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疏

又有小雷口,晋庾亮《报温峤书》云,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乃此地,即《注》所云青林水,又西南径寻阳分为二,一水东南流过大雷者也。《御览》引《水经》曰,雷水南径大雷戍,西注大江,谓之大雷口,一派东南流入江,谓之小雷口也。《困学纪闻》,鲍明远《登大雷岸与妹书》,大雷在舒州望江县,《水经注》所谓大雷口也。晋有大雷戍,陈置大雷郡。自《注》云,积雨为池,谓之雷池,东入于江,谓之大雷口。《名胜志》桐城县下引注《水经》曰,枞阳湖水,遶团亭,与江水合而东流,即此处也。太湖县下引《水经注》云,晋泰始二年置县,在龙山,太湖水边。水出县西积稻山,东南流入大江。《汉志》庐江郡湖陵邑下云,北湖在南。全氏曰:北湖即枞阳湖,与丹阳郡溧阳县之南湖,隔江对岸。《初学记》舒州引《水经注》云,破虏矶东有赵屯城,内有仓。《寰宇记》和州历阳县下云,洞口浦,魏将曹休、张辽伐吴至此,与吴军相望。《水经注》云,江水左列洞口。《书 指南》云,《水经》和州地名洞浦。《初学记》和州引《水经注》云,江水北径乌江县之丰浦,上通湖池。又云,次得阴塘水,同受皇后湖,湖水连为包湖,西翼潭湖。《方舆纪要》云,和州乌江浦在故乌江县东四里,即亭长舣舟待项羽处。《水经注》云,江水又北得黄律口,即乌江渡也。章怀《后汉书 张禹传注》引《水经 注》云,吴王赐子胥死,浮尸于江。夫差悔,与 臣临江设祭,修塘道及坛。吴人因为立庙而祭焉。按东汉扬州刺史治历阳,今和州也。周应合《景定建康府志》云,白鹭洲在城之西。郦道元《水经》云,江宁之新林浦,西对白鹭洲。又曰,曲水,晋海西公于钟山立流杯曲水,延百僚。《水经注》曰,旧乐游苑,宋元嘉十一年,以其地为曲水。武帝引流转酌赋诗。《方舆纪要》常熟县昆承湖,《水经注》云,广长各十八里。《文选 江赋 注》引《水经注》曰,中江东南左会滆湖,《汉志》丹阳郡溧阳县,应劭曰,溧水所出
南湖也。《说文》,溧水出丹阳溧阳县。又有 水,亦出丹陽。《建康府志》云,郦道元《水经》曰,朱湖在溧阳。又云,银林堰在溧水县东南一百里,即鲁阳五堰也。今芜湖县南有支江,俗称为县河,经县市中,东达黄池入三湖。三湖,丹阳、庙城、石臼湖也。至银林而止,所谓中江东至阳羡。即此也。苏、常承此下流,常病漂没,故筑银林五堰以窒之。自是中江不复东,而宣、歙皆由芜湖西出,达于大江。滨湖之地,皆堤为圩田。中江亦渐隘狭。故老云,当时虑后人复开此道,则苏、常之闲必被水患,遂以石窒五堰路,又液铁以固石,故曰银淋,今讹为林。又云,中江旧径溧阳县界,古三江之一,今永阳江一名九阳江,一名颍阳江,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即其遗 。唐开元十七年,蒋日用作《本县城隍记》云,此县南压中江,风波不借,舟楫无施。县宰乔翔创浮梁以便行旅。中江桥梁之设昉于此。景福三年,杨行密将台蒙作五堰,施轻舸馈粮。是时中江置堰,江流亦既狭矣。东坡《奏议》云,溧阳县之西有五堰者,古所以节宣、歙、金陵九阳江之众水,直趋太平州芜湖。后之商人,饭卖簰木东入二浙,以五堰为阻,因绐官中废去五堰。五堰既废,则宣、歙、金陵、九阳江之水,或遇暴涨,皆入宜兴之荆溪,由荆溪而入震泽,时元佑六年也。是时中江尚通,其后东坝既成,中江遂不复东。惟永阳江水入荆溪。漫着其详,以见溧阳亦禹 之所历云。明高淳韩邦宪作《广通坝考》曰,广通镇在高淳县东五十里,世所谓五堰者也。西有固城、石臼、丹阳、南湖,受宣、歙、金陵、姑孰、广德及大江水,东连三塔湖、长荡湖、荆溪、震泽,中有三五里颇高阜。春秋时,吴王阖庐伐楚,用伍员计,开渠以运粮,今尚名胥溪。及傍有伍牙山,云《左传 襄公三年》,楚子重伐吴,克鸠兹,至于衡山。哀公十五年,楚子西、子期伐吴,及桐汭,盖由此道。镇西有固城邑遗址,则吴所以拒楚者也。自是湖流相通,东南连
