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府志选录

  ——选自「泉州府志」卷四十「封爵」(清)。
  郑缵祖(修敏)
  郑缵祖,字哲远,号远公;南安人,明邑诸生。康熙癸卯,与叔鸣骏、弟缵绪率众归朝;授参政职,隶旗籍。
  以事落职居闲,殚心着述。喜为诗歌,尝作「蛛网」、「落花」及「水中雁字」诗一百二十首,时流称之。着有「雪泥集」、「燕山纪游」、「汇香编」、「海外文章」、「三春纪事」等集。年七十二,卒于京。
  仲子修敏,字逊实;嗜学能文,有孝行。将入都,道闻母逝,号哭奔丧;驴蹶,坠水伤臂,衰絰尽湿,不肯易服。行三日,手足不能屈伸。舁抵京,二旬而殁。临殁,犹哭母不绝声。太史黄虞稷为作「孝子传」。
  ——选自「泉州府志」卷五十五「文苑」「国朝文苑」一。
  郑缵昌
  郑缵昌,字哲俞,一字俞公;南安人,缵祖弟。生倜傥不群;年十六,颀而有力。读书之暇,辄潜讲武备,战斗击刺,靡不毕习;尤精骑射。尝与人角胜负连射皆中。时值黄花正开,客请以花易球,射无不中;再易以钱,中如初。又令人蹲,奉三球如拳大;瞬息间,电掣风驰,球已俱着箭去,蹲者犹未觉也。
  仲父建平侯泰,以缵昌统领海上诸军,为诸将冠;轻财好士,人乐为用。及泰遭变,时缵昌陈兵金浦,追者将至,以所部拥诸将登舟,自以身殿,莫敢有异志;与季父鸣骏、从弟缵绪率众归诚,授左都督。奉命平岛,所向披靡,遂扫清海国;改授精奇尼哈番。
  滇、黔事起,从师榖城,为荆、襄援;寻进征夔府,摧坚历险,多着劳绩。旋师,论功不及;归家。卒,年四十四(节「雪泥集文抄」)。
  ——选自「泉州府志」卷六十三「艺术」「国朝艺术」。
  蔡协吉
  蔡协吉,字舜孺,号和庵;晋江人。康熙间,与父鸣雷、弟源由海上归命,鸣雷授参议、源授西安府同知;协吉授按察司佥事,分巡九江。时议裁冗员,以关务并归巡道。协吉至则问民疾苦,召诸掾吏遍询榷政利弊;积习、陋规,概行厘革。居二年,政简刑清,税额亦足。署饶吉守道篆,为政崇大体,不尚苛细;民以事至庭,虽耄稚皆得达情。视事终日,不闻敲朴声。
  性好学,公暇手不停披。为人宽厚简易,尤敦孝友。弟源卒于官,鞠其孤如己子。周恤亲族,无倦意。从兄弟某有急难,至破产活之。
  年五十一,卒。
  ——选自「泉州府志」卷五十三「仕蹟」「国朝仕蹟」一。
  杜辉(逵)
  杜辉,弟杜逵,同安灌口人。康熙二年,自海上归命;辉授总兵官、左都督衔,逵授广东都督衔。
  四年,授辉广东右路总兵官。七年,缺裁候补。召入京,圣祖考试弓马,特授辉云南永北镇总兵;逵以原衔随兄之任。十一年,值吴逆反,辉兄弟俱被胁;至湖广,日图归正,密遣人赴大将军贝勒王军前订期内应。谋泄,兄弟俱被戮,其家属侨寓广东。逆平,事闻,赐祭葬,赠辉光禄大夫、逵荣禄大夫;赏给家属回籍银两并米石等物。
  ——选自「泉州府志」卷五十六「武蹟」「国朝武蹟」。
  许盛
  许盛,字际斯,号武岩;同安人。康熙三年,自海上率众归诚;授参将衔,屯垦南赣。
