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疏

东历揭阳县,守敬按:《史记 南越传》有揭阳令定。陈芳绩以县为秦置,属南海郡,后汉、吴因,晋废。在今揭阳县西北。王莽之南海亭,而注于海也。守敬按:据《经》言涅水所在之县及员水所历之里数,盖以今广东之东江当涅水,福建之汀江下流入广东曰韩江者当员水。然东江西南流,而以为西流,汀江与东江不通流,而以为涅水入员水,谬误殊甚。乃郦氏不加驳语,依而释之,可怪也。
校记
[一] 「《后汉书 西南夷传 注》引《碧 颂》,作骠碧之 」 按:今标点本仍作「缥」,不作「骠」。
[二] 「两《汉志》作 」 按:今标点本皆作「并」,《前志》引应劭曰:「故同并侯邑。并音伴。」王先谦《补注》本作「 」,两《汉志》标点本亦无《校记》。全氏本作「 」。《说文》:「 ,并也,从二立。」
依应氏首伴,则同傍,《史记》、《汉书》傍河傍海皆作「并」。 、并,古文今文,《仪礼》 、并交互用之,故《说文》训同。
[三] 「两汉……县属牂柯郡……前汉之来唯后汉废为西随县地」 按:班《志》西随属牂柯郡,范《书》、《续志》同。来唯则班《志》属益州郡,《注》云:「劳水出徼外,东至麋泠入南海,过郡三,行三千五百六十里。」西随《注》云:「糜水西受徼外,东至麋泠入尚龙溪。」《续志》西随《注》引《地道记》:「麋水西受徼外,东至麋泠入尚龙溪。」同。又班《志》越嶲郡青蛉县《注》:「仆水出徼外,东南至来唯入劳。」《华阳国志》四南郡蜻蛉县下云:「濮水出禹同山。」熊氏谓前汉之来唯,后汉废为西随县也,恐有误。又改「北」为「西」,「北」字或是衍文,嫌迂曲。
[四] 「《通典》、《元和志》、《寰宇记》略同」 按:所引三书文皆释「交」址之义,今录《寰宇记》示例:「按交趾之称,今南方夷人,其足大指开广,若并足而立,其指相交。」
[五] 「元封五年,置刺史,名曰交趾,刺史……士变为太守,共表请立州」 按:熊氏录《元和志》文,乱其句读,几不可通,今订补:「名曰交趾刺史,不称州,(以别于十二州)建安八年,张津为」共十六字,删去「当作交趾然」五字。(今据台北本改增省略号之文字,不依段改。)
[六] 「得戴改复交趾、九真二郡民二岁调赋……」 按:戴改是也,复其调赋,犹言免其调复赋。
[七] 「或作十五年,或作十六年」 按:作「十五年」者《续汉志》、《晋 地理志》;作「十六年」者沈约《宋书 州郡志》。《疏》下文云《晋志》略同,此年异未之及。
[八] 「《元和志》龙编县下……因以为瑞而立县」 按:《元和志》作「因以为瑞而名县也」。名与立不同,名但改名,立则建置。
[九] 「《魏志 少帝纪》……作定安」 按:事见曹奂咸熙元年八月封吴兴为定安县侯。
[一〇]「夷水首出鱼复江」 按:《后汉书 南蛮传 注》引《水经》云:「夷水别出巴郡鱼复县。」标点本《校记》据惠栋依《御览》七八五补「别出」二字。
[一一]「夷水自沙渠入县」 按:《大典》本正作「入县」,熊氏不从全、赵、戴乙作「县入」,盖据《大典》本,井依郦《注》文例,是也。但戴则不依《大典》本。
[一二]「《初学记》七引《荆州记》,佷山县出温泉」 按:今本《初学记》七「佷」作「银」。
[一三]「出药草恒山」 按:段玉裁云孟《注》不可读。《御览》七百九十九药部有恒山,即常山也,药名。
