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县志道光本

  浯埭砦 在二十都。崩塌多处。
  安海西塔砦 在八都。周一十九丈,基广三尺四寸,高一丈一尺,门一。
  东石鳖头砦 在十都。周一百二十一丈三尺,基广一丈,高一丈五尺,门二。
  狮尾砦 在十都。周六十丈,基广一丈,高一丈五尺,门一。
  上冲砦 在十四都。周八十九丈六尺,基广九尺,高一丈五尺,门二。
  浔尾砦 在三十七都。周四十九丈七尺,基广一丈,高一丈八尺,门二。
  永宁新城砦 在永宁城内。周五十九丈七尺,基广一丈三尺,高一丈六尺五寸,门一。
  竿头砦 在十九都。周一百七十丈四尺,基广一丈一尺五寸,高一丈三尺,门三。
  沿山砦 在九都。周九十丈四尺,基广九尺,高一丈五尺,门二。
  青石营砦 在九都。周九十一丈,基广五尺五寸,高一丈五尺,门二。
  前埔砦 在七都。周九十九丈,基广一丈一尺七寸,高一丈六尺五寸,门二。
  灵水砦 在五都。周一百一十八丈八尺,门二。
  水头砦 在二十三都。周八十五丈三尺,基广八尺五寸,高一丈二尺,门一。
  后渚砦 在三十六都。周二十六丈,基广七尺,高一丈四尺七寸,门一。
  后湖砦 在十都。周一百一十八丈,门二。以上皆国朝增造。
  安平墩台、龙坡墩台、古云墩台 俱在二十都。
  坑山墩台 在十六都。
  东门外墩台、洋下墩台 俱在十五都。
  陈坑墩台、石菌墩台、潘径墩台、隘埔墩台、石头墩台、萧下墩台 俱在十都。以上皆万历志所载,今莫详其处。
  以上惟万安砦增十四行。其余皆本乾隆府志。又安平一条录于左:
  安平鸿江澳 在县治西南八都安平市。濒海潮汐,南由东石、石井直通金厦大海。虾蟹蛎房湿生甚盛。宋时客舟南来,州榷税于此。历代皆然。国朝康熙年间,外洋大航时泊于此。靖海侯施琅克复金、厦、台、澎,奏设户部税馆,在安海关榷。

  ●卷之十一 津梁志

  古不称桥,梁即桥也。文王造舟为梁,后世遂有比舟以渡之法。然近者以多舟联之,远者仍以孤舟泛之。以舟联者,不若徒杠舆梁之便而成;以岁戍亥月,又不若石桥之久而坚。我晋洛阳一桥为宇内推,而安平西桥虽居其亚,长且过之。他如笋江、顺济,皆能于洪波巨浪之中,截险阻而奠康庄。车马安驱,蛟龙退避,真雄观也。计全邑之桥,无但用木以致毁。昔人艰难成之,后人修举废坠,功勿让于古人,德且与石而并寿。至于远济之津,约举其处,不患欲问而迷矣。志津梁。
  子城外濠桥当与城池部叙池参看。无名者以其地及宫巷之名标之。旧志失其次序,且或举古名,或举铺名,又不尽详其原委。更有遗漏,有差错,故改订之。
  泉山桥 在北泉山门外,今北门街示现庵前。
  梅花桥 在子城外东北,水心亭顶,广平仓口。桥畔有小宫,两面,分南北向。
  迎春桥 在东行春门外。近里美巷口,桥已不存。水关尚在其下。
  坂仓桥 “坂”作“板”。非。在于城外西北、新街顶西、清军驿东。
  肃清桥 在西肃清门外,北裴巷口、南井亭巷口。
  放生桥 在子城外西南,梦果巷尾,真济宫前。
