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津志辑佚

  外仪门 六部在内西会同馆。
  中仪门 高门垣墙整峻。
  内仪门 东西有官曹马厩,门三,分左右廊幕。
  拥道 与月台接,宽广,上有题名记。
  箔水 即曝。
  正厅 五大间,东西耳房。
  穿廊 五间,左右花果、松栢、夜合花、合欢花树。
  正堂 五间。
  左右司、参议府、库、堂食局、省属幕照磨。
  管勾 左右北二省 大略已见于此。至于分野沿革,备细见于城制内,不重述。
  南省、北省,金朝时乃二税赋宰相之庄,有曰南相庄、北相庄。我朝为二省,乃知地气之王而不歇者如此。
  枢密院 在东华门过御河之东,保大坊南之大御西,莅军政。
  外仪门 门之内俱是诸卫。
  诸卫 中卫 前卫 后卫 钦察卫 唐兀卫 右卫阿速 贵赤司 武卫 左卫 右卫崇仁卫 西域卫 左卫阿速 宣忠扈卫 左卫率府 临清万户府 海口侍卫 右翊蒙右侍卫 陆镇卫 忠翊侍卫 右卫率府 金陵州万户府 右翊侍卫 东路蒙古侍卫 哈刺汉元帅府 宁夏万户府 辽阳万户府 忠武卫 哈哈里元帅府 肇州万户府 左右翼屯田万户府。
  中仪门
  内仪门 中、左、右。
  正厅五间、穿廊五间,正堂五间,东西耳房。院官于内署事,春冬在东耳房,夏秋在西耳房。内太子位居中,以朱漆阑楯四围护之。堂后二亭。
  参议府 厅事、左右司相孟两廊幕府,一如中书省制。
  左右司 经历司,承发架阁都事,照磨、管勾。
  客省使厅 令史宣使房廊。
  断事官厅 经历知事厅事。
  架阁库、官厨局、中卫营。儒学太常博士临川危素撰碑。
  中卫营 儒学教授庐陵彭君衡书其学之营造颠末以授素曰:昔世祖皇帝分置侍从亲军于畿甸,为诸卫所,以藩屏王室,张皇国威。中卫营在漷州东南,距京师百五十里。混一以来,兵革偃息,每岁銮舆行幸上京,则分其大半,以备扈从,余则留屯于营力田,以供储■〈彳侍〉。久之,生养蕃息居聚,视上郡等。元贞三年,都指挥使昭勇大将军珊竹威翼公、镇国上将军王武穆公,首倡诸卫,度地十五亩有奇,于公署之西建大成殿,以祠先圣,配享从祀,其如令式。中书奏授张凤翼为教授,拨田千亩,以为师生廪饩。岁月滋久,梁栋倾圮。至正五年,卫上其事枢府,枢府是之,乃给粟米,命昭勇大将军副指挥使林公亦怜真重修葺焉。然宫墙学舍犹有未备,衡庀职学宫。适宣武将军佥司事康里公观音奴承诏,分司训农治罢,未暇务。衡以兴学为请,公慨然举行,室宇大完,增弟子员,愿纪刻石之功德,以传永久。呜呼!行师用兵之法,岂独贵乎武!夫悍卒尚勇以制胜,抑教之有其道,感之尽其诚,使其知尊君亲上之义,然后可用也。是故古之谋元帅必曰说礼、乐而敦诗、书。孙权谓吕蒙、蒋钦宜学问以自开益,况于虎臣献馘在彼泮宫,学校兵政宁有二道哉!或者指教事为缓而不急,诚不足以论天下事矣。康里公为龙虎卫上将军、中书右丞、贵赤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中卫指挥使前国公明安之曾孙,银青荣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铁哥泰之孙。其出镇也多所兴建,修明肃之楼,营演武之亭,缮治城闉,奸暴平息,其善政皆可述者。乃若屯储充羡,是以被上尊币帛之赐,其致力于学校尤为知本。素既叙次之,而系以诗。其辞曰:
  瞻彼漷矣,其水沄沄。翼我王国,爰作中军。
  俎豆先师,元真伊始。礼乐诗书,式修人纪。
  坐作击刺,战阵用之。忠君孝亲,终古弗亏。
  肃肃贤侯,威翼武穆。乃树黉宫,化民成俗。
  侁侁来学,武弁峩峩。干城腹心,是曰人和。
  岁月推迁,栋桡石泐。孰为继营,着乃嘉绩。
  嘉绩伊何,庙学载新。鼓钟琴瑟,衎我圣神。
  于赫圣神,示民轨则。经训昭章,惠尔无斁。
  惟时徐豫,弄兵潢池。敌忾孔武,振锡天威。
  居者务农,田有禾黍,仓廪既盈,食厥士女。
  以养以教,观政之成,琢山代石,永播颂声。
  儒林郎太常博士临川危素撰。翰林学士资善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兼太子谕德魏郡李好文篆额。【(引自徐氏铸学斋抄本析津志)】

