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福州府志万历本
福州府志万历本
罗源县共银八百六十两四钱七分六厘八毫:解府给驿七百两四钱九分二厘八毫,存县一百五十九两九钱八分四厘。
古田县共银二千六百六十两三钱八分八厘五毫:解府给驿二千五百六十两三钱八分八厘五毫,存县一百两。
闽清县共银一千三百五十一两一钱一分一厘八毫,解府给驿。
永福县共银八百五两七钱一分,解府给驿。
福清县共银二千八百二十四两四钱二分二厘六毫:解府给驿二千七百四十四钱二分二厘六毫,存县八十两。
按:邮政弊极矣。始谓逋负多,官无可发,弊在下。乃令催科严而输入早,驿亦告匮,则官之留难,弊不在下矣。曩刘公尧诲抚闽,亟欲复官当法。时郡守陈公楠持之力,格不得行。向征陈公,民得措手足哉?比陈公去,驿官假贷佐供,费甚至数百金,而不以锱铢给其人,计无复之,遂经沟渎。呜呼!白昼不见人,此与刘公何异?然视奉化陈公,可愧死矣。然则,邮政如之何?亦曰:“县有速解郡,无滞支而已。”
论曰:《诗·大东》,盖刺赋役不均也。周大夫告病,其托为妇人之言者欤!是故临食而叹,念君子之行役,顾周道而潸然也。其卒章也,归之天而无所怨尤焉,是诗人之厚也。夫以成周之时,而犹不均若此,岂其政然邪?抑地使之然邪?窃谓不惟列国,郡亦有之。吾福山海之利,曾不及漳、泉、延、建,而为八闽都会,节使监司咸集焉。顷又将臣建牙,远夷舣舶,奔走供亿,固皆吾福之力也。役则甚烦,民亦劳止矣。《诗》云:“不懈于位,民之攸暨。”言在位者,当为民所依而息也。则夫均之于彼,而节之于此,诚不能无厚望焉。林文恪旧志。
食货志十一
恤 政
鳏寡孤独,皆世之穷民而无告者也。国家保惠元元,政多周恤,仁之至也。仁先于斯四者,则匹夫匹妇,罔有不被其泽者矣。兹详志之,即前代者,亦并存焉。
[HT]闽 县
宋居养院安济坊馆前街发政坊内。元符元年置。以处民之穷而不能自存者,月以丐者赡米之半给之。
元义冢二所一在东门外旧同庆寺基,一在南门外吉祥寺废地,泰定四年置。
[HT]国朝养济院在法海寺前。洪武间设。以处老弱废疾及孤独不能自存者,月有米,岁有衣,病则给药,死则斥官地葬之。正德六年,巡按御史贺泰令有司外建官厅,内四周为屋。十三年,巡按御史周囗又建养济院一于东门外易俗里官窑厂,为屋三十七间,以处恶疾,民间称便,后又并入城内,郡人苦之。
城东丛冢在东门外易俗里金鸡山。弘治间,知府蒋囗因旧有漏泽园,遂易其名。
城南丛冢在南门外嘉崇里吉祥洋上,二丛冢俱元之义冢丘也。国朝成化十七年,知府唐珣因更辟之,揭以今名。郡城以横山为第一案,仓前山为第二案,高盖山为第三案。今横山旁为义冢,仓前山掘为盐仓,而高盖山近为豪家占夺,其冢累累,凿地脉甚矣,形家云:不利封植而培护之,非守土,曷冀哉?”
