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晋江县志道光本
晋江县志道光本
以下乃城中及左右砂前案水口之山。
虎头山 在城东北,一名松湾,旧有古松四株,东晋时物也。按“松湾”字镌石在崇福寺口,去此山尚远。虽此山亦有四古松,不必名松湾也。
云山 在郡治北,居虎头稍南。宋时州治在此,即韩魏公生时榕树开花处。《闽书》:开花如红木棉。明崇祯时榕树尚存。《泉南杂志》:“树在治西,干如间屋,高参天,荫二十余丈。魏公诞日,未吐烟霭。今为提督署。前有生韩古庙。”
鹦鹉山 在郡治东,俗名鹦哥山。宋大观时泉佛教盛行,是山之顶,日有云气覆之。《闽书》:山有巨石,卓立如鹦鹉,故名。〔宋王十朋诗〕泉南杰出一高峯,碣石浑如鹦鹉容。毛羽不生随地老,彩文难画等天终。承天寺在其下。详见寺观。
升文山 在郡治西南。《海录碎事》:汉末,王朗为会稽太守,破虏将军孙策逐之,浮海至东冶。策又追击之闽越,朗欲走交州,为兵所逼,诣军降,保于泉山。时登城南升山游览,后人名其山曰朗山。《闽书》:今郡志不收,为建宁志窃去。不知建宁在闽越上游,朗本会稽太守,为策所败,浮海入交、广,不应反走上游也。山多奇石,有类幞头者、砚台者,皆宋状元曾从龙家故物。明陈章应居之。章应,洪武初以科第特起泉中,裔孙按察瑛豎坊曰龙头里。今山亦名龙头山,上有铁炉庙龙山寺。详见寺观。
莪山 在升文山南。《闽书》:山有莪泉。今废为民居。以上城中之山。
凤山 北接大旗,由北山迤逦而来,势如飞凤,故名。旧志以为即黄积山,误。宋名飞落山,中有东岳行宫。详见《祠庙》。明洪武间,同知董仪葬于此。上有环翠亭,永乐间建,今废。下有皇绩七里亭,又下二百余步有龙窟泉。《闽书》:宋绍兴末,尚书张汝锡捐赀开山,几落成而殁。女嫁为颍川韩元吉妻,闻父殁,悲恸不禁。元吉乃持案金来讫功,而汝锡子渤仕银青光禄大夫,复买田为供灯费。〔宋朱子诗〕门前寒水青铜阙,林外晴峯紫帽孤。记得南垞通柳浪,依稀全是辋川图。
万安山 在三十八都洛阳江南岸,距郡城东北二十里。《闽书》:唐观察使柳冕置万安监,牧马于此,故名。万安桥在其下,桥未兴时,曰万安渡。又宋淳祐志云:万安渡因山得名。按此说自妥。旧志又云:考是江南北无万安山,柳冕置监乃在烈屿浯洲。《耆旧传》:是江险多覆舟,被以美名,盖取安济之义。二说不同,姑两存之,则非矣。盖是山阴在桥南,何得言无考者?未详也。
瞻迹岭 俗呼般若岭,又称袍卸岭。在清源山后三十八都,距郡城东北十五里。一名覆鼎峯。明《一统志》:“一名斟酌,五代留从効尝于此斟酌军事云。”
黄积山 以黄石堆积而名。一名皇绩山,以王审邽葬此而名。按徐寅作审邽墓碑,有“皇者天皇,续者勋绩”之语,因取以名山,似夸。其向东一面,即梁相山,宋梁克家墓在焉。按梁相山东南里余有覆船山。《闽书》于覆船山称在梁相山东南十里许,则“十”字误也。府、县志不知其错,遂牵于惠安之覆船山,则非矣。而所注亦欠分明。
瑞峯岭 不甚高,而为左砂诸山分支之处。
黎山 在三十七都距郡城东南十五里。《方舆胜览》:黎山为郡胜概。