  ●台谏叙

  台端乃天子耳目之官,朝廷纪纲所系,故擢官必自圣裁。取其人必忠纯体国,以成笃厚风纪之政,庶几咸尽心厥职,惟结主知,莫不尸言责也。是以开公道路,杜邪幸门,秉钧执法,莫不与国同休。职其职者,则庶绩其凝,此台谏之事也。而我世祖皇帝建国以来,于至元五年七月诏立御史台,定台纲三十六条。三台立而海宇津肃,凡吏之禔身不正者,罔不自励,以密赞治道为心。兼累朝备降诏旨,作新风宪,可谓任重道远矣。乃作台谏志。

  创建沿革
  御史台记
  察院题名记
  殿中司题名记

  ○创建沿革

  国初至元间,朝议于肃清门之东置台,故有肃清之名。而今之台乃立为翰林国史院,后复以为台。台在澄清坊东,哈达门第三巷。转西有廊房,所□馆西南二台及各道廉访司,官吏攒报一应事迹,谓之台房。若广东、广西、海北、海南道,咸馆焉。
  御史台 中台有题名记。
  外仪门 三门基高五尺,入门之右察院,左殿中司。
  中仪门 内仪门,正厅,直舍,正堂,东西幕庑。
  经历司 照磨、磨事、管勾。
  右察院、左殿中司、架阁库、堂仓局。

  ○御史台记

  天历元年十一月壬申,御史台臣入见内殿,皇帝若曰:以予观于天下之治,不有台宪之司布在中外,则何以肃纪纲,正风化,辅成朝廷之大政,而休息吾民者乎?昔我世祖皇帝即位之十年,始立御史台,以总国宪,其忧虑远,使吾子孙有以周防于隐微,禁制于暴着,其在斯乎?朕三复贻谋,究观法意,惧无以彰皇祖创始之明,责任之重,其刻石内台,儆有位于无穷焉。
  丁亥,御史大夫臣伯颜等言:谨具石请刻诏书制诰。国史汝世延、汝集等具制文,系以御史大夫以下至监察御史姓氏。臣世延自中丞行台江南,臣集承诏再拜稽首而言曰:我皇元之始受天命也,建旗龙漠,威令赫然。小大君长,无有远迩,师征所加,或克或附。于是因俗以施政,任地以率赋,出其豪杰以用之。禁网疏阔,包荒怀柔,故以成其大制作之功,盖有待也。世祖皇帝圣繇天纵,神武不杀,知善羣荣,取善无方,定天下于一。乃考帝王之道,酌古今之宜,建国纪元而着令典焉。立官府,置郡县,各有其职。而上下相承,内外相维联焉,贯通以通功成务,丞相治中书以统之。上承天子,出政令于天下,较若画一,莫敢踰焉。其或任焉而非人,令焉而非法,近焉而勿察,远焉而勿达。又修其非以辅其所不逮,则责诸风宪。他官虽贵且重,不得预。况乎朝廷百执事,郡县小大之吏,作奸犯科为不善者乎!是故使其君子安焉以尽心,使其小人惧焉以迁善,而天下之治成矣。此其官所以不可一日缺欤。今上皇帝,以武宗之亲子久劳于外,入正统绪,罪人斯得成功,必至于无所不至。察乎民庶隐微,知其蠹弊深刻而无所告愬,故慨然当守,兴叹而属于斯者,岂偶然哉!谨按御史台,至元五年四月,秩从二品。二十一年,升正二品。大德十一年,升从一品。台有大夫一人,后增一人。中丞二人,后又增二人。随复故侍御二人。考之掌故,殿中侍御史得凡若干人。具载于后。

