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水经注
水经注
圣水又东迳玉石山,谓之玉石口,山多珉玉燕石,故以玉石名之。其水伏流里馀,潜源东出,又东,颓波泻涧,一丈有馀,屈而南流也。
△东过良乡县南。
圣水南流,历县西转,又南迳良乡县故城西,王莽之广阳也。有防水注之,水出县西北大防山南,而东南流迳羊头阜下,俗谓之羊头溪。其水又东南流,至县,东入圣水。
圣水又南,与乐水合,水出县西北大防山南,东南流,历县西,而东南流注圣水,又东迳其县故城南,又东迳圣聚南,盖藉水而怀称也。又东与侠河合,水出良乡县西甘泉原东谷,东迳西乡县故城北,王莽之移风也,世谓之都乡城。案《地理志》,涿郡有西乡县,而无都乡城,盖世传之非也。又东迳良乡城南,又东北注圣水,世谓之挟活河,又名之曰非理之沟也。
△又东过长乡县北。
圣水自涿县。东,与桃水合,水首受涞水,于徐城东南,良乡西,分垣水,世谓之南沙沟,即桃水也。东迳乃县北,又东迳涿县故城下,与涿水合,世以为涿水,又谓之桃水,出涿县故城西南奇沟东八里大坎下。数泉同发,东迳桃仁墟北,或曰因水以名墟,则是桃水也;或曰终仁之故居,非桃水也。余按《地理志》,桃水上承涞水,此水所发,不与志同,谓终为是。又东北与乐堆泉合,水出堆东,东南流注于涿水。涿水又东北迳涿县故城西流,注于桃。应劭曰:涿郡故燕,汉高帝六年置,其南有涿水,郡盖氏焉。阚骃亦言是矣。今于涿城南无水以应之,所有,惟西南有是水矣。应劭又云:涿水出上谷涿鹿县。余案涿水自涿鹿东注漯水,漯水东南迳广阳郡,与涿郡分水。汉高祖六年,分燕置涿郡。涿之为名,当受涿水通称矣,故郡、县氏之。但物理潜通,所在分发,故在匈奴为涿邪水,山川阻阔,并无沿注之理,所在受名者,皆是经隐显相关,遥情受用,以此推之,事或近矣,而非所安也。桃水又东,迳涿县故城北,王莽更名垣翰。晋太始元年改曰范阳郡,今郡理涿县故城。城内东北角有《晋康王碑》,城东有《范阳王司马虓庙碑》。桃水又东北,与垣水会,水上承涞水,于良乡县分桃水,世谓之北沙沟。故应劭曰:垣水出良乡。东,迳垣县故城北。《史记?音义》曰:河间有武垣县,涿有垣县。汉景帝中三年,封匈奴降王赐为侯国,王莽之垣翰亭矣。世谓之顷城,非也。又东迳顷,亦地名也,故有顷上言,世名之顷前河。又东,洛水注之。水上承鸣泽渚,渚方一十五里。汉武帝元封四年行幸鸣泽者也。服虔曰:泽名,在醲逎县北界。即此泽矣。西则独树水注之,水出逎县北山,东入渚。北有甘泉水注之,水出良乡西山,东南迳西乡城西,而南注鸣泽渚。渚水东出为洛水,又东迳西乡城南,又东迳垣县故城北而南入垣水。垣水又东,迳涿县北,东流注于桃。故应劭曰:垣水东入桃。阚骃曰:至阳乡注之。今案经脉水而不能届也。桃水东入阳乡,东注圣水。圣水又东,广阳水注之,水出小广阳西山,东迳广阳县故城北。又东,福禄水注焉,水出西山,东南迳广阳县故城南,东入广阳水,乳流东南,至阳乡县,右注圣水。
圣水又东南,迳阳乡城西,不迳其北矣。县故涿之阳亭也。《地理风俗记》曰:涿县东五十里有阳乡亭,后分为县。王莽时更名章武,即长乡县也。案《太康地记》,涿有长乡而无阳乡也。
圣水又东,迳长兴城南,又东迳方城县故城北,李牧伐燕。取方城,是也。
