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州府志

  前殿仪注
  祭日,引赞引承祭官进左旁门,赞“诣盥洗所”(盥手帨巾毕)。通赞唱“执事者各司其事”,引赞赞“就位”(引承祭官就位)。通赞唱“迎神”,司香者捧香盒、立香炉。左引赞引承祭官诣香炉前。司香者跪。引赞赞“上香”,承祭官将炷香接举插炉内,又上块香三次毕,引赞赞“复位”,承祭官复位。引赞赞“跪”,承祭官行三跪九叩礼,兴,平身。通赞唱“奠帛行初献礼”,捧帛、执爵者将帛、爵捧举,各就神位前。引赞赞“奠帛”,奠帛官跪献毕,行一跪三叩礼,退。赞“献爵”,献爵官立,献毕,退。赞“诣读祝位”,读祝者至祝案前行一跪三叩礼,将祝文捧起,立承祭官之左。引赞赞“跪”,承祭官及读祝者俱跪。赞“读祝”,读祝毕,捧至神位前安盛帛盒内,行一跪三叩礼,退。引赞赞“叩”,承祭官行一跪三叩礼,兴,平身。通赞唱“行亚献礼”(仪同初献礼,但不奠帛,不读祝)。通赞唱“行终献礼”(仪同亚献)。通赞唱“撤馔”(执事者诣神位前,将笾豆等各少举)。唱“送神”,引赞赞“跪”,承祭官行三跪九叩礼,兴,平身。通赞唱“读祝者捧祝,进帛者捧帛,司馔者捧馔,恭诣燎位”。引赞引承祭官退至西边立,俟捧祝、帛过毕,复位。引赞赞“诣望燎位”,引承祭官至燎炉前。赞“焚祝帛”,赞“礼毕”,引承祭官退。
  后殿仪注
  祭日引赞引承祭官进中门,赞“诣盥洗所”(盥手帨巾毕)。通赞唱“执事者各司其事”,引赞赞“就位”(引承祭官就位)。通赞唱“迎神”,司香者捧香盒、立香炉。左引赞引承祭官诣曾祖光昭公香炉前,司香者跪。引赞赞“上香”,承祭官将炷香接举插炉内,又上块香三次毕。引赞引承祭官诣祖裕昌公香炉前,同前上香毕。引赞引承祭官诣父成忠公香炉前,同前上香毕。引赞赞“复位”,承祭官复位。引赞赞“跪”,承祭官行二跪六叩礼,兴,平身。通赞唱“奠帛、行初献礼”,捧帛、执爵者将帛、爵捧举,各就神位前。引赞赞“奠帛”。赞“献爵”(仪俱同前殿),先光昭、次裕昌、次成忠,各献毕。赞“读祝者诣读祝位”(光昭公,仪同前殿)。通赞唱“行亚献礼”(仪同初献,但不奠帛,不读祝)。通赞唱“行终献礼”(仪同亚献)。唱“撤馔”(仪同前殿)。唱“送神”,引赞赞“跪”,承祭官行二跪六叩礼,兴,平身。余悉同前殿。

祭厉坛礼
  凡京都有泰厉之祭,在王国有国厉之祭,在各府、州有郡厉之祭,在各县有邑厉之祭,在一里又各有乡厉之祭。每岁三祭,春祭清明日,秋祭七月十五日,冬祭十月初一日。每祭用羊三、豕三、饭米三石,香烛纸酒随用。先期三日,主祭官斋沐更衣(用常服),备香烛酒果,牒告本处城隍。通赞行一跪三叩礼,兴,平身,诣神位前跪,进爵,献爵,奠爵,俯伏,兴,平身,复位。又一跪三叩,兴,平身,焚告文,礼毕。
  本日设城隍位于坛上,祭物:羊一、豕一。设无祀鬼神坛于坛下左右(书曰“本府境内无祀鬼神”),祭物:羊二、豕二,盛于器,同羹饭等铺设各鬼神位前。陈设毕,通赞唱“执事者各就位”,“陪祭官各就位”,“主祭官就位”,赞行一跪三叩礼,兴,平身。主祭官诣神位前跪,三献酒,俯伏,兴,平身,复位。读祭文,读毕,又一跪三叩。焚祭文并纸钱,礼毕。

祭旗纛礼
