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通志台湾府


  闽安协(辖本标左、右二营,听水师提督、海坛镇节制)

  副将一员(驻闽安镇城,原为镇,康熙二十七年改今职)。

  左营都司一员(驻闽安镇城,原游击,乾隆三十九年改)、守备一员(驻闽安镇城)、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外委千总二员、外委把总四员、额外外委四员,步战兵三百七十二名(外委额外在内)、守兵三百七十六名(舵工在内),战船见船政福州厂。一存城,一防守闽安镇口汛,一防守闽安口对岸巡船,一防守大桥塘汛,一防守南北两岸并炮台,一防守亭头、五虎等汛,一防守琅琦、元宝山、金牌馆头、笔架各塘汛,一分防定海汛,一防守竿塘汛,一防守黄岐汛,一出洋巡缉。

  右营都司一员(驻琅琦等处,原游击,乾隆三十九年改)、守备一员(驻防琅琦等处)、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外委千总二员、外委把总四员、额外外委四员,步战兵三百九十二名(外委额外在内)、守兵三百九十二名(舵工在内),战船见船政福州厂。一分防闽安镇汛,一防守闽安口对岸巡船南门塘,一驻防南崎等处地方,一防守笔架寨,一防守北茭、濂澳等塘汛,一防守罗湖、东冲等塘汛,一拨配□帮盐哨,一瞭望罗湖山顶,一瞭望芙蓉山顶,一瞭望大金山顶,一出洋缉匪,一存闽安镇城。

  金门镇(辖本标左、右二营,听总督、水师提督节制)

  总兵官一员,驻同安县。

  左营游击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外委千总三员、外委把总六员、额外外委四员,步战兵四百十六名(外委额外在内)、守兵五百七名(舵工在内),战船见船政泉州厂。一驻札金门汛,一拨防烈屿汛兼瞭望,一拨防金龟尾、许坑等汛并瞭望,一分防金龟尾炮台,一拨防欧厝、彭林、古宁等汛,一拨防瞭望欧厝,一拨防双乳山汛,一拨防董水、大嶝、小嶝等汛,一巡防深沪等水汛,一巡防祥芝等水汛,一巡防崇武等水汛,一巡防黄崎等水汛,一瞭望大坠山顶,一带领兵船出洋巡缉。

  右营游击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外委千总三员、外委把总六员、额外外委四员,步战兵四百十八名(外委额外在内)、守兵五百五名(舵工在内),战船见船政泉州厂。一随防金门汛,一巡防镇海汛,一巡防井尾等汛,一巡防将军澳汛,一拨防科罗炮台,一瞭望田浦山顶,一瞭望峰山顶,一瞭望陈坑山顶,一巡防围头等汛,一出洋巡缉。

  南澳镇(辖标下左、右二营、福建铜山营、广东澄海协海门营、达濠营,听闽浙、两广总督及闽广水师两提督节制)

  总兵官一员,驻札福建诏安县、广东饶平县适中镇市。

  左营游击一员(驻南澳,右营属广东)、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外委千总三员、外委把总六员、额外外委四员,步战兵四百二十八名(外委额外在内)、守兵五百三十名(舵工在内),战船十只(见船政漳州厂)。一驻札南澳城陆汛,一瞭望金山,一防守深澳口,一防守草寮尾汛,一出洋巡查三澎外洋海汛、洋林湾内海汛,一防守竹栖墩,一防守西炮台汛,一防守云澳汛,一协防泰字楼炮台汛,一瞭望云澳烟墩山,一防守青澳汛,一瞭望青澳烟墩山,一出洋巡缉。

  铜山营(海门营、达濠营属广东)参将一员(驻札漳浦铜山城)、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外委千总三员、外委把总六员、额外外委四员,步战兵四百二十六名(外委额外在内)、守兵五百九十名(舵工在内),战船见船政漳州厂。一驻防铜山汛,一瞭望铜山城内山顶,一瞭望铜山汛铜钵山顶,一分防六鳌汛及古雷汛,一瞭望六鳌汛虎头山顶,一巡查古雷水汛、六鳌水汛,一分防北山汛,一苏尖汛山顶瞭望,一巡查北山顶水汛,一分防悬钟港口水汛,一扼守畬洲门,一扼守八尺门,一出洋巡缉。

  福宁镇(原系陆路分防,驻福安县,嘉庆七年改为水师,移驻三沙,该镇听水师提督节制始此)

  左营游击一员(驻三沙)、守备一员(驻三沙)、千总二员、把总三员、外委千总二员、外委把总三员、额外外委四员,步战兵四百七名(外委额外在内)、守兵三百四十三名(舵工在内),战船见船政福州厂。一驻防三沙,一分防青皓、小皓、西洋、虞公、三沙等塘汛,一分防斗米,一分防北礵汛,一带领出洋。

