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见地方志提要


  深州风土纪二十二卷清同治十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清吴汝纶纂修。汝纶字挚甫,安徽桐城县人,同治五年进士,八年任深州知州。汝纶自少好古文辞,尝从其乡前辈方宗诚学古文,曾国藩见其文于宗诚所,大奇之,延至幕府,汝纶遂师事国藩。时与张裕钊、黎世昌、薛福成,号称曾门四大弟子。居国藩幕十余年,擢补深州知州,历任冀州、天津州府凡十八年。后主讲于莲池书院数年,光绪十八年任北京大学堂总教习,派赴日本考察学制,归未及返命而卒,年六十四岁。弟子以严复、马其昶、王晋卿、唐文治、贺涛名尤著。子闿生能古文,尝辑其父遗文,为《桐城吴先生全集》。考深州志乘渊原,据康熙州志张蜚英序云:“深之有志,自前明成化间始,但事出草创,叙次舛驳,不足征信。”成化以后,又有万历及清康熙、雍正、乾隆、道光诸志,体裁皆纯雅。而汝纶纂此志,所因旧志者绝少;其官深州仅二年,所属志稿,刻成于同治十年,号称名书,至光绪二十六年重刻于文瑞书院,而原本尤为珍贵矣。观此志之编辑,体例自有新裁,可称近世方志典型之作,新编志乘者咸据为借鉴。其书总分二十一篇,曰疆域、曰河渠、曰赋役、曰学校、曰兵事、曰官制、曰职官、曰名宦、曰艺文、曰古迹、曰金石、曰人谱、曰荐绅、曰名臣、曰文学、曰武节、曰吏绩、曰孝义、曰流寓、曰列女、曰物产。其中人谱一篇,为汝纶首创。夫姓系之学于六朝最盛,其后志乘家只载世家巨室,别无所记焉;而固定里居千数百年之氏族,惟赖家乘谱牒载之,而今犹可稽考。汝纶此志创人谱一例,网罗散逸,详而不冗;例如所举安平崔氏,载自汉至五代崔氏千有余年之宗系变迁。此篇小序有云:“自明至今五百余年,族姓视前一变,永乐间迁民实畿辅州县所属,诸望姓大抵迁自永乐者为多;金元以前千余年旧族,今存者希矣。”汝纶慨叹世变迁徙之剧也。其次如金石篇,以录金石之原文,不稍变易,则州之掌故可因易而稽矣。如录《洪武学校格式碑》,则明代之地方学制,可以足征也。又如赋役篇,自洪武以来赋役源流,一一疏通证明,且不避烦琐丝毫毕举。疆域篇所举版图分合,言皆有物。兵事篇为汝纶得意之作,文辞典雅。物产篇为最后成稿,附论农商状况士女风俗,仿《史记·殖货传》之体也。总之此志为出文士手,据事直书,康海《武功志》之流亚也。

  定州志四卷明嘉靖元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二至四)

  明倪玑纂修。玑字在公,咸宁县人,正德三年进士,十五年由谏垣给事中谪嘉善县县丞,三年擢任丘知县,再升定州知州。定州为汉时中山郡地,北朝始名定州。于明时领县二,曰新乐,曰曲阳。弘治癸亥官贤创修州志,倪玑继纂,成稿于正德间,嘉靖元年始刻成。今原本仅见此书,虫蠹漫漶,不可细读,无从窥其全帙。但据康熙《畿辅通志》,称倪玑尝作州志,论者以为得纪事体。又据康熙《定州志》,知州黄开运序云:“定自明末城陷,瓦庐学舍鞠为茂草,掌故之家其芜没于兵销戎践者久矣,志固无考也。”以知此志流传久少也。