  时三藩蠢动,闽、粤、荆、湖诸寇躏入江右,破郡邑。赣为数省咽喉,盛率屯丁前后二十余战,解宁都杨家寨、富江等围,复石城、万安、泰和、上犹、龙泉等县,招抚伪将严自明、戴顺、曾惟龙等,斩伪将陈升、凌之亮、何鼎、陈可、韩大任等,夺回男妇无算。以功,授南赣总兵,晋秩右都督;转左。复剿崖石寨,降其魁朱明;授拖沙喇哈番,予世职。二十二年,陛见,假归葬亲。盛少遭乱,失亲骸;至是,匍匐悲号墟莽间,乃得其处。
  二十七年,移镇襄阳。道经武昌,值夏逄龙之乱,幽闭城中,身被四矢;以计脱,随大兵讨平之。时仁庙南巡,盛迎见于宿迁,验阅箭伤。扈跸旋京,为言者所劾;温旨『许盛矢志忠贞,所奏无据』。以原职出镇宣府;两次出口,随征噶尔旦。
  以老,乞归。捐赀三千八百金,修同安文庙及明伦堂、乡贤祠。卒于家。
  子廷瑞,商邱知县;廷瑜,通判;廷瑶,常德知府。
  ——选自「泉州府志」卷五十六「勳绩」「国朝勳绩」。
  黄明
  黄明,字龙光;晋江人。康熙十三年,由海上归命;从征巴邱。
  十七年,率义师拒吴逆,鏖战洞庭。论功,以游击管中营守备。奉命堵贼粮,遭飓风,桅舵尽失,为贼所获;欲加害,伪将军杜辉、杨珀力救,得免。明乘机宣布国朝威信,约杜辉杀贼归顺,密遣都司熊飞驰禀贝勒王。事泄,辉遭戮;明强辨免死,仍侦贼举动,密通信息,官军诸得预为备。贼势蹙,欲弃岳州,攻武汉;明复离间其党,夜带伪官兵三十余人潜归我军。越濠三重,跌伤左臂。嗣,陈珀亦即来归。吴应期溃窜,明仍以原官随师进取华容、石首各处;因臂坏,不能射箭。提督桑格代题改授岳州知府;部覆「武无改文」之例,授都督佥事、加都督同知,仍令授云南提标中营守备事。旋以旷职题参,部覆『黄明手伤,免其处分,原品休致』;奉旨:『仍支给守备俸』。
  辛酉,明赴沙河甘露庵叩阍,部覆仍执前例;奉旨:『议以知府补用』。授临安知府。禁派革耗;捐修文庙、设立义学,集士按期会课;讼牍随准随断。土官鸷悍,小事辄操戈;申明法律、晓以大义,皆遵教化。捐常平仓榖,劝开垦荒田。鲁魁山先为杨宗周窃据,出没骚扰;申保甲、备器械,协力堵御。奉文亲赴招抚,宗周投诚。陞四川川东道,丁内艰,起补平庆道,迁西安粮道。值圣祖西巡,恭迎銮舆;累次召对,赐克食、诗字、匾额、人参、鼻烟、眼镜。擢江西按察使。旋陞浙江布政,复值圣祖南巡;累召对,赐鹿肉、哈密瓜等七样食物。赐人参,御书「勖贞堂」匾额。以武改文,累官方伯、叠受赐赉,盖异数云。
  ——选自「泉州府志」卷五十「循绩」「国朝循绩」二。
  富鸿基
  富鸿基,字磐伯,号云麓;晋江人。顺治甲午举人,戊戌进士,选庶常。习满音,工清书;己亥御试第一。授编修,分校礼闱。陞侍讲,与修「玉牒」。假归省觐,丁外艰。服阕,起原官;迁侍读,陞侍读学士。丙午,典顺天武乡试,纂修「世祖章皇帝实录」;丁内艰。服除,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充日讲官起居注、纂修「太宗文皇帝实录」总裁。