魏封刘放为侯国。
圣水又东,左会白祀沟,沟水出广阳县之娄城东,东南流,左合娄城水,水出平地,导源东南流,右注白祀水,乱流,东南迳常道城西。故乡亭也。西去长乡城四十里,魏少帝璜,甘露三年所封也。又东南入圣水。
圣水又东南,迳韩城东。《诗?韩奕》章曰:溥彼韩城,燕师所完。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郑玄曰:周封韩侯,居韩城,为侯伯,言为猃夷所逼,稍稍东迁也。王肃曰:今涿郡方城县有韩侯城,世谓之寒号城,非也。圣水又东南流,右会清淀水,水发西淀,东流注圣水,谓之刘公口也。
△又东过安次县南,东入于海。
圣水又东,迳勃海安次县故城南,汉灵帝中平三年,封荆州刺史王敏为侯国。
又东南流,注于巨马河,而不达於海也。
○巨马河
△巨马河出代郡广昌县涞山。
即涞水也,有二源,俱发涞山。东迳广昌县故城南,王莽之广屏矣。魏封乐进为侯国。涞水又东北,迳西射鱼城东南,而东北流,又迳东射鱼城南,又屈迳其城东。《竹书纪年》曰: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邱。穷、射字相类,疑即此城也,所未详矣。
涞水又迳三女亭西,又迳楼亭北,左属白涧溪,水有二源,合注一川。川石皓然,望同积雪,故以物色受名。其水又东北流,谓之石槽水,伏流地下,溢则通津委注,谓之白涧口。
涞水又东北,桑谷水注之。水南发桑溪,北注涞水。涞水又北迳小黉东,又东迳大黉南,盖霍原隐居教授处也。徐广云:原隐居广阳山,教授数千人,为王浚所害。虽千古世悬,犹表二黉之称,既无碑颂,竟不知定谁居也?涞水又东北历紫石溪口,与紫水合。水北出圣人城北大亘下,东南流,左会磊砢溪水,盖山崩委涧,积石沦隍,故溪涧受其名矣。水出东北,西南流注紫石溪水。紫石溪水又迳圣人城东,又东南,右会檐车水,水出檐车硎,东南流迳圣人城南,南流注紫石水,又南注于涞水。
涞水又东南,迳榆城南,又屈迳其城东,谓之榆城河。涞水又南,迳藏刀山下,层岩壁立,直上干霄,远望崖侧,有若积刀,钚钚相比,咸悉西首。
涞水东迳徐城北,桃、垣二水出焉,世谓之沙沟水。又东,督亢沟出焉。一水东南流,即督亢沟也,一水西南出,即涞水之故渎矣。水盛则长津宏注,水耗则通波潜伏,重源显于逎县,则旧川矣。
△东过逎县北。
涞水上承故渎于县北垂,重源再发,结为长潭,潭广百许步,长数百步,左右翼带涓流,控引众水,自成渊渚,长川漫下,一十许里。东南流迳逎县故城东。汉景帝中三年,以封匈奴降王隆疆为侯国,王莽更名逎屏也。谓之巨马河,亦曰渠水也。
又东南流,袁本初遣别将崔巨业攻固安不下,退还,公孙瓒追击之于巨马水,死者六七千人。即此水也。又东南迳范阳县故城北,易水注之。
△又东南过容城县北。
巨马水又东,郦亭沟水注之。水上承督亢沟水于逎县东,东南流历紫渊东。余六世祖乐浪府君,自涿之先贤乡,爰宅其阴。西带巨川,东翼兹水,枝流津通,缠络墟圃,匪直田渔之赡可怀,信为游神之胜处也。其水东南流,又名之为郦亭沟。其水又西南,转历大利亭,南入巨马水。
