡生。平顺旧名青羊里,明嘉靖时始置县;清乾隆二十九年并入潞城。县志创修于明万历间,经兵燹散佚。此志为继万历县志重纂,其书体例,分舆图、封域、建置、官师、赋役、选举、人物、祥异、艺文九门,凡六十目;每门各有小序,记载简核。查此志原本,据《中国地方志综录》著录,今仅存此残帙,北京图书馆藏有近人尧山梁上椿传抄本,是为完帙。

  壶关县志十八卷清乾隆三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秦之柄纂修。之柄湖北汉川县人;乾隆三十三年进士,翌年任壶关知县。壶关为汉上党县地,隋析上党县,置壶关县;明又析置平顺,乾隆二十七年省入壶关。县志之修,于明嘉靖四十年知县何永庆,属邑人张铎始修,清顺治十八年知县朱辅续修,康熙二十年知县章经重修。此志为之柄任知县时,据前任知县杨宸未宸志稿,继修编成。其书体例,分沿革、山川、城池、公署、职官、选举、人物、寓贤、艺文、遗事十门。按其书,大体主简洁,然不免疏漏;如风俗物产,不著言一,职官选举,漏缺亦多。然其书雕印甚精,惜误字颇多。

  汾阳县志八卷首一卷清康熙五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周超修,赵日昌纂。超号锦川,浙江上虞县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五十八年任汾阳知县。日昌号潜庵,汾阳人,康熙乙卯科举人。汾阳自北朝以来为汾州,明万历二十三年升府,倚郭设汾阳县。盖借汾水为名,非即故书所习见之汾阳也。汾阳之有志始嘉靖三十三年,知州陈秉忠、州人王纬,为《汾州志》。越六年,冀南道彭范,州人孔天胤增成之,万历十一年知州白夏,州人王缉又踵其事。越二十七年,知县尹觉民,因州志增续,是为《汾阳县志》。清顺治十三年知县吴世英,汾州府通判刘文德又重修之(据乾隆《汾阳县志》例言)。此志继吴世英所修县志重纂,其书体例,分六十四门,又附目六;无大纲,以目为聚,而不紊其先后,体裁可谓得宜矣。观其书中纪载,未详考证,故误讹多。如以晋之王雅,为北周之王雅,又以张轨所镇之西河,为汾州之西河,此则显然之误谬。《艺文志》载明帝勅谕诸王,颇为珍贵之史料。

  重修平遥县志八卷清康熙四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王绶修,康乃心纂。绶字诫亭,兰州人;康熙三十九年任平遥知县。乃心字太乙,一字孟谋,别号飞浮山人,郃阳县人,康熙乙卯科经元,未仕。按沿革,平遥汉称平陶;后魏以太武名焘,以避讳改为平遥,属西河郡。唐以后属汾州,明升汾州为府,县仍隶焉。平遥县志,据本志王绶序云:“旧志简略,仅盈二册,宏纲虽举,节目未详。”按《清学部方志目》载:“康熙十二年知县陈以恂修《平遥志》八卷。”查陈以恂志,北京图书馆有藏,实只二卷,与王绶序言旧志二册相符,《学部目》著录卷数有误也。此志为绶官平遥时,乃心游晋,取道平遥;绶遂留修县志,纂成于康熙丙戌。此志为重修采访增辑,大详于前志;其定例亦比前志为佳,分星地志、建置志、田赋志、官师志、人物志、祠祀志、艺文志、杂志八类,凡一百十二目。但以分目过多,每目纪载事实不多,而艺文志则占全书之半,所收金石文字极为有用。据其小序云:“出于烧劫之遗,幸搜而登之,存什一于千百。”按其意,大抵谓遭明末兵燹之后,文献毁灭无遗;则搜罗之苦衷,更为可勉,然其泛滥而无择,非为艺文志之适当。

  临县志八卷清康熙五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杨飞熊修,崔鹤令纂。飞熊康熙间临县知县。鹤令临县人,候补内阁中书。临县为汉西河离石县地,后周置乌突县,为乌突郡治所,隋废郡,改县曰太和。唐改为临泉县,取地临泽之义;明初去泉字,曰临县,属太原府;万历二十三年汾州建府,以临县隶之。临县自古为征战之地,崇祯时李自成,顺治时姜瓖,皆根据其地。县志创修于明万历二十四年知县常时芳,续修于天启七年知县李度。清顺治十三年知县朱绍凤又修之,康熙二十五年知县莫友仁又修之,均踵前志增纂,未更体例。此志乃继《莫志》重修,定例分为八门,而未析子目,始大更前体例。卷末附邑人曹席珍录《陷贼题壁词》一首,为崇祯时李自成入城,其部将所题也。语气悲壮淋漓,为绝好之史料焉;惜其文似经删改,视非原文。查此志原本极稀,嘉庆间有补刻本,间有改正原文,与原本有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