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水经注
水经注
菏水又东,迳秦梁,夹岸积石一里,高二丈,言秦始皇东巡所造,因以名焉。
又东过湖陆县南,东入于泗水。
泽水所钟也。《尚书》曰:浮于淮、泗,达于菏,是也。《东观汉记》曰:苏茂杀淮阳太守,得其郡,营广乐。大司马吴汉围茂,茂将其精兵突至湖陵,与刘永相会济阴,山阳,济兵于此处也。
△又东南过沛县东北。
济与泗乱,故济纳互称矣。《东观汉记?安平侯盖延传》曰:延为虎牙大将军,与刘永等战,永军反走,溺水者半。复与战,连破之,遂平沛,楚、临淮悉降。延令沛修高祖庙,置啬夫、祝宰、乐人,因斋戒祠高庙也。
△又东南过留县北。
留县故城,翼佩泗济。宋邑也,《春秋左传》所谓侵宋吕、留也。故繁休伯《避地赋》曰:朝余发乎泗洲,夕余宿于留乡者也。张良委身汉祖,始自此矣,终亦取封焉。城内有张良庙也。
△又东过彭城县北,猚水从西来注之。
济水又南,迳彭城县之故城东北隅,不东过也,猚水自西注之,城北枕水湄。济水又南,迳彭城县故城东,不迳其县北也,盖《经》误证。
△又东南过徐县北。
《地理志》曰:临淮郡,汉武帝元狩五年置,治徐县。王莽更之曰淮平,县曰徐调,故徐国也。《春秋?昭公三十年》,吴子执钟吾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遂灭徐。徐子奔楚,楚救徐,弗及,遂城夷以处之。张华《博物志》录著作令史茅温所为送。刘成国《徐州地理志》云:徐偃王之异,言徐君宫人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于水滨。孤独母有犬,名曰鹄仓,猎于水侧,得弃卵,衔以来归。
孤独母以为异,覆暖之,遂成儿。生时偃,故以为名。徐君宫中闻之,乃更录取。
长而仁智,袭君徐国。后鹄仓临死,生角而九尾,实黄龙也。偃王葬之徐中,今见有狗垄焉。偃王治国,仁义著闻,欲舟行上国,乃通沟陈、蔡之间,得朱弓矢,以得天瑞,遂因名为号,自称徐偃王。江淮诸侯服从者三十六国。周王闻之,遣使至楚,令伐之。偃王爱民,不斗,遂为楚败,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者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山上立石室庙,有神灵,民人请祷焉。依文即事,似有符验,但世代绵远,难以详矣。今徐城外有徐君墓,昔延陵季子解剑於此,所谓不违心许也。
△又东至下邳睢陵县南,入于淮。
济水与泗水浑涛东南流,至角城,同入淮,《经》书睢陵,误耳。
卷九
○清水
△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
黑山在县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上承诸陂散泉,积以成川,南流,西南屈。瀑布乘岩,悬河注壑,二十馀丈。雷赴之声,震动山谷。左右石壁层深,兽迹不交,隍中散水雾合,视不见底。南峰北岭,多结禅栖之士:东岩西谷,又是刹灵之图。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更为胜处也。其水历涧流飞,清泠洞观,谓之清水矣。溪曰瑶溪,又曰瑶涧。清水又南,与小瑶水合,水近出西北穷溪,东南流,注于清水。清水又东南流,吴泽陂水注之。水上承吴陂于修武县故城西北。修武,故甯也,亦曰南阳矣。马季长曰:晋地自朝歌以北至中山为东阳,朝歌以南至轵为南阳。故应劭《地理风俗记》云:河内,殷国也,周名之为南阳。又曰:晋始启南阳。今南阳城是也。秦始皇改曰修武。