侯官县
元养济院五所在乌石、文儒坊、北禅、三合、社坛,俱府城西南隅。
义冢三所一在文林坑,宋时建。一在湖边兴福庵后,泰定四年建。俱草市都。一在一都高安山。
国朝养济院
城西丛冢府城西草市都文林坑,即元义冢址也。国朝洪武间创于贵安山。正统末,镇守尚书薛希琏以其逼临官道,乃徙于灌洋坑。成化间,知府唐珣复建今所,仍辟而大之。
旧怀安县
国朝养济院右二坊太平桥边,洪武间置。今县并侯官,而院未废。
城北丛冢府城北门外太平里旧闽山院废地也。县旧有义冢,在太平山,宋绍兴间,郡令芙蓉寺僧营建,男左女右,各四穴,广二丈二尺,深二丈,以待不能葬者。乾道六年,监簿黄启宗又为三坟于其东。永乐中,圯于洪水。成化十七年,知府唐珣更建今所。
古田县
元惠民药局县治北。
国朝养济院旧在县治北之后林,洪武八年置。弘治初,知县屠容改创于十二都彭洋。
义冢县治西北伏龙冈。初在县治北二里许,宋县令吕晋夫建。后县令刘元亮移于今所。
闽清县
国朝养济院城隍庙右。
义冢县治东南,成化十八年,知县王漟立。
长乐县
国朝养济院县治西龙津坊。
义冢郑山,距县十五里。
漏泽园县西南隅。弘治十三年,因旱灾,部檄郡县建置。知县王涣得官地一所,广二亩,仍买其旁园三亩五分囗之,周园八十六丈。
连江县
元义冢二所一在观音塔边,一在兑峰庙边。
国朝惠民药局宣化桥南左偏。成化十九年,知县凌玉玑改建。
养济院天王寺前。
义冢三所一在清河观音塔西,一在钦平上里北禅寺侧,俱县西;一在县南新安里西泉山。
罗源县
元义冢三所一在圣水寺,一在四明山,一在铁障山。
国朝养济院城西门外。
义冢三所俱安金里。一在铁障山下,宋元符二年,北溪张尉创;一在莲花峰下圣水寺侧,宋宝庆间,环溪陈显伯创;一在四明山下,元双石桥黄咳创。
永福县
国朝养济院县治西。元时建于县东五里,洪武十四年移置今所。
义冢县东五里。梁知郡山前,宋县令蔡囗建,元及国朝皆因之。
福清县
元养济院州西隅北溪。旧在州北门,大德四年,知州毋逢辰移今所。
国朝养济院县西隅后。洪武间建,成化十九年,知县庞王从重建。
义冢县北隅弥陀寺后山,宋宪使李迪舍立。
食货志十二
物产
物产之目十有四,曰谷、曰蔬、曰果、曰木、曰竹、曰药、曰花、曰草、曰羽、曰毛、曰麟、曰介、曰虫、曰货。
谷之属
稻大都二种:曰粳、曰秫。名品甚多,志其大者,春种夏熟曰早稻,秋种冬熟曰晚稻,其岁一熟者曰大冬,又有各种曰旱占,山田可种,附郭则少,曰天降来。从霜降后熟曰薰提,曰黄芒;与早稻同熟曰占城;与晚稻同熟曰稐;早稻既获后苗始蕃亦与晚稻同熟曰土稐,多出洲田;其岁再熟者又有曰金洲,曰白香林(又名糯),与早稻同熟者曰早秫,与晚稻同熟者曰晚秫,与大冬同熟者曰大冬秫。
稷旧志曰粟,有黄、白二种,种者甚少。
護与黍米相似而粒大。
胡 麻名巨胜。作角八稜,色紫黑者,名胡麻;两头尖锐,作角七稜,色纯赤者,名巨胜。见《本草》,出胡地大宛。
麦大麦、小麦、荞麦。
豆有黑、绿、紫、白、红、黄数种。又有豌豆、江豆、羊角豆、虎爪豆、扁豆、蚕豆、刀豆、蟹眼豆、蛾眉豆。
