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

颍水又东南,汝水枝津注之。水上承汝水别渎于奇頟,城东三十里,世谓之大氵隐水也。东南迳召陵县故城南,《春秋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师于召陵,责楚贡不入,即此处也。城内有大井,径数丈,水至清深。阚骃曰:召者,高也。
其地丘墟,井深数丈,故以名焉。又东南迳征羌县,故召陵县之安陵乡,安陵亭也。世祖建武十一年,以封中郎将来歙。歙以征定西羌功,故更名征羌也。阚骃引《战国策》,以为秦昭王欲易地,谓此也。汝水别渎又东迳公路台北,台临水方百步,袁术所筑也。汝水别沟又东迳西门城,即南利也。汉宣帝封广陵厉王子刘昌为侯国。县北三十里有孰城,号曰北利。故渎出于二利之间,间关女阳之县,世名之死女。县取水名,故曰女阳也。又东迳南顿县故城南,又东南迳鮦阳城北,又东迳氏阝乡城北,又东迳固始县故城北,《地理志》,县,故寝也,寝丘在南,故籍丘名县矣。王莽更名之曰闰治。孙叔敖以土浸薄,取而为封,故能绵嗣。城北犹有《叔敖碑》建武二年,司空李通,又慕叔敖受邑,故光武以嘉之,更名固始。别汝又东迳蔡冈北,冈上有平阳侯相蔡昭冢。昭字叔明,周后稷之胄。冢有石阙,阙前有二碑,碑字沦碎,不可复识,羊虎倾低,殆存而已。枝汝又东北流迳胡城南,而东历女阴县故城西北,东入颍水。颍水又东迳女阴县故城北。《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曰:高祖六年,封夏侯婴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汝坟也。
县在汝水之阴,故以汝水纳称。城西有一城,故陶丘乡也,女阴郡治。城外东北隅,有旧台,翼城若丘,俗谓之女郎台,虽经颓毁,犹自广崇,上有一井。疑故陶丘乡,所未详。

△又东南至慎县,东南入于淮。
颍水东南流,左合上吴、百尺二水,俱承次塘细陂,南流注于颍。
颍水又东南,江陂水注之。水受大漴陂陂水南流,积为江陂,南迳慎城西,侧城南流入于颍。颍水又迳慎阳县故城南,县故楚邑白公所居以拒吴。《春秋左传?哀公十六年》,吴人伐慎,白公败之。王莽之慎治也。世祖建武中,封刘赐为侯国。颍水又东南迳蜩蟟郭东,俗谓之郑城矣。又东南入于淮。《春秋?昭公十二年》,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盖颍水之会淮也。

△洧水出河南密县西南马领山。水出山下。亦言出颍川阳城山,山在阳城县之东北,盖马领之统目焉。洧水东南流,迳一故台南,俗谓之阳子台。又东迳马领坞北,坞在山上,坞下泉流北注,亦谓洧别源也,而入于洧水。
洧水东流,绥水会焉,水出方山绥溪,即《山海经》所谓浮戏之山也。东南流,迳汉宏农太守张伯雅墓茔域四周,垒石为垣,隅阿相降,列于绥水之阴。庚门,表二石阙,夹对石兽于阙下。冢前有石庙,列植三碑。碑云:德字伯雅,河南密人也。碑侧树两石人,有数石柱及诸石兽矣。旧引绥水南入茔域,而为池沼。
沼在丑地,皆蟾蠩吐水,石隍承溜。池之南又建石楼。石庙前又翼列诸兽。但物谢时沦,凋毁殆尽。夫富而非义,比之浮云,况复此乎?王孙,士安斯为达矣。
绥水又东南流,迳上郭亭南,东南注洧。洧水又东,襄荷水注之。水出北山子节溪,亦谓之子节水,东南流注于洧。洧水又东会会沥滴泉,水出深溪之侧,泉流丈余,悬水散注。故世士以滴沥称,南流入洧水也。