徐广、王隐并言始皇改。瓒注《汉书》云:按韩非书,秦昭王越赵长平,西伐修武。时秦未兼天下,修武之名久矣。余按《韩诗外传》言,武王伐纣,勒兵于甯,更名甯曰修武矣。魏献子田大陆,还卒于甯,是也。汉高帝八年,封都尉魏遫为侯国。亦曰大修武,有小故称大。小修武在东,汉高与滕公济自玉门津而宿小修武者也。大陆即吴泽矣。《魏土地记》曰:修武城西北二十里,有吴泽陂,南北二十许里,东西三十里,西则长明沟入焉。水有二源。北水上承河内野王县东北界沟,分枝津为长明沟,东迳雍城南,寒泉水注之。水出雍城西北,泉流南注,迳雍城西。《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王将以狄伐郑,富辰谏曰:雍,文之昭也。
京相璠曰:今河内山阳西有故雍城。又东南注长明沟,沟水又东,迳射犬城北。
汉大司马张扬为将杨丑所害,眭固杀丑屯此。欲北合袁绍。《典略》曰:眭固,字白菟,或戒固曰,将军字菟而此邑名犬,菟见犬,其势必惊,宣急去。固不从。
汉建安四年,魏太祖斩之于此,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守之。兖州叛,太祖曰:惟种不弃孤。及走,太祖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汝置也。射犬平,禽之。
公曰:唯其才也,释而用之。长明沟水东入石涧,东流,蔡沟水入焉。水上承州县北白马沟,东分,谓之蔡沟,东会长明沟水,又东,迳修武县之吴亭北,东入吴陂,次北有苟泉水入焉。水出山阳县故修武城西南,同源分派,裂为二水,南为苟泉,北则吴渎,二渎双导,俱东入陂。山阳县东北二十五里,有陆真阜,南有皇母、马鸣二泉,东南合注于吴陂也。次陆真阜之东北,得覆釜堆。堆南有三泉,相去四五里,参差合次,南注于陂泉。陂在浊鹿城西,建安二十五年,魏封汉献帝为山阳公,浊鹿城即是公所居也。陂水之北,际泽侧有隤城。《春秋?隐公十一年》,王以司寇苏忿生之田,攒茅、隤十二邑与郑者也。京相璠曰:河内修武县北有故隤城,实中。今世俗谓之皮垣,方四百步,实中,高八丈。际陂北,隔水一十五里,俗所谓兰丘也,方二百步。西一十里,又有一丘际陂,世谓之敕丘,方五百步,形状相类,疑即古攒茅也。杜预曰:二邑在修武县北,所未详也。
又东,长泉水注之,源出白鹿山,东南伏流,迳一十三里,重源濬发于邓城西北,世亦谓之重泉水也。又迳七贤祠东,左右筠篁列植,冬夏不变贞萋。魏步兵校尉陈留阮籍、中散大夫谯国嵇康、晋司徒河内山涛、司徒琅琊王戎、黄门郎河内向秀、建威参军沛国刘伶、始平太守阮咸等,同居山阳,结自得之游,时人号之为竹林七贤。向子期所谓山阳旧居也。后人立庙于其处,庙南又有一泉,东南流注于长泉水。郭缘生《述征记》所云,白鹿山东南二十五里,有嵇公故居,以居时有遗竹焉,盖谓此也。其水又南,迳邓城东,名之为邓渎,又谓之为白屋水也。
昔司马懿征公孙渊,还,达白屋,即于此也。其水又东南流,迳隤城北,又东南,历泽注于陂。陂水东流,谓之八光沟,而东流注于清水,谓之长清河。而东周永丰坞,有丁公泉,发于焦泉之右。次东又得焦泉,泉发于天门之左,天井固右。
