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通志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里
  通许县
  宋【建隆初置通许镇属陈留郡咸平五年置咸平县属开封府】金【大定二十九年以与咸平府重始改曰通许县】元【属汴梁路】明【属开封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二里
  太康县
  夏【大康所筑之城】秦【置夏阳县属颍川郡】汉【属淮阳国】东汉【属陈国】三国【魏属陈留国】晋【属梁国】南北朝【刘宋属南汝阴郡后魏置阳夏郡以县属焉东魏属北陈郡】隋【开皇七年始更名太康县属淮阳郡】唐【因之】五代【梁属开封府后唐属陈州晋汉周并属开封府】宋 金【俱仍旧】元【属汴梁路】明【属开封府】
  皇清因之编户八里
  尉氏县
  周【春秋郑大夫尉氏之邑】秦【始置尉氏县属三川郡】汉【属陈留郡】东汉【因之】三国【魏】晋【俱属陈留国】南北朝【刘宋元嘉八年以平丘县省入属秦郡东魏属开封郡北齐废】隋【开皇六年复置属颍川郡】唐【武徳四年改置洧州贞观元年州废复置县属汴州陈留郡】五代【梁属开封府后唐属汴州晋汉周并属开封府】宋 金【俱属开封府】元【属汴梁路】明【属开封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里
  洧川县
  周【春秋郑之曲洧】汉【神爵三年置新汲县于洧城属颍川郡】东汉 三国【魏】晋【俱因之】南北朝【刘宋属南梁郡东魏属许昌郡】隋【开皇十六年陞为洧州大业初州废】唐【武徳四年复置洧州贞观初复废】宋【改置宋楼镇属尉氏县】金【兴定二年废镇始改为洧川县以临洧水故名属开封府】元【属汴梁路】明【属开封府】
  皇清因之编户八里
  鄢陵县
  周【春秋郑邑郑伯克段于鄢即此战国谓之安陵】汉【始置鄢陵县属颍川郡】东汉 三国【魏】晋【俱因之】南北朝【东魏属许昌郡北齐省入许昌县】隋【开皇七年复置鄢陵县属颍川郡】唐【属开封府】五代【梁属开封府后唐复属许州晋汉周又并属开封府】宋 金【俱仍旧】元【属汴梁路】明【属开封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八里
  扶沟县
  汉【始置扶沟县属淮阳国以小扶亭有洧水之沟因名】东汉【属陈留郡】三国【魏属陈留国】晋【省入新汲县属颍川郡】南北朝【后魏复置东魏置许昌郡治此】隋【属颍川郡】唐【武徳四年改置北陈州寻废州县属如故】五代【梁属开封府后唐属汴州晋汉周并属开封府】宋 金【俱仍旧】元【属汴梁路】明【属开封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一里
  中牟县
  周【春秋郑圃田邑】汉【始置中牟县属河南郡】东汉 三国【魏俱因之】晋【属荥阳】南北朝【刘宋因之东魏置广武郡治此】隋【开皇初郡废改中牟曰内牟改内牟曰圃田属荥阳郡】唐【武徳三年复改为中牟并置牟州四年州废以县属郑州荥阳郡】五代【梁属开封府后唐复属郑州晋汉周又并属开封府】宋 金【俱属开封府】元【属汴梁路】明【复属开封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六里
  阳武县
  秦【为博浪沙地】汉【始置阳武县属河南】东汉 三国【郡魏俱因】晋【之属荥阳】南北朝【郡东魏属广武郡北】隋【齐省复置仍属荥】唐【阳郡属郑州荥】五代【阳郡梁属开封府后唐属汴川晋汉周又并】宋 金【属开封】元【府俱仍旧】明【属汴梁路】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八里
  封丘县
  上古【属开封府】汉【为封父国始置封丘县属陈留郡】东汉【寻析】三国【置平丘县因】晋【之魏属陈留国】南北朝【省平丘县入焉刘宋属陈留郡后魏省入酸】隋【枣县寻复置北齐废开皇】唐【十六年复置属】五代【东郡属汴州陈留郡梁属开封府后唐属】宋 金【汴州晋】元【汉周并属】明【开封府俱】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六里
  兰阳县
  秦【仍旧属汴梁】汉【路属开封府为东明】东汉【镇地】三国【置】晋 南北朝隋 唐【东昏】宋【县属陈留郡因之魏俱废干徳元】金【年复置改县曰东明属开封府析东明六】元【乡为县取】明【其首乡曰】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一里
  仪封县
  周【春秋卫邑仪封人请见夫子即此】汉【为东昏县地】南北朝【后魏为孝阳县属北梁郡北齐郡县俱废】隋 唐 宋【俱废】金【复置始改曰仪封县属曹州】元【属睢州】明【属开封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五里
  归徳府
