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晋江县志道光本
晋江县志道光本
张维枢维机宅 在胜果铺内,有水心亭小筑。乾隆年间,中营参将李兆围入衙署内。
员外郎杨铉锡宅 在集贤铺中,有瀛洲池馆。〔周廷陇集碧湖池馆诗〕为惜春光好,群贤靡后期。垂杨穿曲径,宿雨涨平池。投辖留金凤,蹲盘诧石狮。客多频借榻,觞促罢拈棋。风月归新主,莺花失旧悲。虾鬚清露卷,蟾影绿波移。寺迥闻钟早,宵空秉烛迟。檀槽方调曲,铜鉢复敲诗。枕漱真成癖,膏盲不问医。胜游良可纪,讵数永和时。
威茂道蔡忠愍肱明宅 在城南奎霞巷。
大学士蒋德璟宅 在通政巷。其在福全所者,见城外。
大学士黄景昉宅 在宽仁铺。灵慈宫沟有欧安馆。〔景昉自为诗〕径铺石子平,白黑参差配。辟坎树怒生,微栏表其内。我自踯躅行,时与众香汇。落英鸟雀宅,垂果跻螬喙。稍翦蔓柯横,当轩别面背。端然见附枝,形解余蝉退。二仲那不来,迟久枝藜废。石凳长夷蹲,袖点胭脂碎。〔又〕董生三载勤,名著经学博。我敢希前儒,天放营邱壑。小园涉趣成,懒慢余生托。晨夕徙倚闻,知觉雄心阁。井溜遥洞穿,花梭细眼缚。递滋雨露鲜,代谢春秋萼。岁久物情通,金刀信手作。更愁系恋非,一啸寥天廓。〔又〕池始未安桥,东西两序比。及乎栏楯齐,甬道当中起。人在鉴光行,益增眺望美。周遭草树蕃,华意濯清泚。鱼戏圆纹开,蔡游穹背徙。逐獭罢纶竿,相喻杀心止。身世疲梁津,可有恬澜理。静闻拍槛声,知他愠和喜。〔又〕列屋城闉隘,何殊蹙网麕。登台凭指顾,家直小南门。海天饶异色,蛟蛤吐灵文。青黄相间出,楼阁郁重轮。昨者石头市,新覆水犀军。害气犹营结,坏山压乱云。矧乃西北望,戈影盛嚣氛。太息循阶下,吾其鹿豕群。〔又〕榭台恣游遨,要得栖身处。譬彼何曾筵,万钱寡下箸。我轩数尺强,舒卷理攸寓。凉旭辟扉迎,赫飚垂幕护。凭九旦夕经,四序阳秋贝。惟佛与同龛,为亲特供素。吟成适会心,鱼鸟亦欢趣。客侈邵尧窝,窝形如此作。
郎中周廷鑨宅 在胜得铺。有颐园、朴国小筑。
推官蔡道宪宅 在执节宫前。今废。其在塔江者,见城外。
尚书林学曾、副使林维造宅及祠堂 在北门郭大庭北山宫左畔。门上青石匾镌祠堂二字。今祠已废。
以上共三十宅。
国朝宅
靖海侯施琅宅 在妙华铺。
孝子林鼎汉宅 在胜得铺。今为祠。
大学士庄有恭故宅 在清源铺佐才里。旧志作萼辉铺。误。有恭父,原晋江人。
以上共三宅。
城外宅
唐宅
四门助教欧阳詹宅 在城南潘湖。《闽书》云:环湖四十余家,絃诵相闻,宾兴不乏,擢第几三十人。后废,为资福院。
宋宅
处士彭映宅 在玉虹村。《闽书》云:映与梁克家同舍。绍兴中,尝上万言书,不报。家有万桂楼。
王府教授黄冠宅 在龟峰下。
进士李起宅 在朋山南。中有并玉堂,以前对朋山,故名。〔郡守王十朋为赋诗十韻〕仙李门阑秀气钟,二山朋盍玉为容。晋人潇洒坐连璧,杜老风流吟两峰。昆府烟霞浮几席,蓝田邱壑蕴心胸。俯容列岫葭相倚,遥许他山石可攻。光彻郡城翔白鹭,影摇江水照黄龙。价高难把连城易,官冷聊将一瑴供。疑是玑衡临处落,端如日月合时逢。主宾对榻成三友,伯仲摩云拱九重。雁荡浪夸鸾有侣,廋楼徒诧剑相从。彩衣戏罢看山色,不是慈颜喜气浓。