天门山石自空,状若门焉,广三丈,高两匹,深丈馀,更无所出,世谓之天门也。
东五百馀步,中有石穴西向,裁得容人,自平地东南入,径至天井,直上三匹有馀,扳蹑而升,至上平,东西二百步,南北七百步,四面崄绝,无由升陟矣。上有比邱释僧训精舍。寺有十馀僧,给养难周,多出下平,有志者居之。寺左右杂树疏挺,有一石泉,方丈馀,清水湛然,常无增减,山居者资以给饮。北有石室二间,旧是隐者念一之所,今无人矣。泉发于北阜,南流成溪,世谓之焦泉也。
次东得鱼鲍泉,次东得张波泉,次东得三渊泉,梗河参连,女宿相属。是四川在重门城西,并单川南注也。重门城,昔齐王芳为司马师废之。宫于此,即《魏志》所谓送齐王于河内重门者也。城在共县故城西北二十里。城南有安阳陂,次东,又得卓水陂,次东,有百门陂,陂方五百步,在共县故城西。汉高帝八年,封玈罢师为共严侯国,即共和之故国也。共伯既归帝政,逍遥于共山之山。山在国北,所谓共北山也,仙者孙登之所处。袁彦伯《竹林七贤传》,稽叔夜尝采药山泽,遇之于山。冬以被发自覆,夏则编草为裳,弹一弦琴而五声和。其水三川南合,谓之清川。又南迳凡城东。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曰,共县有凡亭。周凡伯国,《春秋?隐公七年经》书,王使凡伯来聘是也。杜预曰:汲郡共县东南有凡城。今在西南。其水又西南与前四水总为一渎,又谓之陶水,南流注于清水。清水又东,周新丰坞,又东注也。
△东北过获嘉县北。
《汉书》称,越相吕嘉反,武帝元鼎六年,巡行於汲之新中乡,得吕嘉首,因以为获嘉县。后汉封侍中冯石为侯国。县故城西有汉桂阳太守赵越墓,冢北有碑,越字彦善,县人也,累迁桂阳郡、五官将、尚书仆射,遭忧服阕,守河南尹,建宁中卒。碑东又有一碑,碑北有石柱,石牛、羊、虎,俱碎,沦毁莫记。
清水又东,周新乐城,城在获嘉县故城东北,即汲之新中乡也。
△又东过汲县北。
县故汲郡治,晋太康中立。城西北有石夹水,飞湍濬急,世人亦谓之磻溪,言太公尝钓于此也。城东门北侧有太公庙,庙前有碑。碑云:太公望者,河内汲人也。县民故会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本生于汲,旧居犹存,君与高、国同宗太公,载在经传,今临此国,宜正其位,以明尊祖之义。于是国老王喜、廷掾郑笃、功曹邠勤等,咸曰宜之,遂立坛祀,为之位主。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庙,庙侧高林秀木,翘楚竞茂,相传云,太公之故居也。晋太康中,范阳卢无忌为汲令,立碑于其上。太公避纣之乱,屠隐市朝,遯钓鱼水,何必渭滨,然后磻溪,苟惬神心,曲渚则可,磻溪之名,斯无嫌矣。
清水又东迳故石梁下,梁跨水上,桥石崩褫,馀基尚存。 清水又东,与仓水合。水出西北方山西仓谷,谷有仓玉珉石,故名焉。其水东南流,潜行地下,又东南复出,俗谓之雹水。东南历坶野。自朝歌以南,南暨清水,土地平衍,据皋跨泽,悉坶野矣。《郡国志》曰:朝歌县南有牧野。《竹书纪年》曰:周武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坶野。《诗》所谓坶野洋洋,檀车煌煌者也。有殷大夫比干冢,前有石铭,题隶云:殷大夫比干之墓。所记惟此,今已中折,不知谁所志也?太和中,高祖孝文皇帝南巡,亲幸其坟而加吊焉,刊石树碑,列于墓隧矣。
雹水又东南,入于清水。
