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泰山道里记
泰山道里记
城东南二十二里,有横埠状类龟,埠北之田曰龟阴。按《水经注》:“博县北有龟山,山北即龟阴之田。《春秋》定公十年,齐人来归龟阴之田是也。”西南有石塔五级,曰圣塔,盖遇旱干水溢,祷辄应。金明昌三年李德元等建,壁勒安升卿记。南三里即博县故城,汉之博也。城东为天封寺,旧号郭头寺。宋祥符有事泰山,更以“天封”为额,金大定二十四年僧道先、法越重修,有党怀英碑记。
泰山东南三十里为徂徕山,山于泰山犹旁几然。《水经注》:“山多松柏。《诗》所谓‘徂徕之松’也。《邹山记》曰:‘徂徕山在梁甫、奉高、博三县界,犹有美松,亦曰尤崃之山也。赤眉渠帅樊崇所堡也,故崇自号尤崃三老矣。’后魏《地形志》:“泰山郡梁父县,有徂徕山在北。”《舆地广记》:“唐省梁父入博城。”欧阳修曰:“徂徕鲁东山。”孔贞 曰:“龙脉自泰山傲来,经金牛、龙山蜿蜒东赴,至水音堂逾汶,盘结于此。大、小汶络其面背,山周百六十里。”
自郡城至山北,蹊径逼窄。游岱宗而探徂徕之胜者,则绕山之东西两路,自前而入,约百余里。自山南而突起者,为三岭崮,一名三台山。北岩曰“独秀峰”,传云李白题勒。上为九龙宫,中为玉皇庙,明崇祯间重修。其下为感应侯祠,祀徂徕山神。《山东通志》:“金明昌元年封为护国感应侯。”今祠圯,松柏犹存。
西北里许,崖壑泻水,羊公河出焉。逶折西南,流经羊祜厅北,又西南注小汶。西北五里为二圣宫,古称二圣堂,元鹿森隐居处。东南峭石壁立,篆书“贫乐岩”、“演易斋”诸迹。杜仁杰为撰铭,残缺不可读。许衡尝读书于此,匾其室曰“鲁斋”,后即以为号。堂创于元初,开国侯徂阳时珍建,有益津高诩碑记。增祀玉皇阁、王母殿、三清殿。稍北石洞方广,赵国麟名曰“箪瓢”。
大汶口东南三十里为梁父山,平衍突出。《封禅书》:“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其上旧有地主祠,《史记》:“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盖天好阴,祠之必于广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 。”汉武帝及光武帝皆降禅于此,而坛址无存。南为梁父城,汉时置县,属泰山郡。《水经注》引《开山图》曰:“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梁甫主死。”王者封泰山禅梁甫,故县取名焉。诸葛亮幼从父为梁父尉,父卒后徙居南阳,好为《梁父吟》谓此也。今其村为梁父云。
又北乳山秀峙,旧多竹木,溪水绕前而西注,古刻“竹溪佳境”于岩。按孔氏《纪胜》:“唐天宝间,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陶沔、张叔明隐此,号竹溪六逸堂。”然二圣堂即六逸旧基,而俗误以党竹溪当之也。