  深泽州志十二卷清雍正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赵宪修,王植纂。宪字无愆,山东博山县人,雍正三年进士,十一年任深泽知县。植邑人,康熙辛丑进士,历任广东和平、阳江、罗定等州县十余年。按沿革,深泽立县始于汉,宋以后属祁州,雍正十二年始改隶定州。又据凡例谓:“深泽前明无志,自康熙乙卯邑令许来音始为搜葺,于乡绅张靖之家得前教谕张劝所辑稿,复校阅郡志《祁志》,与邑士绅王鐄、袁斌等参互考订之,是为旧志。”是编承《许志》重编,分编年志、舆地志、建置志、职官志、礼仪志、食货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余志十门。编年志琐细具陈,殊同杂志;志书用编年例者,应从史籍中采撷关于本邑战伐大事实之为宜,非记邑事之琐碎焉。

  四镇三关志十卷明万历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刘效祖纂修。效祖武骧左卫人,嘉靖间进士,官至陕西按察使。四镇三关者,为蓟镇、昌镇、真保镇、辽镇四镇,居庸关,紫荆关、山海关三关,皆京兆左右辅地。其所防管之区,按本书所列总图,计有八府,十六州,一百十五县。故所述重在边防地理,尤于昌、蓟二镇为详,辖防区府州县,则纪载疏略。其书体例,分建置考、形胜考、军旅考、粮饷考、骑乘考、经略考、制疏考、职官考、才贤考、夷部考十类,子目凡三十,纪载简详有度,事核文雅。

  西关志三十二卷明嘉靖二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王士翘纂。士翘字民瞻,安福县人,嘉靖十六年进士,官至巡按直隶监察御史。西关古时为冀幽营,汉唐均为重镇,明时为京西要枢,其塞有四,曰居庸关,曰紫荆关,曰倒马关,曰故关,皆屯集重兵。按此志体例,以四关分别汇辑,《居庸关志》十卷,《紫荆关志》八卷,《倒马关志》七卷,《故关志》七卷,凡三十二卷。四篇体例门类皆同,曰沿革、曰疆域、曰形胜、曰星野、曰山川、曰关隘、曰城池、曰军马、曰墩台、曰边情、曰摆拨、曰仓场、曰草场、曰库房、曰教场、曰屯堡、曰征徭、曰岁用,曰公廨、曰学校、曰官师、曰人物、曰风俗、曰物产、曰祠庙、曰坛璇、曰陵墓、曰驿传、曰巡司、曰铺舍、曰桥梁、曰窑治、曰牌坊、曰古迹、曰矿洞、曰章疏、曰艺文三十七类,又附条四,书端有总图一。按此志稽考史集,摭采案牍颇丰,其所纪祲祥之变,用以通险夷遇迂之途,察边情之审,则以定战守也,与府州县志叙述不同。

  临漳县志十卷明正德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景芳纂修。芳山东定陶县人,举人,弘治末任临漳知县,时漳水泛滥坏民田,芳于县西南筑堤防患,后人称景公堤。临漳为古邺都,汉置邺县,三国魏建为都,晋讳邺故名临漳,明时属河南省彰德府。邑境漳河过焉,河尝数徙,故历来多水患。此志纪河防及引漳溉田之事甚详,疆域载漳水凡四迁,沿革纪之以事实,灾祥述之以灾害。古迹载亶甲故都,故魏都,故赵都,前燕都,北齐都,皆在临漳。古时建筑之伟,若铜雀、金凤、冰井诸台,皆在其地,多胜迹也。艺文志载宋杨蒙撰《魏邺令西门豹庙碑记》,纪豹引漳溉邺,及沉巫以除河伯娶妇之害,亦在此地。艺文志又载南朝鲍照题《西门豹庙诗》,则庙之立由来已久矣。考西门豹引漳溉邺以富魏之事,据《史记·河渠书》言:“西门豹引漳溉邺,以富魏之河内。”而《汉书·沟洫志》纪史起之言曰:“漳水在旁,西门豹不知用。”二说则相矛盾,疑以当时西门之渠已湮废,史起修之,故民不歌豹而歌史起。班固不曲思史起之言,直笔书之,故与《史记》有违。

