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水经注疏
水经注疏
亲近三百人陷围,扶权出,复还战,左右尽死,统被甲潜行及权,痛亲近无返者,悲不自胜。此杂采为文。谷利见《江水注》三,樊口下。
施水又东,分为二水,枝水北出焉,下注阳渊。会贞按:施水枝津详《肥水》篇,阳渊亦见彼篇阎涧水下。施水又东径湖口戍,东会贞按:《魏书 任城王登传》,澄表称萧衍频断东关,欲令巢湖泛溢,灌淮南诸戍。则近湖之戍甚多,此其滨湖者,当在今合肥县东南。注巢湖,会贞按:《括地志》,庐州巢县有巢湖,即《尚书》成汤伐桀放于南巢者也。《国语》云,满于巢湖。《通释》引《元和志》巢湖在巢县西五十里,周回五百里。又云,亦名焦湖,在合肥县东南六十四里,本居巢县地,后陷为湖。《方舆纪要》,湖占合肥、舒城、庐江、巢四县之境, 港大小三百六十,纳诸水而注之江,为淮西巨浸。谓之施口也。会贞按:《方舆纪要》,肥水旧经合肥城北,分二流,一支东南入巢湖,一支西北注肥。今肥水分流为金斗河,自鸡鸣山而东,引流至城西,复贯城而东出。正德中,筑埭障之,乃沿濠迤逦城南而东,又东南注巢湖,盖水道变徙,肥水源流非复故 也。《水道提纲》,肥水自合肥西,东南径城北,又南流入湖。
滁水
《唐六典》淮南道大川曰滁肥之水,巢湖在焉。《寰宇记》庐州慎县下云:滁
水源出县西,暴秃古塘。郦元注《水经》云:滁水出浚遒县也。又和州含山县下引《水经注》云:滁水东经大岘山,西北流径大岘亭,即此山也。《方舆纪要》云:滁河源出庐州府合肥县东北七十里,废梁县界,东流过滁州全椒县南六十里,又东至滁州东南三 河,又东至江宁府六合县,为瓦梁河,东南流至瓜埠口而入大江。《三国志》 赤乌三年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今滁州古曰涂中,其地实南北扼要之区,犹脱落无闻,则滨江来会之水,大要失亡矣。
沮水
沮水出汉中房陵县景山,朱此二字讹作淮水。赵改作睢山,云:淮水,杨慎本作淮山,山字是也。淮字则非矣。《方舆纪要》湖广大川下云,沮水本作睢。《左传 定四年》,吴人败楚及郢,楚子出涉睢。又哀六年,楚子所谓江、汉、睢、漳者也。后作沮,又 为柤。今襄阳以南,沮水左右地皆曰沮中,亦谓之柤中。后汉建武二十三年,南郡蛮反,刘尚讨破之。杜佑曰,潳山蛮也。潳亦作柤,即租中蛮矣。《郡县志》,南漳县东北一百八里有柤山,吴朱然、诸葛瑾,从沮中险道北出处也。《吴志》,赤乌四年,朱然围樊,诸葛瑾取柤中。沮山本因沮水得名,字亦作睢,后误作淮,又 山为水,今校正。戴云:据《汉书》当作东山。守敬按:赵改睢
山,非也。沮、睢虽同,一句二字错出,必无之理。《山海经》[《中次八经》],荆山之首曰景山,睢水出焉。此淮水当据之作景山。观郦氏即以《山海经》释之,知《经》文本作景山也。戴从《汉志》作东山,不知东山亦景山之误,盖东景形近,此一望而知者。且山在房陵西南,[房陵详《沔水》篇。]不在房陵东也,今订。
东南过临沮县界。