乳山之北,响水河出焉,上纳诸谷水汇此,西曰日新池,达于毛老谷。过茅茨村南,又西入大汶。东北四里为万松岭,下有石屋,甘泉清冽。北十里双峰颉颃,为徂徕绝巅,亦曰“太平顶”。古有感应侯祠,今并其基亡矣。顶西有紫霞洞,下为李源寨,自来泉飞流。
自乳山西二里旧有毛姑庵,元初州人毛仙姑居之,修持三十余载,临化留颂。泰定军节度时宥为纪石于墓,遂称其地为毛老谷。西十里为悬珠山,康熙间高沙卧云者居此,因立卧云庵,祀吕仙,圯,移像于南楼。有九龙岭、八道沟、石溜峪,东崖悬石如珠,此山之所由名也。汇水为浆池,南流汇响水河。西三里为药山,有聚泉庵,俗称大庵。西五里为北顶,有佛寺,明弘治间僧文原重建,州人徐鉴记。西为广长岭,西五里为团山,有古四禅寺,北齐河清二年创建,金大定二年奉敕重建,赐额“法云禅寺”,有敕牒碑。僧法润、福灯相继住持,元至元间高峰禅师重修。乾隆三十四年七月四日大雨,东山裂泉横流,而寺基无存。上峪之水西流,曰沧浪沟,中屹立一石,《泰安县志》谓之“晒缨台”。又西南入大汶。西南里许为望山,有老君洞。南五里为他山,白莲泉发源处,水西南流经积谷山,南入大汶。泉北有法云禅寺,僧福灯建。有大定二年敕牒碑。碑上、下两层,上刻敕牒,下镌张莘夫记。
自三岭崮东六里为女智崮,西北四里为天平前寨,赤眉所堡即此。地极平畅,垒石为台,基址犹存。又东三里过青风顶南,又北二里跨涧为桥,名曰隔尘。西为升仙台,北为隐仙观,祀吕纯阳。内有玉帝阁、三清殿,明万历中有于仙号螈虚者辟此,修养有年,蝉蜕完真。观门外古木夹径,多桃竹,曲水汇池南流有康熙间赵国麟撰《瞻田碑》及题刻“徂徕第一”、“桃源深处”诸迹。又西南二里为桃花峪,自观东石屋东辟有天然丹灶,传为于仙炼丹处,国麟书“炼丹炉”三字。
稍东为 石峪,石陂广数亩,飞瀑雪浪,势若建瓴。至观南与西涧合流,绕天平寨,又西南注羊公河。观北逾小普陀岩二里,孤峰插天,世谓之贵人峰。西有于仙葬衣冠冢。贵人峰东四里为风门口,为西别谷,水东南流里许有钓鱼台。东南三里过 山南,朱樱夹岸,曰樱桃园。东二里为演马岭,为东别谷。水西南流五里,与西别谷合流,南注小汶。岭上为赵州庵,圯。仅存吕佩阁,中为北斗殿,俗呼团瓢。下为三皇庙,旧称寺基。
南五里为寨山。又东五里为薤山,蓝溪出焉。水东南流过镇里村西,又南入小汶。其上有光华禅寺,寺创于看起后魏,宋祥符间赐号曰“崇庆”。元初时珍重修,高诩记。内有浚池,注茶舍。东南里许一巨石,南面刻北齐时隶书《大般若经》字径五寸,多剥蚀,惟“曰空有无”十余字隐隐可辩,后书“冠军将军当父县令王子椿”。余犹有“道”字、“僧真造”数字。其东面大书四佛名,末有“中正胡宾武平元年”,《县志》以中正误为正月。薤山东北为园瓦崖,为大悲庵。东南三里为映佛岩,上刻隶书“《般若波罗密经》冠军将军梁父县令王子椿”十七字,基文云:“文殊师利曰佛言世尊何故名般若波罗密佛言般若波罗密无□无□无名无相非□□□无归依无洲□无□无福无□无□如凡界无古今□亦无”缺三十二字。普僖武平元年僧斋大众造,后有四字类押状,不可识,字径一尺及七雨不等,盖因石为之。
又东一里为黑山。东五里为松山,有松岩洞。东南一里为 蒙山,其山两穴可通,曰 蒙洞。又南里许为两埠山,两山对峙如岸——以上皆属徂徕之阳。