  登瀛桥 在子城外东南,桂檀巷尾,伯府庭头,佛祖宫前。因上横铺小版,行者不悟。然宫后沟自明。现子城中水,及以上六桥之水,皆归此桥。县志不载,大错。又崇阳门外西,梦果巷口东,小泉涧巷口大街中,当有一桥。盖收坂仓、肃清、放生三桥之水,以归登瀛者。时未拓罗城,至镇南桥当如此。后拓至镇南。(近泮宫处。)则坂仓、肃清、放生三桥水,可由西南直注镇南桥。而崇阳门前之桥,可省矣。故城池图于放生桥至登瀛桥用一黑线,以其迹已失也。后拓罗城至翼城,而为今之德济门并镇南门亦可省矣。故镇南门亦无其迹也。

  子城中支沟桥

  四科桥 在东街头四科亭前。今亭已废。从粜籴庙西数十跬步观之,可见领南街右坊巷口内之水以注沟尾下者。左坊巷口内就玉犀巷口内数步观之自悟。
  文锦桥 在西街头造士、多士两坊中间,(多士坊,匾已失。)领南街右坊巷口之水,以注崇阳门内大街中镇抚桥而入沟尾下者。右坊巷口内就奎章巷、通政巷、员石巷、奎霞巷口内数步观之自悟。
  镇抚桥 在崇阳门内,大街中西奎霞东,镇抚两巷相对处。盖收南街右巷坊之水入镇抚巷,与左坊巷之水相会,以归承天巷内之登贤矫。
  观东巷口桥 在府署前大街辑和五邑坊内。即旧志城池部所云:县前东沟者是。循观巷东注观口桥。
  观口桥 在元妙观前左畔。收观东巷口桥水入豆腐巷,由观前外横巷以注于登贤桥。
  詹厝巷口桥 在詹厝、邱厝西巷相对之西数十跬步,即旧志城池部所云中和坊东之车坊沟并小注,即今前田巷口者是。然车坊已无迹,而去前田巷口更远矣。故曰詹厝巷口此桥水,经前田巷尾由观前外横巷以同注于登贤桥。
  帽巷口桥 在肃清门内,黄养蒙会魁前水,今止由奎章巷北注南街右坊巷支沟。按以上四科、文锦、观东巷口、詹厝巷口、帽巷口五桥,即所云子城内支沟五是也。观口桥则县署东水所经镇抚桥,则凡西水皆会。
  登贤桥 在承天巷内,登贤宫前。即旧士所云沟尾桥也。收五支沟水,由清源书院口桥,注子城外登瀛桥。
  书院口桥 在今清源书院口下,入书院内,出子城外登瀛桥。

  子城外支沟桥

  一峯书桥 以近罗一峯梅石书院,故名。此只收湖坝顶等水,注杜厝池出北门水关。
  十一版桥 在东门内沟墘古井处。收前营庭、广平仓、水心亭、中营街、后营前等水。
  七版桥、六版桥 二桥相近,在城边收十一版桥水,出东门水关。
  东城门兜桥 收行春楼、县学口东流之水,北向注沟墘十一版桥,以出东门水关,不南流矣。
  西城门兜桥 收西城街水,南流注于城边田。
  奉圣宫桥 在奉圣宫口,亦收西街水南流注田。
  甲第巷口桥 在恩荣坊下。收半巷及大街水,东流注于开元寺口井前桥。
  开元口桥 在寺口井前。收西塔前大街水,经新巷古榕宫后及古树下,注镇南门外大濠。注处近叠芳桥。
  旧馆驿口桥 在巷口大街。收西街水,经古榕宫前,至古树下。与上条同流。
  官园桥 在庄府巷内,凤春宫前。收放生桥水以南注。
  又:官园桥 此在金鱼巷内。收放生桥及上官园桥水,南注镇南门外大濠。按:镇南门外大濠,从西而东,由临漳门(即新门。)水关至通淮门(即涂门。)水关,共十四桥间列于后。
