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新竹县采访册
新竹县采访册
茄冬溪在县北十五里。源出顶番子湖,西行一里许至下番子湖;又一里许至茄冬坑,有凤山崎山坑水自东南方来注之,汇为潭,名浑水潭,深三丈余(今淤浅不及二丈);又西行一里至新庄子,又二里至红毛港大庄,汇红毛港之水入于海。
红毛港在县北二十里。源出北窝,涓涓细流;西南行二里,有南窝之水自东方来注之;又西南行八里至波罗纹埔,有南势坑、员山沟二水自东方来注之;又西行,有三脚寮溪水自东北方来汇合;又西行六里至红毛港大庄,汇茄冬溪之水入于海。
蚵壳港(一名羊寮港)在县北二十八里。无泉源,每遇天雨,水自伯公岭下西行三里许至阴影窝,又西行三里至十五间,又二里许至后庄前;又西南行四里为蚵壳港,入于海(昔时港深可泊五、六百石商船;今沙淤稍浅,惟按边船可泊耳)。
笨子港在县北三十八里。源出杨梅坜,涓涓细流;西北行六、七里至营盘下,有二重坑六里之水自东北方来汇合,又有太平山之水自东南方来注之西行,统名大溪(俗名大溪漘);于南北两岸各引水入圳,名三七圳(南圳得水十分之七,西南行二十余里,旁溉田七百甲;北圳得水十分之三,西行二十余里,旁溉田三百甲);又西行二十余里至海边,始名笨子港,由港入于海(在上游为大溪,虽承各山坑之水,溪面宽数十丈,水道长二、三十里,溉田至有千甲之多;其实只涓涓细流,雨集易盈、雨过易涸,全赖天时,难言水利。溪为旱溪,所溉之田适成为旱田而已)。
二陂港(一名许厝港,又名芝巴里溪)在县北六十五里。源出淡水县桃涧堡之灵潭陂尾三角林,西北行五里至黄泥塘,又三里至乌树林;又北行三里许至安平镇庄尾,有八张犁五里之水自东南方来注之;又西北行四里至中坜旧街前(以前所叙地名,皆属淡水县桃涧堡),又西北行八里至三槐厝庄,入新竹县境,有三块厝一水自南方四里而来注之,名曰夹溪;又西北行四里至照镜庄,又二里许至大区园庄,又西行五里至外海漘为二陂港,入于海。
二沿港在县北七十二里。源出淡水县桃涧堡灵潭陂之九槐寮,西北行二里至黄泥塘,又三里至东势,又六里至中坜新街顶(以上所叙地名,皆属淡水县桃涧堡);又西北行九里至五块厝庄,入新竹县境;又西北行六里至埔心庄,又西行三里许至海丰陂,又西行七里为二沿港,入于海。
竹堑堡纪胜
石笔在县东南五十五里五指山第二峰半山中。巍然耸峙分别,左右相距二、三十丈,高各十余丈。体方而末锐,远望之俨若毫尖(新辑。互见竹堑堡山五指山)。
砚池石(一名天池)在县东南五十五里五指山中峰山半。形似仰盂而稍方,凹其中;深三、四尺,周广四、五十丈。时有泉自石罅出,不溢亦不涸(新辑。互见竹堑堡山五指山)。
石门(一名石夹)在县东四十六里大山后。两扇壁立,宛如刀削,左右方平;高三丈许,宽可六尺。中关一径,仅容小肩舆:亦奇境也(新辑)。
蟾蜍石在县东四十六里油罗溪口。其大如屋,前仰后俯,状类蟾蜍,口眼毕肖。近时铁路石料多取于此,虽经穿凿,其形犹略具云(新辑)。
尖石在县东五十里油罗山内大溪中。岿然一块,矗立九仞。下略方而末锐,嵌空玲珑,时有白云从石罅绕出。每当晴雨之际,变态万千,郁勃奇绝(新辑)。
土人潭(或作泥人潭)在县东南三十五里触子嵌下大溪中,深不可测。相传昔时溪洲中有土堆像人形,故名(新辑)。
