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晋江县志道光本
晋江县志道光本
姚湖 方四十丈,深九尺。以上俱在弦歌里。
石乌湖 在四十都劝善里,长四十七丈,阔十六丈,深三丈。
水月庵前湖 在十二都仁和里。
锦安湖头湖 在一都前园。
潘湖 在三十五都,今浅淤。
段家湖 在义成门外二里许,今浅淤。
监湖 在二十七都湖中乡。
塘四十有七
尚书塘 在三十九都棠阴里。《图经》:塘周回二十八里。〔隆庆府志〕:与东湖仅隔仁风街一带。东湖在街南,尚书塘在街北。唐贞元五年,刺史赵昌始开此塘,名曰常稔。后召为尚书,民思之,因更名曰尚书塘。《方舆纪要》:水由清源山诸坑而下,灌田三百余顷。今多塞为田。
茭塘 宋嘉定七年,邑丞赵彦寓修。灌田七十顷。以上二塘俱在棠阴里,旧志作鸾歌里,误。
仆射塘 亦在三十九都棠阴里。《方舆纪要》:唐元和二年,刺史马总开浚,灌田数百顷。总赠仆射,后人因名仆射塘。俗号白土塘。〔隆庆府志〕:后湮塞,废为田。
林塘
香火塘
莲塘
翁圳塘 以上俱在四十七都常建里。
迳塘
苏塘 二塘在三十一二都沙塘里,俱清洋陂分流。
赤塘 在二十九、三十都和风里。长一百一十丈,阔一十丈。
盈塘 在二十七八都永福里。罗裳崎山诸溪涧水,俱潴此塘。与大沙塘相通,下流烟浦埭六陡门出海,长一千三百余丈,阔三百五十丈,深一丈。旁设四陂,通小渠灌田。康熙五十四年,里人张天福捐浚,陈世坰董之。又就塘筑田三十余石,为修陡门、涵岸之费。郡守刘侃勒碑纪其事。《八闽通志》:旁有十里湖光亭,明永乐间修,今废。
吴店小塘 旧志只称永福里有吴店小塘,并无注坐土石去处,亦无方圆、长阔丈尺及灌注某方田土若干。缘民心不古,开报难凭,姑据旧志,空名存之。
郭岩村塘 并无灌注。
洋塘 长八十三丈,阔二十丈,深一丈六尺。
清塘 方八十五丈,深一丈二尺。已上俱在永福里。
洑田塘 在二十五六都聚仁里塘市等乡。〔隆庆府志〕:周围四千九百八十丈,高州灵源,五都东洋诸山之流俱入此塘,会流最广。旧传九十九溪之水入六首塘,惟湫田塘居多。中有石牛,水涨不没。鸣则堤溃,盖因入流多也。乡人立祠祀之,名牛后宫,为十九都乡约所。又有洑田祠,为二十五都社会。塘有北斗门六间,小涵九所,下有谢埭新塘、蔡塘潴水,虑水涨堤坏也。塘建自宋,郡守王十朋、真德秀,里人柯栋设规建堂。后岸崩陂废,明天启五年,里人龚云致修筑。〔明庄际昌修塘碑记〕吾邑负山带海,田亩不能十之五。佃作而食者,半在邑之南。其为灌溉潴蓄之利,曰溪,曰沟,曰塘。溪通潮汐往来,岁不苦旱。迩溪道壅阏,稍雨辄苦潦。沟自青洋陂入,沿江经吟啸折为上下两沟,以各通于海。塘凡七,盈塘与沙塘合并为一,最大。其次则洑田塘,周围三十里,灌田环十九都,廿五、廿六都,亩八千有奇。其泄易涸,上吸九十九处之流,雨骤至,其潴易涨。岸一带当东南、西北之风,波浪冲激,易以圮坏,则罄潴倾流,水旱交告病矣。曩怡颜柯公设陂规,捐逸老堂以祀土神。都民岁请当道,择诸子醇谨者一人掌陂事,时其蓄泄,固其堤岸,率以为常。