  每岁霜降前一日,镇标三营将士盛装铠伏,迎请旗纛到教场,张幕扎营。至霜降日,五鼓,以帛一(白色)、羊一、豕一,行三献礼毕,放炮扬威撤幕,束装整伍回营,归纛于兵器库。各县皆然。
乡饮酒礼
  顺治初,令京府及直省府、州、县,每岁举行乡饮酒礼,设宾僎介主,酒席于存留钱粮内支办,凡以申明朝廷之法,敦叙长幼之节,遂为定制云。
  乡饮酒仪注
  京府及直省府、州、县,每岁正月十五日、十月一日,于儒学行乡饮酒礼。前一日,执事者于儒学之讲堂,依图陈设坐次,司正率执事习礼。至日黎明,执事者宰牲具馔。主席及僚属、司正先诣学,遣人速宾、僎以下。比至,执事者先报曰“宾至”,主席率僚属出迎于庠门之外以入。主居东,宾居西,三让三揖而后升堂,东西相向立。赞“两拜”,“宾坐”。执事又报曰“僎至”,主席又率僚属出迎,揖让升堂,拜坐如前仪。宾、僎、介至,既、就位,执事者唱“司正扬觯”,执事者引司正由西阶升,诣堂中,北向立。执事者唱“宾、僎以下皆立”,唱“揖”,司正揖,宾、僎以下皆揖。执事者以觯酌酒授司正,司正举酒曰:
  “恭惟朝廷,率由旧章,敦崇礼教。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当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里。无或废坠,以忝所生。”
  读毕,执事者唱“司正饮酒”。饮毕,以觯授执事。执事者唱“揖”,司正揖,宾、僎以下皆揖。司正复位,宾、僎以下皆坐。唱“读律令”,执事者举律令案于堂之中。引礼引读律令者诣案前,北向立。唱“宾、僎以下皆立”,行揖礼如前,读毕复位。执事者唱“供馔案”,执事者举馔案至宾前,次僎,次介,次主。三宾以下各以次举讫,执事者唱“献”,宾主起席北面立。执事者斟酒以授主,主受爵诣宾前置于席,稍退。赞“两拜”,宾答拜讫。执事者又斟酒以授主,主受爵诣僎前置于席,交拜如前仪毕,主退复位。执事者唱“宾酬酒”,宾起僎从之。执事者斟酒授宾,宾受爵诣主前置于席,稍退。赞“两拜”,宾、僎、主交拜讫各就位坐。执事者分左右立,介、三宾、众宾以下以次斟酒于席讫,执事者唱“饮酒”,或三行、或五行。供汤,又唱“斟酒”,饮酒、供汤三品毕。执事者唱“撤馔”,候撤饮案讫。唱“宾、僎以下皆行礼”,僎、主、僚属居东,宾、介、三宾、众宾居西。赞“两拜讫”,唱“送宾”,以次下堂分东西行,仍三揖出庠门而退。凡乡饮酒礼,高年有德者坐席居上,余以次序齿。而列其有违犯科条者,不许干良善之席,违者罪以违制。敢有喧哗失礼者,扬觯者以礼责之。
  主,府城知府,县城知县,如无正印官,佐贰官代,位于东南。大宾以致仕官为之,位于西北。僎宾择乡里年高有德之人,位于东北。介,以次长,位于西南。三宾,以宾之次者为之,位于宾、主、介、僎之后。除宾、僎外,众宾序齿列坐。其僚属则序爵。司正以教职为之,主扬觯以罚。赞礼者,以老成生员为之。乡饮酒方位图见下:
乡饮酒方位图
乡约讲读圣谕
  顺治九年,颁行六谕,卧碑文于八旗、直隶、各省。十六年,议准译书六谕,令五城各设公所,择善讲人员,讲解开谕,以广教化。直省府、州、县亦皆举行乡约,设城司及各地方官责成乡约人等,于每月朔望日聚集公所宣讲。