又东迳容城县故城北,又东,督亢沟水注之。水上承涞水于涞谷,引之则长津委注,遏之则微川辍流,水德含和,变通在我。东南流迳遒县北,又东迳涿县郦亭楼桑里南,即刘备之旧里也。又东迳督亢泽,泽苞方城县,县故属广阳,后隶于涿。《郡国志》曰:县有督亢亭。孙畅之《述画》,有督亢地图,言燕太子丹使荆轲斋入秦,秦王杀轲,图亦绝灭。地理书《上古圣贤冢地记》曰:督亢地在涿郡,今故安县南有督亢陌,幽州南界也。《风俗通》曰:沆、漭也,言乎淫淫漭漭无崖际也。沆,泽之无水,斥卤之谓也。其水自泽枝分,东迳涿县故城南,又东迳汉侍中卢植墓南,又东散为泽渚,督亢泽也。北屈注于桃水。督亢水又南,谓之白沟水,南迳广阳亭西,而南合枝沟。沟水西受巨马河,东出为枝沟,又东注白沟,白沟又南入于巨马河。巨马河又东南迳益昌县,濩淀水右注之,水上承护陂于临乡县故城西,东南迳临乡城南。汉封广阳顷王子云为侯国。《地理风俗记》曰:方城南十里有临乡城,故县也。淀水又东南迳益昌县故城西南,入巨马水。
巨马水东迳益昌县故城南,汉封广阳顷王子婴为侯国,王莽之有秩也。《地理风俗记》曰:方城县东八十里有益昌城,故县也。
又东,八丈沟水注之。水出安次县东北平地泉,东南迳安次城东,东南迳泉州县故城西,又南,右合虖池河枯沟。沟自安次西北,东迳常道城东安次县故城西,晋司空刘琨所守,以拒石勒也。又东南至泉州县西南,东入八丈沟,又南入巨马河,乳流东注也。
△又东过勃海东平舒县北,东入于海。
《地理志》曰:涞水东南至容城入于河,河即濡水也。盖互以明会矣。巨马水于平舒城北,南入于虖池,同归于海也。
卷十三
○漯水
△漯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过代郡桑乾县南。
漯水出于累头山,一曰治水。泉发于山侧,沿坡历涧,东北流,出山,迳阴馆县故城西。县故楼烦乡也,汉景帝后三年置,王莽更名富臧矣。魏皇兴三年齐平,徙其民于县,立平齐郡。漯水又东北流。左会桑乾水,县西北上下,洪源七轮,谓之桑乾泉,即溹涫水者也。耆老云,其水潜承太原汾阳县北,燕京山之大池。池在山原之上。世谓之天池,方里馀。其水澄淳镜净,潭而不流,若安定朝那之湫渊也。清水流潭,皎马冲照,池中曾无片草。及其风箨有沦,辄有小鸟翠色,投渊衔出,若会稽之耘鸟也。其水阳焊不耗,阴霖不滥,无能测其渊深也。
古老相传言,尝有人乘车於池侧,忽过大风,飘之于水,有人获其轮於桑乾泉,故知二水潜流通注矣。池东隔阜,又有一石池,方可五六十步,清深镜洁,不异天池。桑乾水自源东南流,右会马邑川水。水出马邑西川,俗谓之磨川矣,盖狄语音讹。马磨声相近故尔。其水东迳马邑县故城南。干宝《搜神记》曰:昔秦人筑城于武周塞内,以备胡,城将成而崩者数矣。有马驰走一地周旋反复。父老异之,因依以筑城,城乃不崩,遂名马邑。或以为代之马城也。诸记纷竞,未识所是。汉以斯邑封韩王信,后为匈奴所围,信遂降之。王莽更名之曰章昭。其水东注桑乾水。桑乾水又东南流,水南有故城,东北临河,又东南,右合漯水,乱流,枝水南分。桑乾水又东,左合武周塞水。水出故城,东南流出山,迳日没城南,盖夕阳西颓,戎车所薄之城故也。东南日中城,城东又有早起城,亦曰食时城,在黄瓜阜北曲中。其水又东流,右注桑乾水。
桑乾水又东南,迳黄瓜阜曲西,又屈迳其堆南。徐广曰:猗卢废嫡子曰利孙于黄瓜堆者也。