  ○察院题名记【马雍古祖常】

  审官之法既坏,仕者杂出,而天下始不治矣。或因缘时贵以取进,或多赀以交结,变易诡诈,佞媚侧辟,一朝居位而临民,民乌得偿其积贪乎!世祖皇帝至元五年立御史台,设监察御史,振肃庶民,紏劾贪邪,以绳吏黩,以除民瘼。当是时,宋尚未纳土,馈饟供给,羽书四驰,中原数十百州,日以飞挽为事。自汉唐之主观之,当以军府为急矣。而我世祖皇帝忧民方深,不俾瘝官毒我黎庶,则虽尧舜之明四目达四聪者,岂过是哉!列圣相承,成法具在。天历皇帝登极,顾御史大夫帖木儿不花若曰:内外非台察,则官以墨败者无由而知,贪何以惧,奸何以发乎?汝可于台院、殿院、察院刻石以题名焉。
  呜呼!天历皇帝丕承世祖之谟烈,诏台臣三院题名者。臣马祖常,才虽谫薄,不识帝王之度,要非夸以示人,必劝之以善而惩之以不善也。名既刻题名记后。天历初,有制,命御史台具石题名。圣言浑灏,有训有戒。天聪民达,照物知情。而文字简易,盖尧舜都俞之音也。夫天地之大,日月之明,何德以象之。臣赵世延既承诏为文。至顺三年九月日,台臣等谨敷宣德意列载如上,维时长贰曹属之次,仍列于下。后之来者尚惩于始而继之也。且人之善恶咸在,是亦惩劝之义而不可废也。呜呼,慎哉!

  ○殿中司题名记【马祖常】

  国朝官制,御史台立殿中侍御史。虽王府大臣奏事,殿中先相关白。大朝会,则知百官序班于庭,在台则百官有故,三日各令曹属报状云。官独简贵,平居无文书,出则秉宪节,为使一道,故职是者,必国人世臣之冑,必由监察御史以次进,他人不与也。天历皇帝在位,顾台臣若曰:殿中侍御史题名无刻,不宜尔,可令自今以上,制官之始,咸刻之于其署。殿中侍御史唆南孛罗诣侍御史马祖常言记。治书侍御史二人,殿中侍御史二人,治朝着之事。典事二人,掌幕府文书之事。后改为都事三人。后以都事之长,蒙古、色目一人,为经历。检校二人,后废。管勾三人,其一人兼架阁、照磨。监察御史十二人,后增至十六人,皆汉人。又增蒙古、色目人如汉人之数,今三十人。
  至元十四年既取宋,置南行台。廿七年,专莅江南之地,号江南诸道行御史台,官秩如内台,而监察御史今二十四人。西行台,初由云南廉访司升行台。大德元年移治陕西,号陕西诸道行御史台。莅陕西、甘肃、四川、云南之地。延佑间暂废,复其官秩如南台,而监察御史今廿人。
  至元六年初,置各道提刑按察司,正三品。有使、副使、佥事、察判、经历、知事。廿八年改肃政廉访使,副使,佥事各二人。大司农奏罢各道劝农事,归宪司,增佥事二人,经历、知事、照磨各一人。今天下凡廿二道,始建台时,大夫则塔察儿也。今六十年继居其官者,名氏拜罢岁月,则有掌故者在,谨记。【(引自徐氏铸学斋抄本析津志)】