[一四]「小者如刁斗……小者如钴 ……钴鉧,熨斗也」 按:柳子厚有《钴鉧潭记》,宋云闲潘纬《柳文音义》云:「鉧,诸韵无从母字,《集 》作 ,蒲补、母朗二切。」并《注》云:「钴 ,温器。」《史记 李将军列传 集解》,孟康曰:「以铜作鐎器。」《索隐》引《埤仓》云:「鐎,温器,有柄斗,首焦。」郦《注》小者如刁斗,《宜都山川记》言钴 ,是也。
[一五]「村人以●草」 按:「《御览》九百三十作「●」,赵氏作「菵」。沈钦韩《水经注疏证》定本作「菵」,云「菵即水莽草,杀鱼。政和《本草》书鼠菵草,蚕菵草,皆莽草也。」草有毒故鱼多死。
[一六]「激素飞清」 熙仲按:郦《注》 夷水径宜都北有此语,杨惺吾先生深赏之,故家有激素飞清之阁。平生所藏碑拓珍本,常自题签云记于激素飞清之阁,余家旧藏先生卒后散出之《升仙太子碑阴》,即有此题记。抗战军兴,芜湖沦陷,遂失去,过眼云 息之惘惘。
[一七]「水出高城县洈山」 按:朱本「成」讹作「城」,赵改正作「成」,据《汉志》是也。戴本沿讹未改,沈钦韩《疏证》用聚珍本作底本,以朱笔勒去偏旁「土」。熊氏引《汉志》而不改《经》文讹字,盖沿《寰宇记》百四十六之讹。
[一八]「[原脱九字]」 按:影宋本未脱。
[一九]「澧水又径渫阳县」 按:沈钦韩《疏证》云:「按《晋》、《宋志》俱无渫阳县。」但《水经注》之言必有所据。
[二〇]「《离骚》」 按:郭璞注《山海经》,凡引《楚辞》,皆以《离骚》为大名,此亦称《九歌》为《离骚》,则北魏时尚沿其例之一证,亦郦氏可能引郭注《水经》之例。
[二一]「而先无溪,后酉溪,亦误倒」 按:《方舆纪要》八十一明溪条下引《水经注》「五溪」作「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不误。顾氏所据本胜于朱本,朱《笺》次序则不误。
[二二]「染以草实」 按:沈钦韩《疏证》云:「《说文》:『●草斗,栎实也。』按即卑斗可染者也。今俗借为艹之字,非也。」
[二三]「守敬按:见《史表》,《汉表》不载」 按:赵云《汉表》以高后之年封,不误。《史记 表》亦载之,
所不同者,《史表》以高后元年十一月壬申封,《汉表》则云七月丙申封;《汉表》但云以父长沙王功封,《史表》则为长沙嗣成五子。杨氏偶失照。成王,吴芮子臣嗣封长沙王。
[二四]「《一统志》,晋、宋后复徙」 按:乾隆《一统志》无此文,而云:沅陵故城在今沅陵西南,汉置县,陈天嘉初置沅州,徙县今治。见卷二百八十四。
[二五]「今本《汉志》作监原」 按:今标点本《汉志》讹作「莽曰监元」,漏校改。杨说作「原」,指官本,亦误。王先谦《汉书补注》仍之,而引王念孙说,当依《水经注》作「沅」,声之误也。王说见《读书杂志》四之六「监原」条。
[二六]「宋本《晋书》作袭玄之」 按:沈钦韩《疏证》云:「《晋书 隐逸传》,袭玄之,字道玄。」
[二七]「县有鹄奔亭」 按:《文选》李《注》江淹《狱中上书事》末云:「《列异传》曰鹄奔亭。」《御览》一百九十四引谢承《书》后亦有此语。谢承《书》无「初掘时有双鹄奔其亭,故曰鹄奔亭」句。《搜神记》有之。亦见《寰宇记》百五十九引《搜神记》。
