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定建康志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景定建康志巻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
  钦定四库全书
  景定建康志巻十五   宋 周应合 撰
  志緫序
  倚相读九丘史迁作八书丘以州别故九书以类从故八班固志而十之丘与书之法备焉志者识也后皆因之元和有郡县志元丰有九域志天下郡县各有志此建康志所由作也建康为今留都视他郡尤重今考其地自有城邑以来千七百年间因革凡几为城为邑为州为府为郡为国为都其治不同也曰金陵曰江乗曰秣陵曰建邺曰丹阳曰江寕曰升曰建康其名不同也或置州刺史或置郡太守或置府尹或建帅阃或建大都督行台或建节镇或封侯王其制又不同也至于山川之形胜风物之表着兴君谊辟之代见忠臣烈士之世出盛衰得失之可示劝戒者岂一简所能尽哉于是彚而辑之为志凡十一曰疆域二曰山川三曰城阙四曰官守五曰儒学六曰文籍七曰武卫八曰田赋九曰风土十曰祠祀属辞比事其目各着于篇
  疆域志一
  金陵古州之域在周为吴春秋末属越楚灭越并有其地始名金陵秦兼诸侯置郡县属鄣郡改秣陵汉兴封韩信为楚其后更封诸王荆呉江都是也武帝初置刺史属丹阳郡后汉因之建安十六年孙权自京口徙治秣陵明年改为建业晋武平呉以为丹阳郡及扬州刺史治建兴初改为建康元帝渡江都焉以宰相领州改丹阳太守为尹宋孝武分浙江东为东扬州以州为王畿寻复旧歴齐梁陈咸都于此隋平陈废丹阳郡立蒋州于石头大业初复置丹阳郡唐武徳二年为州东南道行台尚书省七年复蒋州罢行台为州大都督府九年州徙治江都以其地属润州贞观七年复为州治所至徳二载析置江宁郡乾元元年改升州兼置浙西节度使上元二年州废为上元县大顺元年复置升州天祐二年伪呉大城升州建大都督府武义二年改为金陵府天祚三年封徐知诰齐王建西都改江宁府晋天福二年李升僭位国号唐皇朝开寳八年复为升州天禧二年陞江宁府建康军节度建炎三年车驾南渡诏改建康府绍兴七年驻跸明年置畱守古称金陵帝王之宅东南形胜之地大略可考自秦之南游隋之平陈将以厌其气而析其地也然孙权据呉防以鼎峙晋元渡江实为王畿宋齐梁陈因以有国其间从事河洛规取中原几致混一累朝衣冠礼乐号为中国正统呉唐割据经营规画用力勤矣识者谓开圣人创垂之业而成中兴恢复之功者实基于此稽之前代因革分合名号靡常葢自禹贡以迄于今为都者七为治所者十有一为国者六为州者五为府者三为郡者十有四而侨置者九为县者十有九废并者十侨寓者四今属于府者五类而辨之作疆域志
  地为都
  孙呉建都四世凡六十年东晋建都十一世凡一百三年南宋建都八世凡五十八年南齐建都七世凡二十三年萧梁建都四世凡五十五年南陈建都五世凡三十三年【呉志及南史】
  呉志张纮谓孙权曰秣陵楚威王所置名为金陵地势冈阜连石头昔秦始皇东游防稽经此县望气者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故掘断连冈因改名秣陵今处所具存地有其气天之所命宜为都邑权善其议未能从也后刘备东宿秣陵因观地形亦劝权都之权曰智者意同遂都焉又献帝春秋刘备至京谓孙权曰呉去此数百里即有警急赴救为难将军有意屯京乎权曰秣陵有小江百余里可以安大船吾方理水军当移据之备曰芜湖近濡湏亦佳权曰吾欲图徐州宜近下也诸葛亮亦曰钟阜龙盘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晋温峤议迁都豫章三呉之豪请都防稽二论纷然未有所适王导曰古之金陵旧为帝里孙仲谋刘徳皆言王者之宅由是不行葢呉以来将欲经营四方未尝不以此为根本云 六朝事迹云南朝建都之地不过建康京口豫章江陵武昌数处其疆弱利害前世论之详矣呉孙策以防稽为根本大帝嗣立稍迁京口其后又尝住公安又尝都武昌葢徃来其间因时制宜不得不尔及江南已定遂迁建邺保有荆扬而与魏蜀抗衡其宏规逺略晋宋而下不能易也故孙皓舍建邺而之武昌呉因以衰梁元帝舍建邺而守江陵梁遂以亡李嗣主舍建邺而迁洪府南唐遂不能以立王导断然折防稽豫章之论而以建邺为根本自晋而下三百年之基业导之力也【孙皓议迁都武昌陆凯上疏曰武昌土地危险非王都安国养民之处船泊则沈溧陵居则峻危 苏峻之乱温峤议迁豫章三呉之豪请都防稽二论纷纭未有所适王导曰古之金陵圣王所居孙仲谋刘徳皆言王者之宅古之帝王不以丰俭移都由是峤等之议不行 齐萧颍胄议迁夏口桞忱以巴峡未实不宜轻舍根本摇动人心帝不从俄而巴东之兵至峡口迁都之议遂息 梁元帝临荆峡二十年情所安恋不欲归建邺故府臣僚皆楚人并欲都江陵周洪正谏曰士大夫言圣王所都本无定处若黔首未见入建邺便谓犹列国诸王今日副百姓心不可不归建邺 南唐嗣主用唐镐计迁豫章而王都官舍军垒十不容其一二自公卿下至军士莫不思归】我宋中兴留都有录已见书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