白油麻味甘,生则气寒,炒则气热,夏种秋收。
蔬之属
菘与芜菁相类,茎短,叶润厚而肥者则菘。
芥有青、紫、白三种。又有南芥、花芥、石芥。
芥 蓝叶如蓝而厚,味美。
白 菜本出北地。
油 菜子可榨油。
葫 菔俗名菜头。
莼叶似凫葵,浮水上,花黄白,子紫色,茎细如钗股,名紫莼,味甘。
胡萝匐黄色。
凫 葵即荇菜。
蕹 菜旧名武菜。蔓生花白,能解野葛毒。张司空云:“魏文帝啖野葛至一尺,应是先食此菜也。”《遁斋闲览》又云:“菜本生东夷,人用甕其种归,故以为名。”
莴 苣俗名倭笋。
水 芹生地泽中,有两种:获芹、赤芹。
蔓 菁
菠 薐本出颇薐国,俗讹颇为菠。
苦 荬
莙 荙茎灰。淋汁洗衣白如玉色。
东风菜叶长茎紫,先春而生,故名。
茄有数种:紫茄、重茄、清水茄、白茄。
苋有人苋、赤苋、白苋、紫苋、马苋、五色苋。
胡 荽即园荽,或谓之香荽。
同 蒿令人气滞,不可多食。
蕨《尔雅》曰:“蕨,鳖也。”郭璞注:“初生者可菹。”
薑
葱有数种:山葱、胡葱、长生葱、香葱。
韭岁可三四割,其根不伤。
薤似韭而叶阔,多白无实,味荤辛。
蒜大者曰胡蒜。
木 耳
香 蕈一名椹,着朽木中生,色黑味佳。
菌俗谓之菇,有红菇,蕈菇,性热,冬月生。
瓜有冬瓜、西瓜、越瓜、金瓜、黄瓜、菜瓜。
瓠长而瘦上曰瓠,短茎大腹曰匏。
石花菜生山石间,性寒,暑月成冻。
海 藻叶大,生深海底。《尔雅》云:“水草也”。
紫 菜附石生海上,色本青,取干则紫。
鹿角菜生海中,能解面热。
苔 菜海苔也,色绿。
芋
薯 蓣俗名生药。又一种根皮近黄,大者可重斤余,俗呼为薯。
番 薯皮紫,味稍甘于薯芋,尤易蕃。郡本无此种,自万历甲午荒后明年,都御史金学曾抚闽,从外番丐种归,教民种树,以当谷食,足果其腹,荒不为灾。
果之属
荔 枝树高二三丈许,大可合抱,四时不凋,叶类冬青,花似木犀,性畏高寒。郡西北境皆不可种。连江之南,虽有植者,其熟差晚,过北岭始大盛。闽产比南海、巴蜀尤殊绝焉。蔡襄谱为果品第一,其品目最多。已见于蔡谱者:曰虎皮,红色绝大,绕腹有青纹,类虎斑;曰牛心,长二寸余,皮厚,肉涩;曰玳瑁,红有黑点,如玳瑁斑;曰江家绿,皮绿刺红,大如鸡子;曰绿核,色丹而小,他种皆紫核,此独以绿见异;曰圆丁香,他种蒂大下锐,此独体圆与味俱胜;曰硫黄,色黄、刺微红;曰米柿,色如柿红而扁大;曰蒲萄,穗一朵至一二百,附枝而生;曰蚶壳,壳为深渠,如瓦屋;曰小丁香,核如小丁香,俗谓之羮核;曰大丁香,壳厚色紫,肉多而微涩,曰双髻,小红,每孕皆并蒂骈首;曰真珠,肉圆白如珠;曰十八娘,色深红而细长,以少女比之,俗谓闽王有女第十八,好啖此品,因而得名;曰将军红,五代间,有为此官者种之,后人因以其官名;曰钗头,颗红而小;曰粉红,荔枝多深红,而此独色浅,如敷米粉之状。以上皆佳品也。曰中元红,荔将绝才熟,以晚重于时;曰火山,核大而味酸,四月先熟。以上皆中品也。