  临漳桥 在临漳门北水关处。
  留先生巷桥 在留先生巷中。收龙头山以下之水。
  铺仔巷桥 在铺仔巷内。收赵厝园、塔仔下、玉霄、绛宫、崎头庙等水。
  通津桥 在傅府前之东,状元坊之西。折南,将出新门街处,与师公宫相对,收傅府前之水。府志谓,临漳门内四桥联络:一水关贴城,一留先生巷,一铺仔巷,一状元坊西。此桥正在状元坊西而居第四桥。桥碑明镌“通津”。县志补一句云:上四桥皆为临漳桥。而下条别载一通津桥,似误。
  叠芳桥 在金鱼巷尾,折南,将出新门街处;尚在井巷之西。
  井巷桥 在金鱼巷中,折南,将出新门街处,北在叠芳桥之东。巷口有井,故曰井巷。
  镇南桥 在旧镇南门前。今府学之西,一名“南门桥”。又以蓝贞烈名“蓝桥”。详见烈女。崇阳门外。南街左右坊巷口内。东小泉涧、大泉涧,西梦果巷、庄府巷、金鱼巷又各有小沟之水,同注此桥。
  府学内桥 在府学门内,棂星门外。
  洙泗桥 在海滨邹鲁亭前。
  祖师巷桥 在祖师巷内,将出涂门街处。
  礼拜寺桥 一名清净寺桥,在寺内。
  隐居桥 在后城街中。折南,将出涂门街处。城中桥版皆平,惟比穹窿而上,如瘻痀然。易以美名,故曰隐居。非因名人隐此也。
  舍人宫桥 在舍人宫巷。将出涂门街处。
  兵马司桥 在通淮门北水关处。自临漳桥至此凡十有四,皆镇南门外大濠也。依序自西而东焉。
  登仙桥 一名离井桥,在登仙宫前西北。收登瀛桥水,东南注兵马司桥,以出涂门水关。
  田中央桥 在田中央。水出舍人宫桥,注涂门水关。
  鹊鸟桥 原名“通籴桥”。在南薰门(即水门)右水关处。
  八兴桥 在马坂巷内。接鹊鸟桥,以注于花桥。
  花桥 在保生大帝宫前大街。接八兴桥,注通淮桥。
  通淮桥 在涂山街头、燕支巷口。收花桥水,北折入镇南门外大濠,注府学内桥。按:通淮桥即“通远桥”。府志分为二,于通淮条谓为子城外濠桥。府学前河乃罗城外濠,殊欠明白,不知子城正南外濠桥已无迹也。
  文相桥 在溪亭铺大街,即排铺街文天祥庙前。以水路已失,不列图。
  灵慈宫沟桥 在惠义铺灵慈宫前。以今水源短,不列图。
  南门城中桥 在德济门下墙与关之中。收铳池天妃宫左畔之水,出第二城门外之右一桥,以注今罗城外濠。按:以上六城门皆有水关。北门、西门、新门、水门,其关皆在城门之右。东门、涂门,其关皆在城门之左。惟此不在左右,直从城门閾内横过,未有言其故者。

  城外附近之桥

  仁风桥 在仁风街尾。南唐保大间建。按:环城之水归于东南。此自北而南者,下则自西而东。
  甘棠桥 出临漳门外,第一桥,明宣德间里人张实修。
  棠阴桥 出临漳门外,第二桥。
  龟山桥 出临漳门外,第三桥。〔宋淳祐志〕以上三桥庆元四年僧了性重修,嘉定己卯真文忠公立石。
