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洛迦新志


塔前沙
  在多宝塔后。后,俗呼讹作前。本俱沙阜,浪涛冲洗,沙去石存。巉岩耸峙,有若刻镂,亦若幻设。(旧志,采访)

龙沙
  为普济寺之青龙,故名。飘沙累积,高丈余。其闲古木怪藤,幽花异草,森阴馥郁。与飞沙龙湾又异。(旧志)

隩(共六隩)
飞沙隩
  在八仙岩西。相传昔为浅海,明初贾舶,犹避风其中。后飞沙日积,渐成邱阜。今则高积如山,自东至西,亘三里,广半之,旷无草木,履之辄陷。风起时,沙又飞涌,逾时即能没踝。有僧耙去之,以便行人,为适茶山者之要道。今又成平地,不似三十年前之不爬便难行走矣。(旧志,采访)

梵隩
  在梵山中,俗呼捣饭隩。(旧志)

雨华隩
  在雨华深处。(旧志)

吉祥隩
  在梵隩西。(旧志)

后隩
  在茶山背,旷土多田。(旧志)

虓虎隩
  在天竺山下。潮吼如哮虎,故名。(旧志)

湾(共五湾)
龙湾
  在梵隩东。地无土,积沙成阜。(旧志)

司基湾
  在南山西,白华峰之峤也。(旧志)
  按:清康熙二十七年,设宝陀巡检司,雍正二年裁。湾名司基,其即宝陀巡检司之遗址欤?

幽静湾
  在金刚窟左,两岸怪石森列。巫山上瞰,境尤佳。(旧志)

青石湾
  在飞沙隩左。海岸皆沙,独此积青石累累,亘百余丈。形如鹅卵而大,远望如堵墙,风潮激荡,亦不散没。近山居民,经年常挑,亦不见少,此亦不可以凡情测者。(旧志,采访)

梅湾
明,屠隆,梅湾春晓诗:
  梅尉丹炉火不温,疏枝淡月岛烟昏,只愁海叟吹龙笛,颠落罗浮万树魂。

李桐诗:
  万树梅花开满湾,冥蒙春色驻枝闲。回思仙尉成丹日,开落随时待九还。

丹阳,丁鸿阳诗:
  扶桑旭日射朝霞,春入疏梅瘦影斜。一自星龛依雪窦,只今错认是昙花。

释明慧诗:
  梅花万树满前湾,仙尉于今丹灶闲。春色自来还自去,何曾一片落人间。

三摩地
  在普济寺西。嘉木萧森,甘泉清冽,为寺西最胜处。实则即指全山而言,梵语三摩地,亦云三昧,此翻正定、正受。谓境地清净,堪修正定,堪得正受。正受者,即修正定所亲得之正道也。故董其昌于道头路口,题曰入三摩地。谓从此道而入,无一不是三摩地也。若认作一境一区,则呆矣。(旧志,采访)

涧(共六涧)
东涧 西涧 中涧
  俗亦呼沟,俱在茶山中。山分三大支,界处俱有溪涧。阔至寻丈,狭亦数尺,架石桥略彴以通往来。清泉响流,古木繁荫,奇石纵横其际。经游至此,几忘身在海岛中矣。(旧志)

青玉涧
  在光熙锦屏诸峰之下。出法雨寺前,环抱若带。其下碧石莹灿,掩映清流。水石相触,漱珠喷玉。洛迦溪涧,此为冠矣。(旧志)

清,裘琏诗:
  一涧泠泠澈底清,镜人心影得嘉名。谁言观海难为水,雨后飞泉十丈赢。

澄灵涧
  在圆应峰下。绕舍利塔北流,故名。(旧志)

雪浪涧
  在雪浪山下。(旧志)

泉(共十泉)
龙泉
  源出锦屏峰麓,入法雨寺东祖堂下,从巨石罅中迸出,而蓄之池。清冽异常,虽旱不竭。镌有龙泉遗石四字,近因扩祖堂基,遂湮没之。(旧志,采访)