灵山 乡名圣墓。在三十七都,下瞰东湖,明尤烈隐处。〔都御史汪道昆行部造谒赠诗〕尔从彭泽上书还,独向只园借榻安。留客聊供法喜食,逢人不著惠文冠。《名胜志》:山门之左,盘石可觞,坐百人,中一巨石兀然动摇,明知府周道光名曰“碧玉毬”,石刻三大字。〔周道光记〕泉州郡城之东为仁风门,门之外半里许,稍折而东南,遵湖冈行望之,垒状郁肰,祥光瑞霭,隐隐呈露其中,若有真藏焉者。问之土人,曰:此灵山圣墓也。考之郡乘不载,见于山叙者曰:北山,府城之主山也。其东支为石壁、石头圣姑、红虾诸山,疑圣姑之名即此。盖自异域之教流入中土,有回回教者,其始祖不知何代姓氏,乐此邱而藏焉。余心异之,别驾关朱明公先期集同志者五六人偕余往焉。入门,迳路甚湫隘;登其堂,境界觉别,陟其巅,中有鬣封者三,即圣墓也。墓之前右有小阁,为礼拜所。左有疎轩可憩,面西而南,户可以远眺,望霓源、宝盖,隐约横亘。蚶江、法石,周遭环抱,不暇悉数,而东南之胜概,一览在目。门之东有比邱尼庐,后为浮屠藏蜕之地。门之左有石一区,旷而夷,上可坐百人,中有卷石,其形似丸,而下不属,势重万钧。然以一夫撼之,则兀兀然动摇,亦奇观也。或曰此山之形类狮,而是石则类球。再考之郡志,府城之南十里有狮山,则此特以意象言之,而非其名之正也。余以此石类毬,而其色苍然,沈碧似玉,因名之为碧玉球。吾闻大道无名,元始无形,太极一丸也。两仪肇判,天地卵丸也。二曜成魄,日月跳丸也。须弥为芥子,泰华为稊米,动静互根,名实奚辨?矧山之名曰鼓、曰帆、曰旗、曰炉、曰笔、曰帽,似兹者不可殚述,皆得象斯得名者也,又何独于球焉疑之!佥曰:大哉言欤!名称之矣。〔朱梧诗〕湖边球石碧琅玕,太守题名拥紫坛。涌月寒开云母殿,流星秋泻赤瑛盘。动时锦水将轮学,圆处巴山作镜看。几度鹤笙天外过,仙姝闲驻弄珊珊。
云谷山 亦名太平山,在灵山左,有塔院,名云谷室。宋季建,明正统间重建。山上有“云谷”二字,僧应勒镌。景泰三年,知府胡志和祷雨于此。今废。《闽书》:明蔡文庄清尝读书其上,其作《独善山房记》中云:予尝一栖云谷,亡何而归,时时以望东山之隈。旧日竹松杳霭,犹依依有迎人意。〔蔡清诗〕山矗矗,水簇簇,白云一片卧空谷。卧空谷兮浑无声,乘风起兮应为霖。〔黄克晦诗〕寺外欲归日已醺,躭幽翻不惜离群。西风双树别孤月,中夜千山共一云。鹿女自行花下见,谷神相语定时闻。明朝总向人间住,寂寞空门暂解纷。
石头山 在万岁山之左前,与赤城山相连。今人误以此为法石山。《闽书》:山尽处有三山杰出。山阴叠石数笋,危如欲坠,目为天石。上有真武殿,宋时望祭海神之所。
宝觉山 在法石东,距郡城东南十里许。上有海印室。旧有“天风海涛楼”,为宋朱子书,今废。旁有朱子祠。通志载:楼为蒲寿庚建,以望海舶。非是。
石鸡山 其上最高处,一石如鸡。
赤城山 在三十六都,距郡城东南十里许,土色纯赤。《闽书》:相传晨昏间有赤马出食人禾,追之则入山中,故又名赤马山。
桃花山 在三十七都,距郡城东南二十里。山土色似桃花,故名。明蔡文庄公祖葬于此。文庄将卒,遗命附葬其下。
万岁山 “岁”,府志作“遂”,误。一名法石山。在三十六都,距郡城东南十里许。下有法石寺。五代陈洪进尝筑坛于此,以效嵩呼,后人因名其地为“万岁坡”,石碑尚存。详见《寺观》。后洪进妻及女葬焉。是山产荔极佳,宋蔡襄《荔枝谱》有“法石白”。上有石刻“极目”二大字,又有诗。曰:青霞道士老无齿。松下煎茶手自分。话到夜阑山月落,又归白鹿入深云。盖其处旧有白鹿洞云。又诗曰:源山多意气,松柏高姿凌。曳杖渺云涛,天风吹冷冷。二诗字迹遒古,皆失名氏。《闽书》:宋有碧桃道人隐此,既殁,南外宗正赵必晔作诗怀之。《见清源文献》。中有句曰,“精蓝有西意,遗构空山隅。层巅极目字,绪画清可模”。全诗见方外。
圣姑山 在三十六都。《闽书》:地产大菇,里人异之,即地建祠,讹为圣姑。〔周道光碧玉球记》:疑灵山为圣姑,非是。按产菇何以建祠?殊属无谓。今人称其地为鹧鸪也。