  口北三厅志十六卷清乾隆二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金志章纂修,黄可润增校。志章浙江钱塘县人,雍正癸卯科举人,乾隆四年任分守口北道三厅理事同知。可润修有《无极县志》,已著录。口北三厅者,为张家口、独石口、多伦诺尔,于元时为上都兴和路及兴、松、云三州地。明为开平卫及兴和守御千户所地,清初为察哈尔东翼四旗,西翼正黄旗游牧地,雍正二年设三厅理事同知,隶口北道。此志为志章始创,乾隆二十三年可润为之增校,而梓行。其书分地舆、山川、古迹、职官、官署、坛庙、经费、地粮、村窑、户口、风俗、物产、台站、考牧、藩卫、人物、列女、世纪、艺文、杂志二十门。其中地舆、山川、古迹三门,引据诸史以疏证古今地名之同异颇多,尤注意于元开平之故迹。世纪一门,历举历代兵事,深为周备。艺文所载诗文,亦皆切于掌故,其校订之详,皆为可润所增补焉。查此志原本极稀,流行者有抄本、《满蒙丛书》本。

  承德府志六十卷首二十六卷清道光十一年修稿。林从炯批校本(温州市图书馆藏)

  清海忠修,林从炯纂。海忠字靖堂,长白人,道光六年任承德知府,历官热河兵备道等职。从炯浙江温州人,举人,侯选知县,事迹未详。按此志,实为林从炯据牛昌籙原本重加纂订而成,但以本志成格序谓:“纂修为出海忠一人。”从炯尝以此语不平,于此本成格序后批曰:“此文乃余同陆君代作采辑,俱不提及余一句,但谀海郡伯一人,殊不覆实。”又此本首页有道光辛卯十月从炯题记云:“此志创于道光七年冬十月,洎八年十一月副本告成。热河地处塞上,无人分纂,延牛君荻垞为草率八门(学校、庙坛、寺观、田赋、名宦、选举、人物、列女),无一字可用。于是旁搜远籍,近取见闻,一手纂订,穷日累月,甚矣其惫。而中间诋排如崔君廷诏,改易如陈君淦,至以凡例改为纲目,谬戾若此。幸正于朱虹舫(兰)阁学,原本始定,甚矣官书之难也。”此从炯所述此志之纂辑经过也。兹按本书体例,自图说迄杂志,凡三十四类,而无大纲,为卷六十。卷首二十六卷,分诏谕、天章、巡典、山庄、行宫、园场六目。又按修志衔名表,列鉴定为成格、那彦成、沈维鐈、英和、裕恩、琦善六人。但据从炯批语,鉴定实为英和一人,成格则惟进呈正本而已。衔名表列海忠为总纂,而从炯批语谓:“海忠只可称总理。”按此志之刻本,道光九年热河都统成格嘱知府海忠修,十一年书成,光绪十三年知府廷杰又为重订。而见于公私收藏目录著录,皆题海忠纂修,兹据此书从炯批语,其纂人可以考正也。光贻近得瑞安张宋廎先生检寄其乡人杨绍廉撰《记林监州承德府志》一文,谓得道光《承德府志》六十卷,卷耑有吾瑞安林监州从炯墨笔题记,当是林氏家藏本。又谓是书实林监州一手纂订,见《瑞安经籍志》。