菩萨泉
  在普济寺左,香积厨外。方广丈许,澄泓窅深。色如拖蓝,味甘冽,寺众千余人,日汲不竭。(旧志)

菩提泉
  在普济寺右山麓,禅堂西。方数丈,色白如玉,掬饮清芬,旱干不竭。(旧志)

真歇泉
  宋僧真歇,驻锡是山,凿石出泉,起遣后不可考。清法雨寺住持性统,见白华主人,启石得泉,史浩篆碑犹在,作偈纪之。(许志)

释通树诗:
  始倡宗风地,人名泉亦名。洪涛千万顷,何似一泓清。

三昧泉
  在永寿桥南,旧甃方池蓄之。周广丈余,今渐淤,仅席一潭。以傍路故,水亦不甚洁清矣。(旧志,采访)

活眼泉
  在息耒院内。清普济寺住持通旭,治退居之室,得泉,饮之而甘,故名。(旧志)

八功德泉
  在妙庄严路西。遇旱祈雨,请三昧于是泉,不往别所。今在三圣堂内。八功德者,乃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之水。一澄清,异此方浑浊。二清冷,异寒热。三甘美,异咸淡劣味。四轻软,异沉重。五润泽,异□腐褪色。六安和,异急暴。七除饥渴,异生冷。八长养诸根,异损坏诸根,及沴戾增病没溺等。明万历间,僧大方结茅于此。嗣后张随、党礼,督造前寺藏殿,闲游于此,饮水而甘。并闻虽经旱潦,水不增减。寺中祈雨,取水于此。遂捐资修三圣堂,而名其泉曰八功德。盖拟以极乐世界七宝池中之水也。(旧志,采访)

涤心泉
  在道头濒海。潮涨若欲没然,水清味甘,揖之不竭。(旧志)

灵一泉
  在故育恩院西。磐石上,有水穴盈尺,清泚可掬。(陆宝游普陀记)

功德泉
  在莲花洋畔,关圣殿左。清,信商、李才官,建以济众。(秦志)
  按:普陀孤峙大海,为斥卤咸坟之区。而山中涧泉,独味淡而洁。瀹茗烹茶,不逊江心峡口。山僧多用巨竹为筒,引行数里,入香积厨以供用。省取汲之劳,无旱涸之虞。旧志谓非惟造化之奇,抑亦圣灵之泽,洵然。

潭(共二潭)
龙潭
  在潮音洞口。旧传娑竭罗龙王居此,兴云吐雾,常著灵异。(旧志)

龟潭
  在茶山中,近飞沙隩。深碧汪泓,旱不竭,潦不泛,相传龙种居此。(旧志)

明,屠隆,龟潭寒碧诗:
  清江使者梦冥冥,五兆空嗟朽甲灵。岂是来游莲叶上,水天雾冷月痕清。

井(共四井)
葛洪井
  在烟霞馆侧。甃池方广丈许,相传葛仙翁炼丹之井。绕溜涓涓,日夜不息。色湛碧,而味甘鲜,嗽之清人肺腑。(旧志)

清,万言诗:
  丹灶无存汞已灰,一泓泉水碧山隈。须知当日乘槎意,不为求仙海上来。

邑人,包九围诗:
  泛海投簪一叶轻,求仙恐似强安名。空传一勺岩闲水,照见当年心地清。

仙人井
  在几宝岭下。从岭麓下坪,低丈许,自坪东折,低又丈余,有石窟,中有孔如斗,即井也。其水虽大旱大潦,了无增减。色味甘洁,洵为第一。窟中寒气侵人,虽酷暑不可久居。称为仙人井者,子真、稚川,不可得而辨之矣。(旧志)