  石笋桥 在临漳门外笋江。宋皇祐初,郡守陆广造舟为梁,名日“履坦”。一名“浮桥”。元丰七年,转运判官谢仲规再修。断舟以绩梁道,改名“通济”。淳熙间,桥北有亭,以为放生处。绍兴三十年,提刑陈公与弟贺州同谋,枢密□公及僧文会助之,作石桥,长八十余丈,翼以扶栏。明景泰间,同知谢琛倡修。弘治间,南梁断,知府李哲修。正德间,北梁断,知府葛恒修。嘉靖三十八年,倭寇至,佥事万民英断桥梁以御寇。国朝康熙二十七年,邑人施琅修。雍正四年,桥崩,知县叶祖烈修。〔宋王十朋诗〕记清源郡城之西,有渡名笋溪,与江会,险而深,涉者病之。初,浮木为梁,屡修屡坏,议更以石,费重而役艰。时提刑陈君慨然为之倡,弟贺州叶其谋,今枢密□公力助之。经始于绍兴庚辰,讫工于乾道己丑。提刑屡约予观,夫果。明年春三月庚寅,(己丑之明年是庚寅,乾隆府志作卒酉,误。)迓客出郊,过而观之,因记以诗:刺桐为城石为笋,万壑西来流不尽。黄龙窟宅占江头,呼吸风涛势湍紧。怒潮拍岸鸣霹雳,淫潦滔天没畦畛。行人欲渡无翼飞,鱼腹蛟涎吁可悯!二三大士为时出,目睹狂澜心不忍。小试闲居济川手,远水孤舟寇忠愍。亦有山僧愿力深,解使邦人捐仓囷。五丁挽石投浩渺,万指硺山登峋嶙。辛勤填海效精卫,突兀横空飞海蜃。趾于千尺鲛人室,护以两旁狮子楯。南通百粤北三吴,担负舆肩走騋牝。论功不减商舟楫,遗利宜书汉平准。莫将风月比扬州,二十四桥真蠢蠢。我昨出郊春雨后,鹭点沙汀扬鹰隼。江亭矫首独遐观,有客南来杯共引。欲咏河梁拟苏李,颇类鑑湖逢元稹。江山不逢贤太守,袖手沈吟觉才窘。况无铁笔拟端明,徒使时人笑蚯蚓。绣衣屡约吾来游,未遂堪嗟德星陨。向来尝以记属我,固避牢辞惭不敏。传闻江欲飞栋初,异论纷纷互矛盾。世无刚者桥岂成?名与万安同不泯。〔明朱鑑记略〕通济桥者,泉郡晋江之名桥也。宋皇祐元年,太守陆广守是邦,始造舟为梁于石笋之江,民得履坦,因名浮桥。嘉祐间,守卢革及僧本观重修,又于两岸作亭以翼卫之,名曰“济民”。至元丰七年,转运判官谢仲规再修,断舟以续梁道,改名“通济”。绍兴三十年,陈提刑、□枢密、僧文会作石桥一十六间,长七十丈五尺,广一丈七尺,翼以扶栏,镇以浮屠,如桥之长,两夹之。越乾道五年,始克落成。后至庆元间,有僧了性者,复修三小石桥。于是桥之北相贯联络,以达于临漳之门。逮永乐十有一年,桥中石断一梁。洪熙间,复断一梁,往来险之。里人张实,以木梁暂葺,以通人行。惟皇上御极之四年,郡之别驾四明谢公琛。由进士来佐是邦。一日公余,经是桥而目击之,愁然谓曰:惠民莫先于为政,作善莫大于修桥。遂命张实之子钦领其事。复命禅师愍默董其工。虽不能如僧文会之取大石成功于前,亦能捐赀募匠,复取木石收功于后。至于三小石桥,亦皆修葺,焕然一新,俾往过来续之人无病涉之虞者,皆钦辈之力也。
  巨济南桥 在石笋桥西。明景泰七年里人王叔济、林健建。长十八丈,阔八尺。
  浯浦桥 在德济门外。
  浯浦东桥 在德济门外左。
  车桥 在车桥市东。〔隆庆府志〕海舶聚此。国朝乾隆十一年,令裘思通立石示禁,不许跨桥盖屋,以避水灾。