  甲寅,耿、郑之乱,窃踞闽中。相国李光地时为编修家居,密疏陈贼可取状;请王师由赣抵汀,乘虚而入。疏既具,而道梗不通;遂以蜡为丸,置疏其中,遣家人间道微行,经年乃达京师。阁中以人自远来,虚实未知;虑有变,拒不纳。鸿基曰:『孤臣效忠,出万死为国家图东南半壁计,奈何坐失机宜!吾当以全家百口保之』。即日代奏;圣祖大喜,出疏遍示满、汉诸大臣,辄予施行。丁巳,王师入闽,康亲王先遣令旗护鸿基眷属,阖门安堵。是秋,进礼部右侍郎。持节祭忠勇王海澄公黄芳度,特恩便道省家;为从古未有之宠遇。还朝后,己未、壬戌两知贡举,锁院积弊为之一清。
  以病,假;再疏陈请,谓『公署非养痾之地,卿贰岂卧治之官』!蒙俞旨,病痊补用。归家十年,卒,年七十二;赐葬、谕祭。
  鸿基持身严重,力挠浮浇。所行多酌古礼,居丧独辟浮屠。少小时,当明季文弊,穷极神怪之余;首为程朱经学、钱王文法。后习虽屡变,然郡人士至今知正学而诵守者实鸿基倡之也。性惇厚,不轻论人是非;至盈庭聚议,则谠正不随。刑部尚书魏象枢每语人曰:『吾于会议班中见其胸次洞洞、无夹带一物者,惟云麓先生而已』。里居,有司未尝得面。同年友大司马秀水杜臻奉命过泉,冒雨至门,直入卧室;乃得与语。然终以病,谢不报谒刺。其洁谨自守类如此。所着有「日讲四书」十六卷、「诗文集」四卷,藏于家。子中琰(采李厚庵撰志)。
  ——选自「泉州府志」卷四十五「人物列传」「国朝列传」一。
  李光地
  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安溪人。年四岁,能以炭摹地上灯字影。五岁入塾,力学过人。十四岁,举家陷贼,挟以邀金,欲杀者屡;终不惧。闲即取书读,贼帅奇之。其伯父日燝募死士袭破贼砦,拔以归。
  父兆庆,笃嗜正学;以明季讲师蔑弃宋儒之书,乃购「六经」、「性理蒙存」诸书以课光地。讲诵数年,充然有得;敛衣冠、谨坐起,非程、朱不敢言。康熙丙午,举于乡。庚戌,成进士;殿试拟第一人,以制策一字错误,置第五。试诏令,第一;选庶常。时诏诸翰林各献所学,光地进「河洛图说」,复拔第一。壬子,除编修。癸丑,同考会试。以亲老,乞归养。
  不数月,耿逆叛福卅、郑氏踞泉州,光地遁匿深山,与叔日■〈火呈〉谋具密疏,言逆必败状,为蜡丸;遣仆夏泽间道走京师,因内阁学士富鸿基以奏。圣祖削蜡出疏,动容称叹。王师入闽,诏护其家;摺侍读学士。赴阙,至三山,丁外艰,归。有白巾贼蔡寅聚众万余人,攻安溪;光地设伏据险,绝其粮道,众遂溃散。戊午,郑氏复攻泉州,诸县皆不守,南北道塞;俾叔日■〈火呈〉走福州求援,从兄光斗等由西道迎将军喇公哈达之师于漳平,同母弟光垤、从弟光埌等由北道迎巡抚吴公兴祚之师于仙游。光垤路与贼遇,三战皆捷,遂夺白鸽岭。光斗导将军自大深经湖头,援兵两道俱进;泉州围遂解,诸县皆复。以功,陞学士。服阕入朝,召问机务;因言郑氏可灭状,荐施琅可用。后琅果破郑,降之。壬戌,疏乞奉母还家。
  兆庆
  李兆庆,字赖甫,号维念;安溪人。兄弟六人,皆力学着声。兆庆天性至孝,尤笃嗜正学。当明季,多蓄程、朱书,及同郡蔡、陈诸公讲解,教授诸子。为诸生,属文不拘绳尺,淹博宏深。屡试,辄高等,食饩于庠。
  是时闽海弗靖,甲族大家往往不能自保;兆庆族聚乡里,设立教条,闾党兢兢奉约束,远近赖之。乡人有沦于贼者,倾赀赎之;初不问其识与不识也。岁乙未,家陷于贼。时兆庆仲兄日燝募死士薄贼垒,凡数十战;经年,贼势穷促,走漳州降,竟全其家属。脱难后,徙旧里;揵户却扫,课子弟诵读。辛丑,贡于乡。甲辰,自京师还里,修宗祠,定春秋祭期。远祖坟墓久湮,按谱牒访求,并得之。