△东南过其县南。
洧水又东南流与承云二水合,俱出承云山,二源双导,东南流注于洧。世谓之东、西承云水。
洧水又东,微水注之。水出微山,东北流入于洧。洧水又东迳密县故城南,《春秋》谓之新城。《左传?僖公六年》,会诸侯伐郑,围新密,以郑不时城也。
今县城东门南侧,有汉密令卓茂祠。茂字子康,南阳宛人,温仁宽雅,恭而有礼。
人有认其马者,茂与之,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遂挽车而去。后马主得马,谢而还之。任汉黄门郎,迁密令,举善而教,口无恶言,教化大行,道不拾遗,蝗不入境,百姓为之立祠,享祀不辍矣。洧水又左会璅泉水,水出玉亭西,北流注于洧。
洧水又东南与马关水合,水出玉亭下,东北流历马关,谓之马关水。又东北注于洧。
洧水又东合武定水,水出北武定冈,西南流,又屈而东南流,迳零鸟坞西,侧坞东南流。坞侧有水,悬流赴壑,一匹有余,直注涧下,沦积成渊。嬉游者瞩望,奇为佳观。俗人睹此水挂于坞侧,遂目之为零鸟水。东南流入于洧。
洧水又东,与虎牍山水合。水发南山虎牍溪,东北流入洧。洧水又东南,赤涧水注之。水出武定冈,东南流迳皇台冈下。又历冈东,东南流注于洧。
洧水又东南流,潧水注之。
洧水又东南迳会阝城南,《世本》曰: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隤,是生六子,孕三年,启其左胁,三人出焉,破其右胁,三人出焉。其四曰求言,是为郐人,郐人者,郑是也。郑桓公问于史伯曰:王室多难,予安逃死乎?史伯曰:虢、郐,公之民,迁之可也。郑氏东迁,虢、郐献十邑焉。刘桢云:郐在豫州外方之北,北邻于虢,都荥之南,左济右洛,居两水之间,食溱、洧焉。徐广曰:郐在密县,妘姓矣,不得在外方之北也。洧水又东迳阴坂北,水有梁焉,俗谓是济为参辰口。《左传?襄公九年》,晋伐郑,济于阴坂,次于阴口而还,是也。
杜预曰:阴坂,洧津也。服虔曰:水南曰阴。口者,水口也。参、阴声相近,盖传呼之谬耳。又晋居商参之分,实沈之土。郑处大辰之野,阏伯之地。军师所次,故济得其名也。

△又东过郑县南,潧水从西北来注之。
洧水又东迳新郑县故城中。《左传?襄公元年》,晋韩厥、荀偃、帅诸侯伐郑,入其郛,败其徒兵于洧上,是也。《竹书经年》:晋文侯二年,周宣王子多父伐鄫。克之,乃居郑父之丘,名之曰郑,是曰桓公。皇甫士安《帝王世纪》云:或言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郑氏徙居之,故曰新郑矣。城内有遗祠,名曰章乘,是也。
洧水又东为洧渊水。《春秋传》曰: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即此潭也。今洧水自郑城西北入,而东南流,迳郑城南,城之南门内,旧外蛇与内蛇斗,内蛇死。
六年,大夫傅瑕杀郑子纳厉公,是其征也。水南有郑庄公望母台。庄姜恶公寤生,与段京居。段不弟,姜氏无训。庄公居夫人于城颍。誓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故成台以望母,用伸在心之思,感考叔之言,忻大隧之赋,泄泄之慈有嘉,融融之孝得常矣。
洧水又东与黄水合,《经》所谓潧水,非也。黄水出太山南黄泉,东南流迳华城西。史伯谓郑桓公曰:华,君之土也。韦昭曰:华、国名矣。《史记》秦昭王三十三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斩首十五万。司马彪曰:华阳,亭名,在密县。嵇叔夜常采药于山泽,学琴于古人,即此亭也。黄水东南流,又与一水合。水出华城南冈,一源两分,泉流派别,东为七虎涧水,西流即是水也。
其水西南流注于黄水,黄即《春秋》之所谓黄崖也。故杜预云:苑陵县西有黄水者也。又东南流,水侧有二台,谓之积粟台,台东即二水之会也。捕章山水注之,水出东捕章山,西流注于黄水。黄水又南至郑城北,东转于城东北,与黄沟合。
水出捕獐山,东南流至郑城东,北入黄水。黄水又东南,迳龙渊泉东南,七里沟水注之,水出隟侯亭东南平地,东注,又屈而南流,迳升城东,又南历烛城西,即郑大夫烛之武邑也。又南流注于洧水也。