两浙,西入大江,舟行无阻矣。而汉、唐以来言地理者,遂以为水源本通,盖皆指吴所开为《禹贡》三江故道耳。中江之蛛丝马 ,见于群籍者如此。又《汉志》丹阳郡宛陵县下云,彭泽聚在西南,清水西北至芜湖入江。在今宁国府界,岂即清弋江乎?《说文》泠水出丹阳宛陵西北入江,泠水疑即清水也。而应劭乃移而属之零陵郡泠道县下,故臣瓒以为非也。此水不见于《江水注》,为附记之。
校记
[一] 「夏首又东二十余里,有涌口」 按:金陵局刻本「涌」字作「滑」,《清一统志》二百六十八夏水下引亦作「滑」。
[二] 「吴大帝推为左将军,荆州牧」 按:影印本《御览》「推」讹作「封」,杨疏校改,是也。《寰宇记》百四十六公安县下引正作「推」。
[三] 「二●之闲,朱此下衍大江之中四字」 按:《通鉴》梁大宝二年景拓逻至于隐矶,胡《注》引此文有「大江之中也」五字。
[四] 「《御览》五十四引此,部作步」 按:影印本《御览》仍作「驾」。
[五] 「我何德以堪之」 按:各本《宋书 王昙首传》脱「德以」二字,标点本据《艺文类聚》九八引《建康实录》补,是也。郦《注》有此二字,亦一证。
[六] 「节度石」 按:《寰宇记》一百十二武昌县下云:「节度石在州西一百八十四里,其石在江中。
《舆地志》云:节度石,西陵与武昌分界之处。」
[七] 「上有鲁肃祠」 按:《寰宇记》百十二江夏县下有「横江庙,即吴将鲁肃(祠)也。」
[八] 「赵云:《 林》曰」 按:本书曾引《 林》多矣,「赵云」二字可删。(台北本亦有「赵云」。)
[九] 「《通鉴》献帝建安十三年《注》」 按:原稿有「献帝建安十三」六字阙文,检《通鉴》,见建安十三年《注》,据补。
[一〇]「庶子壹袭沙羡侯」 按:「壹」字当作「懿」,以避司马懿讳,去字之半作「壹」。《蜀志》吴懿亦改「壹」。《华阳国志》六作「懿」,可证。
[一一]「赵 善越方……民立祠于永康」 按:「康」原作「宁」,赵炳见范书《方术传》下,「永宁」讹,当作「永康」,今据正。
[一二]「即古芦洲,非峥嵘洲也」 按:《方舆纪要》七十六:「峥嵘洲在武昌县西北六十里,芦洲在县西三十里,与黄子矶相接。」明非一地。
[一三]「黄武八年,黄龙见举口。即此」 按:《吴志 孙权传》作「黄龙元年夏四月,夏口、武昌并言黄龙、凤凰见,」《湖综传》作「黄龙八年夏,黄龙见夏口。」皆不作「举口」。标点本《宋书 符瑞志》亦作「夏口、武昌并言黄龙见」。《校记》二一云「夏口」,三朝本作「举口」,北监本、毛本、殿本作「举兵」,今据《三国志 吴志 吴主权传》改正。杨氏盖据《宋书》三朝本也。(三朝本即百衲本。)
[一四]「孙星衍曰……宋人之陋」 按:固哉孙星衍之说苏轼《赤壁赋》也。东坡非不知赤鼻非赤壁,于其《怀古》词中已明云「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矣。陆放翁《入蜀记》云:「苏公尤疑之,《赋》
云: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盖一字不轻下如此。东坡何陋之有?
