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

即鲁仲连子谓田巴曰:今楚军南阳,赵伐高唐者也。《春秋左传?哀公十年》:赵鞅帅师伐齐,取黎及辕,毁高唐之郭。杜预曰:辕即援也。祝阿县西北有高唐城。漯水又东北,迳漯阴县故城北,县故黎邑也。汉武帝元狩三年封匈奴降王昆邪为侯国,王莽更名翼城。历北漯阴城南,伏琛谓之漯阳城。南有汉沇州刺史刘岱碑。《地理风俗记》曰:平原漯阴县,今巨漯亭是也。漯水又东北,迳著县故城南,又东北,迳崔氏城北。《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崔成请老于崔者也。杜预《释地》曰:济南东朝阳县西北,有崔氏城。漯水又东北,迳东朝阳县故城南。汉高帝七年封都尉华寄为侯国。《地理风俗记》曰:南阳有朝阳县,故加东。《地理志》曰:王莽之修治也。漯水又东,迳汉徵君伏生墓南,碑碣尚存。
以明经为秦博士,秦坑儒士,伏生隐焉。汉兴,教于齐、鲁之间,撰五经《尚书大传》。文帝安车徵之,年老不行,乃使掌故朝错受《尚书》于徵君,号曰伏生者也。漯水又东,迳邹平县故城北,古邹侯国,舜后,姚姓也。又东北,迳东邹城北。《地理志》千乘郡有东邹县。漯水又东北,迳建信县故城北。汉高帝七年,封娄敬为侯国。应劭曰:临济县西北五十里,有建信侯城,都尉治故城者也。漯水又东北,迳千乘县二城间,汉帝高六年以为千乘郡,王莽之建信也。章帝建初四年为王国。和帝永元七年改为乐安郡,故齐也。伏琛曰:千乘城在齐城西北一百五十里,隔会水,即漯水之别名也。又东北为马常坈,坈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乱河枝流而入于海。河海之饶,兹焉为最。《地理风俗记》曰:漯水东北,至千乘,入海,河盛则通津委海,水耗则微涓绝流。《书》:浮于济、漯。
亦是水者也。

