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疏

下,盛弘之《荆州记》文。引见《书钞》一百三十八。《御览》七百七十一。今则不能尔,犹飨荐不辍。此峡多 , 不生北岸,非惟一处,或有取之,放着北山中,初不闻声,将同兽渡汶而不生矣。会贞按:此《注》以渡汶为出莱芜之汶,误与《汶水注》同,说见彼篇。其峡,朱脱此二字,戴增,赵据黄本增,守敬按:明抄本有此二字。盖自昔禹凿以通江,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也。朱无也字,戴同,赵增。守敬按:此景纯《江赋》语,见《文选》。
校记
[一] 「作三石人,立水中」 按:《华阳国志》三作「立三水中」。
[二] 「周赧王元年,秦置蜀郡」 按:《华阳国志》(廖本)作「封子通国为蜀侯,以陈杜为相」。是侯国,非郡。下文引《文选 蜀都赋》刘《注》引《蜀王本纪》,二十七年筑城,其后蜀郡,小异。《蜀王本纪》不误而《疏》误,非仅小异也。《华阳国志》云:「三十年疑蜀侯绾反,王复诛之,但置蜀守。」始置蜀郡也。
[三] 「辟二九之通门」 按:《文选 蜀都赋 注》云:「汉武帝元鼎二年,立成都十八门。」
[四] 「下曰笮桥……黄本作亦,是也」 按:沈氏《疏证》改「下」为「亦」。廖本《华阳本志 注》当作「亦」。
[五] 「旧《水经》作永年,《华阳国志》作永初,谢云,宋本作永平。……《寰宇记》……作永初」 按:《寰宇记》七十二作「安帝永初后学堂遇火」,又引李膺《记》云:「后汉中平中火。」《元和志》引同。沈钦韩云:「事详《隶释》。」检《隶释》卷一有益州太守高眹修《周公礼殿记》,其文曰:「汉初平五年,仓龙甲戌,旻天季月修旧筑周公礼殿。洪适云永初时讲堂火 。」今按:据李膺《记》则在灵帝中平中。
[六] 「江神尝溺杀人,文翁为守,祠之,」 按:此与李冰斗江神事,说循吏为民除害大旨略同,或兼采西门豹事,又化为文翁。
[七] 「建安二十九年,有黄龙见此水,九日方去」 按:沈钦韩《疏证》云:「案汉献帝以二十五年止,即魏黄初元年,而蜀先主亦以建安二十六年为章武元年,无二十九年也。」又曰:「《华阳国志》作二十四年。」改「九」为「四」。
[八] 「汉河平中,山崩地震」 按:沈钦韩《疏证》河平字行间朱书「成帝」二字。
[九] 「今本无之」 按:《要删》卷三十二:「《御览》六十九又引《水经》曰:『荔枝滩东南二十里山顶上有一冢,冢惟有女贞树,树上恒有白猿栖息。』是当亦此间佚文。」
[一〇]「《御览》……引《郡国志》南安县西三十里有鱼津」 按:《郡国志》作「南安有鱼湆津」。引《蜀都赋 注》:「鱼符津数百步,在县北三十里,县临大江,岸便山岭相连,经益州郡,有道广四五尺,深或百丈,斩凿之迹今存,昔唐蒙所造。」与此篇上文合。「南安县西」之「安」原作「溪」,当作
「安」,今订。《元和志》三十二隋炀帝时改「南」为「南溪」,唐因之。南安屬戎州,天 初改義賓。
[一一]「郑玄引《地说》云,三危山在鸟鼠西南,与岷山相连」 按:「三」原作「王」,今订。标点本《索隐》此语「岷」讹作「岐」未刊误。胡渭《禹贡锥指》卷十二《水经注》两引《山海经》,以证《尚书》之三危。一云三危在炖煌南,与岷山相接,山南带黑水,与《地记》略同。又云在积石之西南,殊不可晓。山南带黑水盖以扶州之黑水出素岭山入白水者当之,妄言无疑。