  烽火营参将一员(出洋巡缉)、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外委千总二员、外委把总四员、额外外委三员,步战兵三百七十七名(外委额外在内)、守兵四百七十八名(舵工在内),战船见船政福州厂。一驻防蓁屿汛,一防守后澳仑炮台汛,一瞭望牳屿山顶,一瞭望南透山顶,一扼守大仑山,一驻防七都水汛,一驻泊南关水汛,一瞭望南镇山顶,一瞭望屏峰山顶,一瞭望沙埕山顶,一带领出洋。

  台湾镇(康熙二十三年设,辖本标中、左、右三营、城守左、右军、水师协标三营、北路协标二营、嘉义营、澎湖协标二营、南路营、南路下淡水营、艋舺营兼辖沪尾水师营、新设噶玛兰营,听福州将军、闽浙总督、福建水师提督节制)

  挂印总兵官一员,驻札台湾府城,雍正十一年准照山陕沿边之例挂方印。

  镇标中营游击一员(驻札府城中路口)、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外委千总二员、外委把总三员、额外外委三员,马战兵四十名(外委额外在内)、步战兵四百九名、守兵四百二十五名,兵战马四十匹。

  左营游击一员(兼管右营事,驻札府城北路口)、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原四员,道光四年拨一员北路右营)、外委千总一员、外委把总三员、额外外委三员,马战兵四十名(外委额外在内)、步战兵三百十八名、守兵三百九十五名、兵战马四十匹。

  右营游击一员(道光六年移驻竹堑,改为北路右营游击,归北路协副将兼辖,本缺归左营兼管,十三年奉准照旧增设)、守备一员、千总一员(嘉庆十四年裁归艋舺一员)、把总三员、外委五员、额外外委二员,马战兵四十名(外委额外在内)、步战兵二百六十五名、守兵三百四十八名,兵战马四十匹。道光六年,统归左营兼管(原额标下中、左、右三营共兵二千七百七十名,康熙六十年移驻澎湖,六十一年仍移旧台湾府,自后复经增改调汰,今存兵额如右。)

  台湾城守营(雍正十一年添设,辖标下左、右二军)

  参将一员,驻札台湾府城。

  左军守备一员(驻防冈山汛)、千总二员、把总二员、外委千总一员、外委把总三员、额外外委一员,马战兵二十名(外委额外在内)、步战兵百九十四名、守兵二百八十一名,兵战马二十匹。一驻札台湾府治并拨防涂堑埕南炮台塘,一驻防岗山汛,一防守罗汉门、茂公等塘汛,一防守猴洞口汛,一防守埤仔头汛,一防守盐水埔汛,一防守大湖半路竹港岗塘,一防守角带围塘。

  右军守备一员(驻防下加冬汛)、千总二员、把总二员、外委六员、额外外委一员,马战兵二十名(外委额外在内)、步战兵二百四十名、守兵三百四十二名,兵战马二十匹。一随防台湾府治,一驻防下加冬汛兼辖八奖溪、急水溪、北势埔、茅港尾、铁线桥、水堀头等六小塘,一分防加溜湾汛兼辖溪边、水栅、柴头港、北炮台、茑松等五小塘,一分防大穆降汛,一分防旧社汛,一分防新添大武垄汛,一分防新添大排竹汛,一分防新添麻豆汛(雍正十一年增设台湾城守,原额兵共一千名,除增改调汰外,今额如右)

  水师协(辖本标中、左、右三营,康熙二十三年添设)

  副将一员,驻安平镇城。

  中营游击一员(驻札安平镇)、守备一员(驻札安平镇)、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外委千总二员、外委把总三员、额外外委三员,步战兵三百五十九名(外委额外在内)、守兵四百二十二名,战船见船政台湾厂。一驻防安平镇城内,一驻防安平镇城外,一分防蟒港汛,一分防北门屿汛,一分防马沙沟汛,一分防青鲲身汛,一分防鹿耳门汛,一分防大港汛,一分防炮台汛、鲲身头汛,一分防蛲港汛、蛟港汛,一配船出洋巡缉。

  左营游击一员(驻札鹿港)、守备一员、千总二员(一员雍正十一年添设)、把总四员(一员雍正十一年添设)、外委六员、额外外委二员,步战兵三百三十四名(外委额外在内)、守兵三百九十八名,战船见船政台湾厂。一驻防鹿港汛,一分防水里汛,一分防三林汛,一分防王功海口,一分防番仔■〈土穵〉,一驻防笨港汛,一分防海丰汛,一分防■〈鱼逮〉仔■〈土穵〉汛,一分防猴树汛,一分防新店汛,一配船出洋巡缉。

  右营都司一员(原游击一员,嘉庆十三年拨归艋舺)、守备一员(随防鹿耳门汛)、千总二员、把总三员(一员雍正十一年添设)、外委千总一员、外委把总四员、额外外委三员,步战兵三百三十五名(外委额外在内)、守兵三百九十名,战船见船政台湾厂。一驻防安平汛城内,一驻防安平镇城外,一防守鹿耳门汛,一分防打狗汛,一分防岐后汛,一分防蛲港汛,一分防赤嵌汛,一分防万丹汛,一分防西溪汛,一分防下淡水汛,一分防大林蒲汛,一分防东港汛,一分防茹藤汛,一分防放■〈纟索〉汛,一分防大军麓汛,一配船出洋巡缉(上三营原额步守兵共二十五百名,除调汰外,今额如右)。

