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

夫周昭王代,佛出西天(8),汉明帝时,法传东夏(9),/自后累有三藏,携瓶东至五峰(10)。玄奘遇于德宗,/波利逢于大圣。前无垢藏,幸遇/庄皇(11),此吉祥天,喜逢今圣。师乃生长在/摩竭陁国内(12),出家于那烂陁寺中(13),唐标三藏/普化大师,梵号囉麽室利祢缚(14)。早者别/中天之鹫岭(15),趋上国之清凉,历十万里之/危途,岂辞艰阻;登百千重之峻岭,守惮劬/劳。昨四月十九日平[旦]达华严寺,寻礼真容(16),/果谐夙愿。瞻虔至夜,宿在殿中,持念更深,圣灯/忽现(17),举众皆睹,无不忻然。廿日再启虔诚,重/趋圣殿,夜 观真相,忽现毫光,晃辉尊/颜,如悬朗月,睹期圣端,转切慇勤。廿一日登/善住阁(18),礼肉罗睺(19),叹文殊而化现真身,嗟栖/氏而生圣质。廿二日游王子寺(20),上罗汉堂,礼降/龙大师真[容](21),看新罗王子塔(22)。廿三日入金刚圣窟(29),/访波利前踪(24),玩水寻山,回归寺内。廿四日上中台,/登崄道,遇玉华之故寺(25),历菩提之新菴,斋/毕充冲云,诣西台顶,寻维摩对谈法座(26),睹/文殊师子灵迹(27)。巡礼未周,五色云现,攀绿/岫,翻青沙,恣意巡游,回归宿舍。廿五日往北台,/穿碧雾,过骆驼(28),渡龙泉水(29),启告再三,至/东台宿。晚际有化金桥(30),久而方灭,来晨斋/上米铺(31),却往华严寺驻泊一宵。次游竹林(32)、金阁(33),/过南台宿。灵境看神钟(34),礼圣金佛。旦登途/至法花(华)寺(35),斋差而别,奔赴佛光寺(36),音乐喧天,幡/花覆地,礼弥勒之大像,游涅盘(槃)之巨蓝。焚香解/脱师前(37),圣贤虔礼于楼上,宿于常住(38)。发骑来晨,斋于圣寿/寺中(39),宿在福圣寺内(40)。礼佛之次,忽有祥云之/中,化菩萨三尊,举众皆礼敬。次至文殊尼寺(41),兼/游香谷梵宫,宿在清凉(42),登峻层道,谒清峰/道者,开万菩萨堂,游玩侵宵。来朝过岭,兼/诸寺院兰若,并已周遍,却到华严寺设斋告别,/登途之际,四众攀留,既逞速已再三,伏惟/千万。
[题解]
  王重民《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曰:“P.3931,书启公文。内有印度普化大师(摩竭陀国人)游五台山日记,又回鹘上表两篇。”此文书实为普化大师游五台山启文,启中主要按时间顺序记载了普化大师从印度来至中国五台山后巡礼各寺的情况。故定名为《印度普化大师游五台山启文》。
  [校注]
  (1)“僧牒”二字,原卷非墨笔所书,似用朱笔赤书。本卷中附有普化大师的僧牒:“僧牒:高超像季,迥达真宗,五乘驰骤于心田,三藏波飞于口海。携囊鹫岭,卑闻吼石之能;振锡金河,每听鞕尸之力,悲力普化,志存游方,遂乃远别中天,来经上国。翻传妙典,释布灵签,为梵宇之笙簧,作缁徒之龟镜。今则誓游震旦,愿睹文殊,继往哲之遗踪,踵前贤之令迹。所经郡国,要在逢迎,共助良缘,同修上善。”
(2)中印度:又称中天竺。时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部分。中印度指今印度北部及尼泊尔一带。
(3)书:原墨书作“太”,后朱笔改为“书”。