[一二]「《方舆胜览》,洛通即章山」 按:「章」,原作「音」,赵氏《刊误》云:「漳山,《汉志》作音山,盖世本有缺画耳。」此「音山」字盖沿世本之误,今订。
[一三]「子坐取水溺死,朱脱取字」 按:戴校本云:「案近刻脱取字。」杨氏据之。然朱《笺》本实有「取」字,未脱。故或疑戴未见朱《笺》本。
[一四]「思惟养亲,朱无思字,赵同」 按:《说文》、《方言》、郑《诗 笺》皆训惟为思,惟亦思也。又赵定本补刻思字,四字较小。
[一五]「《华阳国志》作费瓘」 按:廖刻本「瓘」仍作「观」,唯《巴志》一见「刘先主初以江夏费瓘为太守,领江州都督,校云『当作观,见《水经注》。』」
[一六]「《名胜志》,巴县治西十里,布图关」 按:今名佛图关。
[一七]「《华阳国志》作有甘橘官」 按:《明一统志》六十九有云在重庆府城一十里,上有石佛像故名。《御览》九百六十六引《水经》有此四字。《华阳志》在「汉世郡治江州巴水北」下。
[一八]「李膺《益州记》,广阳州东七里」 按:「七」,原作「五」,《寰宇记》百三十六引《益州记》,与《御览》五十三同作「七里」,据订。又七里下同有「水南」二字。又「二 」,《记》作「三 」。
[一九]「此《注》后字上当有脱文,言立郡事」 按:沈氏《疏证》云:「《华阳志》涪陵谢本白刘璋,求以丹兴、汉葭二县为郡,治涪陵。」《元和志》:「永嘉后,地没蛮夷。」今按:《寰宇记》一百二十涪州《 》引《华阳国志》云:「涪陵,巴之南鄙,汉兴恒为都尉理,枳县,即今涪州所理是。献帝建安中,涪陵谢本以涪陵广大,白刘璋,分理丹兴、汉葭二县以为郡。璋乃分涪陵立永宁,兼丹兴、汉葭,合四县,置属国都尉,理涪陵。蜀先主改为涪陵郡,改永宁曰万宁,又增立汉复县,后主又立汉平县。」《晋太康地记》省丹兴县,郡移理汉复,领汉葭、涪陵、汉平、万宁等五县。
[二〇]「《寰宇记》,涪陵江中有铜柱滩」 按:《寰宇记》百二十引《周地图记》云云。
[二一]「钱坫增作南入江,是也」 按:标点本《汉志》一六〇三页补「入江」二字,《校记》云:「王先谦说。」
[二二]「蜀先主置羊渠县,晋省羊渠,置南浦县」 按:《宋书 州郡志》巴东下南浦,刘禅建兴八年十月,益州牧阎宇表改羊渠立。羊渠不详,何志吴立。今按:《华阳国志》一巴东郡下云:「建安二十一年以朐忍、鱼复、羊渠、及宜都之巫、北井六县为固陵郡,武陵康立为太守。」廖刻校补汉丰县。又云:「迄吴平巴东后有羊渠,置南浦。」又南浦县下云:「郡南三百里,晋初置,主夷。」与杨《疏》不合。今按:建安十九年蜀先主已得益州,二十一年已有羊渠,非先主所置。
[二三]「赵氏乃以之当彭水,……何其疏也」 按:沈钦韩曰:「彭溪水,旧《志》自新宁雾山坎东南流七十里,经开县南一里,又东南合清江、垫江,经云阳县西四十五里入大江,其入江处曰小江口,去万县六十里。赵一清乃以阆中之彭道将当之,不知保宁府离达州新宁,东西相距五六百里,偶一彭字之同,遂尔混举,与上阳溪同为笑端也。」沈说较熊《疏》为密,故录之。
[二四]「《九域志》,云安县有博望滩」 按:今本无此文。
[二五]「千顷池水一道,西南流为云阳县汤溪」 按:《寰宇记》百四十八大昌县下作「一道西流为云安县阳溪。」《疏》所引出《清一统志》。
[二六]「汤水又南入于江,名曰汤口」 按:《通鉴》胡《注》作「左则汤溪水注之,谓之汤口。」
[二七]「江水又径东阳滩」 按:《华阳国志》朐忍县水道有东阳滩。
