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水经注
水经注
《淮南子》曰:狢渡汶则死,天地之性,倚伏难寻,固不可以情理穷也。汶水又西南迳鲁国汶阳县北,王莽之汶亭也。县北有曲水亭,《春秋?桓公十二年?经》书: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左传》曰:平杞、莒也。故杜预曰:鲁国汶阳县北有曲水亭。汉章帝元和二年,东巡泰山,立行宫于汶阳,执金吾耿秉屯于汶上,城门基堑存焉,世谓之阙陵城也。汶水又西迳汶阳县故城北而西注。
△又西南过蛇丘县南。
汶水又西,洸水出焉。又西迳蛇丘县南,县治铸乡故城。《春秋左传》,宣叔娶于铸。杜预曰:济北蛇邱县所治铸乡城也。
△又西南过刚县北。
《地理志》:刚,故阐也。王莽更之曰柔也。应劭曰:《春秋经》书:齐人取让及阐,今阐亭是也。杜预《春秋释地》曰:阐在刚刚城东有一小亭,今刚县治,俗人又谓之阐亭。京相璠曰:刚县西四十里有阐亭。未知孰是?汶水又西,蛇水注之。水出县东北泰山西南流迳汶阳之田,齐所侵也。自汶之北,平畅极目,僖公以赐季友。蛇水又西南迳铸城西,《左传》所谓蛇渊囿也。故京相璠曰:今济北有蛇邱城,城下有水,鲁囿也,俗谓之浊须水,非矣。蛇水又西南迳夏晖城南,《经》书:公会齐侯于下让是也。今俗谓之夏晖城。盖《春秋左传?桓公三年》,公子翚如齐,齐侯送姜氏于下让,非礼也。世有夏晖之名矣。蛇水又西南入汶。汶水又西,沟水注之,水出东北马山,西南流迳棘亭南,《春秋?成公三年?经》书:秋,叔孙侨如帅师围棘。《左传》曰:取汶阳之田,棘不服,围之。
南去汶水八十里。又西南迳遂城东。《地理志》曰:蛇邱,遂乡,故遂国也。
《春秋?庄公十三年》,齐灭遂而戍之者也。京相璠曰:遂在蛇邱东北十里,杜预亦以为然。然县东北无城以拟之,今城在蛇邱西北,盖杜预传疑之非也。又西迳下让城西而入汶水。汶水又西迳春亭北,考古无春名,惟平陆县有崇阳亭,然是亭东去刚城四十里,推璠所《注》则符,并所未详也。
△又西南过东平章县南。
《地理志》曰:东平国,故梁也。景帝中六年,别为济东国。武帝元鼎元年为大河郡,宣帝甘露二年为东平国,王莽之有盐也。章县按《世本》,任姓之国也。《春秋》齐人降章者也,故城在无盐县东北五十里。汶水又西南,有泌水注之,水出肥成县东北原,西南流迳肥成县故城南。乐正子春谓其弟子曰:子适齐过肥,肥有君子焉。左迳句窳亭北,章帝元和二年,凤凰集肥城句窳亭,复其租而迳泰山,即是亭也。泌水又西南迳富城县故城西,王莽之成富也。其水又西南流注于汶。汶水又西南迳桃乡县故城西,王莽之鄣亭也。世以此为鄣城,非,盖因巨新之故目耳。
△又西南过无盐县南,又西南过寿张县北,又西南至安民亭,入于济。
汶水自桃乡四分,当其泒别之处,谓之四汶口。其左二水双流,西南至无盐县之郈乡城南,郈昭伯之故邑也,祸起斗鸡矣。《春秋左传?定公十二年》,叔孙氏堕郈。今其城无南面。汶水又西南迳东平陆县故城北,应劭曰:古厥国也。今有厥亭。汶水又西迳危山南,世谓之龙山也。《汉书》曰:哀帝时,无盐危山土自起,覆草,如驰道状,又瓠山石转立。晋灼曰:《汉?注》作报山。山胁石一枚,转侧起立,高九尺六寸,旁行一丈,广四尺。