夹水潭在县东三十一里五指山、油罗两溪汇合之处。两水冲激,水深成潭,故名(新辑)。
石壁潭在县东二十五里石壁潭山下。壁立数仞,下有深壑,其水碧色。旁开一穴,若岩;攀藤俯注,如瞰冯夷之宫。每当雨晦天阴,浪从中喷,恍若蛟螭攫物状,观者莫不惊怖欲绝。或言中有巨芦鳗云(新辑)。
丁东泉(俗呼动滴水)在县东二十五里石壁潭山上。石罅出泉,涓涓微注;滴下深谷,丁东作响,如闻梵磬之声,昼夜不绝(新辑)。
灵泉在县东南九里金山面冷水坑。有泉自坑中流出,清可沁脾。新辑八景谓「灵泉试茗」,即此(参「厅志」)。
合水在县南十里许合水溪(即隙子溪)之上游。每午、未时,溪水骤涨一、二尺,汹涌有声。逾时而退,如海潮之有信然。新辑八景谓「合水信潮」,即此(参「厅志」)。
按「厅志」「古迹考」云:『三合水,在厅治东北十里许。每午未时,水突发涌,有声如潮涨;逾时退』。据「厅志」所称,当云「合水」;曰「三合水」,误也。三合水乃在县东三十五里,为竹北堡霄里溪之上游;淡水、新竹两县交界之处三水汇合,故名三合水。此「合水」在县南十里许,乃两水汇合(详「山川」竹堑堡川隙子溪),并无所谓三合水也。附考以备采择。
黑水在县西三里隙子溪。「厅志」「古迹考」云:『曲而清,水若深至三尺即黑』;故「厅志」八景谓「隙溪吐墨」也(「厅志」)。
泮池在县城内文庙。凿池为半月形,周一十丈,深一丈余。池底涌泉,虽隆冬之候、极旱之时,泉出不竭(新辑)。
珠池在县城东门外半里东势庄郑氏宅于门庭外凿一池,略似半月形,周二十余丈。池中产蚌,皆有珠。后因附近开一溷厕有碍地脉,而珠遂绝。近数年来撤去溷厕,而虬珠始渐渐复原矣(新辑)。
文昌池在县城内文昌宫照墙边。周广三十丈,深六、七尺,有泉(新辑)。
龙王池在县城南门内龙王庙口。周广三十八丈,深七、八尺,有泉(参「厅志」)。
出粟湖北县东南六里金山面山之西山上。『微凹,形如仰孟,周广二百余丈,有泉涓涓微注。产草结子如粟,故名。「厅志」「古迹考考」云:『仰天湖即出粟湖,在金山面。有草结子如粟,其水不溢不竭』。即谓此也(参「厅志」)。
巡司埔井在县城南门外一里竹莲寺边。开辟之初,即有此井。泉清而甘,试以秤较量,常重于他井之水。故品茶者,以为新竹通县井水第一;虽远在数里之外,不惮往汲焉(参「厅志」)。
圣庙井在县城内旧学署边。泉清而甘,不亚于巡司埔井。惟地稍僻,故汲取者少(新辑)。
南门井在县城南门内。井泉最盛,味清而甘,稍亚于巡司埔井。而源源不竭,每日自寅初至亥末,汲取者络绎不绝,合城居人赖之(新辑)。
福宁井在县城内营署左福宁标营房口。泉水清甘,不亚于南门井。
建宁井在县城内营署右建宁标营房后。泉水清甘,颇著名(新辑)。
井井泉井在县城北门外郑氏北郭园。味甘冽(「厅志」)。
豆菜井在县城北门外仑子庄。水清。附近居民以溉荳菜,故名(「厅志」)。
土地公坑在县南三里许土地公崎山中。两坑之水互潆。山麓有福德祠一所(详「竹堑堡碑碣」下(「福德祠碑」)。祠前后环植果木,颇称幽胜。祠前有古树一株,殆数百年物,坑泉自树根流出。相传开辟之初,此树每夜发火光,即而视之,寂然无有;数日内,必有生番出草。居民常视此树火光以为趋避;殆菁华蕴蓄,有神灵呵护之欤(参「厅志」)?