清,裘琏诗:
  寿春仙尉早忘家,避地终浮海外槎。一斛澄波赢万顷,至今犹宿汉烟霞。

徐载阳诗:
  新室衣冠视若泥,飘然浮海凿山池。丹成跨鹤归何处,想见清泉对月时。
  清,光绪二十九年,癸卯春,僧戒如,砌井功德碑记:
  圆通大士,永劫常住此山。超尘仙人,不时安居斯地。虽像教未至,凡俗莫睹乎慈容。而应身所居,仙真恒瞻夫佛日。故秦之安期生,汉之梅子真,晋之葛稚川等,悉皆寄寓兹山,修真养道。所饮甘泉,名仙人井。及至梁贞明闲,始建道场。则大士宏慈,由天章而广被。仙人古迹,随佛法以流传。其井前邻大海,上覆土窟。入地丈余,从下涌出。极旱不减,大涝不增。酷暑则凉,严寒则燠。质沉重而清澄,味甘美而润泽。信士饮之,多愈沉痾。故闽粤吴楚之朝礼此山者,必瓶贮携归,以为法药。若非大悲法水,从菩萨大慈悲心中流出,俾饮者近愈疾病,远证菩提,其能灵验远著之若是耶!四明杏村干居士,来山进香,饮水而甘,询其名义,称叹不已。遂恺然施资,命衲经理,用石砌井,兼铺井道。上建一龛,中供大士,左奉龙王,右安仙人。欲后之取此水者,行清净道,彻法源底。见观音于当处,培佛种于将来。醍醐入口,疾病离身。心地清凉,永无热恼之逼迫。前程远大,常登仁寿之康庄。故为略叙颠末,勒诸贞[王+民]。

梅福井
  在梅岑山椒。相传井水洗眼,能令眼明。(陈庆愧借树山房诗钞)

金沙井
  旧呼龙井,在普济寺方丈后。(旧志,采访)

池(共七池)
海印池
  在普济寺前。奉川戴澳题,亦名莲花池,亦名放生池。以种莲放生故,有此二名也。海印者,盖取大士所证之理,如海印发光。所应之事,如月印江海之义,以名之也。广十余亩,东西各建筑桥堤,画分为三。旧称清波如镜,林木倒影,窥之如画。今则东西两池,淤芜日甚,有赖浚治矣。(旧志,采访)

清,奉化,邬景曙,莲池夜月诗:
  水满波澄月色明,幽香遥拂晚风清。忽惊身在莲花上,更待何年说往生。

释德介诗:
  梅岑沼内荷成树,红白相兼密无数。当时遣戍及兹山,根蒂无存栖白鹭。十年得复返山庐,亭亭发育仍如故。是知劫运转沧桑,有根争似无根固。苍穹宏被岂寻常,珍重花神惟养素。故人邀我入香风,几欲随流乘杯渡。松涛谡谡空谷中,默自踌躇终懒步。寄语海南学道人,好向池边觅归路。

释能仑诗:
  一鉴池开十亩莲,亭亭翠盖拥群仙。赏心最是源泉滴,清耳无如天籁宣。好句吟成花亦笑,禅机悟到月初圆。归来两袖沾香露,犹是依依不肯眠。
  按:康熙县志云:池产白莲。旧志亦云:东西两池产莲,盛时并头五色竞开,寺僧据以占休祥。今荒芜失治,唯中池尚可仿佛昔年。而东西二池,则全成草莱矣。

光明池
  即慧泉,在潮音洞。明正德闲,太后遣使祷取以疗目疾,因名。今一泓依然,水又清碧,紫竹林之汲饮赖此。(旧志,采访)

翦鉴池
  在白华庵内。僧朗澈所凿,方广数尺,泉清味甘,荇藻幽彻。明,华亭,陈征士继儒题名。(旧志)

明,陈继儒赞:
  俗侣去,闲云留。水洗耳,石点头。朗和尚,百无求。

张瑞图赞:
  泓然而止,廓然而虚。不取于相,如井覤驴。中有金鳞,破网而出。云行雨施,非池中物。

莲池
  在法雨寺前。清光绪十八年,住持化闻浚。中界海会桥,桥东池周围四十三丈四尺,桥西池周围四十三丈六尺。(采访)

月印池
  在悦岭庵山门外。(采访)