  顺济桥 在德济门外,笋江下流。《闽书》:旧以舟渡。宋嘉定四年,郡守邹应龙造石桥,长一百五十丈余,翼以扶栏。以近顺济宫,因名顺济。以其造于石笋桥后,俗呼新桥。元至正间,于那烈那达修。明成化七年,知府徐源修。复疏桥东小浦,引潮入城濠,以通舟楫。嘉靖五年,同知李缉修;十四年,知府王士俊修。国朝康熙二十四年,邑人施琅修。雍正四年知县叶祖烈修。八年知县王之琦修。乾隆十六年,知府黄昌遇修。十八年圮,复修。二十二年复圮,知府怀荫布、知县干从濂,委贡监生李保、柯廷锡大修。〔明顾珀记〕镇南门外有浯江,江百溪汇也。江之横二里许,亘江之横虹跨于其上而石之,是为顺济桥。宋嘉定四年,实始之。泉之界可千里,络络于于,日不下蚁。舟楫木浮所辏,日夜撞击。重以阴风怒号,霖潦暴溢,巨涛翻天,惊雷撼地,汹涌激射之患,可畏也。元至正辛巳,桥梁圮;国朝成化庚寅则又圮;嘉靖丙戌则又圮。悉修之如式。嘉靖丁亥五月,桥之东一梁断,彻夜鸣声,令续之以木。今乙末三月,又一梁断。郡守安福王公士俊,召晋安驿丞陈士显,溪民陈润、潘政、林铨、陈华、林涣、徐概等董役,相时度工,计佣受直,伐松于山,驱石于海。楯之倾者、欹者,梁之;木之续者,新断者,扶栏之;颓者、圮者,俱松之、基之、石之、易之。悉经始于是岁春三月,至秋八月落之。縻金三百六十两有奇,皆取诸赎。夫举羸者伤财,怠事者病民。君子曰,是举也,有五美奠焉:早为之所,财不妄费也;易危以安,民不病涉也;工出于佣,民不苦劳也;金取诸赎,民不虐输也;修废坠,成伟观,以利于无穷,真得先王桥梁道路之遗休者。呜呼,是可以观政矣。予望后之人,有以永公之功,遂纪于石。〔何乔远记〕浯渡桥者,郡南门桥也。是所取漳潮道南乡海滨之民,悉兹来往。桥造于宋嘉定之季,所从来矣。维桥之前,累石为堡,以临重渊。维上有台,浮屠截然,石人有二介,而戟门诸门,岁月既久,灰缝离次,撑柱将颠。维桥之西,溪海之会,风潮之所撞射,或激而斗,或洪而怒。惟桥之东,海船所凑,无地系缆,椿于桥梁之下,风执船力,时与石斗,椿去而石砉然离。此皆桥害也。城门之轨,两马之力欤?一以历岁久,一以阅人多。晋江令江夏宜苏陈公目而形言:吾有俸金,五能捐之,少不足以给也。吾欲令募施如僧道者,非吾理人之体也。且夫谁可任者?安溪詹公仰宪,居则布德惠人,动则舍力为公。公乃往请:子有厚德,且有计心,为吾任之。詹君曰:小人亦有囊中之蓄,眎公俸锱铢耳,勿募以施从其人欲,顾亦不足以佐。抑有图焉:桥东西南,傍有官地可鬻也。鬻可得金若干。傍留其一屋以居桥卒,使之监桥。风潮之荡射,则系于天矣。海舶之缆,卒使禁之。桥庶几无虞十之一。公可之。壬子夏月而载工,癸丑春月而毕事。亦维鬻地与夫助工者之力,詹君之劳。然自非公形言捐俸,为之详计,亦无由固以捷若是也。于是詹君谓何生某记之。予惟天下之事,有成也,必有亏也。惟于其中有人治其潜蛊,遏其将衅,则绳绳永永,可以千万崴而无害,盖天下国家莫不皆然,而桥特其小耳。公之为吾晋邑也,所以治蛊遏衅不可胜言,而兹桥亦特其一事。然以一桥之小,而公系心如是,则其大者、远者,可以类而推也。自詹君之外,又有耆民邵某、林某皆有劳于桥,并附而书之。且以见公善任能之一端云。〔庄一俊诗〕江树离离若可齐,江门之水下浯溪。诸峯返照潮声远,万户沧洲烟火低。来听渔歌鸥泛泛,去随秋色草萋萋。道人那得伤心恨,一任西山送日西。〔国朝黄昌遇记略〕泉郡德济门外有顺济桥,建自宋郡守邹公,岁久渐堆。