△又东南过长社县北。
洧水东南流,南濮、北濮二水入焉。濮音仆。洧水又东南与龙渊水合,水出长社县西北。有故沟,上承洧水,水盛则通注龙渊,水减则津渠辍流。其渎中泌泉,南注东转为渊,渌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矣,所谓渊无潜鳞也。又东迳长社县故城北,郑之长葛邑也。《春秋?隐公五年》,宋人伐郑,围长葛是也。后社树暴长,故曰长社。魏颍川郡治也。余以景明中,出宰兹郡,于南城西侧,修立客馆。版筑既兴,于土下得一树根,甚壮大,疑是故社怪长暴茂者也。稽之故说,县无龙渊水名,盖出近世矣。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长社北界有禀水。但是水导于隍堑之中,非北界之所谓。又按京、杜地名,并云:长社县北有长葛乡。斯乃县徙于南矣。然则是水即禀水也。其水又东南迳棘城北,《左传》所谓楚子伐郑,救齐,次于棘泽者也。禀水又东,左注洧水。
洧水又东南,分为二水也。其枝水东北注沙,一水东迳许昌县,故许男国也。
姜姓,四岳之后矣。《穆天子传》所谓天子见许男于洧上者也。汉章帝建初四年,封马光为侯国。《春秋佐助期》曰:汉以许昌失天下。及魏承汉历,遂改名许昌也。城内有景福殿基,魏明帝太和中造,准价八百余万。
洧水又东入汶仓城内,俗以是水为汶水,故有汶仓之名,非也,盖洧水之氏阝阁耳。
洧水又东迳鄢陵县故城南。李奇曰:六国为安陵也。昔秦求易地,唐且受使于此。汉高帝十二年,封都尉朱濞为侯国。王莽更名左亭。洧水又东,鄢陵陂水注之,水出鄢陵南陂东,西南流注于洧水也。

△又东南过新汲县东北。
洧水自鄢陵东迳桐邱南,俗谓之天井陵,又曰冈,非也。
洧水又屈而南流,水上有梁,谓之桐门桥,藉桐邱以取称,亦言取桐门亭而著目焉。然不知亭之所在,未之详也。
洧水又东南迳桐邱城,《春秋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伐郑,郑人将奔桐邱,即此城也。杜预《春秋释地》曰:颍川许昌城东北。京相璠曰:郑地也。今图无,而城见存,西南去许昌故城可三十五里。俗名之曰堤,其城南即长堤,固洧水之北防也。西南桐邱,其城邪长而不方,盖凭邱之称,即城之名矣。
洧水又东迳新汲县故城北。汉宣帝神雀二年,置于许之汲乡曲洧城,以河内有汲县,故加新也。城有洧水南堤上。又东洧水右迤为濩陂。洧水又迳匡城南,扶沟之匡亭也。又东,洧水左迤为鸭子陂,谓之大穴口也。

