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疏

[九] 「是萧武帝所立也。守敬按:齐、梁皆有武帝,梁武佞佛,此盖梁立」 按:萧武帝指齐武帝。杨氏就佞佛以为佛堂三像乃梁武帝立,失考。齐梁固皆萧氏,但郦氏以孝昌三年遇害,其时为梁武帝大通元年,下距太清三年武帝之死二十二年,郦《注》不得言武帝也。道元亦称宋武为刘武帝,齐武帝时齐魏有使者交聘,称其谥亦得。
[一〇]「诣门希见」 按:沈钦韩《疏证》云:「《后汉书 卢植传》请谒希爵。注:希,求也。」「希见」犹言「求见」,沈解是。
[一一]「葛洪明其得道,事备《抱朴子》……《抱朴子 内篇》言《淮南》事甚略」 按:《抱朴子 内篇 遐览》有「昔刘君安未仙去时,钞取其要以为一卷。其法用药用符,乃能令人飞行上下,含笑即为妇人,蹙面即为老翁,躆地即为小儿」云云,疑与变童事有关。
[一二]「谓苏、李等」 按:高诱《淮南子 序》八士中有田由,《文选 注》八公田由作「陈由」。陈即田氏,田齐陈完后。
[一三]「县前有时苗饮犊池」 按:「池」原作「祠」,《清一统志》八十七,两「祠」字俱作「祠」,无「祀苗」二字,就祀苗而言,下一「祠」字当作「祠」。《明一统志》卷七亦作「饮渎池」,今据订改上一「祠」字。
[一四]「今肥水径凤台县北门……即羊头溪口也」 按:此数语出李兆洛,见《凤台县志》,熊氏引之。
[一五]「左氏所谓战祷也」 按:语出《左传》鄢陵之战,伯州犁所告楚共王者也。
[一六]「荆山在左冯翊怀德县」 按:沈钦韩以朱笔勒去此「左冯翊怀德县」六字。
[一七]「景纯尝作临沮县故《游仙诗》嗟青溪之美」 按《寰宇记》百四十五南漳县下有清溪山,其山高峻。亦引庾仲雍《荆州记》,其文略同。
[一八]「《续汉志》叶县有长城,号曰方城」 按:标点本正文作「有长山」,《校记》据《前志惠栋补注》引《水经注》、《晋志》及盛弘之《荆州记》,证「长山」当作「长城」,是也。《晋志》作「长城山」。
[一九]「与《左传 宣四年》杜《注》同」 按:《左传 宣四年》文「师于漳澨」下,杜《注》漳水边,不与郭《注》同。但《释例》则云:「漳水出新城 乡县南,至荆山东南经襄阳、南郡当阳县入沮。」与《中山八经》郭《注》同。
[二〇]「然非也。后二年,郑灭许,若在此地,逼近楚都,郑安得灭之?或曰,在叶县西,是也。」 按:《疏》误。《左氏传》已明言:「因楚败也。」定四年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战于 举,楚师败绩。庚辰吴入郢。五年冬,楚子入于郢。而六年春正月郑灭许。杨氏未检《左传》故误。又谓在叶县西,亦非。
[二一]「颖之封国,当在惠帝时,非怀帝时也。王说甚辨」 按:考此事《晋志 荆州后序》云:「怀帝时蜀乱。」王象之引之删「怀帝」二字,谓颖之封国当在惠帝时,非怀帝时,不误。实《晋志》之误。《晋志》「怀」当改「惠」。其与《齐志 益州序》所云颖竟不之国亦合。封颖于蜀者晋武帝,改封于荆州者惠帝。至颖嗣子遵则封华容县王,而非成都王。颖封郡王,遵则县王。愍帝并还南郡则
颖死国除,嗣封降为县王,身没县王国亦除矣。
[二二]「盖跨川亘隰,兼苞势广矣」 按:《左传 昭三年》杜《注》云:「楚之云梦跨江南北。」沈钦韩引《水道提纲》卷十三云:「云梦跨江南北,盖八九百里。今自枝江而东为松滋,东南为公安,又东南为石首,为华容。滨江南岸多薮泽,即古所谓江南之梦也。」
[二三]「道元卒于孝昌三年,上距梁天监元年,仅二十五年耳」 按:「三」原作「二」,今订。道元卒于孝昌三年,赵书往往误为二年。孝昌三年当公元五二七年,天监元年当五〇二年,年距亦误作「二十五年」。