沮水出汶阳郡沮阳县西北景山,即荆山首也,高峰霞举,峻竦层云。朱汶阳上有东字,戴、赵同。守敬按:《宋》、《齐》、《隋》诸《志》、《舆地纪胜》引《元和志》、《寰宇记》、《舆地广记》,并称汶阳郡,此《注》下文亦只称汶阳郡,则东字为衍文无疑,今删。景山即荆山首,钞变《山海经》文。又《御览》四十九引盛弘之《荆州记》,景山在上洛县西南二百里,东与荆山接。《初学记》三十引《荆州图记》沮县西北半里有雁浮山,是《山海经》所谓景山,沮水之所出也,高三十余里。修岩遐 ,擢干干霄。《元和志》,沮水出永清县西南景山。《方舆纪要》,山在房县西南二百里。《山海经》云:金玉是出,亦沮水之所导。守敬按:见《中次八经》。《续汉志》临沮,《注》引《荆州记》,青溪北即荆山,首曰景山,即卞和抱璞之处。《禹贡山水泽地》篇荆山《注》,亦引卞和事。故《淮南子》《地形训》曰:沮出荆山。守敬按:《墬形训》文,沮作睢,景山为荆山首,则与荆山连麓而异名,虽二山,实一山也。故《淮南子》云,睢出荆山。洪颐 谓《淮南》以漳水为沮水,殆不然矣。荆山详《漳水》篇。高诱云:荆山在左冯翊怀德县,[一六]盖以洛水有漆沮之名故也。斯谬证耳。守敬按:怀德之荆山
见《渭水》篇。洛水,阚骃以为漆沮之水,亦见《渭水》篇,彼为《禹贡》北条之荆山,此乃南条之荆山,彼为《禹贡》东过漆沮之水入渭,此沮水入江,如风马牛不相及。高氏混而一之,诚谬矣。杜预云:水出新城郡之西南发阿山,会贞按:《左传 定四年》杜《注》,但言水出新城昌魏县。《释例》,水出新城昌魏县东南发河山。郦所本,而节去昌魏县,此西南当依《释例》作东南,《释例》发河山当依此作发阿山。《山海经》郭《注》亦作东南发阿山,可证。昌魏县详《沔水》篇筑水下,彼作魏昌。盖山异名也。会贞按:今保康县西南八十四里,有望夫山,与房县接界,其东南有霸王河出焉,即沮水之源也。
沮水东南流,径沮阳县东南,守敬按:宋置县,属汶阳郡,齐、梁因,在今保康县南。
县有潼水,东径其县南,下入沮水。会贞按:宋置潼阳县,取潼水之阳为名。今本《宋》、《齐志》并讹作僮。今有歇马河,出保康县西南,东南流至南漳县西南,入霸王河,或以为沮水北源者,盖即潼水也。
沮水朱无沮字。赵改上水字为沮,属此句。戴增沮字。又东南径汶阳郡北,即高安县界。守敬按:下言高安县居汶阳郡下,故径汶阳郡北,即是高安界也。当以北字断句,赵氏分郡字以上为大字,北字以下为小字,与下文不相应矣。郡治锡城,守敬按:《寰宇记》引颖容《释例》谓《春秋》麇国在当阳,
此锡城或即春秋之锡穴,字变作锡,然郦氏于《沔水》篇叙锡穴,则不以此当之。县居郡下,城故新城之下邑。义熙初分新城立。守敬按:谓义熙初分新城郡,立汶阳郡也。高安县则分临沮立。《齐志》桓温平蜀,立汶阳郡。《舆地纪胜》引《元和志》晋义熙置高安县。《寰宇记》,晋安帝立高安县。《舆地广记》义熙初,置高安县及汶阳郡。《宋志》称何《志》郡县并新立,非也。据此《注》郡治即县治。《一统志》谓齐移郡于县治,在今远安县北。西表悉重山也。守敬按:今远安县西,与东湖县分界处,有大山闲之。