[一五]「旧樊楚也」 按:《要删》三十五以为樊楚连读,赵、戴误读樊字断句,因而改「也」为「地」。
[一六]「《寰宇记》,汉旧鄂县」 按:《寰宇记》百十二故鄂县城下引《舆地记》语。
[一七]「《广记》引作只」 按:《御览》四十八引亦作「只」。
[一八]「盖权事应在此……守敬按:谓权即位于此也」 按:谓权猎得豹,姥言豹尾,后果即帝位,姥之言应,故为立庙。其实帝王托言符命之故智耳。
[一九]「《寰宇记》,钓台,武昌池下」 按:沈钦韩《疏证》引此作「城下」,疑「池」是讹字;沈校改可从。
[二〇]「此《经》文」 按:《春秋经》作「楚人灭弦,弦子奔黄」。熊故云八字,但郦《注》未引「人」字,略之。(「此」下原有「八字」,今据台北本删。)
[二一]「《括地志》……云,在黄岗县西二里」 按:《括地志》(《史记 楚世家 正义》):「西陵故城在黄州黄山西二里。」《疏》误。
[二二]「封阴堂为侯国」 按:沈钦韩《疏证》径改「堂」作「棠」,是也。杨《疏》明其误而未改字,岂以官书故耶?今补订。
[二三]「江水左傍青林湖」 按:金陵局刻本百二十七作「江水在青林湖傍即利水」。
[二四]「明明从《汉志》寻阳九江之说」 按:《汉书 地理志》庐江郡寻阳下云:「《禹贡》九江在南,皆东合为大江。
《水经注疏》卷三十六
  后魏郦道元撰
          宜都杨守敬纂疏
                    门人枝江熊会贞参疏
 青衣水  桓水  若水  沫水
  延江水朱有沅酉水三字,赵、戴删。  存水  温水
青衣水出青衣县西蒙山,会贞按:《汉志》青衣县下载大渡水,而严道县下又云,邛水入青衣,则青衣水即大渡水之殊目,故《水经》直谓青衣水出青衣县。此《注》依《经》叙青衣水,不及大渡水,而于《江水》篇互见之。前汉之青衣,后汉顺帝时改汉嘉。《经》文出三国魏人,当称汉嘉,而仍作青衣,则偶疏也。[一]其谓水出蒙山,本《汉志》为说。东与沫水合也。会贞按:《沫水》篇见后。
县守敬按:汉县属蜀郡,后汉改汉嘉,[见下。]属蜀郡属国,后为汉嘉郡治。蜀、晋因,后荒废。在今雅安
县北。故青衣羌国也。朱故下衍有字,赵改古,戴删。守敬按:此为羌地,下称青衣王子,则青衣是国名。《蜀志 先主传》、《诸臣劝进表》尚有青衣侯向举。《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年,瑕阳人自秦道岷山、青衣水来归。守敬按:今本《竹书》在周显王八年,道作导。《竹书统笺》,晋有二瑕,一在河东解县,一在陕州太原仓。[二]盖瑕阳人为秦导岷,青衣水,至是自秦来归也。汉武帝天汉四年,罢沈黎郡,分两部都尉,一治青衣,主汉民。朱讹作分沈黎郡西部都尉青衣之王汉,《笺》曰:此有讹误。《华阳国志》作罢沈黎置两部都尉,一治旄牛主外羌,一治青衣主汉民。赵郡下增置字,改青衣之王汉五字,作治青衣主汉民六字。