[二四]「江别入沔为夏水……原夫夏之为名」 按:戴本「原」作「源」。沈钦韩《疏证》依之,但以「源」字上属,读作「江别入沔为夏水源」句绝,则不烦改字作「原」矣。《要删补遗》三十二与沈同。
[二五]「又东二十余里有渚口」 按:金陵书局刻本「渚」作「滑」。
[二六]「昔姜维」 按:戴案「姜近刻讹作羌」 沈炳巽本作「姜」,南京图书馆藏善本朱《笺》本亦作「姜」,不误。杨氏《要删》卷三十二云:「按朱本并不误,赵、戴谓姜讹作羌,足见赵、戴均未见朱氏原本。」
[二七]「涪水又东南径涪县西」 按:《通鉴》胡《注》页一三六九引《水经注》作「涪县北」。
[二八]「是潺亭为今罗江」 按:沈钦韩《疏证》引《梁书 刘季连传》:「季连遣李奉伯由涪路讨赵续伯,奉伯别军自潺亭与大军会于城(广汉)。」
[二九]「金堂山……在金堂县东南五十里」 按:《明一统志》六十七作「金台山」,《清一统志》二百九二云:「一作金台山。」
[三〇]「朱脱津字。戴、赵增」 按:沈炳巽《水经注集订讹》云:「枝下疑有脱文。」全氏增「津」字,赵、戴同。沈于《订讹》,往往有所见,全氏推重不虚,《疏》多从略。沈治此书甚矜慎,不轻改字。故于此一发之。(「戴」上原有「全」,今据台水本删。)
[三一]「会贞按:地为也之误」 按:沈钦韩亦删「地」字。熊氏改也,其实删是,不必增「也」字,此句未完,下文「王莽更名曰广信也」,已足,增「也」字嫌蛇足。本卷梓潼水《注》有「故广汉郡也,公孙述改曰梓潼郡」。如从其例增「也」字则王莽句即不必有「也」字足句矣。《注》例,本某郡地改属它郡,则曰故某郡地;改名则曰故某某也。
[三二]「公孙述改为梓潼郡……此说无考」 按:《注》据《华阳国志》三也。《志》云:「广汉郡,高帝六年置……王莽改曰就都,公孙述名曰子同。」今按:子同即梓潼,音同字异。惺吾先生引范《书 公孙述传》「述好改蜀郡县名」,此郡即其所改之一,是也。《汉志》广汉郡梓潼分《注》「莽曰子同」,据《华阳国志》则改子同者公孙述,今本《汉志》则改广汉郡曰就都,改梓潼县曰子同者皆王莽。《注》下文始立梓潼郡者刘备,则公孙述改县非改郡矣,于文又当作「故广汉郡地公孙述改为梓潼县」。
[三三]「《汉书 王莽传》,自言定命于子同」 按:此莽改梓潼为子同之切证。《莽传》有梓潼人哀章
伪造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某」即「邦」字,书言王莽为其天子,皇太后如天命。莽自言承天命。故曰定命于子同。
[三四]「王念孙谓谷字衍」 按:见《读书杂志》卷四之七:「谷字涉下文在谷水而衍,《沔水》、《涔水》篇,涔下皆无谷字。」
[三五]「戴同」 按:「戴同」下原有「孙星衍曰」,钱说见《潜研堂文集》卷二十九《跋水经注新校本》,不必转引,故删此四字。
《水经注疏》卷三十三
  后魏郦道元撰
               宜都杨守敬纂疏
                         门人枝江熊会贞参疏
 江水一戴删一字。
岷山全云:按《元和志》,汶山即岷山。《荀子》江出汶山是也。《汉志》作,则增加之文。宋祁曰,岷当作,误矣。《说文》作●, 山,●声。守敬按:岷、汶通,详见后汶江道下。在蜀郡氐道县,赵云:按《汉志》陇西郡氐道县,《禹贡》养水所出。蜀郡湔氐道,《禹贡》岷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续志》同。[按《续志》不言水。]二县名称久已各着,所出之水又异。自蜀汉号湔氐道曰氐道,晋改曰升迁,于是始相混淆矣。《水经》虽有魏、晋闲人续增,不应《江水》巨篇首条,遂属之,后来好事者,徒以郦《注》举蜀汉之制以释《经》,不学之徒,因并《经》而改之,非其义矣。守敬按:《经》、《注》皆脱湔字耳。观《禹贡山水泽地》篇
