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
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
(15)四十里:P.2005号作“三十里”。
(16)P.2005号作“州西北五十步”。
(17)《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沙州敦煌县:“三危山,在县南三十里,山有三峰,故名三危。”P.3608号《陇西李氏修功德记》:“敦煌之东南,有山曰三危,结积阴之气,坤为德成,凝质之形良为象,崚嶒千峰,磅礴万里。”
(18)《寿昌县地境》同。
(19)《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龙勒水,在县南一百八十里龙勒山上。”
(20)县西廿五里:《寿昌县境》作“县西北五里”。
(21)《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同。P.2005号苦水条作“一百廿里。”
(22)《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后魏“明帝罢镇立瓜州,以地为名,寻又改为义州,庄帝又改为瓜州,……武德二年西土平定,置瓜州,五年改为沙州。”
沙州都督府图经
P.2005号
(前缺)
美草,更□□□
水又西流八十里,与硖(1)
美草。又西北流入硖谷,
流曝(瀑)布桂鹤
蔽亏日月,深谷
里,不生草木,中有(2)
春之后,仲夏之(3)
秋后即下,向人
无杂鸟,水无
者,不过数寸(4),
曲多野马,犛(5)
狼虫豹窟穴,其
里至子亭镇(6),西三
烽。又西北流六十里至山阙烽(7),水东亦是/鸣沙流山(8),其山流动无定,峰岫不恒。俄然/深谷为陵,高崖为谷,或峰危似削,孤岫如/画;夕疑无地,朝已干霄。中有井泉(9),沙至不掩,/马驰人践,其声若雷(10)。其水西有石山,亦/无草木。又东北流八十里,百姓造大堰,号为/马圈口(11)。其堰南北一百五十步,阔廿步,高二/丈,总开五门分水以灌田园。荷锸成云,决/渠降雨,其腴如泾,其浊如河(12)。加以节气/少雨,山谷多雪,立夏之后,山暖雪消,雪/水入河,朝减夕涨。其水又东北流卌里至/沙州城(13),分派溉灌。北流者名北府(14);东流者/名东河水(15);东南流者二道:一名神农渠,一名阳开渠(16);州/西北又分一渠,北名都乡渠(17);又从马圈口分/一渠,于州西北流,名宜秋渠(18)。州城四面水/渠侧,流觞曲水,花草果园,豪族士流,家/家自足。土不生棘,鸟则无号;五谷皆/饶,唯无稻黍。其水溉田即尽,更无流/派。/
苦水(19)
右源出瓜州东北十五里(20),名卤涧水;直西流至瓜州/城北十余里,西南流一百廿里至瓜州常乐县南山/南(21),号为苦水。又西行卅里入沙州东界故鱼泉驿/南(22),/西北流十五里入常乐山,又北流至沙州阶亭驿/南,即向西北流至廉迁烽,西北廿余里散入沙(磠)。/
独利河水
右源出瓜州东南三百里,流至沙州敦煌县/东南界。雨多即流(24),无雨竭涸。/
悬泉水
右在州东一百卅里(25)。出于石崖腹中(26),其泉傍出细/流, 一里许即绝。人马多至,水即多;人马少至,水/出即少。《西凉录·异物志》云:汉贰师将军李广/利西伐大宛,回至此山,兵士众渴乏,广[利]乃以掌/拓山(27),仰天悲誓,以佩剑刺山,飞泉涌出,以济/三军。人多皆足,人少不盈。侧出悬崖,故曰悬泉(28)。/
七所渠:
宜秋渠,长廿里。/右源在州西南廿五里,引甘泉水。两岸修堰十里,/高一 丈,下阔一丈五尺;其渠下地宜晚禾,因号为宜/秋渠(29)。/
孟授渠,长廿里(30)。/右据《西凉录》,敦煌太守赵郡孟敏于州西南十/八里于甘泉
都乡斗门上开渠溉田,百姓蒙赖,/因以为号(31)。/
阳开渠,长一十五里(32)。
右源在州南十里,引甘泉。旧名中渠。据《西凉/录》,刺史杨宣移向上流造五石斗门(33),堰水溉/田,人赖其利,因以为号。/
都乡渠,长廿里(34)。
右源在州西南一十八里甘泉水马圈堰下流,/造堰拥水七里(35),高八尺,阔四尺,诸乡共造,/因号都乡渠。/