  禹贡兖豫二州之域即古阏伯所居之商丘也周武王克殷封防子啓于此谓之宋国战国时齐楚魏三分其地秦为砀郡之西境汉为梁国治睢阳等县东汉晋俱因之后魏置梁郡后周改曰亳州隋初置宋州大业初改为梁郡以宋城等八县属焉唐初仍为宋州寻改为睢阳郡属河南道五代梁置宣武军唐改归徳军宋陞为南京应天府仍治宋城等六县金更名归徳府而南京路领之元仍旧明初降为州属开封府嘉靖二十四年复陞为府内置商丘县及宁陵鹿邑夏邑永城虞城五县又割开封府之睢州考城柘城以属焉
  皇清因之领州一县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河南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河南通志,卷三>








  归德府属州县沿革
  商丘县【附郭】
  上古【陶唐氏迁阏伯于商丘即此】周【封防子启于此为宋国】秦【为砀郡地】汉【置睢阳县属梁国】东汉【与谷熟县同属梁国】三国【魏】晋【俱因之】南北朝【刘宋大明六年改县曰寿春八年复为睢阳属南梁】【郡后魏置梁郡治此】隋【开皇初改郡曰宋州改县曰宋城大业初复置梁郡县属如故】唐【天寳元年复置宋州寻改】【睢阳郡治此】五代【为宋州治梁置宣武军唐改归徳军】宋【改应天府】金【改应天曰归徳府复改宋城曰睢阳】【县】元【以谷熟县省入】明【洪武初废府置归徳州省睢阳县入焉嘉靖二十四年陞州为府始置商丘县为附郭】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四里
  宁陵县
  夏【伯国又为城】周【春秋时为宋地战国魏地襄王封信陵君即此】秦【为甯陵城】汉【始置宁陵县属陈留郡】东汉【属梁国】三国【魏】晋【皆因之】南北朝【刘宋属南梁郡后魏属谯郡北齐废】隋【开皇六年复置属梁郡】唐【属宋州睢阳郡】五代【属宋州】宋【政和四年属拱州宣和六年改属应天府】金 元【俱属归徳府】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七里
  永城县
  周【芒地亦名犬丘左宋公卫侯遇于犬丘即此】汉【置芒犬丘二县属沛郡】东汉【世祖改芒曰临雎明帝改犬丘曰太丘并属沛国】三国【魏二县俱废】晋【以其地并入鄼县】南北朝【刘宋属平昌郡后周属亳州】隋【始置永城县属谯郡寻废】唐【复置属亳州】五代 宋【俱属亳州】金【陞为永州】元【至元二年废州复置县属归徳府】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四里
  鹿邑县
  周【春秋晋邑本曰鸣鹿左传诸侯侵陈至于鸣鹿即此】汉【置郸县属沛郡】东汉【析置武平县属陈国郸仍旧属】三国【魏因之】晋【省郸县入武平属梁国】南北朝【后魏改苦县为谷阳与武平同属陈留郡】隋【开皇十八年始改武平曰鹿邑属淮阳郡】唐【干封元年改谷阳曰真源载初元年改曰仙源神龙元年复曰真源与鹿邑同属亳州谯郡】五代【属亳州】宋【省真源入鹿邑置衞真与鹿邑同属亳州】金【仍旧】元【初以卫真县省入鹿邑属亳州】明【属归徳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四里
  虞城县
  夏【禹封舜子商均为虞国】汉【置虞县属梁国】东汉 三国【魏】晋【俱因之】南北朝【刘宋属南梁郡后魏改县曰萧属沛郡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县始改曰虞城属梁郡】唐【武徳四年改置东虞州寻废州复为虞城县属宋州雎阳郡】五代【属宋州】宋【属应天府】金【废】元【泰定二年复置属济州后属济宁路】明【属归徳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四里
  夏邑县
  周【战国时为下邑地因地窊下故名】秦【为砀郡地】汉【置下邑县属梁国】东汉 三国【魏】晋【俱因之】南北朝【刘宋属梁郡后魏置砀郡治此东魏析已吾县属马头郡北齐以已吾县省入属如故】隋【属梁郡】唐【属雎阳郡】五代【梁属宣武军唐属归徳军】宋【改归徳军为应天府县属如故】金【始改县曰夏邑以华夏为名】元【属归徳府】明【属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三里
  睢州
  周【春秋为宋陈地】秦【置襄邑县属砀郡】汉【属陈留郡】东汉【因之】三国【魏】晋【俱改郡为国县属如故】南北朝【刘宋属陈留郡后魏属梁郡东魏属陈郡北齐并入雍丘县】隋【开皇六年复置县仍属梁郡】唐【属宋州睢阳郡】五代【属宋州】宋【政和四年置拱州以县属焉】金【始改拱州为睢州】元【仍旧】明【洪武初省襄邑入睢州十年罢州为睢县寻复改州属开封府嘉靖二十四年改属归徳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一里领县二
  考城县
  周【为戴国春秋时郑取之改曰谷城】秦【置甾县属砀郡】汉【属梁国】东汉【始改为考城县属陈留郡】三国【魏改郡为国县属如故】晋【废】南北朝【刘宋复置属济阳郡后魏改曰考阳属北梁郡东魏曰考县属沛郡北齐又改曰城安属济阴郡】隋【开皇十八年复为考城县属梁郡】唐【武徳四年改置东梁州寻废州仍置县属曹州济阴郡】五代【梁改为戴邑县属开封府后唐复为考城县晋汉周因之】宋【初属拱州寻还故属】金 元【俱属睢州】明【属归徳府睢州】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一里