称岷山在蜀郡湔氐道西,知此《经》本作湔氐道,观《注》 县为始皇置,下直接后为升迁。知本无蜀改湔氐道为氐道之文,后人不知脱湔字,遂于道下各增县字。赵氏以《注》氐道为蜀制,不学者因以而改《经》,乃意为之说,近人多沿其误。至《水经》为三国魏人作,戴说确不可易,赵尚未见及也。大江所出,守敬按:《山海经 海内东经》大江出汶山。东南过其县北。(段熙仲补疏:长江正源沱沱河,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之西南侧,源头冰川分水岭位于东经九十一度零七分,北纬三十三度二十八分。一九七六年八月二十三日确定全长六三八〇公里,居世界第三位。)
岷江即渎山也,会贞按:《史记 封禅书》,自华以西,名山曰渎山,蜀之汶山也。《汉书 郊祀志》渎山,蜀之岷山也。水曰渎水矣,会贞按:江、河、淮、济为四渎,惟江水称渎水者,《广雅》云,蜀山谓之山,蜀读为独。字或作渎。是渎山即蜀山,渎水即蜀水也。又谓之汶阜山,会贞按:《蜀志 秦宓传》,蜀有汶阜之山。江出其腹。《寰宇记》汶山县下引《华阳国志》,岷山一曰汶焦山。焦为阜之误。在徼外,江水所导也。会贞按:本《汉志》,见上。《隋志》,左封有汶山。《括地志》,岷山在溢乐县南一里,连绵至蜀二千里,皆名岷山。山在今松潘厅西北边外二百二十里,曰大分水岭,江源出焉。《益州记》守敬按:宋任豫、梁李膺并有《益州记》,此未详谁作?曰:大江泉源,即今所闻,始发羊膊岭下,缘崖散漫,小水百数,朱水讹作大,戴、赵改。殆未滥觞矣。东南下百余
里,至白马岭,守敬按:《寰宇记》引《江源县记》云,平康县羊膊山下,有二神湫,乃大江所发之处。自羊膊岭散漫殆未滥觞,东南百余里至白马岭。盖本《益州记》。《隋志》平康有羊肠山,肠为膊之误。《舆地广记》,岷山在汶山县西北,俗谓之铁豹岭,禹之导江,发迹于此。铁豹即羊膊之异名。《类聚》六引段国《沙州记》,龙涸北四十里有白马关,关甚崄峻,使十人固险,虽万夫亦不能前。《蜀水考补注》,白马岭在松潘厅西北,古白马羌地,今白马夷地。而历天彭阙,守敬按:天彭阙当在今松潘厅西北,或谓即西北八十里之黄胜关。亦谓之为天彭谷也。朱作天谷,戴、赵增彭字。秦昭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见氐道县有天彭山,两山相对,其形如阙,谓之天彭门,亦曰天彭阙。会贞按:《续汉志》湔氐道《注》引《蜀王本纪》,县前有两石对如阙,号曰彭门。《华阳国志》三,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谓汶山为天彭门,乃至湔氐县,见两山对如阙,因号天彭阙。此《注》作昭王,与常说异,而言天彭门所在,则与二书同。氐道县当作湔氐道,或作湔氐县。而刘渊林《蜀都赋 注》系彭门于都安,《隋志》系天彭门于郫县,《通典》、《元和志》、《寰宇记》系天彭阙于导江,乃别指一山以当之,非此也。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者也。朱《笺》曰:荀子曰,江出汶山,其始发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不方舟,不避风,不可涉也。会贞按:《初学记》六引《荆州记》亦云,江出岷山,其源若瓮口,可以滥觞。汉元延中朱元延讹作延平,何焯校改,戴、赵改。岷山崩,壅江水,三日不流。守敬按:《汉书 成帝纪》,元延三年,岷山崩,雍江三日,江水