年久法弛,受事者勤惰不一,加以雨阳不时,塘日就浅,岸日就圮,都民苦之。润寰龚先生念切桑梓,深悯艰食,壬寅岁请于惺涵顾侯,履亩开浚,颇有成绩。未几而先生以滇命之任。更历一纪。天叠降灾,堤岸复隍,陂塘成野,岁不能一稔,民之艰食日甚。先生归,捐俸余,凿石列岸,自陡门之西新涵沿岸一带,尽以石砌筑之。费几三百金,不问都民斗粟铢钱。更虑暴雨涨流,一陡门难以骤泄,遂采众议,破沮格,就横涵直圳复设瀃二间。而后乃今蓄不虞圮,流不虞涨,洑田其永为乐土乎!又念祈祝土祠颓毁,鸠众修葺。神人欣协,春秋告稔。阖都士民,歌且舞之。伐石勒碑,以垂不朽。因僭为之记。国朝雍正八年,令王之琦命乡绅柯伟生、柯可栋董修。乾隆二年,令胡格清复埭尾占垦者。
新塘 接洑田塘小隙。
蔡塘 亦接洑田塘。
太沙塘 与永福里盈塘相通,周围一千八百余丈,深九尺。东至横头下山,西至翰林埔,南至应台桥,北至十里湖光,计长三百六十丈。水漈一所五间,大深涵一口,小涵一十一口,导源于波斯沟。旧有沙堤亭,详见古迹。已上俱在聚仁里。
小沙塘 在二十六都莲花桥。长二里,周围十里,其水独清,亦名濯缨塘。旁设水漈三间,陡门一间,小涵四口。《八闽通志》上有灌缨亭,元季建。明洪武间修。《闽书》:小沙塘一名濯缨,以其水清于大沙塘。今大小二沙塘,多填为田矣。
白骑塘 在二十三、四都,方二十八丈,阔三丈,深九尺。
周塘 长一十五丈,阔二丈,深五尺。
梅塘 长四十三丈,阔一丈五尺,深七尺。
龟湖塘 在二十四都,长一千八百余丈,阔八十二丈,深一丈。东至塘后村,西至石狮亭,南至塘岬村,北至大洋。灌田三千八百余亩。宋郡守蔡襄定塘规,明嘉靖间郡守童汉臣增立塘规,林、黄、苏、郑四姓,管修堤岸。万历壬子,林学梧修堤闸以捍怒潮,至国朝壬子,林孕隆重修之。晋令李元琳刻塘规,俾掌陂者世守。〔明王慎中龟湖颂德碑记〕:邑东南乡之田,皆仰水于湖。其浸钜而灌溥者,龟湖为最。环湖而庐且万家,支村析聚,栉比衽联,总其乡之名曰龟湖,盖以湖名其乡也。宝盖、金鞍、玉屏诸山之水,洒为四溪,流入于湖。濒湖仰水之田,度万余亩,民蒙其利而不能知其始所由作。惟蓄泄之节,淤决之禁,胪列科条,谓之塘规者,知其始于宋蔡忠惠公襄守泉时所留也。号湖以塘,盖笆俗方言云。湖水之利于田若是博,故有堤以捍海,堰以陉潦,坊以潴止,庸以宣流,而啮淫溃泆之害,必有资于人力,岁治月修,然后无水害。庸之启闭,有惰以妨时,有奸以病众,而豪右之侵争,狂狡之盗诡,皆所以为湖之患。其具不得不出于政刑,所谓规者,实于是取之。由宋至今,殆五百年,守陂之夫虽具,而官弗予直,故守者常怠而废事。属南衡童公来守郡,以事行治属,问民利病,而龟湖首及焉。民方欲言,公顾就而问之,即符下晋江无留牍。又尽民之所言繙牍,得所为增议塘规二十九条,行之其乡。公善以宽硕接其民,使乐于有为,不待挞罚而相诫以率禁。其勤也,无斗酒尺帛之劳而自劝,湖以无患。比岁洊登,田入羡倍,粟溢他乡。人皆以侯之福我也,相与伐石勒公之德,且期以申勅是规之详于不废也。