翠壁岩在县东南三里许。旧时结草为庵,祀杨真人;俗称仙公洞。岩岫幽僻,苍翠满前。光绪十八年,堑城好事者捐资建瓦屋三间,一亭翼然。每踏青时,士女云集其地,于此间得少佳趣焉(新辑)。
竹南堡纪胜
石洞在县南四十二里狮头山山半。有一石洞,深一丈余、宽二丈余,洞门高九尺,宽一丈。
剑潭在县南三十四里南港溪之上游。有巨石长十余丈、宽五丈,横亘溪中,俗名石门碇(方言:门碇谓门限也)。其内为潭、水碧色,深不可测。相传郑成功曾掷剑于此。每风雨将作,剑常浮水,附近居民偶彷佛有见之者,故名。或又云:乾隆末,逆匪林爽文战败逃匿于此,埋剑于溪南之蚵莞坪,故名(蚵壳坪,今属曲栗县)。
查同治七、八年间,中港庄民柯戆、柯再生、柯添、柯水涌兄弟四人耕于溪南之蚵壳坪,偶掘园得古剑数百,各长四、五尺,宽三、四寸,锋棱宛然。及谋诸治人,而铁质已朽坏不堪用矣。今柯戆兄弟,其人犹在,此近事之可访而知者。或剑潭之名,当以林爽文埋剑得名为实;其郑成功掷剑之事,恐诞妄无稽,不足信也。又查南港溪之南蚵壳坪(今属曲栗县)有石一块,中间凹处,纵横各四、五尺,俗名石舂臼;盖天生自然,不假人力开凿者。相传逆匪林爽文曾捣火药于此,故名。并附载以备考。
竹北堡纪胜
仙狗迹石在县东三十二里石冈子山半。有石高三丈余、周十余丈,有仙狗踏迹宛然可辨。每天欲雨,石罅吐出浓雾;久雨欲晴,石罅亦起黑烟。岂所谓云根之石耶(新辑)?
仰天池在县东三十二里石冈子坪顶。略聚一窝,周广百丈,有泉微注,不溢亦不竭(新辑)。
大潭在县北四十五里,周广四里。「厅志」「古迹考」云:『大潭在大溪墘,多产鱼』。今以其用在陂,另详于「水利」竹北堡陂(参「厅志」)。
水潭在县北十五里茄冬坑溪中。深三丈余(今淤浅不及二丈)。潭水常浊,经年不清,故名(新辑。互见「山川」「竹北堡川」茄冬溪)。
暗潭在县东四十六里咸菜瓮溪中。潭水碧色,深不可测(新辑)。
石线潭在县东四十五里咸菜瓮溪中暗潭之下游。两岸多巨石,潭水碧色,深不可测。中产大鲤鱼甚多,长三、四尺,常有重至四、五十斤至七、八十斤者。
六角潭在县东四十三里咸菜瓮溪中石线潭之下游。潭水碧色,深不可测。中产巨芦鳗长六、七尺或四、五尺,常有重至数十斤至百余斤者。
湾潭在县东三十七里咸菜瓮溪中六角潭之下游。深以数丈计(新辑)。
圆潭在县东三十六里咸菜瓮溪中湾潭之下游。深以数丈计(新辑)。
新竹县八景(附)
「厅志」所采「全淡八景」,隶于今新竹县境内者有四;今就「厅志」中所采山川、园林诸胜新拟四景,与「厅志」合成八景,以备采择。
指峰凌霄在县东南五十五里五指山。为「厅志」八景之一(详「山川」「竹堑堡山」五指山)。
隙溪吐墨在县西三里隙子溪。为「厅志」八景之一(详「山川」「竹堑堡川」隙子溪)。
香山观海在县西十里香山。为「厅志」八景之一(详「山川」「竹堑堡山」香山)。
合水信潮在县南十里许合水溪(即隙子溪)之上游(参「厅志」新辑。详「竹堑堡山川」合水)。