(4)雪岭:《大唐西域记》卷二曰:“五印度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雪山,指今喜马拉雅山脉及兴都库什山脉。古代中印陆路交通须经几座雪山,据《大唐西域记》卷十二载:揭职至梵衍那,迦毕试至滥波皆有雪山,从活国往东至乌鎩国有葱岭:“崖岭数百重,幽谷陵峻,恒积冰雪,寒风劲列。“《高僧传》卷三《法显传》:“有顷至葱岭,岭冬夏积雪,有恶龙吐毒雨砂砾,山路艰危,壁立千仞。”
  (5)沙漠:指中国西部及中亚地区的沙漠。《高僧传》卷三《法显传》曰:“发自长安,西度流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望人骨以标行路耳。屡有热风恶鬼,遇之必死。”
  (6)莫:应为“牟”,《诸山圣迹志》作“牟彦”。
(7)灵越:应为“灵岳”。
(8)西天:即印度,又称西天竺。《历代法宝记》曰:“《周书异记》曰:昭王甲寅岁佛生,穆王壬申岁佛灭度。”
(9)东夏:指中国。《历代法宝记》记载东汉明帝夜梦金人,即遣蔡愔、秦景等往西天,得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来至洛阳,翻译佛经,传播佛教,为佛教东传之始。
(10)五峰:即五台山,《广清凉传》卷中曰:“然此台山一境,上下五峰。”
(11)庄皇:后唐庄宗皇帝。
  (12)摩竭陁国:印度十六大国之一,在印度北部,都王舍城。季羡林《大唐西域记校注》认为其领域相当今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特和雅地方。
  (13)那烂陁寺:在中印度摩竭陁国都王舍城北部。《大唐西域记》卷九:“从此(王舍城)北行三十里,至那烂陁僧伽蓝。”
(14)昔化大师:据《旧五代史·晋高祖纪》天福年间有两个称室利的印度僧人,一是天福二年正月:“是日,诏曰:‘西天中印土摩竭陀舍卫国大菩提寺三藏阿阇梨沙门室利缚罗宜赐号弘梵大师。’”天福六年六月“甲辰,迦叶弥陀国喧(待查)哩以佛牙泛海而至。”据本卷,普化大师在后唐时,被称为三藏普化大师,与天福六年迦叶弥陀国哩在时间及来中国路线上相差甚远。疑普化大师即后晋赐号弘梵大师之室利缚罗。
(15)鹫岭:又称鹫峰,在中印度摩竭陀国旧王舍城北。《大唐西域记》卷九:“宫城(旧王舍城)东北行四十五里,至姞栗陀罗矩吒山。唐言鹫峰,旧曰耆阇崛山,讹也。接北山之阳,孤标特起,既楼鹫鸟,又类高台,空翠相映,浓淡分色。”
  (16)华严寺:唐五代五台山名寺之一。P.2483号《五台山赞》西台:“西北遥望花严寺,芬芬勃勃震随风。”S.4012号《五台山曲子》:“北五台名寺:华严寺、竹林寺、金阁寺……”。华严寺,又称大孚图寺、大孚灵鹫寺。《古清凉传》卷上:中台“从此东南行寻岭,渐下三十余里,至大孚图寺,寺本元魏文帝所立,帝曾游止,且奉圣仪,爰发圣心,创兹寺宇。孚者信也,言帝既遇非常之境,将弘大信,且今有东西二堂,像设存焉。”《广清凉传》卷上:“今五台山中台之东南二十里,有大孚灵鹫寺,两堂隔涧,于今犹在。……汉明之初,摩腾天眼亦见有塔,劝帝造寺,名大孚灵鹫,言孚者信也。帝信佛理,立寺劝人,名大孚也。又此山形,与天竺灵鹫山相似,因以为名焉。元魏孝文,北台不远,常来礼竭。见人马行迹,石上分明,其事可知。至唐朝,因澄观法师于此造大华严经疏,遂下敕改为大华严寺。”又卷下曰:“释常遇……杖锡孤游五台山,寻访圣迹,止华严寺菩萨堂,瞻大圣真容。”P.4617号《五台山圣境赞》曰:“赞大圣真容:金刚真容化现来,光明花藏每常开。天人共会终难识,凡圣同居不可裁。五百龙神朝月殿,十千菩萨住灵台。浮生踏著清凉地,寸土能消万劫灾。”《宋高僧传》卷二十七《唐五台山智頵传》曰:“(北台)有华严寺,是大圣栖真之所,巡游者颇众,供施稀踈。”