△又东北,过杨虚县东,商河出焉。
《地理志》杨虚,平原之隶县也。汉帝文四年,以封齐悼惠王子将庐为侯国也。城在高唐城之西南,《经》次于此,是不比也。商河首受河水,亦漯水及泽水所潭也。渊而不流,世谓之清水。自此虽沙涨填塞,厥迹尚存。历泽而北,俗谓之落里坈,迳张公城西,又北,重源潜发,亦曰小漳河,商、漳声相近,故字与读移耳。商河又北,迳平原县东,又迳安德县故城南,又东北,迳平昌县故城南,又东,迳般县故城南,又东,迳乐陵县故城南。汉宣帝地节四年,封侍中史子长为侯国。商河又东,迳朸乡县故城南。文帝四年,封齐悼惠王子刘辟光为侯国。王莽更之曰张乡也。应劭曰:般县东南六十里,有朸乡城,故县也。
沙沟水注之。水南出大河之阳,泉源之不合河者二百步,其水北流,注商河。商河又东北流,迳马岭城西北,屈而东注,南转,迳城东。城在河曲之中。东海王越斩汲桑于是城。商河又东北,迳富平县故城北,《地理志》曰:侯国也。王莽曰安乐亭。应劭曰:明帝更名厌次。阚骃曰:厌次县本富平侯车骑将军张安世之封邑。非也。案《汉书》昭帝元凤六年,封右将军张安世为富平侯,薨,子延寿嗣。国在陈留,别邑在魏郡。《陈留风俗传》曰:陈留尉氏县安陵乡,故富平县也。是乃安世所食矣,岁入租千馀万,延寿自以身无功德,何堪久居先人大国,上书请减户。天子以为有让,徙封平原,并食一邑,户口如故,而税减半。《十三州志》曰:明帝永平五年,改曰厌次矣。案《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高帝六年,封元顷为侯国。徐广《音义》曰:《汉书》作爰类。是知厌次旧名,非始明帝,盖复故耳。县西有东方朔冢,冢侧有祠,祠有神验。水侧有云城。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齐孝王子刘信为侯国也。商河又分为二水,南水谓之长丛沟,东流倾注于海。沟南海侧有蒲台,台高八丈,方二百步。《三齐略记》曰:富城东南有蒲台。秦始皇东游海上,于台下繙蒲系马,至今每岁蒲生,萦委若有系状,似水杨,可以为箭。今东去海三十里。北水,世又谓之百薄渎,东北流,注于海水矣。大河又东北,迳高唐县故城西。《春秋左传?襄公十九年》:齐灵公废太子光而立公子牙,以夙沙卫为少傅。齐侯卒,崔杼逆光。光立,杀公子牙于句渎之丘。卫奔高唐以叛,京相璠曰:本平原县,齐之西鄙也。大河迳其西而不出其东,《经》言出东,误耳。大河又北,迳张公城,临侧河湄,魏青州刺史张治此,故世谓之张公城。水有津焉,名之曰张公渡。河水又北,迳平原县故城东。《地理风俗记》曰:原,博平也,故曰平原矣。县故平原郡治矣,汉高帝六年置,王莽改曰河平也。晋灼曰:齐西有平原,河水东北过高唐,高唐即平原也。故《经》言河水迳高唐县东,非也。按《地理志》曰:高唐,漯水所出,平原则笃马河导焉,明平原非高唐,大河不得出其东,审矣。大河右溢,世谓之甘枣沟,水侧多枣,故俗取名焉,河盛则委泛,水耗则辍流。故渎又东北,历长堤,迳漯阴县北。
东迳著城北,东为陂淀,渊潭相接,世谓之秽野薄。河水又东北,迳阿阳县故城西。汉高帝七年。封郎中万为侯国。应劭曰:漯阴县西南五十里有阿阳乡,故县也。

△又东北过漯阴县北。
河水自平原,左迳安德城东,而北为鹿角津。东北迳般县、乐陵、朸乡,至厌次县故城南,为厌次河。汉安帝永初二年,剧贼毕毫等数百,乘船寇平原。
县令刘雄门下小史所辅,浮舟追至厌次津,与贼合战,并为贼擒。辅求代雄,毫纵雄于此津,辅可谓孝尽爱敬,义极君臣矣。河水右迳漯阴县故城北,王莽之巨武县也。河水又东北,为漯沃津,在漯沃县故城南,王莽之延亭者也。《地理风俗记》曰:千乘县西北五十里,有大河,河北有漯沃城,故县也。魏改为后部亭,今俗遂名之曰右辅城。河水又东,迳千乘城北,伏琛之所谓千乘北城者也。