处士林知宅 在马坪。
元宅
员外郎马速忽寓宅 在沙堤。
总管王翰寓宅 在沙堤。
总管柯栋宅 号逸老堂,在南塘。
以上合唐宋元共八宅。
明宅
进士夏秦寓宅 在青阳山下。详见流寓。
都宪朱鉴宅 在三十三都店头乡。中有荔园书室。简斋年谱,山环水绕,为子孙耕读之所。洵佳趣也。其一在城西隅忠孝坊,见城中。
佥事陈琛宅 在涵江。〔琛斋居遣兴诗〕平旦窗前一炷香,心闲无事自清凉。虎皮坐稳对周易,庭草青青引意长。〔又〕涵江一水绿于苔,紫帽峨峨映小斋。樵客也怜山水好,时时泛艇上高崖。
御史陈让宅 在涵江。
给事中史于光宅 在笋江。
佥事庄用宾偕弟用晦宅 在青阳。匾曰:一门忠孝。
同知蔡元伟宅 在三十三都樟崎蔡庄。
参政庄一俊宅 在青阳山下。中有明心草堂、过庭轩、开径轩、水亭。〔一俊自为诗〕雀饮砚池水,蝶翻菜圃花。虽非高士宅,终是野人家。
征广东殉难升袭指挥佥事赐祠王世实宅 在永宁北门内。名清风楼。
尚书王用汲宅 在龟山下。
尚书黄凤翔东郊山庐 在田头亭之南。〔凤翔自为记〕余以万历乙未,卜永宅于东郊。买山田亭,距郡城十里。时方有南秩之召,控辞未允,一意称病逃寂,往来邱陇间。营其兆域,植之桧柏,每传餐设榻,假农家为蘧庐,湫隘喧嚣,靡获宁宇,然且朝夕安焉。是冬,奉主恩予告,而畚锸亦适竣事。越两载,乃置园于山之南,纵广五亩,居然田舍翁宅眷也。即其中构为小斋,楹不逾九,榱桷堂阶,不汰不陋。杂蒔竹木花果,编篱落环之,而斥其余为坟。丁农桑,业兹地,高燥爽塏。前临逵道,然荆扉茅径,委■〈施,虫代方〉曲折而入。车声马迹,闃不相闻。且与农家鸡犬亦自复绝。余宴坐,帖帖心喜。又越两载,乃置池半亩、田二亩于小斋之下,鱼弗能盈尺,稼弗能充厢。窃自谓濠梁壮观、洛阳负郭不过是也。大都群生扰扰,有涯者数无涯者,欲时乎縻情声利,料量失得,则雍门之琴,反以生悲;牛山之觞,徒挥涕泪。时乎游心物外,齐一生死,则髑髅之乐,胜于南面,殇子之寿,修于彭祖。夫余所徘徊容与曳杖往还者,非他日埋骨地哉!乃行吟觞歌之兴,往往于兹发之。客至,亦能乐与余共也。庄生之言曰:有天适,有人适。三复斯语,聊用快心。因握管书之,贻达人一笑。〔又诗〕役役苦尘鞅,依山聊结庐。前临九逵道,衡荆中宴如。首邱日为邻,朋旧时觉疎。芳兰故当门,细草蔓盈除。出户喜观稼,隐几佣著书。卧听风叜飂,坐看云卷舒。谁共争蛮触,身今在华胥。彼美金谷园,转瞬成邱墟。〔又〕空山日色凉,薄暮自延竚。皎皎山头月,作我东道主。明河广且长,群峰历可数。欢伯邀醉眠,小斋寡俦侣。窅然百虑清,恍在青莲宇。闻蛩不感怆,闻鸡不起舞。栩栩梦蝴蝶,开窗日将午。〔又〕朝来理短发,振衣上邱垅。碧草露犹湿,青嶂雾方滃。四野无凄风,萧然息群动。佳城似滕公,生看宰木拱。倚石纵吟啸,登顿未臃肿。本无荷锸随,亦无临穴恐。二客揭壶从,笑欲贾余勇。一醉可千日,百年仅旋踵。子建营阿邱,何乃干荣宠。〔又〕习懒长谢客,衡门自旦暮。看竹莫问主,题凤亦吾素。有客突如来,排闥垂左顾。手携北海樽,口诵柴桑赋。自云非恶宾,侠交无新故。雄辩言如流,剧饮杯不住。似是方外侣,独得酒中趣。意气君最豪,倜傥余所慕。班荆仍枕石,长吟复散步。玉山醉欲颓,夕阳挂绿树。莫愁去时难,但寻来时路。〔又〕手植园中花,众芳日霭霭。巡簷时索笑,纫兰或掔臣。悠哉惬心赏,无奈时序改。对花休叹息,花落根自在。何妨浮游身,茫茫逐苦海。东西任漂泊,河清杳难待。所以古至人,逍遥听真宰。洗耳辞万乘,刺船歌欸乃。富贵非所羡,韩彭竟俎醢。其居宅,见城中。