  (17)圣灯:在敦煌遗书五台山资料中反映很多。S.5573号《五台山赞》:“南台窟里甚可增,逦迤多饶罗汉僧;吉祥圣岛时时现,夜夜飞来点圣灯,圣灯焰焰向前行,照耀灵山遍地明。”
(18)善住阁:《广清凉传》卷中:“僧牛云者……其亲送之华严寺善住阁院出家,礼净觉为师。”又《宋高僧传》卷二十二《唐五台山善住阁院无染传》:“以贞元七年到台山善住阁院。”
(19)罗睺:今五台山有罗睺寺,唐初创位,位于显通寺东隅,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P.4617《五台山圣境赞》中有“赞肉身罗睺:罗睺尊者化身来,十二年中在母胎;昔日王宫修密行,今日凡室作婴孩;端严肉髻同千圣,相好真容现五台,能雨众生无限福,世人咸共舍弥财。”
(20)王子寺:唐五代五台山名寺之一。P.2483号《五台山赞》:“王子寺前花果绕,天盆寺北足虫狼。”S.4012号《五台山曲子》后列五台名寺有王子寺。《古清凉传》卷上:“大孚寺北里,有王子挠身寺,其处先有阿育王古塔。至北齐初年,第三王子于此求文殊师利,竟不得见,乃于塔前,烧身供养,因此置寺焉。”“王子烧身寺,东北未详其处、远近里数,是中台、北台南、东台西,三山之中央也。”《续高僧传》卷二十五《释明隐传》:“中台东南三十里至大孚灵鹫寺,……有东西二道场,中含一谷西北上八里许,有王子烧身塔。寺元是齐帝第三子,性乐佛法,故来山寻,如其所愿,烧身供养,因而起塔。”
(21)降龙大师(874—925),法名诚惠,唐末五代时五台山王子寺僧。《宋高僧传》卷二十七及《广清凉传》卷下并有传,《通鉴》及《旧五代史》亦有记载。《广清凉传》卷下:“降龙大师,俗姓李氏,讳诚惠,本蔚州灵丘县人也。……及长,风骨爽秀,神智不群,乃诣台山,依真容院殿主法顺为师,至年二十,登坛受具。……后有王子寺僧众湛崇等,率众连书,殷请住持,展师资礼,师不违来,愿徙居彼寺。……后唐庄宗,闻师高行,同光元年七月,遣使持紫衣师名,敕书赐之,……今赐号广法大师。”死于同光三年十二月。“师终后,敕赐谥法雨大师,并灵塔号慈云之塔,今现在本寺。”《宋高僧传》卷二十七《后唐五台山王子寺诚慧传》所记与此相同。而《资治通鉴》及《旧五代史》所记与此大异,《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三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夏四月:“初,五台山僧诚事以妖妄惑人,自言能降伏天龙,命风召雨,帝遵信之,亲帅后妃及早弟、皇子拜之,诚惠安坐不起,群臣莫敢不拜。时大早,帝自邺都迎诚惠至洛阳,使祈雨,士民朝夕瞻仰,数旬不雨。或谓诚惠:‘官以师祈雨无验,将焚之。’诚惠逃去,渐惧而卒。” 《旧五代史·许寂传》:“同光时,以方术著者,又有僧诚惠,诚惠初于五台山出家,能修戒律,称通皮、骨、肉三命,人初归向,声名渐远,四方供馈,不远千里而至者众矣。自云能役使毒龙,可致风雨,其徒号曰降龙大师。京师旱,庄宗迎至洛下。亲拜之,六宫参礼,士庶瞻仰,谓朝夕可致甘泽。祷祝数旬,略无征应。或谓官以祈雨无验,将加焚燎,诚惠惧而遁去。及卒,赐号法雨大师,塔曰慈云之塔。”诚惠不但影响大,而且在五台山有相当大的势力。《宋高僧传》卷二十八《晋五台山真容院光嗣传》记光嗣自两渐(此字似误)运茶入五台山,“仍泛海至沧州,运物入山,时降龙大师者,率众弹压,缁伍畏焉。”