又东南迳合城南,故三会亭也,以淇、清合河,故受名焉。清水又屈而南,迳凤皇台东北,南注之也。
△又东入于河。
谓之清口即淇河口也,盖互受其名耳。《地理志》魏郡曰:清河水出内黄县南。内黄无清水可来,所有者惟钟是水耳。盖河徙南注,清水渎移,汇流迳绝,馀目尚存,故东川有清河之称,相嗣不断。曹公开白沟,遏水北注,方复故渎矣。
○沁水
△沁水出上党。涅县谒戾山。
沁水即少水也,或言出谷远县羊头山世靡谷。三源奇注,迳泻一隍,又南会三水,历落出,左右近溪,参差翼注之也。
△南过谷远县东,又南过陭氏县东。
谷远县,王莽之谷近也。沁水又南,迳陭氏县故城东,刘聪以詹事鲁繇为冀州,治此也。
沁水又南,历陭氏关,又南与骉水合。水出东北巨峻山,乘高泻浪,触石流响,世人因声以纳称。西南流注于沁。
沁水又南,与秦川水合。水出巨峻山东,带引众溪,积以成川。又西南,迳端氏县故城东,昔韩、赵、魏分晋,迁晋君于端氏县,即此是也。其水南流入于沁水。
△又南过阳阿县东。
沁水南迳阳阿县故城西。《魏土地记》曰:建兴郡治阳阿县。郡西四十里有沁水,南流。沁水又南,与濩泽水合,水出濩泽城西白涧岭下,东迳濩泽。《墨子》曰:舜渔濩泽。应劭曰:泽在县西北。又东迳濩泽县故城南,盖以泽氏县也。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九年,晋取泫以濩泽者也。其水际城东注,又东合清渊水,水出其城北,东南迳城东,又南入于泽水。泽水又东,得阳泉水口,水出鹿台山。山上有水,渊而不流。其水东迳阳陵城南,即阳阿县之故城也。汉高帝七年,封卞为侯国,水历嶕峣山东,下与黑岭水合。水出西北黑岭下,即开隥也。其水东南流迳北乡亭下,又东南,迳阳陵城,东南注阳泉水。阳泉水又南,注濩泽水,又东南,有上涧水注之,水导源西北辅山,东迳铜于崖南,历析城山北,山在濩泽南,《禹贡》所谓砥柱析城至于王屋也。山甚高峻,上平垣,下有二泉,东浊西清,左右不生草木,数十步外多细竹。其水自山阴东入濩泽水。
濩泽水又东南,注于沁水。
沁水又东南,阳阿水左入焉。水北出阳阿川,南流迳建兴郡西。又东南流,迳午壁亭东,而南入山。其水沿波漱石,漰涧八丈,环涛谷转。西南流,入于沁水。
又南,五十馀里,沿流上下,步径裁通,小竹细笋,被于山渚,蒙笼茂密,奇为翳薈也。
△又南出山,过沁水县北。
沁水南迳石门,世谓之沁口。《魏土地记》曰:河内郡野王县西七十里,有沁水,左迳沁水城西,附城东南流也。石门是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为魏野王典农中郎将之所造也。按其《表》云:臣孚言:臣被明诏,兴河内水利。臣既到,检行沁水,源出铜鞮山,屈曲周回,水道九百里。自太行以西,王屋以东,层岩高峻。天时霖雨,众谷走水,小石漂迸,木门朽败,稻田汎滥,岁功不成。臣辄按行,去堰五里以外,方石可得数万馀枚。臣以为累方石为门,若天亢旱,增堰进水;若天霖雨,陂泽充溢,则闭防断水。空渠衍涝,足以成河。云雨由人,经国之谋。暂劳永逸,圣王所许。愿陛下特出臣《表》,敕大司农府给人工,勿使稽延,以赞时要。臣孚言。诏书听许,于是夹岸累石,结以为门,用代木门枋,故石门旧有枋口之称矣。溉田顷畮之数,间关岁月之功,事见门侧石铭矣。水西有孔山。山上石穴洞开,穴内石上,有车辙牛迹。《耆旧传》云,自然成著,非人功所就也。其水南分为二水,一水南出,为朱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