北府渠,长卌五里。
右源在州东三里甘泉上,中河斗门,为其渠/北地下,每年破坏,前凉时刺史杨宣以家粟万斛,/买石修理,于今不坏。其斗门垒石作,长卌步,阔三丈,/高三丈。昔敦煌置南府、北府,因府以为渠名(36)。/
三丈渠,长五里。
右源在州东三里甘泉水上,于河斗门南向东修/堰,穿渠一十三里,其渠阔三丈,因以为号(37)。/
阴安渠,长七里(38)。
右在州西南六里甘泉水上。据《西凉录》,敦煌太守/阴澹于都乡斗门上开渠溉田,百姓蒙利而安,/因以为号(39)。
一所壕堑水,阔(四十)五尺,深九尺,壕绕城四面。右其壕西南角有一大泉,分为两道,流绕城四面/周匝,至东北隅,合流北出,去城七里,投入大河(40)。/
三所泽:
东泉泽
右在州东卌七里。泽内有泉,因以为号。/
卌里泽,东西十五里,南北五里。/右在州北卌里,中有池水,周回二百步,堪沤麻,众/人往还,因以里数为号。/
大井泽,东西卅里,南北廿里。右在州北十五里。《汉书·西域传》,汉遣破羌将军/辛武贤讨昆弥,至敦煌,遣使者按行,悉穿/大井,因号其泽曰大井泽(41)。/
二所堰:
马圈口堰
右在州西南廿五里,汉元鼎六年造,依马圈山造,/因山名焉。其山周回五十步,自西凉已后,甘水湍/激(42),无复此山。/
长城堰,高一丈五尺,长三丈,阔二丈。
右在州东北一百七十里。堰苦水以溉田,承前造/堰不成,百姓不得溉灌,刺史李无亏造成,百/姓欣庆。无亏,汉丞相蔡(43)之后,自陇西徙居/幽州之范阳。五代P.祖司空诉,尚后魏太(世)祖/舅阳平王杜起(超)女(44),后为公主,忆长安城,太(世)祖/于范阳为公主筑长安城,俗号长安城李。随(隋)时定/氏族,去其安字,直为长城李氏(45)。/大周圣神皇帝赐无亏长城县开国子,故时/人名此堰为长城堰。/
一所故堤,高三丈,阔三丈五尺。
右在州东北一百廿步。按《十六国春秋》,嘉兴四年,西/凉王李歆为且[沮]渠蒙逊战败于酒泉东怀/城(46),歆死国灭。其弟恂为敦煌太守,与诸子弃/敦煌奔于北山。蒙逊以索元绪行敦煌太守,绪/行险恶,失于人心,郡人宋承义(47)、张弘以恂在郡有/惠政,密遣招恂,九月率数千骑入于敦煌(48),索(元)绪/东奔,宋承义等推恂冠军将军、凉州刺史。蒙/逊遣子德政率众一万攻恂,恂闭门不战。至五年/春,蒙逊率众二万攻敦煌,遗恂书,论以兴亡/之运(49)。恂不答。二月,三面起堤,以水灌城,恂使/壮土千人,连板为桥,潜欲决堤,悉为蒙逊所擒,/将佐等劝恂曰:“今水弥盛,东军来者相继,虽/有熊武之士,决战无所,宜遣使降,因以击之。”/恂遣使请降,逊不许。左长史宋承义、武卫/将军张弘等开门降逊,恂自杀(50)。其堤多毁/灭,唯东面其趾步存。/
一所殿,六门,五架,高四尺,东西十七步,南北八步。
右在子城中,近城南门。据《西凉录》,凉王李暠庚子/年建造此殿以听政,至今见在,州司以为馆(51)。/
咸卤
右州界辽阔,沙碛至多,咸卤,盐泽约余/大半(52)。/
三所盐池水:
东盐池水
右在州东五十里(53),东西二百步,南北三里。其盐/在水中自为块片,人就水里漉出曝干,并是/颗盐,其味淡于河东盐,东印形相似(54)。/
西盐池水
右俗号沙泉盐,在州北一百一十七里(55),总有四陂,每/陂二亩已下。时人于水中漉出,大者有马牙,/其味极美,其色如雪,取者既众,用之/无穷。/
北盐池水
右在州西北卌五里,东西九里,南北四里。其盐不如/西池,与州东盐味同。
—所兴胡泊,东西十九里,南北九里,深五尺。
右在州西北一百一十里(57)。其水咸苦,唯泉堪食,商/胡从玉门关道往还居止,因以为号。/
一十九所驿并废:
州城驿
右在州东二百步,因州为名,东北去清泉驿卌里。/
清泉驿
右在州东北(四十)里,去横涧驿廿里,承前驿路在/瓜州常乐县西南,刺史李无亏以旧路石/碛山险,迂曲近贼,奏请近北安置,奉天授二年/五月十八日敕移就北。其驿置在神泉观/庄侧(58),故名神泉驿。今为清泉戍,置在驿傍,/因改为清泉驿。/
横涧驿
右在州东北六十里,北去白亭驿廿里,刺史陈玄/珪为中间迂曲(59),奏请,奉证圣元年十二月卅日/敕置,驿侧有涧,因以为名。/
白亭驿
右在州东北八十里,东北[去]长亭驿卌里(60),同前奉/敕移,为置白亭烽下,因烽为号。/
长亭驿