回龙山 去石头十里。山势自北山分支,尽于海,有回顾州治之状。
乌屿 在三十八都,距郡城东二十里许。四面皆水屿,上多居民,中有凤屿盘光桥。详见桥渡。以上左砂之山。
葵山、吴明山、潘山 三山皆南安山,为郡城之右腋。以上右砂之山。
一片山 即五峰山。大乌石山 二山亦南安山,为郡城前案之发源。
紫帽山 在三十三都,距郡城西南五里。常有紫云覆顶,故名。此山自南安一片山、大乌石而来。《海录碎事》:泉案山也,与清源南北相峙。俗呼对山。按此是斜对,不是正对。清源之奇以石,紫帽之秀以峯。万历府志:自南安大乌石山婉蜒而来,巃嵸雄耸为十二峯。〔国朝张云翼记〕紫帽与清源对峙,其秀以峯胜。巃嵸雄耸,尤可观海。庚午之秋,择晴日以往。昧爽,出刺桐城,星疎月澹,江村在烟水中。遥看十二峯,犹螺黛浅画如初妆。然前行者燃炬陂塘间,与晓霞之光上下相接,独以冈阜四合,不即见日,心知阳乌已为羲和鞭出矣。至麓,减从散马于平林丰草之旁,拥肩舆自岭背凌仄磴而上,殊峻险。忽转一径,则诸峯朗豁,暄景满空。小憩梵殿,谓即金粟洞,洞不可见。所传宋宁宗书,亦磨灭莫辨。咏白玉蟾诗,颇忆郑文叔仙术既灵,何不使此方之粟常化精金,乃止以犒寓书羽流耶?傍岩而左,峯且屹屼,舆不可肩,偕游之客,惟李子标赤同陟其巅。是名凌霄,竦然独尊。俯见留麓之从,马寸、人豆,纷纷如蚁,居然两界。仰看苍穹,浑不难捧日月而拂星斗,因谓标赤曰:天听匪远,帝座所在,无不可通,惜君家青莲独未至此一问耳。峯尖旧有塔,亦缘峯名。有龙起其中,塔遂秃。余又曰:神物为霖,长遍天下,宜不恋此岩穴也。降而右,即紫帽峯,峯殊平,因敞幔亭与诸客踞坐。此时云物俱空,惟是日紫峯亦脱帽露顶,若示人以坦易。西北则大乌等山,蜿蜒而来,趋走惟谨,至此皆拱伏东南,则鳀壑鰌穴,明灭于沄洋之间。乾坤一气,万象空濛,又恨不乘长风即破巨浪其中。然天下有道,久晏海波,余无事为宗元干而守土此邦,惟游咏太平山水文章,喜诸客皆如枚叔。客亦曰:观止矣!于是举觞属饮,各赋近体诗数章而去。〔明傅錀诗〕三春欲尽百花飞,郡郭溪桥度晓晖。地绝路难人迹少,山深坐久鸟声稀。〔李源诗〕秀林深处八仙者,闲散春游出郊野。一个山僧两小童,提壶挈榼负衣从。游游直到古元隈,道人熟菜劝山杯。借问金粟路何向?道人遥指山崔嵬。不管崔嵬也要登,杖藜踏上几千层。山头绝顶舒望眼,万壑千邱一块青。行行向去是金粟,关门重闭山寂寞。小童攀过古墙端,直入洞中开锁钥。开洞无人只七仙,诙谐酌酒仙炉前。酒余行出洞门外,海风骤至生云烟。顷刻云烟四山起,晖晖沦沦太虚氟。振衣飞羽上凌霄,头上无天足无地。步云蔼蔼下山来,日出云中山径开。停行转看出花笑,樵歌牧唱自徘徊。尘埃世虑都消逐,赢得当年曾点乐。悠然归去秀林中,鹧鸪已奏暮山曲。〔周廷鑨诗〕元气浩无垠,流峙盈其幅。不拓万古胸,曷畅千里目?兹峯冠层霄,群岑失所族。壁立俯四虚,高深贡遐瞩。天海若交生,苍波吹平陆。烈风摇白日,百灵互奔属。云物避高秋,石林如始沭。窅然万虑空,但觉心魂肃。疲策谢丹邱,息机媿樵牧。彳亍逢山精,洞口拾金粟。天地尚风尘,猿鸟逝安宿。江村动如烟,使我乱心曲。旁有灵应岩,下为普照寺。详见《寺观》。上分二峯,在峯之阴。金粟洞,唐元德真人郑文叔居此。相传客过洛阳,遇羽衣寄书文叔,既归,授书遗粟半升,还家视之,金粟也。有石刻,宋宁宗书“金粟之洞”四字。后有去华亦居此,明何观仕归隐焉。〔五代徐寅诗〕一溪拖碧遶崔嵬,瓶钵偏宜向此隈。