[二八]「惠栋《后汉书补注》乃以势为衍文,失之」 按:标点本《后汉书 郡国志》,据王先谦《集解》本引惠栋说以「势者」二字为衍文,未用杨《疏》说存「势」字。今按:杨《疏》校勘之精者,多据《水经注》全书通例,此「势」字当依沔水《注》例不删为是。沔水《注》一有「 水乃 乡溪出山,东南流径通关势南山……高祖北定三秦,萧何守汉中,欲修北道通关中,故名为通关势。」又有「小成固城北百二十里有兴势 ,诸葛亮出洛谷,戍兴势」。皆其例证。
[二九]「据《寰宇记》阳口县为梁置」 按:《寰宇记》百四十八夔州《序》云:「后魏废帝三年,移巴东郡于梁置阳口县理。」
[三〇]「今本作仿洋于山峡之旁,误」 按:「彷徨」犹「仿洋」,字异义同。「峡」误字,当作「岬」。
[三一]「《寰宇记》不载。全氏谓见《寰宇记》者误」 按《寰宇记》百四十八大昌县下:「千顷池分为三道,一道南流为奉节县西瀼水。」全氏所据。熊氏求之于奉节县西失检大昌县,反谓全误,疏矣。
[三二]「谓西峡、巴峡、归峡者,《寰宇记》也」 按:《寰宇记》百四十八作「三峡谓西峡、巫峡、归峡」。
《水经注疏》卷三十四
  后魏郦道元撰
             宜都杨守敬纂疏
                       门人枝江熊会贞参疏
 江水二戴删二字。
又东出江关,入南郡界。朱此下至谓之乌飞口为上卷之末,又此九字讹作《注》。全、赵仍在上卷。戴改为此卷首,首九字并改《经》。
江水自关,东径弱关、捍关。朱此十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赵捍改扞,云:捍关,《国策》、《史记》作扞关,字得通用。捍关, 君浮夷水所置也。会贞按: 君浮土舟于夷水,据捍关而王巴,见《夷水注》。弱关在建平、秭归界。昔巴、楚数相攻伐,藉险置关,以相防捍,会贞按:《华阳国志》一,巴、楚数相攻伐,故置扞关、阳关及沔关。阳关见上卷,此钞变扞关之文,
惟沔关无考。据《后汉书 公孙述》、《岑彭》两《传 注》及《御览》三百三十四引并作巴、楚相攻,故置江关。则今本《华阳志》,沔关为江关之讹。此《注》两弱关又沔关之讹。江、沔、弱并形近也。然此《注》讹文实衍文,盖弱关即江关,不得言江水自江关东径弱关,且以下杂说捍关、弱关,词旨参错,断非原文。细绎此段,乃专说捍关,当本作江水自关东径捍关,捍关, 君浮夷水所置也,在建平云云。校者依误本《华阳志》臆注沔关二字于捍关旁,又臆注沔关二字于在建平旁,久之,俱混入正文,又变沔为弱也。若删去两弱关字,则辞意秩然矣。《史记 楚世家》,肃王四年,蜀伐楚,取兹方。楚为扞关以距之。《索隐》引《续汉志》,巴郡 鱼复有扞关。《张仪传 集解》徐广说同。据《汉志》江关都尉鱼复,岂江关亦有扞关之名乎?然江关、扞关明为二关,安得混而一之?魏王泰、章怀、杜佑并谓扞关在峡州巴山县。[一]《一统志》巴山城在长阳县西,其北为归州,即古秭归地,与此所云在建平、秭归界合。而《寰宇记》云,废巴山县在长阳南七十里,即古捍关。则非江水出江关所径,南字疑是西字之误。惟《史记》以关为楚置,郦氏不引其说,而云 君浮夷水置,又从常璩言巴、楚相攻置。盖疑莫能定也。秦兼天下,置立南郡,守敬按:秦置南郡见本卷后江陵县下。自巫下皆其域也。朱讹作自巫上皆其城也,赵、戴增作东上,改城作域。戴云:此乃注释《经》文入南郡界句。守敬按:《汉志》南郡西至巫县而止,再上则为鱼复,属巴郡矣。当作自巫下皆其域也,今订。又赵至此为三十三卷末。