△又东南过茅城邑之东北。
洧水自大穴口东南迳洧阳城,西南迳茅城,东北又南,左合甲庚沟。沟水上承洧水于大穴口,东北枝分,东迳洧阳故城南,俗谓之复阳城,非也。盖洧复字类音读变。汉建安中封司空祭酒郭奉孝为侯国。其水又东南为鸭子陂,陂广一十五里,馀波南入甲庚沟,西注洧,东北泻沙。
洧水又南迳一故城西,世谓之思乡城,西去洧水十五里。
洧水又右合濩陂水,水上承洧水于新汲县,南迳新汲县故城东,又南积而为陂。陂之西北即长舍城,陂水东翼洧堤,西面茅邑,自城北门列筑堤道,迄于此冈,世尚谓之茅冈,即《经》所谓茅城邑也。陂水北出,东入洧津,西北纳潩流。

△又东过习阳城西,折入于颍。
洧水又东南迳辰亭东,俗谓之田城,非也。盖田、辰声相近,城亭音韵联故也。《经》书:鲁宣公十一年,楚子、陈侯、郑伯盟于辰陵也。京相璠曰:颍川长平有故辰亭。杜预曰:长平县东南有辰亭。今此城在长平城西北,长平城在东南,或杜氏之谬,《传》书之误耳。长平东南涝陂北畔,有一阜,东西减里,南北五十许步,俗谓之新亭台。又疑是杜氏所谓辰亭,而未之详也。
洧水又南迳长平县故城西,王莽之长正也。
洧水又南分为二水,枝水东出,谓之五梁沟。迳习阳城北,又东迳赭邱南,邱上有故城。《郡国志》曰:长平故属汝南县,有赭邱城,即此城也。又东迳长平城南,东注涝陂。洧水南出,谓之溪笼水,故水会有笼口之名矣。
洧水又东迳习阳城西,西南折入颍。《地理志》曰:洧水东南至长平县入颍者也。

△潩水出河南密县大騩山。
大騩即具茨山也。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之上,受《神芝图》于黄盖童子,即是山也。潩水出其阿流而为陂,俗谓之玉女池。东迳陉山北,《史记》魏襄王六年,败楚于陉山者也。山上有郑祭仲冢。冢西有子产墓,累石为方坟,坟东有庙,并东北向郑城。杜元凯言不忘本。际庙旧有一枯柏树,其尘根故株之上,多生稚柏,列秀青青,望之,其奇可嘉矣。潩水又东南迳长社县故城西北,南濮、北濮二水出焉。刘澄之著《永初记》云:《水经》,濮水源出大騩山,东北流注泗。卫灵闻音于水上。殊为乖矣。余按《水经》为潩水,不为濮也。
是水首受潩水,川渠双引,俱东注洧。洧与之过沙,枝流派乱,互得通称。是以《春秋?昭公九年》,迁城父人于陈,以夷濮西田益之。京相璠曰:以夷之濮西田益也。杜预亦言,以夷田在濮水西者与城父人。服虔曰:濮,水名也。且字类音同,津澜邈别,不得为北濮上源。师氏传音于其上矣。潩水又南迳钟亭西,又东南迳皇亭西,又东南迳关亭西,又东南迳宛亭西,郑大夫宛射犬之故邑也。
潩水又南分为二水,一水南出迳胡城东,故颍阴县之狐人亭也。其水南结为陂,谓之胡城陂。潩水自枝渠东迳曲强城东,皇陂水注之。水出西北皇台七女冈北,皇陂即古长社县之浊泽也。《史记》魏惠王元年,韩懿侯与赵成侯合军伐魏,战于浊泽是也。其陂北对鸡鸣城,即长社县之浊城也。陂水东南流迳明泉城北,故颍阴县之狐宗乡也。又东合狐城陂水,水上承陂水,而东南流注于黄水,谓之合作口。而东迳曲强城北,东流入潩水。时人谓之敕水,非也。敕、潩音相类,故字从声变耳。潩水又迳东西二武亭间,两城相对,疑是古之岸门,史迁所谓走犀首于岸门者也。徐广曰:颍阴有岸亭,未知是否?潩水又南迳射犬城东,即郑公孙射犬城也,盖俗谬耳。潩水又南,迳颍阴县故城西。魏明帝封司空陈群为侯国。其水自城西分为二,枝津东南出,又东迳许昌城南,东流入濩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