郎中李叔元宅 在清阳。中有双桂堂。〔叔元双桂堂诗〕亭亭双桂好,地迥自闻香。旧叠石为沼,新栽竹倚墙。花风文水面,水日倒花粧。此有下帷客,园窥却未忙。
大学士李廷机宅 在笋江石塔山。系旧居也。徒迁城西五塔巷。见城中。
状元庄际昌宅 在青阳。
参政苏浚宅 在南门外沟。
参政王畿宅 在塘头乡。
大学士蒋德璟宅 在福全所。其一在通政巷。见城中。
推官蔡道宪宅 在塔江。其一在执节宫前。见城中。今废。
以上共十八宅。
●卷之十三 公署志【仓厫附】
官必有署,为民设也。布政于斯,树绩于斯。一堂之上,四境瞻之;数亩之宅,万姓倚之。燕处深宫,未知托宇下者飘摇牖户否也。故署称公,非退食者息偃之地,实望恩者帡幪之区。必也桑田税驾,栋宇鸣琴,不敢视为传舍;而职思其居,斯阶前无忧百里也。若夫戎帅设钤列战,播德宣猷,屹屹为干城之寄,则创建修葺,皆可大书特书矣。至于公所建立,以惠穷民者,亦缀于部末。志公署。
文职署
兴泉永道署 旧在府城集贤铺,即今考棚。国朝雍正二年改驻同安县厦门。
泉州府治 泉原辖七县,雍正十三年,永春升州,以德化、大田属之,始辖五县。府治自唐宋及元,在云山铺双门内正北。洪武元年,改为卫。即今提督军门。二年,守常性乃改建于行春门内。即今所也。其地原为晋江学地,及风云雷雨坛州东仓故址。其正堂及前后两旁之厅库、房舍,备极壮观。乾隆郡已详。
海防同知厅 旧在府署左,国朝康熙二十五年从府署左移驻厦门。
西仓同知厅 今移台湾鹿港。详下县丞条。
蚶江通判厅 从前未有。国朝乾隆四十八年,以渡台水道,惟由蚶江至彰化鹿港最为便捷,一日夜可到。设海防通判驻守蚶江,欲渡台者,由通判衙门给照,免致偷渡犯法。
督粮通判厅 今移同安。详下县丞条。
经历司 在府署仪门右。
教授署 在府治南。载学宫。
训导署 在府治南。载学宫。
司狱司 在府署仪门左。明成化十八年,知府陈勉移建。
僧纲司、道纪司 俱无定处。
督学试院 在府城集贤铺,即兴泉道旧署。国朝乾隆四年,知府王廷诤、知县李永书率绅士捐建。中为大堂,后为内署,前为甬道,左有东廊、东后廊,右有西廊,为试士号所。又前为仪门,仪门之外为大门,大门之外为辕门。东辕门之外为提调堂,西辕门之外为公署,为巡捕厅,为供给所。〔廷诤自为记〕泉郡人文甲于闽,独考棚借用府学明伦堂,亵圣滋弊,士甚苦之。考郡志,宋乾道四年,太守梅溪王公创贡闱,今竟不得其址。属邑绅士欲以分巡道旧署改建,因代请于院司,皆曰:可。于是,众竞输赀,官为任事,不日落成。遴才之地,顿觉改观。俊髦接踵而兴,必倍往昔,用以光我国朝作人之盛,讵不休欤!是役也,始于乾隆四年三月初二日,竣于是年七月二十九日。计费白镪三千四百余两。绅士及董士诸人,功不可没,而经营量度,倡率鼓舞,诸令尹尤弹厥心。