竭。《五行志》作江水逆流三日。扬雄《反离骚》守敬按:《汉书 扬雄传》载全文。云: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骚》也。
江水自天彭阙东径汶关,守敬按:关当在今松潘厅西北,或谓即西北二十八里之虹桥关。而历氐道县北。朱江水自天彭阙以下十六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守敬按:氐道县当作湔氐道,见上。汉武帝元鼎六年,分蜀郡北部,置汶山郡以统之。朱讹作元封四年。全云:按汉武帝元鼎六年,以冉駹地置汶山郡。地节三年废,属蜀郡 北部,非元封四年。戴作元鼎六年。守敬按:《华阳国志 蜀志总 》载此事作元封六年,以蜀北部冉駹为汶山郡,宣帝地节三年罢郡,置北部都尉。《汶山郡》下又言元封四年置,此沿其误。《汉书 武帝纪》元鼎六年置文山郡,《宣帝纪》地节三年省郡并蜀。又《西南夷传》 ,以冉駹为文山郡,在元封二年伐滇之前,则亦谓在元鼎时。县本秦始皇置,后为升迁县也。守敬按:秦湔氐道属蜀郡,两汉因,蜀属汶山郡,晋曰升迁,仍属汶山郡,宋省,在今松番厅西北。《益州记》曰:自白马岭回行,二十余里至龙涸,朱十讹千,赵据胡渭校改,戴改同。赵云:龙涸亦曰龙鹤。《华阳国志》,蜀时以汶山险要,自汶江、龙鹤、冉駹、白马、匡明皆置戍守即龙涸也。周天和元年,置龙涸郡,《元和志》,故城在翼州卫山县北十一里,城之北境,旧为土谷浑所居,故曰防浑城。盖亦氐羌别种之名号也。又曰龙鹄,《通鉴》齐永明三年,仇池镇将穆亮,帅骑三万,军于龙鹄,是也。鹄、鹤字通。又曰龙格。《晋纪》义熙四年,桓谦至成都,谯纵疑之,置于龙格。胡三省曰,
即今成都府广都县龙爪滩之地。守敬按:《沙州记》,龙涸北四十里有白马关。则龙涸在白马之南,此回与南形近,当南之误。二十与四十则未详孰是。而犹有疑者,江自发源至今迭溪营约五六百里,龙涸去蚕陵八十里,则在 溪营北数十里。白马岭既在羊膊岭东南百余里,则去龙涸当数百里,不惟二十里有误,即四十里亦有误也,不然,则上百余里有脱文耳。广都县龙爪滩去龙涸甚远,赵氏以龙格当龙涸,非也。又八十里至蚕陵县,朱作西陵。沈氏曰:是蚕陵之误。戴、赵改。守敬按:汉县属蜀郡,后汉因,蜀属汶山郡,晋因,后废。在今 溪营西。又南下六十里至石镜。守敬按:《隋志》翼计有石镜山,《元和志》,山在翼水县东南九里,山侧有石,圆径二尺,明澈如镜,因名。在今 溪营东南。又六十余里而至北部,会贞按:即《华阳国志》所云汉宣帝罢汶山郡、罢北部都尉也。《汉志》汶江道脱北部都尉治五字。汶江道见下。始百许步。又西百二十朱十下有余字,戴、赵同。守敬按:明抄本、黄本无余字,今删。里,至汶山故郡,全云:晋移汶山郡治于绵虒,故以汉治为故郡。会贞按:《寰宇记》,汶川县本汉绵虒县地,晋置汶川州于此。《校勘记》疑作汶山郡而误,是全所本。但《晋志》无绵虒,汶山郡属县以汶山居首。《一统志》谓晋改绵虒名汶山,为郡治是也。此故郡乃晋治,全氏以为汉治,误。盖汉治即上所指之北部,既自北部西行百二十余里,始至汶山故郡,则非《汉志》明甚。《宋》、《齐志》无汶山县,而汶山郡治都安,则晋郡已他徙,故称故郡耳。绵虒道见下。乃广二百余步。又西南百八十里至湿 ,朱湿讹湿。赵改,云:《方舆纪要》,茂州茂湿山在州北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