[二八]「周、何错出,未详孰是」 按:《疏》引《搜神记》、《还 录》作「何敞」,按《元和志》三十五高要县鹄奔亭下亦云:「汉交趾刺史何敞辨死好 。」即此处也。
[二九]「会贞按:《史记 陆贾传》云,拜他为越王,此或郦氏省南字」 按:《史记 陆云传》云:「陆生卒拜尉他为南越王。」不如熊说,今正补「南」字。熊氏往往为郦《注》回护,作费辞,似不必要。
[三〇]「 鱼长二丈」 按:影宋本《御览》作「长一丈」,不作「二丈」。
[三一]「会贞按:后汉置,县属南海郡」 按:此录《清一统志》三百三十九增城县下语,而钞有脱落。《一统志》原文作「汉番禺县地,后汉分置增城县属南海郡」是也。否则既云后汉置,《汉志》无增城县,何以云汉属南海郡乎?《续汉志》始有增城县。沈约《宋书 州郡志》四,增城令下亦云:「前汉无,后汉有。」《元和志》三十五广州增城县下云:「本汉番禺县地,后汉于此置增城县。属南海郡。」今据改作「后汉置属南海郡」,删汉字。(「属」上原有「汉」字,今据台北本改「汉」为「县」字。)
《水经注疏》卷三十八
  后魏郦道元撰
      宜都杨守敬纂疏
               门人枝江熊会贞参疏
 资水
资水出零陵都梁县路山。会贞按:《汉志》,零陵郡都梁路山,资水所出。《续汉志》亦云零陵郡都梁有路山。
资水出武陵郡无阳县界唐山,盖路山之别名也,[一]会贞按:《经》言出零陵都梁路山。《注》言出武陵无阳唐山者,盖山先属零陵都梁,后割属武陵无阳,又变名也。无阳详《沅水》篇。宋本《寰宇记》资水源出武冈县西南一百里唐紏山。今水出武冈山州西南枫门岭。谓之大溪水。东北径邵陵郡武冈县南,县分都梁之所置也。守敬按:《宋志》武刚,晋武分都梁立,而
《晋志》脱此县,《齐志》作武刚。据《元和志》,梁以太子讳纲,故为武强,则刚字不误。此《注》作武冈,谓有二冈,县即其称,乃别有所据。[二]今武冈州治,都梁见下。县左右二冈对峙,重岨齐秀,守敬按:《舆地纪胜》岨作嶂,较胜。闲可二里,旧传后汉伐五溪蛮,蛮保此冈,故曰武冈,守敬按:宋本《寰宇记》亦同此旧说,又引《郡国志》,武冈冈按武陵,因以得名。《舆地纪胜》又引《邵阳旧图经》,汉尝屯兵是冈,以捍五溪蛮,因名武冈。今武冈州北五里有武冈山。县即其称焉。大溪径建兴县南,守敬按:晋县属邵陵郡,宋、齐因,梁省。在今武冈州东北百余里《方舆纪要》在州东五里,误。又径都梁县南,朱脱县字,戴、赵增。[三]守敬按:汉县属零陵郡,后汉因,吴属邵陵郡,晋、宋、齐、梁属邵陵郡,在今武冈州东北。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长沙定王子敬侯定之邑也。赵据《史记 年表》改定作遂,戴改同。会贞按:《汉表》作定,但名与定王之谥同,疑《史表》是。县西有小山,山上有渟水,既清且浅,其中悉生兰草,绿叶紫茎,芳风藻川,兰馨远馥。赵作馥远。俗谓兰为都梁,山因以号,赵以下有为字。守敬按:《元和志》,都梁山在武冈县东北一百三十里。唐县即今武冈州治。县受名焉。守敬按:《御览》九百八十三引盛弘之《荆州记》,都梁县有小山,山上水极浅,其中悉生兰草,绿叶紫茎,芳风藻谷。俗谓兰为都梁,即以号县。又释元应《众经音义》十一、《倭名类聚抄》六引,并作山上。《离骚草木疏》一,引作山下,误。
东北过夫夷县。