后之君子,其将动念于斯,而时修葺之,使不致若梅溪之创而无继也。爰序其首末而为之记。〔布政朱叔权记〕闽南之有温陵,人文之薮也。历代名贤接踵,难以胜举。我国朝定鼎以来,贤才辈出,云蒸霞蔚。春秋两闱,闽中得隽者,泉居其半。即小试亦一二万人。人文之胜,甲于闽省。余自分防泉厦暨晋监司,十有余年。于兹知之稔矣。独是地虽望郡,才虽济济,而旧无试院,学使者至,辄假府学为衡文之所。草厂篾篷,不蔽风雨,非所以肃观瞻、重取士也。爰念道署向在泉郡,自移驻厦门,日渐倾圮,不可以居。余每巡行至是,则僦民居而止息焉,亦非所以示体统。若就旧署修葺,学使按临,固可为较士之所,而监司巡行所之,亦不必僦民舍以居也。癸丑之岁,曾与学使者杨公谋为改葺之计,有成议矣。会余以办铜赴苏,不果而止。岁戊午,余奉差江南,督运江楚谷石,郡守全椒王君、晋令袁君、南令曹君,请以道署改为考院,上其议于两台,报可,余亦得以乐观厥成焉。良二千石,督率有司,首先捐倡。泉之绅士遂鼓舞奋兴,急公恐后,聚金钱三百余万,竖之,筑之,丹之,雘之。已未夏仲,余督运事竣,遄归鹭江,道泉郡,见向时倾圮之道署,美轮奂焉。由是而簿书期会之区,转为菁莪棫朴之所;桁杨呼号之地,转为呻哦呫毕之场,不可谓善于改作者欤?行见学使者至,止多士庆汇征之路,即余巡视所历,亦得爰居爰处,而无旅馆湫隘之虞焉。是役也,始于岁之三月,落成于岁之七月。郡刺史请予记其事,顾余不文,何以记为?特以泉之望郡,才之济济,而向乃因陋就简,考院缺焉。余虽始议以道署建,顾以出差中止,今则局度宏敞,规画尽善,以视向之草厂篾篷,不蔽风雨者,为何如也。则良二千石与贤有司,暨各绅士之功,为不可泯矣。是不可以无记。爰略陈大概以应其请。〔八年鳌峰山长靖道谟记〕自乡举里选之法废,民之野处而不匿其秀者,试于邑,进于郡,升于提学。其入彀者,又有岁科试以示劝惩,皆集之风簷寸晷中,以仓卒之文字,决其终身。异时小而卓鲁,大而伊周,■〈繄,臣代医〉是焉出,关系綦重矣。乃聚集之地,多草率以应故事,器具朽恶,■〈兀危〉臲宷窣,士人什佰为曹,偪仄骈田,不可以舒肘。即夙有学识者,皆不得安坐精思,以展其底蕴,故幸而获者恒多。夫以期之如彼其重,而取之也乃如此其轻,不已本末衡决乎?非知道者,莫与祛其蔽也。宋乾道间,王忠文知泉州,捐俸创贡闱,朱子有疏畅洞达,磊落君子之目。贡闱即今之所谓考棚也。迄今几六百年,向时遗址泯没无考。每试皆假学宫之明伦堂,凟亵滋甚。今□太守訚斋王先生,始请于大府,以旧分巡道署改建之。其规制恢廓,经费宏钜,历月日以告成。先生之记甚详,余无容赘也。惟是考棚之建急,刀笔筐箧者每谓无足措意。遥遥数百年,独两君子毅然为之。则学道之不易言可知已。先生向问道于江阴杨文定公,文定之学传自安溪李文贞公。泉固文贞公之旧乡也。余昔修志滇南,获游文定之文。公尝谓余言文贞公之说经,诗之四始:《关雎》,后妃求贤于宫中也;《鹿鸣》,文王求贤于国中也;《文王》,周公述王业之成,由得贤之盛;《清庙》,见克享文王,惟此贤才也。《周易》中凡用贤之卦,皆系元亨之占,而无戒词。盖善人,国之纪,达贤者,有后天之道也。先生从文定游最久,所得最深。余之所闻,皆先生所习闻。