右在州东北一百廿里,东去甘草驿廿五里,同前/奉敕移,为置在长亭烽下,因烽为号。/
甘草驿
右在州东北一百卌五里,东南去阶亭驿廿五/里。前刺史李无亏为中间路远,兼有沙卤,/奏请,奉敕置,驿侧有甘草,因以为号。/
阶亭驿
右在州东一百七十里,东去瓜州常乐驿/卅里。同前奉敕移,为置在阶亭烽/侧,因烽为号。/
新井驿,广显驿,乌山驿(61),已上驿瓜州捉。
右在州东北二百廿七里二百步,瓜州常乐县界。/同前奉敕移置,遣沙州百姓越界供奉。/如意元[年](62)四月三日,敕移就矟竿道/行,至证圣元年正月十四日/敕,为沙州遭贼少草,运转极难,矟竿道/停,改于第五道来往。又奉今年二月廿七/日敕,第五道中总置十驿,拟供/客使等食,付王孝杰并瓜州、沙州审/更检问,/令瓜州捉三驿,沙州捉四驿,件/检瓜州驿数如前。
双泉驿(63)
右在州东北四百七十七里—百六十步,瓜/州常乐县界。唐仪凤三年闰十月奉/敕移稍竿道就第五道莫贺延碛/置,沙州百姓越界捉。奉如意元年/四月三日敕,移就稍竿道行,至/证圣元年正月十四日敕,为沙州/遭贼,改第五道来往。南去瓜州常乐/县界乌山驿六十九里二百六十步,北去/第五驿六十里八十步。/
第五驿(64)
右在州东北五百一十一里卌步。同前奉/敕置,沙州百姓越界捉,南去双泉/驿六十四里八十步,北去冷泉驿六十八里/卅步。/
冷泉驿(65)
右在州东北五百七十九里一百七十步。同前/奉敕置,沙州百姓越界捉。南去第/五驿六十八里卅步,北去胡桐驿八十四里。/
胡桐驿
右在州东北六百六十三里一百七十步。同前奉/敕置,沙州百姓越界捉。南去冷泉驿八十四/里,北去伊州柔远县界赤崖驿八十里(66)。/
东泉驿
右在州东卌里,东去其头驿廿五里。刺史/李无亏为其路山险迂曲,奏请就北安置,/奉天授二年五月十八日敕移就北,其/驿遂废。
其头驿
右在州东六十五里,西去东泉驿廿五里,东去/悬泉驿八十里,同前奉敕移废。/
悬泉驿
右在州东一百卌五里。旧是山南空谷驿,唐/永淳三年录奏奉敕移就山北悬/泉谷置(67)。西去其头驿八十里,东去鱼泉/驿卌里,同前奉敕移废。/
鱼泉驿
右唐咸亨四年刺史李祖奏奉/敕置(68),去州东一百八十五里,东去瓜州常乐/卌五里,西去悬泉驿卌里,同前奉/敕移废。/
无穷驿
右在州东一百里,在无穷山置,西去其头驿卅/五里,东去空谷驿卅里,唐永淳二年奏移就/北行,其驿遂废。/
空谷驿
右去州东一百卅里,在空谷山南置,西去无穷/驿卅里,东去黄谷驿卌里,为同前移道,其/驿遂废。/
黄谷驿
右去州东一百七十里,东去鱼泉驿廿五里,为/同前移道,其驿遂废。/
州学
右在城内,在州西三百步,其学院内东厢有先/圣太师庙,堂内有素先圣及先师颜子/之像,春秋二时奠祭。/
县学
右在州学西,连院,其院中东厢有先圣太/师庙,堂内有素先圣及先师颜子之像,/春秋二时奠祭。/
医学
右在州学院内,于北墙别构房宇安置。/
二所社稷坛:
州社稷坛各一,高四尺,周回各廿四步。/ 右在州城南六十步,春秋二时奠祭。/
敦煌县社稷坛各一,高四尺,周回各廿四步。/右在州城西一里,春秋二时奠祭。/
四所杂神:
土地神
右在州南一里,立舍画神主,境内有灾患/不安,因以祈焉,不知起在何代。/
风P.神
右在州西北五十步,立舍画神主,境内风不调,/因即祈焉,不知起在何代。/
雨师神
右在州东二里,立舍画神主,境内亢旱,因即祈/焉,不知起在何代。/
袄神(69)
右在州东一里,立舍画神主,总有廿龛,其院周回/一百步。/
一所异怪:
老父投书
右按《十六国春秋》北凉永和三年正月,有一老父,/见于城东门上,投书于地(70),忽然不见。书一纸八/字满之,其文曰:凉王卅年若七年。凉王且渠/茂虔访于奉常张体顺(71),顺曰:“昔虢之将亡,神/降于莘。此老父之见,国之休祥(72),深愿陛下尅念,/修政以副卅年之庆(73)。若盤于游田,荒于酒色,臣/恐七年,将有大变。”虔不悦,卒为魏所灭。
二所庙;
先王庙(74)
右在州西八里(75)。《西凉录》:凉王李暠谥父为凉简公(76),/于此立庙,因号先王庙。其院周回三百五十步,/高一丈五尺。次东有一庙,是暠子谭、让、恂等/庙(77),周回三百五十步,高一丈五尺,号曰李庙。/屋宇除毁,阶墙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