又东右合枝津。枝津上承桑乾河,东南流,迳桑乾郡北,大魏因水以立郡,受厥称焉。又东北,右合夏屋山水,水南出夏屋山之东溪,西北流迳故城北,所未详也。又西北入桑乾枝水。桑乾枝水又东流,长津委浪,通结两湖,东湖西浦,渊潭相接,水至清深。晨凫夕雁,泛滥其上,黛甲素鳞,潜跃其下。俯仰池潭,意深鱼鸟,所寡惟良木耳。俗谓之南池,池北对陶县之故城,故曰南池也。
池水又东北注桑乾水,自下为漯水,并受通称矣。
漯水又东北,迳巨魏亭西盖皇魏天赐三年之所经建也。
漯水又东北,迳白狼堆南,魏烈祖道武皇帝于是遇白狼之瑞,故斯阜纳称焉。
阜上有故宫庙,楼榭基雉尚崇,每至鹰隼之秋,羽猎之日,肆阅清野,为昇眺之逸地矣。
漯水又东流四十九里,东迳巨魏亭北,又东,崞川水注之。水南出崞县故城南,王莽之崞张也。县南面玄岳,右背崞山,处二山之中,故以崞张为名矣。其水又西出山,谓之崞口,北流迳繁畤县故城东,王莽之当要也。又北迳巨魏亭东,又北迳剧阳县故城西,王莽之善阳也。按《十三州志》曰:在阴馆县东北一百三里。其水又东注于漯水。
漯水又东迳班氏县南,如浑水注之。水出凉城旋鸿县西南五十馀里,东流迳故城南,北俗谓之独谷孤城,水亦即名焉。东合旋鸿池水,水出旋鸿县东山下,水积成池。北引鱼水,水出鱼溪,南流注池。池水吐纳川流,以成巨沼,东西二里,南北四里,北对凉川城之南池,池方五十里,俗名乞伏袁池。虽隔越山阜,鸟道不远,云霞之间,常有西南流迳旋鸿县南,右合如浑水,是总二水之名矣。
如浑水又东南流,迳永固县,县以大和中,因山堂之目以氏县也。右会羊水,水出平城县之西苑外武周塞。北出东转,迳燕昌城南。按《燕书》,建兴十年,慕容宝自西河还,军败于参合,死者六万人。十一年,垂众北至参合,见积骸如山,设祭吊之礼,死者父兄皆号泣,六军哀恸。垂惭愤呕血,因而寝疾焉。舆过平城北四十里,疾笃,筑燕昌城而还,即此城也,北俗谓之老公城。羊水又东注于如浑水,乱流迳方山西岭上有文明太皇太后陵,陵之东北有高祖陵,二陵之南有永固堂,堂之四隅雉列榭、阶、栏、槛,及扉,户、梁、壁、椽、瓦,悉文石也。
檐前四柱,采洛阳之八风谷黑石为之,雕镂隐起,以金银间云矩,有若锦焉。堂之内外四侧,结两石趺,张青石屏风以文石为缘,并隐起忠孝之容,题刻贞顺之名。庙前镌石为碑、兽,碑石至佳。左右列柏,四周,迷禽暗日。院外西侧有思远灵图,图之西有斋堂,南门表二石阙,阙下斩山累结御路,下望灵泉宫池,皎若圆镜矣。如浑水又南至灵泉池,枝津东南注池,池东西一百步,南北二百步。
池渚旧名白杨泉,泉上有白杨树,因以名焉,其犹长杨五柞之流称矣。南面旧京,北背方岭,左右山原,亭观绣峙,方湖反景,若三山之倒水下。如浑水又南迳北宫下,旧宫人作薄所在。如浑水又南,分为二水。一水西出,南屈入北苑中,历诸池沼。又南迳虎圈东,魏太平真君五年成之以牢虎也。季秋之月,圣上亲御圈,上敕虎士效力于其下,事同奔戎,生制猛兽,即《诗》所谓袒裼暴虎,献于公所也,故魏有《捍虎图》也。又迳平城西郭内,魏太常七年所城也。城西郭外有郊天坛,坛之东侧有《郊天碑》,延兴四年立。其水又南,屈迳平城县故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