  康熙九年,上谕十六条,通行晓谕八旗佐领,并直隶各省督抚,转行府、州、县、乡、村人等,切实遵行。
  一敦孝弟以重人伦。一笃宗族以昭雍睦。
  一和乡党以息争讼。一重农桑以足衣食。
  一尚节俭以惜财用。一隆学校以端士习。
  一黜异端以崇正学。一讲法律以儆愚顽。
  一明礼让以厚风俗。一务本业以定民志。
  一训子弟以警非为。一息诬告以作良善。
  一戒窝逃以免株连。一完钱粮以省催科。
  一联保甲以弭盗贼。一解仇忿以重身命。
  二十五年覆准上谕十六条,令直省督抚转行提镇等官,晓谕各该营伍将弁兵丁。并颁发土司各官,通行讲读。
  雍正元年,钦定圣谕广训十六章,共计万言,刊刻颁行,分发府、州、县、乡、村,令生童诵读。每月朔、望日,地方官聚集公所,逐条宣讲,兵民皆得恭听,俾圣教覃敷云。

卷之十二 学 校
  古者建国必建学,凡以明伦、育德、陈艺也。周立四代之学,各祀其时之先圣。而以左右先圣成其德者为先师之配,此立学之大法也。孔子之祀,自鲁哀公时已然,然立庙旧宅而已。汉以后,或肖像于鸿都门学,或祀于辟雍。迨唐武德中,诏国学立孔子庙,至是而庙与学合。汀之学创于宋天圣,历元、明屡有建置迁移。我国家崇儒重道,振兴学校,锡宸翰,立卧碑,颁经书,定礼乐,文治聿昭矣。士生其际,瞻拜宫墙,昭明轨物,畏神服教,以上接正学之传,乃不悖古先王建学之意,并以上副圣天子右文之治乎。志学校。
  汀州府儒学,在府治东,卧龙山麓。宋咸平二年,创文庙于鄞江门内横街,未有学。天圣中,因庙始创学,迁于横岗岭下。崇宁中,郡守陈粹又迁于兴贤门内。绍兴三年,郡守郑强改移今所。嘉熙二年,郡守戴挺、教授张实甫,就学左射圃地,创文会堂,分中前后为三斋,建楼其上。郡守姚元特相继修葺。教授萧虞韶市民地广其基。开庆初,郡守胡泰初,重建大成殿明伦堂,御书、稽古二阁,浚泮池,作石桥,创祭器库及斋舍门庑。明永乐八年,知府宋忠重修。成化八年,都御史张瑄、知府李桓,增拓学地,徙文奎阁于东偏,移明伦堂于阁旧基旁,创志道、依仁、据德、游艺四斋。十五年,提学周孟中始置乐器,教乐舞。岁久殿坏。弘治元年,知府吴文度重修,建棂星门、省牲所、堂前仪门五间、书楼七间。七年,同知章颀创膳堂及训导衙。九年,吴文度重建桥道石鼓。正德二年,知府蔡馀庆建乡贤祠于殿后西偏,建名宦祠于殿前西偏。嘉靖五年,通判毛公毅、杨太古,重建棂星门。十年,诏易像以木主。二十七年,知府马坤重修。万历十九年知府万振孙、三十七年知府李自芳修葺。崇祯五年,知府笪继良重修。崇祯九年,知府唐世涵建棂星门易以石。国朝康熙二十年,学道杨中岳、巡道周昌、同知胡以涣修。二十一年,知府鄢翼明继葺。乾隆十四年,知府曾曰瑛重修明伦堂。今中为至圣殿,旁为东西庑,前为戟门,为泮池,上跨石桥,又前为棂星门;后殿为明伦堂,为敬一亭;从明伦堂左出仪门甬道为大门,门东折入为土地祠,为省牲所;前为崇圣祠,祠内左右为名宦、乡贤祠;祠后为教授廨,左为训导廨;而尊经、文昌二阁,前后相望焉。
  射圃 在府东预备仓左,旧在广储门外。崇祯间,知府唐世涵、同知黄色中、推官唐锡蕃,捐筑今所。
  学田 原额实在八亩五分零,年征租银二两七分零。康熙二十一年,总督姚启圣捐置田五十二亩七分零。
