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台湾纪略


  沙线、礁屿

  南港口有长沙线,自南港口起、至淡水海外止,不知其几千里。北线尾与安平镇城相连,与赤嵌城相对;复有大线头、海翁崛,为台湾之外障。鹿耳门与北线尾相连,船只台入之处;是台湾之大门户也。

  上淡水城对面有两石双峙海中,谓之石门。淡水城海中有两石双起插天,谓之旗竿石。又有圭礁屿,船遇之则碎。

  城郭

  安平镇城,在一昆身之上。东抵湾街渡头,西畔沙坡抵大海;南至二昆身,北有海门,原红毛夹板船台入之处。按一昆身周围四、五里,红毛筑城,用大砖、桐油灰共捣而成。城基入地丈余,深广亦一、二丈。城墙各垛,俱用铁钉钉之。方圆一里,坚固不坏。东畔设屋宇市肆,听民贸易。城内屈曲如楼台上下。井泉咸淡不一;另有一井仅小孔,桶不能入,水从壁上流下。其西南畔一带原系沙墩,红毛载石坚筑,水冲不崩。

  赤嵌城,亦系红毛所筑。在台湾海边,与安平镇相向。其城方圆不过半里。

  鸡笼,淡水小城也。红毛筑之,以防海剽。利于南风,不利于北风。

  户役、赋税

  户口,自郑成功开辟二十余年,漳、泉之民逋逃其中,稍称沃野。自大兵吊伐,人多归籍。今供徭(原刊「猺」字)役者,半属辖内之三十四社。若新附诸番,尚费司牧之抚循,未可征其力役也。

  台湾皆属沙堤,地力最薄。通府额派地丁银共一万四千八百八十二两八钱二分零;税饷在外。台湾县粮,额银五千二百三十四两二钱七分零;凤山县粮,额银一千二百五十九两二钱六分零;诸罗县粮,额银八千三百九十八两二钱八分零。

  学校、选举

  台湾归顺后,天子思磨钝振瞶,乃设岁、科二试以鼓励之。每试府学入泮二十名;补饩五名至二十名,饩额满止;增亦如之。县学入泮十二名;补饩三名至十名,饩额满止;增亦如之。自康熙丁卯年始,其廪、增全额,俟人文盛日具题照内地例补足。

  提督军务侯张公云翼,念海岛文教不可不鼓舞,以开功名之路。特疏题准自丁卯年起,于福建乡试正额外另广一名,以待台湾之士。俟九年学成日,始与内地棘闱同较;故苏峨得登丁卯榜、邑星灿得登庚午榜、林逢秋得登庚午武榜。文明先声,庶其在兹。今道、府设立社学,教诲番童,渐有彬彬文学之风矣。

  兵防

  台湾总兵,统兵一万。共分十营:安平镇三营、澎湖协镇二营、南北二营、左右中三营。

  津梁

  台湾无石,所有桥梁皆砖草砌成;溪流水急,冲而易坏。如大桥头、乌鬼桥、铁线桥,今皆无存。独有岭后一桥,在东安之界。

  自台湾至安平镇相去仅五里许,顺风则时刻可到,风逆则半日难登。湾之津头水浅,用牛车载人下船;镇之澳头浅处,则易小舟登岸。其余各港,船可沿溪而入。

  天时

  天气与中土殊,雪霜绝少,人不挟纩。三春常晴;至于霪雨,每在秋令。台飓时起,土人谓正、二、三、四月起者为■〈风贝〉,五、六、七、八月起者为台。台甚于飓,而飓急于台。将至时,先视所至之气如虹如雾,则预为之防。凡遇风雨将作,海必先吼如雷,昼夜不息;旬日乃平。

  地理

  南北二路,满涂蓬蒿,溪急水涨。但幸沙坡坦平,车可连轨而行。

  地多震动,水浮石稀,土不坚实;故种植五谷虽与中土同,而一年唯秋季一收。阻饥之患所不能免,幸有薯芋之类足以果腹。

  风俗

  弹丸外区,为逋逃渊薮。近地多漳、泉人,外多系土番。其人顽蠢,无姓氏,无祖先祭祀;自父母而外,无伯叔、甥舅之称。不知历日,亦不自知其庚甲。性好杀人,截其头洗剔之,粘以铜锡箔,供于家。男女皆跣足,不穿下衣,上着短衫,以幅布围其下。番妇用青布裹胫,多带花草。男子约十四、五岁时,编藤围腰,束之使小;故射飞逐走,速于奔马。发少长,即断去其半,以草縳之;齿用生刍染黑;人各穿耳孔,其大可容象子,以木环贯其中;身有记刺,好事者遍刺其文,则红毛字也。手带镯头,或金银、或铜锡,多者至数十双;且有以鸟翅垂肩、以贝悬项而相夸为美观者。