东平王云及后谒,自之石所祭,治石象报山立石,束倍草,并祠之。建平三年,息夫躬告之,王自杀,后谒弃市,国除。《汉书》石立,宣帝起之表也。汶水又西合为一水,西南入茂都淀,淀,陂水之异名也。淀水西南出,谓之巨野沟。又西南迳致密城南。《郡国志》曰:须昌县有致密城,古中都也,即夫子所宰之邑矣,制养生送死之节,长幼男女之礼,路不拾遗,器不彫伪矣。巨野沟又西南入桓公河。北水西出淀,谓之巨良水,西南迳致密城北,西南流注洪渎。次一汶,西迳郈亭北,又西至寿张故城东,潴为泽渚。初平三年,曹公击黄巾于寿张东,鲍信战死于此。其右一汶,西流迳无盐县之故城南,旧宿国也。齐宣后之故邑,所谓无盐丑女也。汉武帝元朔四年,封城阳共王子刘庆为东平侯,即此邑也。王莽更名之曰有盐亭。
汶水又西迳郈乡城北,《地理志》所谓无盐有郈乡者也。汶水西南流,迳寿张县故城北,《春秋》之良县也。县有寿聚,汉曰寿良。应劭曰:世祖叔父名良,故光武改曰寿张也。建武十五年,世祖封樊宏为侯国。汶水又西南,长直沟水注之。水出须昌城东北谷阳山,南迳须昌城东,又南,漆沟水注焉。水出无盐城东北五里阜山下,西迳无盐县故城北。水侧有东平宪王仓冢。碑阙存焉元和二年章帝幸东平,祀以太牢,亲拜祠坐,赐御剑于陵前。其水又西流注长直沟,沟水奇分为二:一水西迳须昌城南入济,一水南流注于汶。汶水又西流入济,故《淮南子》曰:汶出弗其,西流合济。高诱云:弗其,山名,在朱虚县东。余按诱说是,乃东汶,非《经》所谓入济者也,盖其误证耳。
卷二十五
○泗水 沂水 洙水
△泗水出鲁卞县北山。
《地理志》曰:出济阴乘氏县,又云:出卞县北,《经》言北山,皆为非矣。
《山海经》曰:泗水出鲁东北,余昔因公事,沿历徐、沇,路迳洙、泗,因令寻其源流。水出卞县故城东南,桃墟西北。《春秋?昭公七年》,谢息纳季孙之言,以孟氏成邑与晋而迁于桃。杜预曰:鲁国卞县东南有桃墟。世谓之曰陶墟,舜所陶处也,井曰舜井,皆为非矣。墟有漏泽,方一十五里,渌水征渟三丈如减。泽西际阜,俗谓之妫亭山,盖有陶墟、舜井之言,因复有妫亭之名矣。阜侧有三石穴。广圆三四尺。穴有通否,水有盈漏,漏则数夕之中,倾陂竭泽矣。左右居民,识其将漏,预以木为曲状,约障穴口,鱼鳖暴鳞,不可胜载矣。自此连冈通阜,西北四十许里,冈之西际,便得泗水之源也。《博物志》曰:泗水出陪尾。盖斯阜者矣。石穴吐水,五泉俱导,泉穴各径尺馀。水源南侧有一庙,栝柏成林,时人谓之原泉祠,非所究也。
泗水西迳其县故城南。《春秋?襄公二十九年》,季武子取卞曰:闻守卞者将叛,臣率徒以讨之是也。南有姑蔑城。《春秋?隐公元年》,公及邾仪父盟于蔑者也。水出二邑之间,西迳郚城北。《春秋?文公七年?经》书,公伐邾,三月甲戌,取须句,遂城郚。杜预曰:鲁邑也,卞县南有郚城备邾难也。泗水自卞而会于洙水也。
△西南过鲁县北。
泗水又西南流,迳鲁县,分为二流,水侧有一城,为二水之分会也。北为洙渎。《春秋?庄公九年?经》书,冬,浚洙。京相璠、杜预并言:洙水在鲁城北,浚深之,为齐备也。南则泗水。夫子教于洙、泗之间,今于城北二水之中,即夫子领徒之所也。《从征记》曰:洙、泗二水,交于鲁城东北十七里。阙里背洙面泗,南北一百二十步,东西六十步,四门各有石<门团>。北门去洙百步馀。后汉初,阙里荆棘自辟,从讲堂至孔里。鲍永为相,因修响祠,以诛鲁贼彭丰等。郭缘生言:泗水在城南,非也。余按:《国语》:宣公夏滥于泗渊,里革断罟弃之。