全、戴改分作罢,改西字作分两二字,亦改青衣等五字,作六字,惟治上增一字。公孙述之有蜀也,青衣不服,世祖嘉之,建武十九年以为郡。守敬按:建武时以青衣县为青衣郡,他无所见。岂光武既置青衣郡,旋复废,至安帝乃置属国都尉耶?安帝延光元年,置蜀郡属国都尉,守敬按:《续汉志》蜀郡属国,故属西部都尉。延光元年以为属国都尉。作元年,与此同,而《后汉书 西南夷传》作二年。青衣王子心慕汉制,上求内附。顺帝阳嘉二年,改曰汉嘉。守敬按:此改青衣县为汉嘉县也。《汉志》青衣,颜《注》引应劭曰,顺帝更名汉嘉。《续汉志》,阳嘉二年改。《后汉书 西南夷传》,灵帝时,以蜀郡属国为汉嘉郡,盖至是始为郡也。《晋志》蜀章武元年,以蜀郡属国为汉嘉郡恐误。嘉得此良臣也。朱不重
嘉字,《笺》曰,谢云,嘉字下当又有嘉字。戴、赵增。县有蒙山,守敬按:《汉志》系《禹贡》蒙山于青衣。《括地志》,蒙山在雅州严道县南十里。《寰宇记》,蒙山在名山县西七十里,北连罗绳山,南接严道县。又云,始阳山在卢山县东七里,本名蒙山。东道控川,历严道县,横亘入邛州火井县界。各就一方言,合观之,是山跨今雅安、名山、芦山三县及邛州界矣。山互详《沫水》篇。青衣水朱无水字,《笺》曰:疑脱水字。戴、赵增。所发,守敬按:今曰青衣江,源出芦山县东北伏牛山。东径其县,沫水会于越巂郡之灵关道。朱无越字,《笺》曰:当作越嶲郡。赵增云,按此是汉嘉之灵关山,非越嶲郡之灵关道也。道元盖为《经》所误,详《沫水》篇。守敬按:二水于青衣县合为一川,亦见《沫水》篇。会处在今芦山县南,故《注》 青衣水,先会沫水,而后纳邛水也。青衣水又东,[三]邛水注之,水出汉嘉严道邛来山,东至蜀郡临邛县,东入青衣水。守敬按:《汉志》,严道县邛来山,邛水所出,东入青衣。县及山并详《江水》一崃山下,今曰荣经水出荣经县西南,东北流至雅安县,西入青衣江。出临邛甚远,郦氏以为东至临邛,盖沿应劭邛水在临邛之误。《旧唐志》误同。临邛见《江水注》一。
至犍为南安县,入于江。
青衣水径平乡,会贞按:平乡见《沫水》篇。谓之平乡江。会贞按:《寰宇记》名山县平羌水,又
名平乡水。《益州记》曰:平乡江东径峨眉山,在南安县界,去成都南千里。然秋日清澄,望见两山相峙,如蛾眉焉。会贞按:《寰宇记》引任豫《益州记》,峨眉山在南安县界,两山相对,状似蛾眉。《舆地纪胜》引《益州记》,峨眉去成都南千里,秋日清澄,望见两山相峙,若峨眉。《华阳国志》三,南安县南八十里有峨眉山。县南当县西之误。《隋志》,峨眉县有峨眉山。在今峨峨县西南。至以峨眉为大峨山,又分为中峨山、小峨山则后之名也。南安已见《江水注》一。青衣水又东流注于大江。会贞按:今青衣江自芦山县南流,又东南经雅安县、洪雅县、夹江县至乐山县南入江。
桓水出蜀郡岷山,西南行羌中,入于南海。守敬按:《经》本《汉志》,惟蜀作岷。《广雅》,蜀山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