  康熙甲寅、乙卯间,滇、黔告变,八闽相继煽逆,阻声教数年。子光地,以编修假归;遣使具蜡丸上报,密陈道里险易、进取机宜状;卒成恢复之功:皆禀兆庆之教也。王师入闽,上特念忠贞,有旨命保护其父母、眷属。康熙乙酉,御赐「教忠」扁额;乙未,赐两柱句云:「一念怀明主,终身思旧恩」。平生厌绝纷华,追慕往哲;时有心得,与理学语录默相契合。故能践履笃实,大节不苟如此。
  卒,年六十有七。以长子光地贵,赠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次子鼎征、三光垤、四光坡(「安溪志」参李氏「家传」)。
  ——选自「泉州府志」卷五十八「孝友」「国朝孝友」一。
  李日燝
  李日燝,字葆甫,号渔仲;安溪人,先春第二子、相国光地世父也。天性纯厚,幼善属文。年十八,入邑庠,试辄高等。顺治甲午,贡于乡。
  时鼎革初,山海煽乱,巨寇聚亡命,窟穴安、永、德三邑。岁乙未,光地年十四,同父兆庆及季父日熺眷属居山砦中。一夜,被寇攻破,惟兆庆走脱,余一家十二人悉被掳,先春以忧殒。日燝远出,奔归;既痛父、又悲弟侄之在羁也,遂衰麻诣贼垒,声泪甚哀,引义慷慨。渠魁亦感动;然邀赂,终不释。日暻自贼还,灭午餐,作辞誓志,定计乘夜劫之。于是纠家僮并佣食者百人,涕泗与谋;众皆愿出死力。丙申四月九日夜,冒大露雨,扪藤以登;度天已晓,即鸣螺直偪贼帐。贼出不意,又雾重,不辨众寡,狼狈奔窜,坠崖死者无算;出弟侄二人,余又絷入他垒。魁既走脱,遂大征合远近部贼将万余人,昼夜攻夺故垒;日燝用百人者拒之,日与贼战,以一当百。自夏涉秋,小大百斗;贼散亡略尽,势蹙,归命于官。其家长幼悉拔出,而数县积寇皆平。
  寻以廷试至京师,入肄国子,文声籍甚。应选府判,不就;而归老林泉,湛书史以自乐晚岁。善古文辞;综所着若干卷,名曰「盘屿佣言」。终年八十有八。康熙癸未,光地入觐,奏闻当日事;圣祖赐「在原至谊」四字,以旌其家(「安溪志」)。
  ——选自「泉州府志」卷五十八「孝友」「国朝孝友」一。
  李日■〈火呈〉
  李日■〈火呈〉,字省甫,号白轩;安溪人。为诸生,兼习韬略。
  值逆藩、「海寇」交讧,日■〈火呈〉与从子光地议以蜡丸上封事。日■〈火呈〉间道护健仆出关赴阙,备陈贼状;圣祖嘉之,密授方略。寻耿逆平,而海上伪帅刘国轩陷海澄、围泉州,断江东、洛阳二桥,南北道塞。时将军喇哈达驻师漳州,日■〈火呈〉与光地协谋议请援师。日■〈火呈〉自走福州,请于康亲王。又与从子光斗迎将军喇公溯北溪、踰石柱岭,出安溪;遣从子光垤、光埌导巡抚吴兴祚师由仙游踰白鸽岭,出永春:两路夹攻,敌闻遁去,泉郡以全。时泉属四面皆敌,日■〈火呈〉独与光地谋画,艰贞共济。随诣都陈平海五策,悉见嘉纳;署福建水师总统。从大兵平厦、金两岛,降敌将吴国俊;特旨:『李日■〈火呈〉当闽省变乱之时,克笃忠贞、殚心效力可嘉』。即授邵武副将;有保障绩,邵人祠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