凤崎晚霞在县东北十二里凤山崎为「厅志」八景之一(详「山川」「竹北堡山」凤山崎)。
北郭烟雨在县城北门外郑氏北郭园。「厅志」「古迹考」「园亭」云:『中有「小楼听雨」、「欧亭鸣竹」、「陌田观稼」诸景』(以上「厅志」。今按「北郭园集」中有「北郭园八景诗」)。结构清雅,中有一池,四围亭榭、假山错落布置。环池杂植花果竹木,每值晴阴春景,花光掩映、树色葱茏,一幅天然好图画也(参「厅志」新辑)。
灵泉试茗在县东南十里金山面山冷水坑。「厅志」「古迹考」「寺观」云:『灵泉寺有泉回绕,冷水坑清可沁脾,故名』(参「厅志」新辑。详「竹堑堡山」金山面山及「竹堑堡川」灵泉)。
濳园探梅在县城西门内林氏濳园。「厅志」「古迹考」「园亭」云:『中有水可泛舟,奇石陡立』。又有二十六宜梅花书屋(「厅志」作三十六宜,系钞刻之讹)、掬月弄香之榭、留客处诸胜(以上「厅志」)。园中植梅最多,红白绿萼,各种俱备。每花开时,游观者络绎不绝。骚人逸客,常借此以开吟社(参「厅志」新辑)。
卷二
目录
廨署
仓廒(社仓附)
庄社
竹堑堡庄
竹南堡庄
竹北堡庄
竹堑堡社
竹南堡社
街市
竹堑堡街
竹南堡街
竹北堡街
竹堑堡市
竹南堡市
竹北堡市
铺递
营汛
廨署
仓廒(社仓附)
庄社
街市
铺递
营汛
廨署
知县署(旧为淡水厅同知署)在县城内。头门、仪门各三间,左为土地祠(另详「竹堑堡祠庙」(下),右为监狱,两进计八间。又班馆三间、大当三间,左右科房、差馆、总勇馆各七间。又左为号房一间,右为西花厅(互详「典史署」)。左科房之后,为仓廒(另详「仓廒」),右科房之后为案牍祠(另详「竹堑堡祠庙」(下)。大堂之后有川亭,左为把衙房二间、右为茶房二间。内为宅门三间,又其内为川亭。又内为川堂,左右两廊。川堂之左为东花厅,一名小花厅,计九间;川堂之右为垂荫轩三间,又厢房三间。垂荫轩之后为树神庙(另详「竹堑堡祠庙」(下);左有楼,上下各三间,又厢房一间。川堂之后有川亭;内为三堂七间,左右厢房各二间。又左有厢房三间,厨房三间。三堂之后为书房,九间。左为风神庙,又左为观音厅、天后宫、仙爷楼(皆另详「竹堑堡祠庙」(下)。乾隆二十一年,淡水厅同知王锡缙建(「厅志」引新修「通志」云:『旧公馆在彰化县治,雍正二年,同知王汧建。乾隆七年,同知庄年重建门堂,规制悉具。二十一年,同知王锡缙改建今所』。按淡水厅原驻扎彰化,至是始由彰化移治竹堑)。二十八年,监生何长兴捐修。五十七年,同知袁秉义兴修。道光七年李慎彝、二十六年黄开基、咸丰五年丁曰健、七年马庆钊、十一年秋日觐、同治六年严金清、八年富乐贺,均详报重修。光绪四年,台北新设府治,淡水同知裁缺。新任台北府知府林达良、陈星聚先后莅任,皆暂以旧厅署为府署。至五年闰三月淡、新分治,知府陈星聚治台北,改旧厅署为新竹县署。十二年、十四年,署知县方祖荫先后详报重修,并于川堂之右添建楼屋(参「厅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