  ●卷三

  ○山 西

  长兴 陈光贻学

  山西通志十七卷明成化二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李侃修,胡谧纂。侃顺天府东安县人,正统七年进士,成化时山西巡抚佥都御史。谧字廷慎,浙江会稽县人(《四库提要》存目著录此志以胡谧为马湖府人)。天顺元年进士,除江宁知县,成化二年升任山西督学佥事,擢广东参政,卒于官。山西旧无通志,此志乃侃巡抚山西时,与巡按监察御史刘庆议政事,成谓通志不具,官其地者,何以考沿革验风俗,遂畀修志事于谧。谧参订前史,旁采见闻,汇辑《通志》十七卷,分为四十二门,纂成于成化甲午,巡抚副都御史雷复梓之以传,是为晋省通志始创。其书首图一卷,有山西四境之图,东抵直隶真定府井陉县界,南抵河南陕州黄河岸,西抵陕西延安府吴堡之黄河岸,北抵大同边境沙漠。左有恒山之险,右有大河之固,形胜雄巍。建置沿革谓:“山西古冀州地,自颛顼制九州,冀州最大;唐、虞、夏皆都其地。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其地,为唐国;南有晋水,至子燮改号曰晋,其后世卿韩、赵、魏三氏分其地。秦置太原、河东、上党、雁门、云中、代郡,西汉置十三州,后汉、魏、晋因之。惠帝后其地没于刘渊、石勒、慕容隽,后又为苻坚所陷;坚败慕容垂据之,后属后魏。唐于其地为河东道,领郡十有八,寻置北郡,加号北京,又置大都督府。及五季迭相陷据,宋平刘继元尽得河东之地,乃承唐制,分为河北、河东两路,后又分河北为东西两路,后为金所陷。元置河东山西道宣慰、肃政廉访二司,以领晋宁、冀宁、西京诸路;后又置太原兼河东兵马都总管府。明置承宣布政使司,领太原、平阳、大同三府,汾、沁、辽、潞、泽五州,并各属州县,凡九十有九。”山西自古为列郡之雄,考其地理之书,自程机《上党记》、王松年《三晋记》外,其见于《四库全书总目》者,止传《太原事迹杂记》《壶关录》,以暨《永宁公》《狄梁公》诸记传。其见于《崇文总目》者,止传龙门、王屋《羊角山记》,及《盐池录》《晋阳见闻要录》,暨《温公》《丰公》诸事状。而通记閤省之书,此志为始创,越九十年嘉靖癸亥督学副使周斯盛重修,越五十九年万历辛亥,按察使李维桢重修。通志修于明际者凡三,传本皆极稀少,此志原本,仅存此帙耳,此本外,惟蒲圻张国淦藏有抄本,今归于上海图书馆。

  太原县志六卷明天启六年刊本(山西大学图书馆藏)

  明屈钟岳修,谭诚言纂。钟岳陕西蒲城县人,举人,天启间太原知县。诚言山东淄川县人,举人,天启间任太原县儒学教谕。太原为古都会之地,汉、晋时为大都名区;自唐高祖创业于兹,因建为北都,而后唐、后晋、后汉皆兴于此。太原又称晋阳、龙山,明置太原府,以阳曲、太原为附郭县。太原置县始于明,嘉靖三十年邑人高汝行,始纂县志六卷。此志乃仍《高志》门类,稍加润溢;其书体裁,共分四十九门,无纲领目。书中纪载,据事直书,不具自见,不著论赞;颇为翔实,绝无附会夸耀之辞,为志乘核实之一道。此书前惟张国淦先生有藏,而未见于公私藏家书目著录也。而近山西大学图书馆,发现天启刻本。

  重修太原县志十六卷清雍正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沈继贤纂修。继贤字鹤书,浙江海宁县人。康熙五十四年进士,雍正元年任直隶乐亭知县,七年补任岚县知县,修有《岚县志》,八年调任太原知县,又修《太原县志》,亲定志例,大变明时县志体裁;卷帙大增于前志,拾遗补阙,典核详明。其体例,自建置迄杂志,凡十六类,每篇皆前加弁语,修辞考据,比于明修县志,自有精严深到之处。然据道光《太原县志》序例,议此志于建置沿革,语略而不详;纪人物,则所载有未确。又谓太原多渠道,为民生之大计,为何无水利专目,仅见附于山川后,列渠一目,而所叙不能详尽。其所议此志之短,上举如此之例者犹多。以渠道而论,则太原之渠由来已久,据郦道元《水经注》云:“因智伯遏晋水,灌晋阳之遗迹。”按此志而未有引载。山川目后附渠一目,惟纪晋水有大渠四,小渠二,其余河泥渠道,凡三十有六,仅记渠名,而未述其灌溉源委。嗣后道光县志列水利一门,记各渠之水势流源,以及考历来之兴废迁变。又于书后附渠案一门,汇聚历代争渠讼卷。渠道为太原要政,历修志乘所载渠政,其愈近则愈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