农罢树阴黄犊卧,斋时山下白衣来。松多往日门人种,路是前朝释子开。三卷贝多金粟语,可能心炼得成灰。〔宋白玉蟾诗〕白云乱山深复深,洞口枯树鸣幽禽。玉雪影梅春寂寞,琅风韵竹夜萧森。海流城外青萝带,岩耸天边碧玉簪。忆着仙人郑文叔,泪随夕照落平林。〔元龚丙诗〕紫帽崚嶒天与齐,诸山似揖向人低。千年世界藏金粟,半夜星辰绕玉梯。石鼓声沉苍藓合,丹炉火冷自云栖。雒中羽士无消息,十二峯前日又西。〔明朱安期诗〕深锁洞门去不逢,长空何处驾茅龙。斋前曲径青莎合,亭外穹碑碧藓封。仙殿无灯萤火代,客堂将爨鹊巢供。莫言道侣终稀少,老鹤声中一线通。〔黄河清诗〕披云迢递觅仙宫,老鹤声中一线通。文叔何心开罔象,去华有意续天工。辉煌碑刻千年字,幻化金成一粒功。就里寻真真末得,海天云树雨蒙蒙。〔何乔远诗〕鸿蒙不遥,天路非赊,俯睇飞云,仰飧明霞。链颜方疎,采芝人遐,何由吐纳?餐日月华。〔张瑞图同曾二云游诗〕浓着春山澹着官,笋兜轻度最高峦。三农似唤随车雨,豫洗山光一道看。〔又〕绝顶笙歌蹋白云,洞中鸡犬几曾闻。道人骑得千年鹤,舞向儿童礼使君。〔又〕衣参云霭树悬星,火树遥连塔月明。莫是山民灯代笔?千秋写出宰官清。〔国朝诸葛璐诗〕紫峯虚洞云影昏,石塔凌霄更出云。御书金粟字仍存,千载仙踪不复闻。天高地迥云根老,花落洞前潭不扫。夜深天宇绝纤埃,清风皓月披襟好。一枕洞中仙梦赊,洞天清晓鸦声早。文叔住山几多时?户外无人余芳草。神仙亦自有良朋,传说书来洛阳道。〔黄元骥诗〕凌霄直上倚天梯,俯瞰尘寰万象低。峯顶云开松柏翠,林间日暖鹧鸪啼。千村烟火连城郭,两岛桑麻靖鼓鼙。金粟仙迹何处觅?空余古洞草萋萋。〔黄朝阳诗〕索异为名山,山深云阗寂。石径险难寻,往往扪绝壁。入洞窥道心,不觉中心惕。仙人不可见,犹有古诗迹。日晚归来时,还思再登历。右峯绝顶,有凌霄塔,明知县钱楩造。西有石鼓、丹炉、试剑、棋局、仙迹、仙掌诸峯。北有天湖岩,南有古元室。明正统九年道人吴云静建。〔明陈琛诗〕抱素真人曾此留,排云扫榻助岩幽。也知有雪偏能暖,尤讶无风亦作秋。石涧潺潺惊水逝,尘缨滚滚叹人游。半年待我西铭子,红绿抽春定满邱。〔黄河清诗〕乐山随处为山留,白鸟青篁个个幽。醉里菊花应笑我,病余诗鬓却逢秋。百年难了江山债,终夜多为梦寐游。暂服刀圭飞来得,浮云犹隔小蓬邱。〔苏濬诗〕山中闲日月,顿觉世情疎。苔径连云白,松风入夜虚。飘摇中散卧,寂寞子云居。一径通幽处,天花任卷舒。〔黄克晦诗〕同是梦中世,虚庭自觉幽。谁拚终日坐?每苦一身留。过午山移影,微凉树欲秋。何当还望气,长跪向青牛。〔何乔远诗〕共作山中人,相看物外身。萧森经暮色,寥廓仰秋旻。历历星河夜,苍苍柏树春。狂歌非自恣,醉里见天真。〔又〕野色乱轻晖,幽山满蕨薇。偶游须尽兴,累日未应归。迷路防苍耳,投岩指翠微。秋泉余伏热,步履尚沾衣。又有盘古洞诸胜。古元室、盘古洞,地皆属南安。又上有小丹邱,云静建为修炼处,后陈琛及弟让读书其中。《紫峯年谱》:小丹邱在金粟洞下,古元室顶,小屋三间,先生顾而乐焉,因与弟让借为读书之所。又半山有亭。〔明庄一俊诗〕半山亭上鸟未啼,半山亭下花满蹊。春风刘郎不相间,六月看花醉似泥。芳草举杯常近鹤,小桥过客已鸣鸡。逢人若说亭中事,依旧烂柯送日西。山中有泉,味极甘冽。《方舆胜览》:山椒泉眼,相传有龙蟠其中,名曰龙池。宋淳祐志:甘泉在紫帽山龙潭之侧。意即此泉也。又有潮汐井。详见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