韦昭曰:泗在鲁城北。《史记》、《冢记》、王隐《地道记》咸言,葬孔子于鲁城北泗水上。今泗水南有夫子冢。《春秋孔演图》曰:鸟化为书,孔子奉以告天,赤爵衔书上,化为黄玉,刻曰:孔提命,作应法,为赤制。《说题辞》曰:孔子卒,以所受黄玉葬鲁城北,即子贡庐墓处也。谯周云:孔子死后,鲁人就冢次而居者百有馀家,命曰孔里。《孔业》曰:夫子墓茔方一里,在鲁城北六里泗水上。
诸孔氏封五十馀所,人名昭穆,不可复识。有铭碑三所,兽碣具存。《皇览》曰: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诸异树,不生棘木刺草,今则无复遗条矣。泗水自城北,南迳鲁城西南,合沂水。沂水出鲁城东南,尼邱山西北,山即颜母所祈而生孔子也。山东一十里有颜母庙。山南数里,孔子父葬处,《礼》所谓防墓崩者也。平地发泉,流迳鲁县故城南。水北东门外,即爰居所止处也。《国语》曰:海鸟曰爰居,止于鲁城东门之外三日,臧文仲祭之,展禽讥焉。故《庄子》曰:海鸟止郊,鲁侯觞之,奏以广乐,具以太牢,三日而死,此养非所养矣。门郭之外,亦戎夷死处。《吕氏春秋》曰:昔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与弟子宿于郭门外,寒愈甚,谓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我与子衣,子活。我国士也,为天下惜。子不肖人,不足爱。弟子曰:不肖人,恶能与国士并衣哉?戎夷欢曰: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半夜而死。沂水北对稷门。昔圉人牵有力,能投盖于此门。
服虔曰:能投千钧之重过门之上也。杜预谓走接屋之桷,反覆门上也。《春秋?僖公二十年?经》书,春,新作南门。《左传》曰:书不时也。杜预曰:本名稷门,僖公更高大之,今犹不与诸门同,改名高门也。其遗基犹在,地八丈馀矣。
亦曰雩门。《春秋左传?庄公十年》,公子偃请击宋师,窃从雩门蒙皋比而出者也。门南隔水有雩坛,坛高三丈,曾点所欲风舞处也。高门一里馀道西,有《道儿君碑》,是鲁相陈君立。昔曾参居此,枭不入郭。县即曲阜之地,少昊之墟。
有大庭氏之库,《春秋》竖牛之所攻也。故刘公干《鲁都赋》曰:戢武器于有炎之库,放戎马于巨野之坰。周武王封姬旦于曲阜,曰鲁。秦始皇二十三年以为薛郡,汉高后元年为鲁国阜上有季氏宅,宅有武子台,今虽崩夷,犹高数丈。台西百步有大井,广三丈,深十馀丈,以石垒之,石似磬制。《春秋?定公十二年》,公山不狃帅费人攻鲁,公入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也。台之西北二里,有周公台,高五丈,周五十步。台南四里许则孔庙,即夫子之故宅也。宅大一顷,所居之堂,后世以为庙。汉高祖十三年,过鲁,以太牢祀孔子。自秦烧《诗》、《书》,经典沦缺。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旧宅,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时人已不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汉世秘之,希有见者。