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漕运通志
漕运通志
房村驿
在邳州,至彭城驿九十里。
彭城驿又
黄河东岸驿
俱在徐州城外,至夹沟驿九十里。
夹沟驿
在徐州,至泗亭驿七十五里。
泗亭驿递运所
在沛县,至沙河驿六十里。
沙河驿
在邹县,至鲁桥驿六十里。
鲁桥驿递运所
在邹县,至南城驿五十五里。
南城驿
在济宁州城外,至开河驿一百一十里。
开河驿
在汶上县,至安山驿七十里。
安山驿递运所
在东平州,至荆门驿八十五里。
荆门驿
在阳榖县,至崇武驿八十五里。
崇武驿续表二臨清州
内有臨清卫,东至夏津县三十里。
夏津县
东至武城县四十里。
武城县
东至恩县一百四十里。
恩县
东至故城县二十七里。
故城县
东至德州三十五里。
德州
内有德州卫、德州左卫,东至景州一百里。
景州
东至吴桥县六十里。
吴桥县
东至东光县六十里。
东光县
东至南皮县九十里。
南皮县
东至交河县五十八里。
交河县
北至沧州五十五里。
沧州
北至兴济县五十里。
兴济县
东至青县二十五里。
青县
北至霸州一百三十五里。在聊城县,至金線递运所三十五里。
金線递运所
在堂邑县,至清阳驿四十里。
清阳驿
在清平县,至清源驿六十里。
清源驿递运所
在临清州城外,至渡口驿七十里。
渡口驿
在臨清州,至甲马营驿七十里。
甲马营驿递运所
在夏津县,至梁家庄驿一百一十五里。
梁家庄驿
在故城县,至安德驿七十里。
安德驿递运所
在德州城外,至良店驿七十里。
良店驿
在景州,至连窝驿七十里。
连窝驿递运所
在吴桥县,至新桥驿七十里。
新桥驿
在交河县,至砖河驿七十里。
砖河驿
在交河县,至沧州递运所七十里。
沧州递运所
在沧州城外,至乾宁驿二十里。
乾宁驿
在兴济县,至流河驿七十里。
流河驿续表三霸州
东至静海县九里。
静海县
东至天津卫三十里。
天津右卫
东至天津左卫三十五里。
天津左卫
东至天津卫三十里。
天津卫
东至武清县二十五里。
武清县
东至营州前屯卫八十里。
营州前屯卫
东至香河县十二里。
香河县
东至漷县二十里。
漷县
北至神武中卫二十里。
神武中卫
北至定边卫五里。
定边卫
北至通州右卫五里。
通州右卫
北至通州左卫二十三里。
通州左卫
北至通州二十三里。
通州
北至京师六十里。在青县,至奉新驿七十里。
奉新驿
在静海县,至杨青驿一百里。
杨青驿递运所
在静海县,至杨村驿八里。
杨村驿
在武清县,至河西驿九十里。
河西驿递运所
在武清县,至合和[驿]九十里。
合和驿
在漷县,至潞河一百里。
潞河驿递运所
在通州。表6大江迤南闸坝
闸坝京口闸
在镇江府城西北,洪武初年建,正德元年都御史洪钟修。
孟渎河闸
在常州府城北九十里,距京口闸九十里,洪武二年建。
魏村闸
在常州府城北六十里建。
望亭闸
在无锡望亭市右。景泰二年建。
龙山闸
在杭州府城南,宋高宗时建。
以上诸闸自江而南,所以节水之北注也。新港坝
在镇江城西北一里许,漕船出江由此拽之。
甘露坝
在新港坝东半里许,江船入漕由此拽之。
丹徒坝
在丹徒镇南十八里,距甘露坝七十八里。
新港坝
在丹阳县西三十五里,距丹徒一十三里。
吕城坝
在县南三十里,距新港坝四十三里。
奔牛坝
在常州府武进县治西三十里。
长安坝
在杭州府城东北九十里,距德胜坝一十里,建于宋。
德胜坝
在府城外,湖州市北。
猪圈坝
在府城武林门外。
新河坝
在府北关外三里下塘路。
会安坝
在府城艮山门外。
永昌坝
在府城永昌门外。
跨浦坝
南距龙山坝一里半。以上诸坝俱洪武初建。表7茱萸湾迤东河道闸
河道闸运盐官河
在扬州府江都县,隋仁寿四年开,以通漕运,其侧有茱萸村,故名为茱萸湾。自湾头起东至泰州界斗门铺七十里,有支河曰“白塔”,正统十年曾以御史吴镒言,挑开白塔河注扬州以便浙江等运船。
济川河