  柘城县
  上古【朱襄氏邑】周【春秋时为陈株野地】汉【置柘县以邑有柘沟因名属淮阳国】东汉【属陈国】三国【魏属陈郡】晋【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始改曰柘城县属梁郡】唐【初省入谷熟宁陵二县永淳初复置属睢阳郡】五代【属宋州】宋【初属应天府崇宁中改属拱州】金元【俱属睢州】明【洪武七年省入宁陵十年复置属归徳府睢州】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五里
  彰徳府
  禹贡冀州之域商河亶甲居相即此春秋时为晋之羛阳地战国魏之邺地秦为邯郸郡之南境三川郡之北境汉置魏郡而以冀州刺史领之东汉仍旧魏曹操受封于此称为邺都晋复置魏郡以司州刺史领之后赵石虎前燕慕容隽并据之以为都南宋武帝灭燕尽有其地仍侨置魏郡后魏改置相州东魏静帝徙都改曰魏尹及司州牧北齐又都之改为清都郡后周复曰相州兼置魏郡隋因之唐置相州或为邺郡属河北道五代梁置昭徳军节度晋改彰徳军宋仍为相州金陞彰徳府元改彰徳路总管府明洪武元年改路为府
  皇清因之领磁州并安阳汤隂临漳林县武安涉县六县雍正三年以直大名府内黄县改入府属四年以磁州改归直广平府而磁所属武安涉县仍彰徳府今共领县七
  彰徳府沿革表
  总部   郡【直州附】 州县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河南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河南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河南通志,卷三>
  彰徳府属县沿革
  安阳县【附郭】
  殷【本纣都之地】周【左传羛阳即此战国为魏宁新中邑】秦【始置安阳县属邯郸郡】汉【省入荡隂县】东汉 三国【魏俱因之】晋【复置安阳长乐二县属魏郡】南北朝【刘宋仍旧后魏并入荡隂寻复置后周移相州治此】隋【开皇十年析置相县大业初省入】唐【天寳元年改长乐为永定属相州邺郡】五代【梁置昭徳军晋置彰徳军】宋【熙宁五年省永定县入焉仍属相州彰徳军】金【明昌三年陞军为府县如故治】元【属彰徳路】明【属彰徳府】
  皇清因之编户八十四里
  汤隂县
  商【羑里地】周【战国时为魏荡隂地】秦【属三川郡地】汉【置荡隂县以临荡水故名属河内郡】东汉 三国【魏俱因之】晋【改属魏郡】南北朝【后魏北齐俱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属汲郡】唐【贞观元年始改曰汤隂属相州邺郡】五代【属相州】宋【属彰徳军】金【属彰徳府】元【改府为路县属如故】明【属彰徳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二里
  临漳县
  周【为邺地战国魏文侯封于此】汉【置邺县属魏郡】东汉 三国【魏皆因之】晋【避愍帝讳始改曰临漳县以其北有漳水故名】南北朝【刘宋大明初复置邺县属魏郡七年改属髙阳郡东魏析置临漳与邺并附郭属魏尹后周仍属魏郡】隋【因之】唐【属相州邺郡】五代【属相州】宋【熙宁五年省邺县入焉属彰徳军】金【属彰徳府】元【改府为路县属如故】明【属彰徳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九里
  林县
  汉【置隆虑县属河内郡】东汉【避殇帝讳改曰林虑县】三国【魏属朝歌郡】晋【属汲郡】南北朝【后魏北齐俱属林虑郡东魏省入邺县】隋【开皇初复置又析置淇阳县十六年改置岩州大业初州废省淇阳县入焉属魏郡】唐【武徳二年复置岩州五年废州仍置林虑属相州邺郡】五代【属相州】宋【属彰徳军】金【正祐三年陞为林州又析安阳地置辅岩县属焉】元【省辅岩入安阳县以州属彰徳路】明【初降为县属彰徳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六里
  武安县
  汉【始置武安县属魏郡】东汉【因之】三国【魏】晋【俱属广平郡】南北朝【东魏属魏尹北齐属清都郡】隋【开皇十年析置阳邑县大业初复省入属武安郡】唐【初属洺州后改属恵州】五代【梁属恵州后唐晋汉周并属磁州】宋 金【俱属磁州】元【初省入邯郸县寻复置仍属磁州】明【属彰徳府磁州】
  皇清因之雍正四年磁州改属直广平府武安仍属
  彰徳府编户三十四里
  渉县
  上古【沙侯国地】汉【初置沙县后因漳水人民徒涉遂名涉县属魏郡】东汉【因之】三国【魏】晋【俱属广平郡】南北朝【后魏并入临水县】隋【开皇十八年复置属上党郡】唐【属潞州】五代 宋【俱因之】金【贞祐三年陞为崇州四年复置县属潞州】元【初复为崇州寻废州为县属真定路】明【属彰徳府磁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