其以求贤之地,为当务之急也,不亦宜乎!余谬蒙当事,委以鳌峰山长之役。中有泉郡士友数人,皆先生解冰奉助资斧俾来就学。文艺淹通,容止谨饬。问之,知先生每于朔望至学宫,进诸生,礼貌之,与之讲论六经、四子之旨。贯串演迤,终日不少倦。故多所感发成就。此又王忠文昔日所以治泉者,而先生适与之符契。于此知古今之无二道,而先生之本,学道以施于政教者,考棚特如文豹之一斑焉耳。惟人士之来试于兹者,体邦大夫殷殷期望之厚意,平日相砥砺,行谊湛深,经术务为有物之言,以为升进之先资,而无蹈于剽窃险骳之陋习。斯吾道之南,海邦文献之盛,庶几永永无替也哉。先生慕昔贤赠处之义,谓余宜有述,故不敢以不文辞云。〔督学吴华孙记〕泉州无试院,学使者按部至泉,例试士于郡学明伦堂。岁科奏报如法。攷郡志,宋王公十朋守泉创闱,后废不复理。更元及明入本朝,乘亡其旧址。乾隆四年,泉守今观察王君廷诤,始因分巡道故署改建试院,袭宋王公之迹。越三年,余督学闽中,岁按部至止,君属为记。余惟国家设学郡县,代命使者督其政,所以广德心,以一士习登民材,以峙朝用也。使者服王命,轺走舟洄,不避寒暑,未明去簟,视以终日,事至勤也。所至郡必有试院,所以习其勤,而安其虑,资于高明,亢爽以发,其志远乎!讲嚣密谧,以宁其德,使之气益清明,优夸鬯怿,于以得尽其心,以不遗一时之才。出幽扬伏,以称昌明之世。内焉周其鉴,以不悔于中外焉。成务得人,以无罪于职,克终其勤,以答王命,法至善也。泉人才于闽中称极盛,所试士文章,往往传天下。而试院不立,岂法之所不及为欤?抑继宋王公者不得其人,视为非政,惮志国家以便其私,遂因循至今欤?今观王君之为天下之令,而财竞输委之事,而属并奋请诸省而台交可,盖其理合乎人情,举中乎绳墨,宜其众之乐从也。余又以为王君能推国家宅才不及之意,见于其政,故能按宋以来幽远荒遐杳冥难稽之迹而诏之,使克复其所。徵诸一事,而其为治之不苟可知矣。此余之所以深为君许也。余以菲才谬膺宠命,得享兹役之成,以集其事。既嘉王君之能复古,克称明法,而又自念责任重钜,深惧不公不明,不能裨国事万一,以副圣天子属任之心。恧居此院以苟禄食,则未尝不执笔而心愧也!因思其语,使镵诸石。至其役费,与其卒功始末,君自有记。故不言。十九年,知县干从濂拓号所改建提调堂于西,移巡捕厅、供给所于照墙外。北向坐号,比前较多。嘉庆十年乙丑,各处坍塌朽蠹,绅士议修,以号棹搬移,易致损失,宜易石脚,棹枋宜厚乃不动摇。于是王敦仁为章会图,又曙为诗。国治、佐才、会典等兄弟,领修东廊,縻白镪二千七百余鈒。黄清和、林文时、王日曜等,领修西廊,縻白镪二千八百余鈒。皆立碑于廊首。其东后廊大堂内署,及外两门,系众绅士公捐重修。所费若干,缘无碑记,无可考。又乾隆三十六年,陈嘉谋铺考棚口辕门内外石庭,并筑一带水沟,由海宫亭注于百源川池。于三十七年,请邑令徐之宽示禁,着地保随时稽查,毋使附近居人店前屋内依旧积堆,池岸僧房,仍前壅塞。院试之时,各家毋设陡闸,以致水道不利。永远遵行。勒碑于东辕门之外,今在字纸亭边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