夫水出县西南零陵县界少延山。守敬按:零陵县详《湘水》篇,盖水本名夫夷,与夫夷县相依,至后县省夷字,而水亦但称夫水也。今曰罗江,出全州西北罗州岩。东北流径扶阳县南,本零陵之夫夷县也。赵删阳字,云:《宋志》邵陵太守领扶县令。汉旧县,晋曰夫夷。汉属零陵,晋属邵陵。今云扶者,疑是避桓温讳去夷。夫不可为县名,故为扶云。阳字衍文。戴删同。守敬按:两汉、西晋之夫夷县,宋、齐曰扶。沈约谓扶县汉旧县,至晋曰夫夷,未合。赵氏引之,亦未遑辨正。至沈谓桓温避讳去夷,是,故宋本《寰宇记》同。又谓夫不可为县名故为扶,据《后汉书 第五伦传》作扶夷,郭璞《山海经 注》亦作扶夷,夫本有扶音,夫即扶也。此称扶阳县者,考《寰宇记》废扶阳场在邵州西南二百二十里。又今新宁县东十五里有扶阳山,扶阳盖梁所立县,如《江水注》昆阳县之比。赵谓阳字衍文,臆说耳。夫夷故城在今武冈州东北二百四十里,梁扶阳或有迁徙也。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长沙定王子敬侯义之邑也。守敬按:《史》、《汉表》同。夫水又东注邵陵水,守敬按:邵陵水即大溪,见下。今罗江自全州东北流,径新宁县,至邵阳县西南入资水。谓之邵陵浦水口也。朱水字讹在口字下,《笺》曰:谢耳伯云,当作浦水口。赵仍,戴乙。守敬按:《一统志》邵陵浦口在邵阳县西九十里。
又东北过邵陵县北朱脱又字,县下有之字,戴同。赵增又字,仍之,云:按两《汉志》昭陵属长沙,孙吴始改曰邵陵,此亦《经》晚出之证。守敬按:增又字,是也,仍之字则非。盖本作又,传钞误为之,后人见
其不可通,复移置于县字下耳。今订。又三国魏人作《经》,当本作昭陵,此作邵陵者,盖晋人传钞避讳作邵陵,郦氏据以为《经》,依而释之。赵氏下文见及,乃此以为吴改邵陵,又以为是《经》文晚出之证,何也?
县治郡下,南临大溪,水径其北,谓之邵陵水。魏咸熙二年, 宝鼎元年,全云:五字《注》中《注》。赵云:按魏祚终于咸熙二年,乃孙皓甘露元年,明年改元宝鼎,实晋武帝泰始二年也。孙皓分零陵北部,立邵陵郡于邵陵县,守敬按:《吴志 三嗣主传》,宝鼎元年以零陵北部为邵陵郡。县故昭陵也。朱昭陵讹作邵陵。赵改,说见下。戴改同。赵云:按《史记 建元以来王子侯表》,武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童为洛陵侯。《索隐》曰,表作路陵,在南阳。夫长沙之子,何以封于南阳?《括地志》云,即昭陵,是也。郦氏疑之,故不着洛陵。《汉表》作洛阳,[四]今湖南宝庆府东北五里有洛阳山,盖以侯封得名,即前汉之昭陵县,属长沙国。后汉析置昭阳县,晋讳昭,改曰邵陵、邵阳云尔。
溪水东得高平水口,朱水讹作又,戴、赵改。水出武陵郡沅陵县首望山,守敬按:县详《沅水》篇。今有顺水出新化县西南首望山,盖即高平水也。西南流径高平县南,朱脱径字,戴改流作径,赵增径字。守敬按:吴置县,属邵陵郡,晋初改曰南高平,后复故,属邵陵郡,宋、齐、梁因。在今新化县西南一百里永宁乡。又东入邵陵县界,南入于郡水。守敬按:《注》 高平水入邵水,在云泉水之前。今顺水自新化县东南流,于邵阳县北入资水,在檀江入资之后,盖水道改矣。邵水又东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