沮水南径临沮县西,守敬按:汉县属南郡,后汉因,魏属襄阳郡,晋因,宋、齐、梁复属南郡。在今当阳县西北。青溪水注之。水出县西青山,山之东有滥泉,即青溪之源也。口径数丈,其深不测,其泉甚灵洁。至于炎阳有亢,阴雨无时,以秽物投之,辄能暴雨。其水导源东流,以源出青山,故以清溪为名。守敬按:《续汉志》临沮《注》引《荆州记》,西北三十里有清溪。《隋志》,当阳有清溪山。《寰宇记》,滥水,即清溪源也。清溪在远安县南六十五里,源出清溪山下,冬夏无增。《鬼谷先生传》云,楚有清溪,下深千仞,其水灵异。今清溪水出远安县西南三界岭,而有青山在岭东十余里清溪北,殆即此《注》所指之山也。寻源浮溪,奇为深峭。盛弘之云:稠木傍生,凌空交合,危楼倾崖,朱作岳,《笺》曰:疑作阜。赵仍作岳,戴改
崖。恒有落势。风泉传响于青林之下,岩 流声于白云之上,游者常若朱《笺》曰:疑作苦。目不周翫,情不给赏。是以林徒栖托,云客宅心,泉侧多结道士精庐焉。守敬按:盛弘之《荆州记》文仅见此。《文选 郭景纯<游仙诗>》,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注》引庾仲雍《荆州记》,临沮县青溪山东有泉,泉侧有道士精舍,景纯尝作临沮县故《游仙诗》嗟青溪之美。[一七]青溪又东流入于沮水。守敬按:今清溪水自远安县东流,又东北至当阳县西北,入沮河。沮水又屈径其县南。晋咸和中,为沮阳郡治也。守敬按:沮阳郡不见他书,当是晋置旋废,故《宋志》无之。
沮水又东南,径当阳县城北。戴、赵城上增故字,守敬按:非也。此与下故城别一城,故城谓之东城,正对此城言也。《史记 高祖纪》当阳君黥布,《索隐》引韦昭曰,南郡县名,则秦已置县,属南郡。两汉、吴、晋、宋、齐、梁因。此城即今当阳县治,下称故城,在东一百四十里,据《御览》一百九十二引盛弘之《荆州记》,当阳县东南有麦城。是宋时已移治于此矣。城因冈为阻,朱城上有县字,戴、赵删。北枕沮川,朱枕讹作抗,戴、赵改。其故城在东一百四十里,谓之东城,守敬按:《通鉴》汉建安十三年《注》引宋白曰,汉当阳旧城,在今县北。参观之当在东北。道元与宋白,各举其一耳。在绿林长 南,守敬按:《舆地纪胜》引此《注》作栎林长 。考《寰宇记》引盛弘之《荆州记》,当阳
东有栎林长 。《通鉴》汉建安十三年,《注》引《荆州记》同。是郦本盛说,当作栎林。又《御览》五十七引盛弘之《荆州记》,江陵[当作当阳。]县东百里,有绿林山,茂林蓊郁。襄阳大路经由其西,所谓当阳之绿林也。则当阳别有绿林山。故《舆地纪胜》引《元和志》云,绿林山在当阳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栎林长 在长林县西北九十里。而《舆地广记》竟混而一之,谓绿林山即当阳长 ,误矣。此作绿林亦浅人误改。《方舆纪要》,长 在荆门州西北,近于当阳之北。长 即张翼德横矛处也。会贞按:《蜀志张飞传》,先主背曹公,依刘表。表卒,曹公入荆州,追先主,及于当阳之长 。先主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无敢近者。梁章巨《三国志旁证》,《张飞传》作益德,《吕布传 注》引《英雄记》、《周瑜传 注》引《吴录》及《杨戏传》、《张益德赞》并同。李商隐诗,益德 魂终报主,亦是一证。钱大昕《金石文跋尾续》,有金永安四年重修《蜀先主庙碑》,亦作益,惟吴管本《华阳国志》及近刻《水经》、《世说》并作翼,盖以翼与飞生义,皆妄人所为也。梁说甚审。考《舆地纪胜》引此作益,黄本尚是益字,自吴本改翼而各本遂沿之。