△又东北过蓼城县北,又东北过甲下邑,济水从西来注之,又东北,入于海。
河水又东,分为二水,枝津东迳甲下城南,东南历马常坈,注济。《经》言济水注河,非也。河水自枝津东北流,迳甲下邑北,世谓之仓子城,又东北流,入于海。《淮南子》曰:九折注于海,而流不绝者,昆仑之输也。《尚书?禹贡》曰:夹右碣石入于河。《山海经》曰:碣石之山,绳水出焉,东流注入于河。河之入海,旧在碣石,今川流所导,非禹渎也。周定王五年,河徙故渎。故班固曰:商竭周移也。又以汉武帝元光三年河又徙东郡,更注渤海。是以汉司空掾王璜言曰:往者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侵数百里。故张君云:碣石在海中,盖沦于海水也。昔燕、齐辽旷,分置营州,今城届海滨,海水北侵,城垂沦者半。王璜之言,信而有徵,碣石入海,非无证矣。
卷六
○汾水
△汾水出太原汾阳县北管涔山。
《山海经》曰:《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东,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其上无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十三州志》曰:出武州之燕京山,亦管涔之异名也。其山重阜修岩有草无木,泉源导于南麓之下,盖稚水濛流耳。又西南夹岸连山,聊峰接势,刘渊族子曜,尝隐避于管涔之山。
夜中,忽有二童子入,跪曰:管涔王使小臣奉谒赵皇帝,献剑一口。置前,再拜而去。以烛视之,剑长二尺,光泽非常,背有铭曰:神剑服御除众毒。曜遂服之,剑随时变为五色也。后曜遂为胡王矣。汾水又南,与东、西温溪合,水出左右近溪,声流翼注。水上杂树交阴,云垂烟接。自是水流潭涨,波襄转泛。又南迳一城东,凭<土庸>积石,侧枕汾水,俗谓之伏戎城。又南出二城间,其城角倚,翼枕汾流,世谓之侯莫干城,盖语出戎方,传呼失实也。汾水又南,迳汾阳县故城东。
川土宽平,峘山夷水。《地理志》曰:汾水出汾阳县北山,西南流者也。汉高帝十一年,封靳强为侯国,后立屯农,积粟所在,谓之羊肠仓。山有羊肠坂,在晋阳西北,石磴萦委,若羊肠焉,故仓坂取名矣。汉永平中治呼沱石臼河。按司马彪《后汉郡国志》:常山南行唐县有石臼谷。盖欲乘呼沱之水,转山东之漕,自都虑至羊肠仓,将凭汾水以漕太原,用实秦晋。苦役连年,转运所经,凡三百八十九隘,死者无算。拜邓训为谒者,监护水功。训隐括知其难立,具言肃宗。
肃宗从之,全活数千人。和熹邓后之立,叔父陔以为训积善所致也。即此羊肠仓也。又南迳秀容城东。《魏土地记》曰:秀容胡人徙居之,立秀容护军治,东去汾水六十里,南与酸水合,水源西出少阳之山,东南流注于汾水。汾水又南出山,东南流,洛阴水注之,水出新兴郡,西流,迳洛阴城北。又西迳盂县故城南。
《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分祁氏七县为大夫之邑,以孟丙为盂大夫。洛阴水又西,迳狼孟县故城南,王莽之狼调也。左右夹涧幽深,南面大壑,俗谓之狼马涧。旧断涧为城,有南北门,门闉故壁尚在。洛阴水又西南,迳阳曲城北。
《魏土地记》曰:阳曲胡寄居太原界,置阳曲护军治。其水西南流,注于汾水。
汾水又南,迳阳曲城西南注也。

△东南过晋阳县东,晋水从县南,东流注之。
太原郡治晋阳城,秦庄襄王三年立,《尚书》所谓既修太原者也。《春秋说题辞》曰:高平曰太原。原,端也,平而有度。《广雅?释地》曰:大卤,太原也。《释名》曰:地不生物曰卤。卤,垆也。《穀梁传》曰: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大卤。《尚书大传》曰:东原底平,大而高平者谓之太原,郡取称焉。《魏土地记》曰:城东有汾水南流。水东有晋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镇北将军、太原成王之碑。水上旧有梁,青荓殒于梁下,豫让死于津侧,亦襄子解衣之所在也。汾水西迳晋阳城南,旧有介子推祠。祠前有碑,庙宇倾颓,惟单碑独存矣,今文字剥落,无可寻也。

△又南,洞涡水从东来注之。
汾水又南,迳梗阳县故城东,故榆次之梗阳乡也,魏献子以邑大夫魏戊也。
京相璠曰:梗阳,晋邑也。今太原晋阳县南六十里榆次界,有梗阳城。汾水又南,即洞涡水会者也。