观古治民之吏,以循良见称,其善非一,而水利之兴修为最。邺之白渠,蜀之离堆,楚之芍陂,越之鑑湖,尤其著者也。作者非不欲为无穷之利,而修复之功,每有待于后人。盖民庶乖分,世序迁易则弊萌,蠹穴伏于其间。如芍陂作于孙叔敖,至何武、邓艾、刘颂、魏欣、赵轨,历数世皆以有功于陂,为民所记。而马臻、孟凯尤有记于越,以鑑之功也。观其所为,如伐木通榛以纳众流,增辟水门益广灌溉,计功受分,使大小戮力,与夫禁民壅湖为田,立水约以裁贪争,皆于续规吻合。盖古今异便,而水利兴修之宜不越此也。斯规之有裨于湖,而不足恃以不废,法固有待乎人者。故予特为记之,非徒副民之请以述童侯之德,将以遗后之为政看于无穷云。国朝乾隆壬辰秋,霖雨岸崩百余丈,铺锦乡乡宾黄汝焘暨侄时芳修筑,费白银八百余两,乡人欲伐碑纪德,焘力辞之。
象畔塘 长九百七十八丈,阔七十丈,深一丈。东至龙窟村,西至大洋,南至后头村,北至石畔村。
后田塘 长九十八丈,阔二十丈,深一丈,原与象畔相连,后并为象畔塘。二塘无源,惟宜浚深,候雨蓄术。已上俱在江阴里。
拱塘 在十八都至十九都絃歌里。广五百四亩四十步,深七尺。东西各有泄涵,宋嘉定二年,邑丞赵彦寓修。
李安塘 在十四都劝善里烧灰坝。长四十五丈,阔一丈,深一丈五尺。水自十二都东畔流来,通于虺湖。
许塘 在十四都凤髻山下。长四十八丈,阔五丈,深一丈。
新塘
洪塘 俱在劝善里,今被沙压。
塘边小塘 在九都至十二都仁和里。周一百丈,深五尺,水流塘下坑,通龙湖。
吕塘 在七、八都修仁里,地名安海。周一十八丈,阔十五丈,深一丈。
寺前塘 周二十三丈,深三尺。
曾韦塘 明嘉靖四十四年,知府万庆重修,亦名埭。详见下西埭。
甘塘 周二十一丈,深七尺。以上俱在修仁里。
周穴塘 在五、六都仁孝里周岭坑,环六十丈,深五尺。水从山头坑流下,东西皆山,南北皆田。
新塘 在莲坑,周三十余丈,深五尺。水自东宅坑流下,东西俱至后山,南北俱田。
柳井塘 今名白浦塘,在林厝前。周六十丈,深五尺。水自新亭坑流下,东西俱山,南至大峰,北至田。
王塘 在王塘村。周三百五十丈,深一丈。水自灵源山懒儧而来,流四都莲湖溪,出东北为五都界,西南为四都涂安村界。
许塘 在登贤村。周五十丈,深四尺。山窝新筑,无源流。以上俱在仁孝里。
上五塘 长一十五丈,阔五尺,深一丈。
黄陂塘 今呼石头坝,周一十二丈,深一丈,水自六都下黄村而来,通八都安平内市桥。已上俱在三、四都务本里。
谢陂塘 东西六丈五尺,南北一丈八尺,深四尺。今无。
庄塘 长三十五丈六尺,阔二丈,深三丈。今无。
曾塘 长二十五丈,阔一丈五尺,深三丈。今无。
上塘、下塘 在碧湖,发源于水磨坑龙潭。已上俱在一、二都养能里。
陂八十有四。旧府志南塘陂重出,作八十五,误。除六陡门、三陡门不称陂,则止八十有二。
赤霞陂 在三十七、八都鸾歌里。长一百余丈,深五尺。
泉山陂 在三十九都棠阴里。水由清源诸坑而下。长一十余丈,阔三丈,深五尺。水流尚书塘,下东湖。