(22)新罗王子塔:S.5573号《五台山赞》东台:“滔滔海水无边畔,新罗王子泛舟来;不辞白骨离乡远,万里将身礼五台。”
(23)金刚窟:《古清凉传》卷上:“王子烧身寺东北,未详其远近里数,是中台北台南、东台西,径路深阻,人莫能至。传闻金刚窟,金刚窟者,三世诸佛供养之具,多藏于此。……迦叶佛灭后,文殊师利,将往清凉山金刚窟中,释迦佛出时,却还至柢洹,一十二年,文殊师利,将还入清凉山金刚窟内,……佛灭后,文殊并将往清凉山金刚窟中。”《广清凉传》卷上:“金刚窟,即文殊大宅,此窟在东、北台二麓之下,楼观谷内,南北岭间,有石门,乃先圣出入之处,人多不识。昔有繁峙县佛慧师,曾入此窟,行约三十里,有横河,既济即平川,无复凡木,但见宝林,极望四周,金楼琼塔,炳然晃目,佛慧师出为人说此。”《宋高僧传》卷二十《唐代州五台山华严寺无著传》说无著曾入金刚窟。P.2483号《五台山赞》:“众生遥礼金刚窟,时时回观菩萨堂。”S.5573号《五台山赞》:“金刚窟里美流泉,佛陀波利里中禅;一自来来经数载,如今即是那罗延。”P.4617号《五台山胜境赞》有“金刚窟圣境”。
(24)波利:《广清凉传》卷中《佛陀波利入金刚窟十二》:“佛陀波利者,……北印度罽宾国人也,亡身徇道,遍睹灵迹,闻文殊师利在五台清凉山,远涉流沙,躬来礼谒,以唐高宗大帝仪风元年,至台山。”后又返回印度取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并翻译出来,“再至五台山,相传入金刚窟,于今不出。”《宋高僧传》卷第二有《唐五台山佛陀波利传》亦曰:“波利所愿既毕,却持梵本入于五台,莫知所之。或云:波利隐金刚窟。”后法照“入五台山礼金刚窟”,亦见佛陀波利在金刚窟中。
(25)玉华寺:《广清凉传》卷上中台有五华寺:“中台东南有玉华寺,世传:昔有五百梵僧,彼中修习定慧之业,九夏炎暑,即就中台安居,三冬凝寒,即返玉华,禅诵励精,苦志不废寸阴,常有骡三十头,不烦驱策,从北川上下,运斋粮以供僧用,如此凡数十载,未尝缺之,即今中台厨堂之北,犹有旧寺基址存焉。”
(26)维摩对谈法座:不见记载。
(27)文殊师子灵迹:P.4641《五台山圣境赞》:西台“宝台高回足灵祥,师于遗踪八水傍。”P.4617号西台赞并同。《古清凉传》、《广清凉传》失载文殊师子灵迹。
(28)骆驼:S.467号《五台山曲子六首》上北台:“骆驼,风眇眇,来往巡游须是身心好,罗汉岩前观奈好(何),不敢久停唯有神龙操。”又S.5573《五台山赞》曰:“东台东坡骆驼焉”误。
  (29)龙泉水:又称大龙池,在北台山下。见《堵山圣迹志》注(41)。《广清凉传》卷上:“中台北,北台南,中间有诸佛浴池,……四面是水,中心有土台,方园三尺,号为菩萨盥掌,游戏之地,其岁香气氛馥,色相光明,人熟视之,神移目乱,不敢久住。然人亦罕到池中。”与龙泉水位置相当,疑即其水。《宋高僧传》卷十二《唐福州怡山院大安传》:“安游五台,入龙池沐浴,虽久寝涟漪,殊无奋暴雨雹之怪,观者惊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