于时闻堂上有金石丝竹之音,乃不坏。庙屋三间,夫子在西间东向,颜母在中间南向。夫人隔东一间东向。夫人床前有石砚一枚,作甚朴,云平生时物也。鲁人藏孔子所乘车于庙中,是颜路所请者也。献帝时,庙遇火,烧之。永平中,钟离意为鲁相,到官,出私钱万三千文,付户曹孔治夫子车,身入庙,拭几席剑履。男子张伯除堂下草,土中得玉璧七枚。伯怀其一,以六枚白意。意令主簿安置几前。孔子寝堂床首,有悬瓮。意召孔问:何等瓮也?曰:后也?对曰:夫子瓮也,背有丹书,人勿敢发也。意曰:夫子圣人,所以遗瓮,欲以悬示后贤耳。发之,中得素书,文曰:后世修吾书,董仲舒。护吾车,拭吾履,发吾笥,会稽钟离意。璧有七,张伯藏其一。意即召问伯,果服焉。魏黄初二年,文帝令郡国修起孔子旧庙,置百石卒吏。庙有夫子像,列二弟子执卷立侍,穆穆有询仰之容。汉、魏以来,庙列七碑,二碑无字。栝柏犹茂。庙之西北二里有颜母庙,庙像犹严,有修栝五株。孔庙东南五百步有双石阙,即灵光之南阙,北百馀步即灵光殿基,东西二十四丈,南北十二丈,高丈馀。东西廊庑别舍,中间方七百馀步。阙之东北有浴池,方四十许步。池中有钓台,方十步,池台之基岸悉石也。遗基尚整,故王延寿《赋》曰:周行数里,仰不见日者也。是汉景帝程姬子鲁恭王之所造也。殿之东南,即泮宫也。在高门直北道西。宫中有台,高八十尺,台南水东西一百步,南北六十步,台西水南北四百步,东西六十步,台池咸结石为之,《诗》所谓思乐泮水也。沂水又西迳圜丘北丘高四丈馀。沂水又西流,昔韩雉射龙于斯水之上。
《尸子》曰:韩雉见申羊于鲁,有龙饮于沂。韩雉曰:吾闻之,出见虎,搏之,见龙,射之,今弗射,是不得行吾闻也。遂射之。沂水又西右注泗水也。
△又西过瑕邱县东,屈从县东南流,漷水从东来注之。
瑕邱,鲁邑,《春秋》之负瑕矣。哀公七年季康子伐邾,囚诸负瑕是也。应劭曰:瑕邱在县西南。昔卫大夫公叔文子升于瑕邱,蘧伯玉从。文子曰:乐哉斯邱!死则我欲葬焉。伯玉曰:吾子乐之,则瑗请前。刺其欲害民良田也。瑕邱之名,盖因斯以表称矣。曾子吊诸负夏,郑玄、皇甫谧并言卫地,鲁、卫虽殊,土则一也。漷水出东海合乡县。汉安帝永初七年,封马光子朗为侯国。其水西南流入邾。《春秋?哀公二年》,季孙斯伐邾,取漷东田及沂西田是也。漷水又迳鲁国邹山东南,而西南流,《春秋左传》所谓峄山也,邾文公之所迁。今城在邹山之阳,依严阻以墉固,故邾娄之国,曹姓也。叔梁纥之邑也,孔子生于此。
后乃县之,因邹山之名以氏县也。王莽之邹亭矣。京相璠曰:《地理志》,峄山在邹县北,绎邑之所依以为名也。山东西二十里,高秀独出,积石相临,殆无土壤。石间多孔穴,洞达相通,往往有如数间屋处,其俗谓之峄孔。遭乱,辄将家入峄,外寇虽众,无所施害。晋永嘉中,太尉郗鉴将乡曲保此山,胡贼攻守不能得。今山南有大峄,名曰郗公峄。山北有绝严,秦始皇观礼于鲁,登于峄山之上,命丞相李斯,以大篆勒铭山领,名曰书门,《诗》所谓保有凫峄者也。漷水又西南迳蕃县故城南。又西迳薛县故城北,《地理志》曰:夏车正奚仲之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