雍正四年,前任叶公修葺。岁庚午,水涨桥断两道。余偕绅士修筑,民免病涉。无何,客岁壬申,淫霖肆虐,溪流湍激,复圮。双孔通桥栅亭尽坍。余议重修,复延惠绅通守陈君文辉董理,培基架梁,翼栏立亭,仍其旧制而缮葺之,愈加巩固。经始于乾隆十八年七月十一日。告竣于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费朱提若干,爰操翰而为之记。〔怀荫布记〕周官司险知山泽之阻而达其道路,郑注谓,以桥通之。夏令曰,十月成梁。桥梁,诚王政哉。其时用民之力,伐木为之,费省而工不劳。岁岁举行,至便也。后世易以石,其制遂坚且久。若乃洪波激湍之中,甃石累基,长虹绵亘;前者创始,后者踵修,尤非旦暮事矣。泉州桥梁虽更仆数,其跨江而当孔道者,东有万安,南有顺济。万安桥,宋蔡忠惠守泉时所建。顺济桥,则嘉定四年,前太守邹景初建也。桥在德济门外,长百五十余丈,广丈四尺。为间三十有一,扶栏夹之。以其建在石筍桥之后,又名新桥。浯江横贯二里许,桃源、武荣诸山流由此入海。霖雨暴涨,巨浪拍天,其地下通两粤,上达江浙,实海国之冲衢,江城之险要也。自斯桥成,而肩摩踵接,直蹑风涛于足下,而恬然不知,厥功伟矣!历元明至今,圮而复修者非一,大抵因而补葺之,而费均不赀。乾隆二十一年秋,予来守是邦。越明年,桥之七、八、九三坎倾毁殆尽,民以舟渡,屡濒于危。予惕然曰:是不可缓须臾也。亟偕邑令干君从濂,亲诣相度,倡首捐资,仍劝谕绅士商民随力输助。先于断处续以木桥,俾便行旅。继乃集材鸠工,将已毁三坎增石筑之。及新令王君勋接任,又以一坎至六坎将近坍塌,十六、十七两坎欹侧可虑,爰复捐俸劝输,一并拆卸改筑,为一劳永逸之计。乾隆二十二年五月兴修,二十四年八月告竣。縻白金四千七十五两有奇。予乐郡人慕义者多,既经行县议,详转请奖励,并勒石书名以劝来者。而诸士民欣然于桥之成也,请予为文记之。夫出险履夷,爱民之心也;兴废举坠,长民之责也。当日邹公俶造即有望于后人之缮修。今也费以累千,迟以岁月,上下交励,绩用底成。继自今官斯土者先事图维,因时葺治。俾往来如织之赤子,永免病涉之虞焉,是尤予所望于后人者也。遂濡笔而为之记。嘉庆己卯重修。〔萧汉杰记〕顺济桥,自宋太守邹公创建后,历元明国初,旋坏旋修,载于旧碑者详矣。乾隆丁酉,吊桥朽敝,重造者林公振嵩。嘉庆癸亥,吊桥没于洪水,承造者林公文时。丁丑,石版折坠,暂架以木,即黄君清和。己卯狂飚折阑,伐石修整,即林君文献。乃工成,循桥检校,桥之第十坎十一坎驾桥石墩已欹侧裂痕,行将欹倒,呼工估价修葺,非数人所能共功。于是,王君日曜、黄君清和、林君文献、陈君鸿谟、石君焕章倡议捐修。幸乐善者多,各宏愿力。遂兴工于己卯年十月十一日,蒇事于庚辰年十一月十八日。从兹易危为安,履险如夷。诸君子利济之功,岂不伟哉!爰勒捐赀名姓,使费数日,以誌善心,以劝来者。按是役共费白金近二千二百元。南邑黄纶恩,自补造三石塔及吊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