洗心池
  在磐陀庵山门外围墙内。广约数亩,形如半规。四围甃以石,中蓄杂鱼。倚栏俯瞰,水碧鱼牣,颇饶胜致。住僧善章浚。(采访)

育龙池
  在法华洞,岩石下。岩上镌是额,岩下石洼若潭,周广不寻丈,澄波泓然,旱暵不竭。杂木倚岩,偃覆阴森。睨其旁者,虽盛夏,不觉暑气之侵人。

境(共四境)
清净境
  即指全山而言,非另有特别之一区。详观宋文宪公清净境亭铭序,自宝陀寺,叙至潮音洞;由潮音洞,至磐陀石;又西折为狮子峰、象岩、佛手峰、三摩地,历叙其岩峰洞石等种种形状,盖指所游之全境而言。故刘君谓宝陀主僧行丕曰:此清净境也,盍为亭?于是丕师乃建亭于寺之南岭上。从衡各三十尺,左倚山,右入潮音洞,可以想见其亭之在潮音洞上也。此明洪武三年事。时后山尚无道场,故不说及。历来多认做另有一特别之境,致遍游全山者,尚憾清净境之未得一观也。(清净境亭铭,具卷七营建清净境亭条。旧志采访。)

藤萝境
  在磐陀石东。幽径萦回,奇岩壁立。上多古藤翠萝,郁葱蔓绕。海天荡漾中,另一境界也。(旧志)

空有境
  即无畏石。(旧志)

西方境
  即西方岩。(旧志)

附录(共十处)
洛迦山
  海中悬岛,在普陀洛迦山东南。凡朝山礼佛者,必兼谒是山。有庵四:曰妙湛,曰圆通,曰观觉,曰自在,香火亦称盛。其下为洛迦门,舟楫之往闽广外洋者,必经此。(旧志,采访)

明,屠隆,洛迦灯火诗:
  荧荧一点照迷津,光夺须弥日月轮。万劫灵明应不灭,五灯传后与何人。
  按:是山,为普陀洛迦之别一山,旧志所谓小洛迦者,是也。地虽悬海,然圣迹所在,为朝山者所争趋,故应列及之。

朱家尖山
  在普陀西南海中,即月隩也。山最耸拔,故名尖。登峰以望,开廓心胸。普陀僧产多在此。以康熙二十三年,展复后,僧各开垦,后蒙免粮。全山俱系僧产,民国元年,俱皆升科。(旧志,采访)

顺母涂山
  在南海中。山中亦多僧自开垦之僧产。(旧志法产,康熙宽免钱粮碑记)

桃花山
  在西南海中。以安期生洒墨成桃花,故名。县志谓山多产茶,田颇肥美,半为普陀僧开垦。(旧志)

葫芦山
  在龙头山(即龙伏山)对面。中隔海港,乾隆时,法雨寺住持法泽,报县,将旷地开垦,以供长生庵斋用。(许志)

金盂山
  在莲花洋中,亦称金钵盂山。明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徙岛民于内地,普陀僧与焉。舟至沈家门,海上忽现一金钵盂,即此地也。(旧志)

石牛山
  在莲花洋。南宋中官王贵等,诣山礼佛,未虔。及归,满海铁莲花阻舟。贵望山叩祷,随有白牛浮来,食尽其花,舟始行。牛返水际,化一白石,形仍似牛,故名。亦名石牛港。(旧志)

莲花洋
  在山之西南。宋元丰中,倭人入贡,见大士灵异,欲载往其国。至洋,满海生铁莲花,舟不能行。倭惧而还,洋之得名以此。(旧志)

明,屠隆,莲洋午渡诗:
  波上芙蕖尽著花,香船荡桨渡轻沙。珠林只在琉璃界,半壁红光见海霞。

陈朝辅诗:
  慧日澄圆觉海中,白莲香满献花风。何人不道天香杳,已自楼船面面通。

清,王昌科诗:
  漫道观音色相空,铁莲花放满江红。从知佛力洪无量,海国于今瞻拜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