  北路协(康熙二十三年设北路一营,雍正十一年改设,辖中、左、右三营,道光十三年,改左营为嘉义营,本协专辖中、右二营)

  副将一员,驻札彰化县,原设参将,雍正十二年改今职。

  中营都司一员(驻札彰化县)、千总二员(一员随防县治,一员驻防猫雾捒)、把总四员、外委千总把总九员、额外外委五员,马战兵五十名(外委额外在内)、步战兵五百二十一名、守兵六百五十三名,战马五十匹(镇标中、左、右城守四营,额设马四十匹,道光十三年,每营裁马十匹,北路中营额设马五十匹内裁马二十匹,共裁马六十匹,其马兵六十名,以三十名改为战兵,三十名改为守兵)。一驻札彰化县城汛,一防守猫雾捒汛,一防守外四汛,一防守南北投城,一防守内木栅汛,一防守燕雾汛,一防守触口汛,一防守八卦山汛,一防守许厝埔汛,一防守大里杙汛,一防守嵌顶汛,一防守四张犁汛,一防守葫芦塘汛。

  附左营都司一员,乾隆五十三年增置,驻嘉义,道光十三年,移驻斗六门。

  右营游击一员(驻札竹堑城,原为守备,道光六年移镇标右营游击改设)、守备一员(驻防大甲汛)、千总三员、把总六员、外委九员、额外外委三员,马战兵十五名(外委额外在内)、步战兵四百七十九名、守兵五百二十二名,兵战马十五匹。一驻札竹堑城,一移驻大甲汛,一分防后垄汛,一分防铜罗湾汛,一分防杨梅坜汛,一分防桃仔园汛,一分防斗换坪汛,一分防大安汛,一协防南嵌塘、白沙墩塘,一分防加志阁汛,一分防中港汛(原额北路一营兵一千百二十名,雍正十一年分中、左、右三营,共兵二千四百名,道光七年,奉文将台湾镇标右营游击改为北路游击,十三年改左营为嘉义营,马步守兵俱有裁改调汰,册报未详)。

  嘉义营(道光十三年,改北路左营增设,兼辖斗六门营,归台湾镇总兵统辖)

  参将一员,驻札嘉义城。

  中军守备一员(原斗六门汛守备,道光十三年移驻嘉义,作为参将中军)、千总三员、把总四员、外委十员、额外外委四员,马战兵二十五名(外委额外在内)、步战兵百百十九名、守兵六百八名,兵战马二十五匹。一驻防嘉义县城,一安防城外汛,一分防斗六门汛,一安防西螺汛,一安防水沙连汛,一安防笨港汛,一安防盐水港汛,一分防八浆溪、水■〈月屈〉头、山底、牛椆溪、打猫等五塘,一分防他里雾、大仑脚、中路头塘、林圯埔、大埔林、三条圳、虎尾溪、虎尾塘等处。

  斗六门营(原北路左营,道光十三年改设,归嘉义营参将兼辖)都司一员(由北路左营移驻)、千总(由嘉义营递年拨员轮防)外委(由嘉义营递年拨员轮防)、马步战守兵(由嘉义营拨兵分防)。

  附北路淡水营(雍正十一年,改北路营为协,改本营守备为都司,驻淡水为一营;嘉庆十四年,改为艋舺营,水师本缺裁)

  澎湖水师协(康熙二十三年设,辖左、右二营,六十年,移驻台湾,六十一年,改归澎湖)

  副将一员,驻札妈宫汛。

  左营游击一员(驻札妈宫汛)、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外委千总二员、外委把总四员、额外外委三员,步战兵四百二十八名(外委额外在内)、守兵五百,战船见船政台湾厂。一驻防妈宫汛兼防虎井等澳屿,一防守妈祖澳新城内,一防守新城东港口炮台,一巡防妈祖澳港口,一轮班扼守八罩汛等澳屿,一防守挽门汛炮台,一防守水埯汛炮台,一防守将军澳汛等澳屿,一防守将军澳汛炮台,一巡防莳里汛兼防双头挂等澳屿,一防守莳里汛炮台,一防守风柜尾汛炮台,一防守文良港汛兼防龟鳖港等澳屿,一配船出洋巡缉。

  右营游击一员(驻防妈宫汛)、守备一员(出洋轮巡)、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外委六员、额外外委三员,步战兵四百二十八名(外委额外在内)、守兵五百名,战船见船政台湾厂。一驻防妈宫汛,一驻防妈祖澳新城内,一驻防新城西炮台,一巡防妈祖澳港口,一防守西屿头、内外堑等汛,一防守内堑汛炮台,一防守外堑汛炮台,一防守小门汛炮台,一防守大北山、吉贝、瓦硐通梁、赤嵌澳等汛,一巡防各岛屿(原额左、右二营兵共二千名,自后裁改调汰,今额如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