自绝顶北二里为芍药峪。峪东北三里为紫滟池,产九节菖蒲及玲珑草。水东北流经天平后寨,东至沙沟河,北折过西庄,又西北入大汶。峪西北二里为花坡。北二里为中军幛,以地处徂徕适中也。康熙间建三清殿,前有地洞深暗。西为招军石,周多石舂。旁有坞旺泉,下为大峪水,西流入鹰愁润。北五里为玲珑山,秀拔玲珑,有野人洞,相传唐王希夷尝隐此。自中军幛东二里为金鱼石,巨石中有鱼形,若隐若现,相传一夕风雨,石劈化龙去,半踣于地,两石鱼痕宛在,有明知州许应元题识。
东五里为长春岭,黄壤秀异,周袤约十里。宋石介卜筑其下,多从游者,世谓之“徂徕书院”。今遗址犹称为“讲书堂”。所著有《徂徕文集》二十卷。明人采《怪说》二篇入《诸子汇函》。俗称石介因“竹溪六逸堂”筑室著书,非是。旁有姜潜别墅,号曰“读易堂”。石介在蜀寄题诗曰:“连云栈外四千里,读易堂中一帙书。”
北为天平后寨。按:此寨去中军幛不元,皆樊崇聚兵处,有演武场柱窝遗迹。又东为龙溪,水东北流过燕子石屋侧,危崖瀑流而下,曰濯龙湾。以崖上凸起三画,婉若游龙,故云。北导西折曰四里河,绕徂徕北麓,又西南入于大汶。天平寨东北为西仙霞坞,又东为凤鸣山,若凤举其首。下为黄峪,又东为东仙霞坞。又东为虎穴山,为牛山。山南有朗僧洞、神化庵,山北有大藏峪。
自中军幛西四里,两峰并峙,俗称角山,三石悬立,曰秋迁峰。又西登士岭为大寨口。迤东陡岸幽谷,则所谓鹰悉涧也。水北流经石匣沟,汇为白鹤湾。又东北会四里河。大寨口西北三里为攒石崮,北崖篆刻“竹溪”二字。水西北流经竹溪庵南,又西北绕转山下,汇典水河入大汶。按:竹溪庵,金党怀英所居,著《竹溪集》三十卷。元在德间教授时震撰《竹溪庵碑》,字多漫漶。康熙间于其地立玉帝阁。转山西为嵝岣山,为吴山,沟水西南流入大汶。
又北三里为石氏茔域,介自为墓表。西一里有宋焘书神道碑 以皆上属租徕之阴。
徂徕山南二十里许为古南城,晋丈傅羊祜封邑,金于城内建大觉禅院,有大定二年敕牒碑。僧福善讲法于此,元初僧道庆重建。城西有村曰羊,俗以为羊氏鹅鸭厂也。东北有大冢,《泰山纪事》称羊续墓。按:续墓在新仄境,此不可考。城东北十里为岱山城。《寰宇记》:”北齐置,在乾封县东南六十里,依徂徕山 。”今镇里村尚有城堞遗址。
又南六里为宫里镇,有汉武帝庙,为汉武东巡驻 处,因而立庙。金毁于火,元时重建。
又西南有柳里村 即古柳下也,和圣汤沐乡巴里,北有和圣墓碑,久废。
宫里南三十里为云支山 ,培 园伏。《史记》无怀氏至周成王禅云支者凡九。山上旧有云云亭,西下一石刻”贾氏书院”四字,传煤时元贾进士读书筏,失其名。其北遏坡曰羽林村,曰甘露。又西为古柴城,《水经注》:”淄水又西南经柴县故城北。”《地理志》曰:”泰山之属县也,世谓之柴汶矣。”上接新泰县龙堂山之水,至镇里村南,总名”小汶”。东纳浊河泉合流,因名淄水。《齐乘》云:”泰山南亦有淄水。”即此。又西过羊祜厅南,又西过龙乡故城南而注。云云山东南八十里为放城,林放故里也,有唐太和残碑。
故相国赵国麟尝游徂徕山,著《纪游》,以贫乐岩 、 石峪为最,其形容入妙,固足以辉映前后。然前贤题咏半没于瓦砾楱莽间,而名称多从土人,则考订为难也。甲申暮春之初,余偕友稽访,杖履殆遍,所经丘壑祠宇,随笔志之,未免引证琐屑,但久幽之迹得附泰山而一彰,亦可以遥质相国也。——鈫识。