  俗重生女,不重生男;男则台赘于人,女则纳婿于家。婚嫁时,女入廨中,男在外吹口琴,女台与合;当意者,告于父母,置酒席邀饮同社之人,即为配偶。凡耕作,皆妇人;夫反在家待哺。夫妇不合,不论有无生育,往往互相交易。暑月,男女皆裸体对坐。淫欲之事,长则避;幼若弟妹子女,略不羞避。

  妇甫生产,同婴儿以冷水浴之。疾病不知医,辄浴于河;言大士置药水中济度诸番云。冬月,亦入水澡浴以为快。

  人死,结采于门。所有器皿衣服,与生人均分;死者所应得之分,同其尸埋于床下。三日后会集同社,将死者取台灌以酒,然后深葬;葬不用棺椁。移居,仍取台再埋。

  番屋,高地四、五尺。深狭如舟形,前后无所间,梁柱皆画五采。时刻扫,地无点尘。屋后多植椰树、修竹,暑气不能入。

  家无被褥,以衣覆体。

  无厨灶,以三足架架锅于地。粥则环向锅前,用椰瓢酒汲食;饭则各以手团之而食。米随用随捣。凡榖粟、衣服皆贮于葫芦瓠中。人好饮,取米置口中嚼烂,藏于竹筒;不数日而酒熟。客至,台以相敬;必先尝而后进。

  台入皆乘牛车。遇山路陡绝,则循藤而过;遇溪路深阔,则跳石而过。凡传递文书,两手系铃摇之,其走如飞。

  所用标枪长五尺许,取物于百步之内,发无不中。弓则用竹为之,以麻为弦;矢则长锐,无翎毛。

  其耕田,以草生为准;秋成日,谓之一年。

  更深入山中,其人状如猿猱,长不满三尺。见人,则升树杪;人欲擒之,则张弩相向。亦有凿穴而居,类太古之民者。

  土官有正、有副,大社至六、七人,小社三、四人。随其支派,各分公廨;有事咸集于廨以听议,小番皆宿外供役。

  有能书红毛字者,谓之教册。凡台入数,皆经其手;削鹅管濡墨横书,自左至右,非直行也。

  物产

  鸟之属,有鸦、鹭、鸂鶒、鸳鸯、杜鹃、班鸠、瓦雀、鹡鸰等类。鸿雁、燕、莺,有而希见;鹊与鹧鸪,则其所绝无者。

  山无虎,但有豹,亦不噬人。故鹿、麇、獐、麂之属成群遍野,莫为之害。野牛最蕃滋,设栅栏围之,有典牧之官董其数;农夫乏牛者,禀命于官而取之。至老而无力,则纵之去。

  泽中有大龟,时游水滨;人取而食之。

  果之美者,檨为最。状如猪肾,味甘冽,可敌荔枝;越宿即烂,故难到远地。次莫若波罗密、梨仔茇(原刊「芨」字)、王梨、芭蕉子、石榴、橘、柚、椰、槟榔、甘马弼等类。各方共产荔枝,龙眼则间有之。

  花莫如四季锦边莲;而兰、桂、梅、桃、拒霜、刺桐之类次之。所少,特牡丹耳。

  内山树木之大者,为洪荒时物;人至不能识其名。

  竹有大如斗,高数十寻者。

  地多藤,盘旋里余;可为椗索及缚茅屋。

  磺产于淡水;土人取之,以易盐米芬布。

  盐台于洲仔尾、淡水两处。

  泥■〈鱼卖〉、乌鱼,台于坑仔口、打狗港。蟳虾,台于蛟港。蚶、螯、蚝、螺,海滨俱产。

  澎湖,旧属同安县。明季,因地居海中,人民散处,催科所不能及,乃议弃之。后内地苦徭役,往往逃于其中;而同安、漳州之民为最多。及红毛入台湾,并其地有之。而郑成功父子复相继据险,恃此为台湾门户。

  环绕有三十六屿,大者曰妈祖屿等处;澳门口有两炮台。次者曰西屿头等处;各屿唯西屿稍高,余皆平坦。

  自厦门至澎湖,有水如黛色,深不可测,为舟行之中道。顺风,仅七更半水程。一遇台飓,小则漂流别港,阻滞月余;大则犯礁覆舟。故舟子有望风占气之法。罗经针定子午,放洋各有方向:春夏由镇海圻放洋,正南风,坐干亥向巽巳;西南风,坐干向巽。冬由寮罗(原文「经」字)放洋,正北风,坐戌向辰,至夜半,坐干戌向异辰;东北风,坐辛戌向乙辰。或由围头放洋,正北风,坐干向巽;至夜半,坐干亥向巽巳;东北风,坐干戌向巽辰。至天明,俱可望见澎湖西屿头。由澎湖至台湾,俱向巽方而行;薄暮可望见。

  但澎湖初无水田可种,人或采捕为生、或治圃以自给。

  今幸大师底定,贸易辐辏,渐成乐土。营将外,复设一巡检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