留公陂 在四十一都爱育里,旧名丰谷陂,在谷口,今俗呼陈三坝。宋右史留公元刚筑。深广丈尺。见下顾珀碑文。陡门有五,留氏庄在焉。堤埠台广,望之屹如长城。真文忠公记之。(此记失载。)明嘉靖十二年癸巳,土堤为溪涨射啮,守屠倬因陂左筑石堤三十六丈,深九丈五尺。〔邱养浩为记〕陂邻洛海,群溪合流,率汇为巨浸,奔放横决,湍悍啮堤,堤善崩。民荐堤之荐崩,田没为沮洳。屡易主,民如寄客,虽简其赋,缓其徵,而不可以必留。屠公治泉之明年,廉得其状,乃召诸长老,躬行相度,衡水势之高下,曰:是不可斗,宜分而杀之。乃捐羡缗,乃简徒庸,始事讫工,凡二十有六旬而石坝成。长三十有六丈,广半之。堤岸、陡门,以次修治。增圯补颓,咸有经绝节劳,人人欢悦。厥功既成。曩之毒田,化为甘壤。民庶相与谋:勒贞珉以永不忘。告邱子曰:愿有纪。邱子曰:循吏之不见于世也远矣。叔敖、召杜,史以循称,凡以芍陂、钳卢之役,至今光昭简册。公兹杰迹,利物厚生,永永不极,论古对能,讵有愧哉?纪其曷辞,系之诗曰:维泉有陂,在邑之东。海若构灾,逭诛蛟龙。灌莽百里,大浸崩潈。嘉谷罔殖,痌我三农。公曰予责,御灾键患,佚道使民。民曰不倦。乃令乃期,亲督以麾。庶民子来,孔力且时。公曰瘁止,手拊摩之。有堤如虹,有坝如坊,洪流溢川,是泄是当。贯畦浮塍,开宝洒涧,不我为壑,亦不以叹。维反乎覆,桑田以复。夏稻冬稌,随时代熟。民餱不愆,神糈亦续。民曰我公,说以先民。饱我惠我,维公之仁。维公不居,曰我何有?民之戴之,如纩挟肘。宪宪我公,文武吉甫。公乎陂哉,其与不朽!后民建祠祀倬,以筑时县丞林才杰董役有功,并祀之。汪旦为记。(此记失载。)越二年乙未,陂又坏,守王士俊重修。〔顾珀为记〕留公陂距郡城二十五里许,旧名丰谷,宋右史留元刚筑也。纵六十步,衡一百三十尺,深视衡十之二。外捍海潮之入,内防溪流之出,创五陡门以时蓄泄。晋江、惠安之田,利其灌溉者,可二千六百余亩。厥赋二百三十石有奇。其崇若垣,其跨若虹,其获倍他壤,水旱所不能灾也。实维留公之庸,故名留公陂。真文忠公记焉。余少时至其处,每叹其功之伟而虑其有后忧,盖水发源于白洋覆船山,会于诸溪,暴雨泛涨则射啮无余,陂能保其不坏乎?陂坏则溪水泊于海,稼其能奏功乎?时予偶然之见,犹来意其言之必符也。迨嘉靖癸巳,土陂果射啮于溪涨,郡守屠东厓公询众议,因陂左筑石陂二十二丈,(此句与邱记不符,盖邱记载三十六丈也。)以杀其汹涌之势。民方赖之,适更任南阳,去未几而陂坏。王方南公嗣来,珀以此告公,遂发公帑赎金为倡,经始于丙申仲冬,越丁酉孟夏落之。用是水顺故道,复潴于田。今春大旱,谷种多有不入土者,独此得以及时树艺而获丰年之登,方南公之惠溥哉!国朝乾隆二十四年,洪水冲决,郡守怀荫布、邑令王勋檄巡检林懋懿修筑。此条乾隆府志所叙微混,略订之。
深陂 长四十八丈,阔九丈,深二丈。
寺前犊陂 长一十三丈,阔三丈,深八尺。
淥水陂 长十丈,阔三丈,深七尺。
郭景陂 长三十余丈,阔二十丈,深一丈。已上俱在爱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