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朱此十五字讹作《注》,戴改《经》,全、赵同。赵以此为三十四卷首。
江水又东,乌飞水注之。朱此九字讹作《经》,又东作入东,《笺》曰:克家云,当作又东。戴改《注》,改又。全、赵同。守敬按:《寰宇记》,鸟飞山在巫山县西南六十里,言山高鸟飞,不能越也。水盖以山得名,而此作乌,异。水出天门郡溇中县界,守敬按:县见《澧水》篇。北流径建平郡沙渠县南,守敬按:县见《夷水》篇。又北流径巫县南,守敬按:县见下。西北历山道三百七十里,注于江,谓之乌飞口。守敬按:《一统志》以大溪当此水,是也。[二]但大溪出今奉节县西南山谷中东北流百余里入江,源流甚短。郦说出溇中,径沙渠,又径巫县注江无此水道,似以出今宣恩县之水,东北至恩施县东,又以清江北源为逆流,踰山下通大溪也,盖郦所见之图籍有误耳。江水又东径巫县故城南,朱此十字讹作《经》,又别为卷首。戴改《注》,与乌飞口接。全、赵同。县故楚之巫郡也。守敬按:《战国 楚策》,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括地志》,巫郡在夔州东百里。《通典》,巫山县,楚置巫郡秦省郡,立县以 南郡。 孙休分为建平郡,治巫城。守敬按:《史记 秦本纪》,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取巫郡。《舆地广记》,秦昭王取以为县。两汉巫县并属南郡。建安中,先主分属宜都郡。孙权又分置固陵郡,见《吴志 潘墇传》。孙休永安三年,分宜都置建平郡,见《休传》。《通典》谓吴置建平郡,在秭归县界,与《注》治巫城异。晋、宋、齐、梁县并为建平郡治,故城在今巫山县北,晋移于今治。城缘山为墉,周十二里一百一十步,东西北三面皆带傍深谷,南临
大江,故夔国也。朱故下有谓之二字,赵同,全、戴删。会贞按:熊挚始治巫城,后徙。见后夔城下。江水又东,巫溪水注之。朱此九字讹作《经》,戴改《注》,戴云,考下文巫溪,即《经》之盐水也。全、赵改同。溪水导源梁州晋昌郡之宣汉县东,朱晋昌作晋兴,全、戴同,赵改。会贞按:宋之宣汉属梁州魏兴郡,齐属梁州晋昌郡,观上卷注称巴水出晋昌郡宣汉县,则此作晋昌郡无疑,赵改是也。今水曰大宁河,出大宁县北界。又南径建平郡泰昌县南,朱又作入,《笺》曰:当作又。戴、赵改。守敬按:晋置县,属建平郡,宋、齐、梁因。在今巫山县北一百二十里。又径北井县西,守敬按:晋置县,初属巴东郡,泰始五年改属建平郡,宋、齐、梁因。在今巫山县北。东转历其县北,水南有盐井,朱水讹作井,戴、赵改。井在县北,故县名北井,建平一郡之所资也。守敬按:《汉志》巫有盐官。后为北井县地。《文选 蜀都赋》滨以盐池。刘《注》,盐池出巴东北新井县,水出地如涌泉,可 以为盐。《方舆胜览》,宝山在大宁县北十七里,山半有石穴,出泉如瀑,即盐泉也。以《晋志》建平郡论,统巫、北井、泰昌、信陵、兴山、建始、秭归、沙渠八县,为今巫山、兴山、建始、恩施等县及归州地。盐水下通巫溪,溪水是兼盐水之称矣。戴云:按此乃注释《经》文盐水。守敬按:所谓互受通称也。此盐水在江北,《夷水》篇之盐水,则在江南。溪水又南,屈径巫县东。县之东北三百步,有圣泉,谓之孔子泉。其水飞清石穴,洁 高泉,朱洁字讹在石穴上,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