沮水又东南径驴城西,会贞按:城在今当阳县东南四十余里。磨城东,会贞按:城在当阳县东四十里。又南径麦城西,会贞按:《寰宇记》麦城,引《荆州图副》,故老相传,楚昭王所筑。《续汉志 注》引《荆州记》,当阳县东南有麦城。《舆地纪胜》引《元和志》,在当阳县东五十五里。在今县东南五十里。昔关云长诈降处,自此遂叛。朱《笺》曰:《吴志》,吕蒙到南郡袭羽,羽在樊城,自知孤穷,
乃走麦城,至漳乡 皆委羽而降,以是父子俱获。《传》云:子胥造驴、磨二城以攻麦邑,即谚所云:东驴西磨,麦城自破者也。朱脱此十四字,赵据《名胜志》引此文校增,戴增同,矣作也。守敬按:《寰宇记》引盛弘之《荆州记》,麦城东有驴城,西有磨城,犄角麦城。昔伍子胥造此二城以攻麦城,假驴磨立名。俗谚云:东驴西磨麦自破。沮水又南径楚昭王墓。东对麦城,故王仲宣之赋《登楼》云:西接昭丘是也。守敬按:王仲宣《登楼赋》见《文选》。李《注》引盛弘之《荆州记》,当阳县城楼,王仲宣登之而作赋。又引《荆州图记》,当阳东南七十里有楚昭王墓,所谓昭丘。《渚宫旧事 注》引《舆地志》,昭王墓卤簿二百。《舆地纪胜》,墓在当阳县南,沮水之西。在今县东南五十里。
沮水又南,与漳水合焉。守敬按:《漳水篇》见下。
又东南过枝江县,东守敬按、县详《江水》篇。南入于江。守敬按:《汉志》沮水至郢入江。《水经》则谓于枝江入江。定四年杜《注》、《山海经》郭《注》同。《通释》引《元和志》、《寰宇记》、《舆地广记》、《舆地纪胜》亦同。盖沮水下流分二支,一支自江陵入江,一支自枝江入江,各指其一支言之耳。
沮水又东南径长城东,会贞按:《方舆纪要》,方城在荆州府西北六十里,或云孙吴所筑,取故方城之名。《当阳县志》,县东南有方城,相传唐郭子仪筑,误也。余考《续汉志》叶县有长城,号曰方城,[一八]是方城、长城通称,准以地望,此长城在荆州之西北,当阳之东南,即方城无疑,盖以方城、长城兼称也。
又东南流注于江,谓之沮口也。守敬按:沮口当即今枝江县东北之江口。今霸王河自保康县东南流,径南漳县为通城河,又为沮河,又东南径远安县、当阳县、枝江县至江陵县西南筲箕洼入江。《荊州府志》枝江之流,明萬曆二十五年,因沮水泛溢,甃 塞之,沮水遂徑從江陵入江,其塞處謂之瓦河。
漳水
漳水出临沮县东荆山,守敬按:《汉志》南郡临沮县,《禹贡》南条荆山在东北,漳水所出。《注》下文引之。《禹贡山水泽地》篇荆山在临沮县东北,即本《汉志》为说,然则此东下当有北字。东南过蓼亭,守敬按:亭当在今荆门州西北。又东过章乡南。
荆山在景山东一百余里,新城沶乡县界。朱沶讹作沛,赵据《晋志》校改,戴改同。守敬按:《山海经》[《中次八经》],景山东北百里曰荆山。郭《注》,今在新城沶[原误沭。]乡县南。《左传 昭四年》杜《注》与郭同。沶乡县详《沔水》篇中,沶水下。沶乡之南,即临沮之东北也。《隋志》,南漳有荆山。《括地志》,荆山在荆山县西八十里。《元和志》,在南漳县西北八十里,三面险绝,惟东南一隅,纔通人径。在今南漳县西南八十里。虽 峰竞举,而荆山独秀。守敬按:《御览》四十九,荆山南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