△又南过大陵县东。
昔赵武灵王游大陵,梦处女鼓琴而歌,想见其人,吴广进孟姚焉,即于此县也。王莽改曰大宁矣,汾水于县左迤为邬泽。《广雅》曰:水自汾出为汾陂,其陂东西四里,南北一十馀里,陂南接邬。《地理志》曰:九泽在北,并州薮也。
《吕氏春秋》谓之大陆。又名之曰沤洟之泽,俗谓之邬城泊。许慎《说文》曰:漹水出西河中阳县之西,南入河,即此水也。漹水又会婴侯之水,《山海经》称,谒戾之山,婴侯之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祀水。水出祀山,其水殊源共舍,注于婴侯之水,乱流迳中都县南,俗又谓之中都水。侯甲水注之,水发源祁县胡甲山,有长坂,谓之胡甲领,即刘歆《遂初赋》所谓越侯甲而长驱者也。蔡邕曰:侯甲,亦邑名也,在祁县。侯甲水又西北,历宜岁郊,迳太谷,谓之太谷水。出谷西北流,迳祁县故城南。自县连延,西接邬泽,是为祁薮也。即《尔雅》所谓昭馀祁矣。贾辛邑也。辛貌丑,妻不为言,与之如皋,射雉,双中之,则笑也。
王莽之示县也。又西迳京陵县故城北,王莽更名曰致城矣。于春秋为九原之地也。
故《国语》曰: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叔向曰:其阳子乎?文子曰:夫阳子行廉直于晋国,不免其身,智不足称。叔向曰,其舅犯乎?文子曰:夫舅犯见利不顾其君,仁不足称。吾其随会乎?纳谏不忘其师,言身不失其友,事君不援而进,不阿而退。其故京尚存。汉兴,增陵于其下,故曰京陵焉。侯甲水又西北,迳中都县故城南,城临际水湄,《春秋?昭公二年》,晋侯执陈无宇于中都者也,汉文帝为代王,都此。武帝元封四年,上幸中都宫,殿上见光,赦中都死罪以下。侯甲水又西合于婴侯之水。迳邬县故城南,晋大夫司马弥牟之邑也。谓之邬水也。俗亦曰虑水,虑、邬声相近,故因变焉。又西北入邬陂,而归于汾流矣。

△又南,过平陶县东,文水从西来流注之。
汾水又南,与石桐水合,即绵水也。水出界休县之绵山,北流迳石桐寺西,即介子推之祠也。昔子推逃晋文公之赏,而隐于绵上之山也。晋文公求之不得,乃封绵为介子推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因名斯山为介山。故袁山松《郡国志》曰:介休县有介山,有绵上聚、子推庙。王肃《丧服要记》曰:昔鲁哀公祖载其父。孔子问曰:宁设桂树乎?哀公曰:不也。桂树者,起于介子推。子推,晋之人也。文公有内难,出国之狄,子推随其行,割肉以续军粮。后文公复国,忽忘子推。子推奉唱而歌,文公始悟,当受爵禄。子推奔介山,抱木而烧死。国人葬之,恐其神魂{雨肙}于地,故作桂树焉。吾父生于宫殿,死于枕席,何用桂树为?余按夫子尚非玙璠送葬,安能问桂树为礼乎?王肃此证,近于诬矣。石桐水又西流,注于汾水。又西南迳界休县故城西,王莽更名之曰界美矣。城东有徵士郭林宗、朱子浚二碑。宋冲以有道司徒徵。林宗,县人也。辟司徒举太尉,以疾辞。其碑文云:将蹈洪崖之遐迹,绍巢、由之逸轨,翔区外以舒翼,超天路以高峙。禀命不融,享年四十有三,建宁四年正月丁亥卒。凡我四方同好之人,永怀哀痛,乃树碑表墓,昭铭景行云。陈留蔡伯喈、范阳卢子干、扶风马日<石单>等,远来奔丧,持朋友服。心丧期年者,如韩子助、宋子浚等二十四人。其馀门人,著锡衰者千数。其碑文故蔡伯喈谓卢子干、马日<石单>曰:吾为天下碑文多矣,皆有惭容,惟郭有道元愧于色矣。汾水之右,有左部城,侧临汾水,盖刘渊为晋都尉所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