捌
泰山西北四十余里为灵岩,古称“方山”,或曰“玉符山”,多松柏,《齐乘》谓之十里松。元八达氏题识曰”岩前松桧时时绿”。东晋京兆竺僧朗事佛图澄,硕学渊通,初止于琨瑞山降锡焉。尝往来于此说法,猛兽归伏,乱石点头,灵岩所由名也。属泰山郡,唐隶齐州山茌县,寻改长清县。元属泰安州,后并济南府。山自泰山逾长城岭西北,经西棋子岭,蜿蜒挺特,层崖削壁,面南向,周回六十里。
自泰山后,鸟道碌镞难行。登泰山继游灵岩者,由泰安府城西北,绕山西麓而入九十里,经长清境之湾德村。东北经鸡鸣山下,有台 、有洞,夜半尝闻鸡鸣。山西岩曰麻衣洞,元李坚栖隐处。东北过大溪,抵双槐树,为入灵岩者各路之会。由济南府境东南而入,经靳庄,为宋靳八公故里。有大书“号啕哪别处,结采便飞去”十字,后书“熙庆留题”,疑为吕仙迹,勒迟贤亭壁。内设吕仙像。南为靳八公墓。东南经塔宝峪,西立石如塔,而中空莹然。
又东跨道为坊,额曰“灵岩胜境”,乾隆二十六年建。东南为黄岘山,有老虎窝。东为明孔山,其山一孔,南北相通。盘旋北入,内有石佛像,再入一窟甚深。山巅有灵光亭,圯。东为涤思峪。又东为大横沟、崇兴桥,俗呼大石桥。有宋释仁钦修涤碑,大观二年郭思撰,王高篆,郭升乡正书,南向;其北面先勒元丰王临飞白书“灵岩道场”四大字,并佳。明嘉靖林琼撰重修桥碑。又名通灵桥。又东为小横沟 、明空桥,俗呼小石桥,明时重建。桥东有龟背石。西南为滴水崖,乾隆二十二年车驾幸灵岩,赐名“雨花岩”三大字,及诗一首。又二十七 、三十 、三十六年诗三首并勒一碑,建亭。其地出上水石,澄泥如石,虽小亦自具丘壑。东南为凌霄峰,又东为黄茅冈,为南溪。东导野沟诸水,经此南会憩象泉而西注。龟背石东为北溪,即饮马沟。李兴祖《灵岩志》称:“宋真宗幸灵岩,曾此饮马得名。”有新石桥,明天启中释园桂建。东纳彩泉诸水,经三空桥下,则淤阻伏流,至此复见屈曲。西南黄龙泉水自南来入之。其下曰涤思峪,又西与南溪交流,汇为大溪。又西石坞泉水自南来入之,又西北注于沙河,即《水经》所谓“中川”也。又西北过长清城,东北归大清河。
新石桥东为伽兰殿,有明弘治间僧慧海重修碑,西壁勒宋李尧文题名。西南为地藏庵,东南为药师佛 、殿思议佛蓼,并圮。
又西北为方山神祠,壁勒前贤题咏,补书苏辙诗跋。东旁有丰碑,地文书纳大书”大灵岩寺”四字,北向,南面镌僧家奴跋。
北即灵岩寺,殿阁层晖。按北魏《孝文帝本纪》:“太和三年,起灵泉 、思远佛寺于方山,遂屡幸焉。”迨正光初,僧法定复兴拓建,曰“灵岩寺”。见宋郭思《石桥记碑》。《隋文帝本纪》“开皇十五年旅玉符”,疑即此。寺旧址在甘露泉西,唐贞观时徙于西南麓,宋熙宁间移建于此,仍额“灵岩”,有敕牒碑。历代修葺,制加详焉。大门内三桥相并,中曰聚善,东曰虎溪,西曰接引,明时重建。凡寺内外诸水皆汇桥下,西注饮马沟,今废。
二门内碑石林立。其在东者:金明昌周驰撰《田园记碑》一,明圣旨碑二,修庙碑二,泰山进香纪碑一。其在西者:宋嘉佑王逵撰《千佛殿碑》一,金明昌党怀英撰《灵岩寺碑 》一,元圣旨碑三,成化艾俊撰《感应记碑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