在泰州城南,东至如皋县界一百三十里,西至江都县斗门三十里,中有支流十一。
立发河
在如皋县运盐官河东,南至通州界白铺镇七十里,西北至泰州界海安镇四十里,中有支流七。
新河
在通州城西,旧河淤涨不一,永乐三年,本州判官许性乃开新河接运,正统年间户部主事邹来学置立水洞,遇旱则引潮水入于运河,中有支流三。
运盐河
在海门县北三里,中由支流四。朝宗上闸在茱萸湾,宣德七年建。
朝宗下闸在上闸东,建同前。
新闸
去城东北六十里白塔河之口,宣德七年建,西距新闸一十里。
潘家庄闸
建置同前。西距新闸一十里。
大桥闸
建置同前。距潘家庄驿二十里。
江口闸建置同前。至扬子江五里。
白浦石闸
去州治西北六十里,在如皋白浦石闸之南一里,今废。
济川坝
在泰州城南门外,即金口岸河坝。
北运河坝在州城北门外偏东百步。
海安坝在海安镇河口,成化八年筑。
立发坝在立发河口,成化八年筑。
丁堰坝
在丁堰河口,盖古堰也。
韩家港洞灰堆港洞
潘灶港洞水塔口洞
烂泥口洞表8徐州迤西河道浅
河道浅汴河
在徐州城东北,即今沁水也,又谓之小黄河。西至萧县界杨家溜,长三十里,中有支流五。
沁河
即汴河,在萧县界,中有支流一,自是历砀山、永城、夏邑、虞城、归德、宁陵、考城、睢州、仪封、杞县、兰阳、陈留、祥符、封丘、阳武十五州县,皆其所经也。
黄河故道
在原武县治西北二十里,即沁河也。至开封府达陈、颍二州界,正统十三年决于荥泽县夹堤村等处,分为六道,五道在县南,一道在县北,俱东流祥符、中牟二县界,东南流以达于淮。至卫辉、新乡、获嘉历怀庆府武陟县,其水自河内县来入境,至小原村分为二,一经卫辉入卫,一经汴梁北东流至徐入泗,黄河自本县东宝家湾东南流至荥泽,又东南过汴梁以达于淮。天顺七年,发万夫开通宝家湾,引黄河一支入泗,东至徐州接济一洪之不足。徐州汊河等浅凡五
铺厅三间、门楼一座,什物、草、树后皆同。
萧县烂石等浅凡十有五
砀山龙坝等浅凡五
永城县朱家等浅凡四
夏邑县胡父桥等浅凡十六
虞城县洪陵湾等浅凡十二
归德州丁家道口等浅凡十三
宁陵县桃园等浅凡四
考城县板罾口等浅凡九
睢州寺堽等浅凡十
仪封县贾家林等浅凡十
杞县东小阁等浅凡四
兰阳县狮子堌等浅凡八
陈留县宜王庙等浅凡十六
祥符县王家埠口等浅凡一十四
封丘县蒜刘寨等浅凡八
阳武县中岳等浅凡八
原武县第五等浅凡五、永兴等浅凡四
河南北岸等浅凡十八
以上一十九浅,什物、树、草与徐州汊河等浅相同。表9济宁迤东河道坝闸
河道坝闸汶河
在兖州府滋阳县东,自堽城闸南流入洸,至济宁州城分流南达于淮,北入于卫,即今之漕河也。新旧泉凡二,在县东北五里,西南流入济。
沂河
在曲阜县南五里,其源出自尼山,西流三十五里与泗合。旧泉十六、新二,自逵泉名已见泉类,惟栋沟泉入泗,余皆入沂。
泗水
在泗水县东,即漕河也。旧泉一十八、新八。
薛河
在(藤)[滕]县界,旧泉一十四。
洸河
在宁阳县,昔汶不通洸,元初毕辅国始于堽城之左作斗门,堨汶入洸,以益泗漕。详见元改作东大闸记。旧泉八、新泉四。
承冶河
在峄县西,自许池泉发源,东南流一百七十里至邳州,由乾沟口入漕。
漈河
源出泰山白龙池,经泰安州西一里南流入泮河,合小汶河,在州南四十里龙池下入大汶河。泉二十有二。
小汶河
在新泰县,泉凡十。
小汶河
在莱芜县,抵肥城县。金口坝
在金口闸之南,绝泗、沂二水而入金口闸以达于济,元改作滚水石坝,后废。本朝作土坝,成化八年工部主事张盛复元制。
堽城坝
在闸之西,元至元时建,成化八年主事时宜兴、张盛修,学士万安有记。杏林闸
在滋阳县城西二十里。
土娄闸
在兖州城西十五里。
金口闸
在兖州(流)[滋]阳县城东五里。
堽城二闸
在济阳县北三十里。表10沙湾西南河道浅
河道浅新挑河