  ●工局仓廪

  柴炭局
  异样毛子局
  丰裕仓

  ○柴炭局

  元贞二年,钦奉圣旨设立詹事院。本院呈准省部文字,依本位下柴炭局例,铸到本局从七品铜印一颗。设局官达鲁花赤、大使、副使各一员,俱受勑牒。至治二年例革,天历二年复立。徽政院除受院札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员。本局设官俱受院札提大付攒管,领广平、彰德路等处课麦提领所。至大三年,敬奉皇太后懿旨,广平磁州田土,元与可伏儿来那田地,如今失列监姑根底与者磨道,敬此札付内宰司,行下彰德等处课麦提举所,敬依施行。至元二年拘收还官。本所行从七品铜印一颗。设本所官,提领二员,俱受院札。地五百十一顷三十一亩五分六厘,岁办钱中统钞二十四锭二十九两五钱;粮粟麦一千九百五十八石二斗三升。
  管房提领所 徽政院都事呈礼部符,承奉中书省札付本部呈徽政院。至元二年奏准管房提领所,比依隆祥总管府管房提领所例,铸到正九品铜印一颗,设官隶本院照磨所管。
  至正五年,拨付诸色府管领。于概管人户内选保提领大使各一员,受院札。房舍一千一百二十五间半,地土三十二顷三亩四分二厘。【(永乐大典卷一万九千七百八十一局字韵第十一叶上)】

  ○异样毛子局

  至元二十年立,置使、副各一员,俱是詹事院札。三十一年,改受徽政院札。大德十一年,改受勑用八品印。至治三年罢之,仍受院札。大使一员,副使一员。
  上都怯怜口毛子局 根脚系唐妃娘娘位下,至元六年,钦拨裕宗皇帝位下。至元二十四年设局,官四员。内受勑达鲁花赤一员,受徽政院札付三员,提领一员,大使二员。行使从七品印信。目今止设官三员,俱受院札。官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员,司吏二名,实在氁子匠二百三十一户。
  缙山毛子旋匠局 秩正七品,行使铜印一颗。大使一员,典史一员,司吏一人。【(永乐大典卷一万九千七百八十一局字韵第十五叶下。)】

  ○丰裕仓

  丰裕仓,至元十九年十月内,于海子岸东胭粉库置仓廒,仓赤,轮流管领收支。至元二十八年,为收受江淮财赋府粮斛,仓房窄狭疏漏,并文明门外丰裕仓内收贮。当年十一月内,中书礼部绛到从七品印信。大德十一年八月内,徽政院除充监支纳大使、副使各一员。至治二年例革。天历二年四月十六日奏准复立。本仓依前设官,本仓从七,设官三员,大使、副使从八。攒典二事产,廒房三十间,院地三十三亩七分五厘,门楼一座。【(永乐大典卷七千五百十四仓字韵第三十二叶上)】

  ●额办钱粮

  额办钱粮

  钱帛钞二万一千二十六锭三两六钱五分,丝四万三千八百六十八斤七两六钱,粮米二十七万三百七十四石三斗四升。差拨包银钞七千二百六十一锭,丝四万三千八百六十八斤七两六钱。课程钞一万二千九百一十二锭二十两一钱五分。盐课一百四十五锭二十四两三钱。酒课三千七百八十七锭一十一两二钱九分。醋课五十八锭一十五两四钱。食羊钱四百三十八锭。税课八千三百五十六锭二十九两八钱五分。额外木植河泊等一百二十六锭四十两六钱七分。契本钱五十一锭三十一两五钱。历日钱八百一锭一两。房地钱一百七十二锭四十两。税粮二十七万三百七十四石三斗四升。事故已免粮二十七万三百二十六石四斗。差拨钞七千二百六十一锭,丝四万三千八百六十八斤七两五钱。实合办钞一万三千七百六十五锭三两六钱五分,粮四十七石九斗四升。约支除留钞五千八百九十六锭一十九两,粮四十七石九斗四升。官吏俸钞四千五百四十锭三十两,粮四十七石九斗四升。海青鹰食钞一千三百五十五锭三十九两,合起解七千八百六十八锭三十四两六钱五分。大都税课提举司课程钞一万五百二十五锭五钱。大都宣课提举司课程十万七千七百十二锭五两四钱。大都酒课提举司课程九万六千三百八十锭。钱帛中统二万六千五百二十一锭十九两九钱。丝四万二千五百二十六斤。粮无。大都路盐课六千八百九十二锭十七两八钱一分八厘七圭九丝八忽二微。【(顺天府志引析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