  学地 一在通津门外弓箭局西,税钱四十贯。一在镇南门养济院东,租钱二十五贯。
  学塘 在射圃后。
  学仓 在大门内东偏。明弘治间,知府吴文度建。岁储米五百余石,以赡师生。久废。
  龙山书院 在文厂后。康熙二十年,巡道邓秉恒、知府鄢翼明创。三十五年,知府王廷抡修。第师无馆谷,徒乏膏火之资,屹存空院,渐致倾圮。乾隆十四年,知府曾曰瑛经营葺缮,榱桷一新,器物备具,前造正学津梁堂,后增学舍二十间,清查龙山、龙江书院岁入租米八十石六斗零,租谷一十九石零,租银一百二十八两六钱零。剔除侵冒,厘而正之。复偕绅士捐置二千零百金,贮为生息。额定肄业生童四十名,每月给膏火银一两,馆师修金年共一百二十两,馆师供膳月给银五两,并同厨夫、门役、工食等项,均于租息内取资焉。
  龙江书院 在府西门外。明天启中,推官寇从化、知县萧奕辅建。国朝知府冯协一重修。
  文明书院 在府学内。今废。
  正音书院 在府城隍庙左清风楼。雍正七年,奉文设立。乾隆十四年,知府曾曰瑛捐俸,延师以教子弟之贫者。
  龙山学舍 在长汀县学左,明知府万振孙建。今废。
  社学 在旧镇南门外。

长 汀 县
  儒学 在府学左数十武,旧在兴贤门外(即郡学旧址)。绍兴三年,郡学迁,惟留大成殿。嘉定间,知县谢周卿市民田以为廪饩。开禧中,知县刘谅之始建学宇。淳祐间,知县陈显伯修大成殿,复学地之僦于民者,建丽泽堂及尚志、阅礼、修性三斋。元至正间,毁于寇,遂建于县南五里许。明洪武六年,知县陈伯正复建旧所。正统十四年,又毁于寇。景泰七年,知府舒瞳首创大成殿。天顺二年,知府李琼复拓基建廨宇。成化八年,御史洪性、提学游明、巡道周谟、知府李桓,移今所,建大成殿、两庑、戟门、棂星门、明伦堂,两斋堂之后为尊经阁,堂东为号房,阁后为教谕廨,殿西为两训导廨,外为重门。十五年,知府戴禧重修。十七年,知县谢珪迁外门于左,更创二门。提学周孟中复购民地增广廨舍。十八年,提学任彦常、知府黄珵、乡官钟正重葺。弘治元年,知县谢珪迁学门于庙门右,修戟门、两庑。四年,知府吴文度、知县黄富重建两斋。十年,又修殿堂。知县黄汝隆修棂星门。正德十五年,提学胡铎、漳南道周期雍、知县黄用直改创,移圣殿于西,移明伦堂于东,堂之左为号房。嘉靖三年,提学邵锐以学左开元寺为大成殿、两庑、戟门、棂星门,殿后为训导署。五年,知府邵有道、知县李日芳以旧殿为宋文天祥祠(今废)。三十一年知县祝一鉴、三十九年知府杨世芳继葺。万历三年知府潘民模、通判潘侃、知县伍士望,三十二年御史方元彦、知县邱民贵重修。天启中,知县萧奕辅修葺。崇祯三年,知县薛应聘建学前兴贤、育才二坊,年久复圮。知府唐世涵、同知黄色中、推官唐锡蕃重修。国朝顺治间知府王康侯,康熙间学道丁蕙、巡道周昌、知府鄢翼明、同知胡以涣、知县韩世瑨、冯忠先、张文伟,先后重修。乾隆间,教谕张雷光建省牲所。今中为至圣殿,东西为两庑,前为戟门,为泮池,上跨石桥,又前为棂星门。明伦堂在殿之左,堂前为大门,门左为土地祠,祠左折入为教谕廨。崇圣祠在庙左。名宦、乡贤、忠孝祠及尊经阁、敬一亭、省牲所,均在明伦堂后;训导廨在殿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