在兖州阳榖县,永乐九年自金龙口开挑至塌场口,复自曹州疏浚至沙湾儿,皆通舟楫。正统间河决荥阳,而金龙口遂淤。景泰四年都御史(除)[徐]有贞自曹家溜以上开沟二十里接金龙口,引水接济张秋漕河,名曰新挑河。历东平、寿张、郓城、曹州、钜野、定陶、曹县、仪封凡八州县。阳谷县虎丘坡等浅凡二。
东平县鱼护口浅凡一。
寿张县范城等浅凡二。
郓城县五岔口等浅凡七。
曹州新集等浅凡十一。
钜野县安兴墓等浅凡二。
定陶县团潭等浅凡三。
曹县夏侯等浅凡四。表11卫河迤北河道闸浅
河道 闸浅河道(泉)[闸]附
卫河
凡东昌府馆陶县中有支流四,一名洹水,自洹水县来,至安阳县屡伏屡见,东经永和入卫;一名汤水,出汤阴县西亥泉,东流入于卫;一名折胫河,出淇县泉儿头,至西阊村入卫;一名山河,出太行山至薛村入卫。所历凡十一县,曰元城、大名、魏县、内黄、滑县、汤阴、浚县、淇县、汲县、新乡县、辉县,皆漕运所历也。
闸
北关闸
在本府北门外,今废。馆陶县尖冢儿等浅凡十二。
元城县草庙等浅凡六。
大名县砖桥等浅凡三。
魏县阎家等浅凡六。
内黄县泊口等浅凡十。
滑县草坡浅一。
安阳县北新庄等浅凡五。
汤阴县五陵等浅凡六。
浚县老(观)[鹳]嘴等浅凡十。
淇县薛村口等浅凡三。
汲县谢家等浅凡一十二。
辉县等浅凡二。
●漕运通志 卷之三 漕职表
卷之三 漕职表
漕之利于国家,其来尚矣。故代必重厥事,职必简厥人。自大禹以司空平水土,冀《周官》所载,漕虽未闻,而开渠、筑堰、导河、益溉,职亦各有繇隶。
秦氏以降,汉官则有水衡都尉及都水丞,属其职皆领池苑。迨元光三年河决顿丘,天子乃使汲黯、郑当时往治,时当时为大司农,尝奏言漕渠。地节,郭昌则以光禄大夫使行河北。河平元年,河堤使王延世则以劳赐爵关内侯。
晋、隋之间,漕法或领于尚书,或领于仓部侍郎,虽官无定衔,皆简自廷臣,其责任亦重且大矣。
唐百官工部尚书以下,则有水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津泽渠梁运漕碾硙之事,外则又有河堤谒者六人、诸津令各一人。迨开元初,李杰为水陆运使,而“使”之名始建。十一年,裴耀卿以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江淮都转运使,而以崔希逸、萧炅为副使,而“副”之名亦始此。天宝,则以韦坚充勾当转运使,第五琦充诸色转运使,刘晏则以户部侍郎充诸道转运使。厥后韩滉、杜悰、崔昭纬,皆以宰相充,而诸道巡院皆统焉。自裴耀卿言漕事,进用者常兼转运之职,惟韦坚为最。若刘晏则以转运为己任,尝与元载书曰:“见一水不通,思荷锸而先往;见一粒不运,思负米而先趣。”故时最著名。
迨宋乾德以后,始置诸道转运使,其“使”之名,但曰勾当某路水陆计度转运事,官高者则曰某路计度转运使。雍熙四年,并水、陆路发运为一司,以右神武将军王继昇掌之。太平兴国初,皆曰“使”,两省以上则为都转运使。又置副使与诸路判官,又置同勾当转运事,俄罢诸路副使。真宗每用兵,或令都部署兼转运使,王师征讨,则有随军转运使,事毕即停。熙宁初,诏河东、河北、陕西三路漕臣,许乘传赴阙,留无浃日。又诏三路漕臣,令自辟属各二人,以京朝官曾历知县者为之。宣和初,又诏陕西以都漕两员治于长安,而漕臣三员分领六路,时知名者若鲁宗道,若蒋之奇,若张纶,若许元(芳)、张方平。时方平尝画漕运十四策,宰相富弼读其奏上前,上太息称善。崇宁初,蔡京为相,始求羡财以供侈费,充使者遂有进献而职隳矣。
元世祖中统二年,始立军储所,寻改漕运所。至元改漕运司,又改都漕运司。十九年改京畿都漕运使,二十四年,内、外分立两运司。其员则有运使,有同知,有副使,有判官,而押官隶焉。其初,漕法犹有可观,历岁既久,弊日以滋,疲三省之民力,以充岁运之恒数,而押运监临之官,与夫出纳之吏,恣为贪黩。至元之后,有不可胜言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