更有蔡谱所未详者,其最佳曰一品红,荔中极品,故名;曰状元红,颗极大,味清甘,亦荔中第一;曰桂林,皮粗厚,大如鸡子,味甘;曰中冠,体圆核小,皮光味清,大不如桂林,成熟时香闻数里,凤冈所产为最;曰金钟,形如钟,皮略粗厚,色如硃砂,味甘,大类桂林,俱以六月熟;曰胜画,皮厚刺尖,味甘肉丰,大如桂林,七月熟,出长乐县六都者为最;曰鸡引子,朵数十枚,大小错出,其大者核小,小者无核,七月熟,树在城门山宋侍郎郑公湜墓前;曰凤池超,实圆味甘,出尚干乡故御史林公钺家。其次佳曰駞蹄,长大而甘柔;曰金樱,上锐下方,色深黄;曰栗玉,似金GFABE而圆,刺尖,有金线界其中;曰矿玉,皮粗厚,味甘浓;曰红绣鞋,实小而尖,形如角黍,核如丁香,味极甘美;曰龙牙,色红,长二寸许,上下俱方;曰天柱,以树极高大,故名;曰满林香,皮微黄,味甘香倍于众品;曰鹅卵,皮光无刺,色红;曰蜜丸,味甘厚肉,俗呼肉丸;曰白蜜,皮粉红,甘如蜜;曰鸡肝,实扁,味甘,色红,无核。以上熟俱以六月。其中品曰馒头,皮粗厚,味甘,大如馒头;曰磨盘,大如鸡子,近蒂处甚平;曰马先白,其熟最早,味不甚甘;曰松柏蕾,皮厚而粗,味涩,大如松子;曰将军帽,实如松蕾,皮厚,肉涩;曰醋瓮,色微黄,味酸。更有异品曰绿珠,或名结绿,俗呼为绿荔枝,实如山榛,无核,味最清,至熟时实与叶无辨,惟凤冈有之;曰星球红,枝条生叶,叶比他种差厚,色红而不绛,蒂根于脐脱者,如爪扁者,如圆橘者,如鸡子颀者,如皂荚,殊形诡状,核皆如丁香,亦有无核者,食之甘脆有韵,夺其枝而植者,竟莫能逮焉,出灵岫里,今永庆里亦有之。又有山荔枝数种,曰胜江萍,皮光,味甘,或呼为胜江陈、净江瓶,俱此种;曰鹊卵,皮薄,实圆,斑如鹊卵,味微酸,七月熟,此山枝中之佳品也。曰牛胆,颗极大,一握仅三四枚,出水西桐坑,此山枝中之异品也。曰山中冠,实大而圆,荔将尽时始熟,味微酸涩;曰山金钟,实大微长;曰中秋绿,色绿味微酸,熟最后。此山枝中之中品也。宋曾巩吟荔枝诗:“玉润冰清不受尘,仙衣裁剪绛纱新。千门万户谁曾得?只有昭阳第一人。”“绛壳囊收白灵团,未曾封植向长安。昭阳殿里才闻得,已道佳人不耐寒。”李纲《寓报国寺食荔枝》诗:“堆盘盛喜珠玑满,绕齿乍惊冰雪香。病酒相如正消渴,不妨时擘绛纱囊。”
柑有酥柑、佛头柑、脂柑、里尾柑。
龙 眼俗呼圆眼,一名益智。树似荔枝,而叶微小,凌冬不凋。七八月熟,壳黄褐色,圆如弹,肉白而甘。昔左思赋云:“旁挺龙目,侧生荔枝。”盖称双美云。
橄 榄木端直而高,秋实。先苦后甘,脆美者曰碧玉。又一种曰丁香,极小而隽永。或云移种异土则化为别物,如橘化为枳之类。按宋张世南《游宦纪闻》曰:“家中尝手植闽中橄榄核于小圃,伺其萌茁。岁而树壮,畏霜,覆以屋。又三岁,高二丈许,始实。初如绿豆,凡两月渐大,有堕地者,视之,木槵子也。皮可洗衣,功不让皂角。核则以为念珠者。地土风气之能移物性如是耶。”世南,鄱阳人。
橙有佛头橙、蜜橙、青橙、雏橙、栾橙、香绵橙。
橘有镜橘、酒橘、四时橘、剪橘、猴橘、洞庭橘、连江橘、里尾橘、漳橘(原出漳州)、金橘(实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