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远县志

  王 恒 周府审理正。(成化)
  于 良 (成化)
  张文明 翥之子,华亭县丞。(成化)
  张 政 献县主簿。(成化)
  刘 芳 府庠。(成化)
  孙 瑾 军民府照磨。(成化)
  王 瑞 成安县丞。(宏治)
  杨 玘 二年府庠。(宏治)
  温 恭 太平主簿。(宏治)
  路 谦 临淮县丞。(宏治)
  康 照 贵池训导。(宏治)
  于志学 (宏治)
  丛 聪 赞皇教谕。(宏治)
  赵 伟 (宏治)
  任 辅 (宏治)
  宋 芳 恩贡。(宏治)
  李 镗 华县丞。(宏治)
  吴 汉 (宏治)
  王 辅 完县主簿。(宏治)
  徐 徭 高淳主簿。(正德)
  张 恭 政之子,运同。公门人,温少参,称其解绶时,白叟黄童,莫不歌忠厚,颂廉洁,至有攀辕泣下者,则公之为人大概,盖可想见矣。(正德)
  于文渊 庆之子,魏县丞。(正德)
  孙 瑭 寿州判。(正德)
  王元士 登封县丞。(正德)
  王尧卿 太原教谕。(正德)
  刘 逊 歙县丞。(正德)
  秦 玺 (正德)
  刘 兴 芳之子,高淳主簿。(正德)
  孙 元 瑾之子,辉县训导。(正德)
  李 谅 柰之子,密云县丞。(嘉靖)
  赵 僖 伟之子,宿州判。(嘉靖)
  王元德 元士弟,三河知县。
  温 霓 濡之弟,宜兴县丞。(嘉靖)
  王思贤 字梦月,雄之子,丙戍岁贡,庆阳府推官。(嘉靖)
  温 贤 王府教授。(嘉靖)
  孙尚志 任邱县丞。(嘉靖)
  季 谟 柰之子,审理。(嘉靖)
  于 蕃 文渊子,沔县主簿。(嘉靖)
  王 苹 真定训导。(嘉靖)
  王居仁 瑞之子。(嘉靖)
  吕朝阳 恩贡。(嘉靖)
  康 儒 芮城教谕。(嘉靖) 、
  刘景熙 芳之子,临晋县丞。(嘉靖)
  刘启之 肥乡训导。(嘉靖)
  秦 莹 清苑主簿。(嘉靖)
  孙廷献 塘之子。(嘉靖)
  刘 铃 拱之子,陵川知县。(嘉靖)
  刘居易 恩贡。(嘉靖) .
  王思聪 雄之子,甲辰由选贡入太学。(嘉靖)
  张邦采 宣府经历。(嘉靖)
  谢永昌 灵石知县。先是灵石有妖僧,挟术淫恣,当事者莫敢谁何,公至擒之,辄不动,卒置诸法,一时邑害以除。(嘉靖)
  孙 诏 贤之孙,吴桥训导。(嘉靖)
  周汝忠 高阳训导。(嘉靖)
  刘汝楫 绛县训导。(嘉靖)
  张存礼 隰州同知。(嘉靖)
  王一忠 字请全,三十九年岁贡,任归德经历。(嘉靖)
  张 淋 河间通判。(嘉靖)
  任邦佩 河间训导。(嘉靖)
  刘 璧 景熙子,四十三年大城主簿。(嘉靖)
  杨 梅 盱眙知县,真定府同知。(嘉靖)
  吴国相 (隆庆)
  王一元 二年岁贡,任阜平知县。(隆庆)
  季 瑁 礼县知县。(隆庆)
  郭汝鹤 马湖府推官,历成都府通判,鄜州知州升同知(隆庆)
  杨应时 济宁训导。在任城日,教育多士,惟以孝友为谆谆,文艺次之,一时子衿颇多德造之誉。(隆庆)
  杨一科 冀州训导。(万历)
  温中华 蓟州通判。(万历)
  吴 堡 铎之子,海盐县丞。(万历)
  孙康民 镇番教授。(万历)
  杨应奎 光山主簿。应时弟,历任三年,以致仕归,族原军籍,苦于戍应社差者,复不免虚赔,乃于曲成置义田,半为军拿资,半为赋役费,今田尚存,族人世食其利焉。(万历)
  路学程 黄州推官。(万历)
  李 桂 蒙阴训导。(万历)
  于天民 莒州学正。(万历)
  郭汝谐 汝鹤弟,宁靖训导。(万历)
  蔡宗朱 长葛教谕。(万历)
  王一凤 十二年拔贡,费城鱼台训导,孟县教谕,广宁卫教授。(万历)
  王 心 宁乡知县。(万历)
  杨如鲁 临县知县。公赋性清方,好施乐善,邑东滚泉山玉帝庙,暨城北二里桥,原疃北庙,皆其所捐资特建也。(万历)
  逢弘化 松江教授。(万历)
  张景兆 (万历)
  王之澍 甘肃教授,正直忠厚,人多钦其古风。(万历)
  范 錬 齐东训导,济南教谕,事继母,孝行可风。(万历)
  温会极 即墨教谕。(万历)
  郭维桢 卫学,任泰安知县。(万历)
  兰梦锡 号九畹,蕙元孙,赋性颖悟,十岁能文,邑令见而异之。试以题,大加欣赏。十三岁入泮,事母孝,抚弟友,居乡醇谨,博通经史,数奇不偶,以岁荐,初授德州训导。转灵寿教谕,课文校士,蔼若家人。门人张国士,寒士也。公奇其文,捐赀佐读,后显贵,分守登莱,言及公,辄为太息。(万历)
  于 易 三十八年。(万历)
  李邦儒 日照训导。(万历)
  张 铭 莱州训导,嘉鱼知县。(万历)
  王 诚 东阿训导,乐陵教谕。(万历)
  蔡汝嘉 宗朱之子,训导。(万历)
  李乃芝 乃兰兄,授州判。(万历)
  姜 璞 武定州训导。(万历)
  蔡汝封 宗朱之子,平度训导。(万历)
  逢一元 弘化之子,濮州判。(万历)
  王士吉 徐州州同,壬申城陷,父子殉难,题赠通判。(泰昌)
  李 遐 骥千之子,恩贡。(天启)
  李完真 恩贡,长沙经历。(天启)
  李骥锦 章邱训导。(天启)
  范树勋 练之孙,恩拔,东光主簿,三河经历。(天启)
  刘正行 (天启)
  李梦祥 廷梧之子,滕县训导,山西繁峙县知县。(天启)
  曹 廪 白河知县。(天启)
  孙 敬 长清训导,灵石知县。(崇祯)
  李乃葵 昌乐训导。(崇祯)
  杨道平 煌焌之子,梅之孙,乙亥拔贡。(崇祯)
  李一得 (崇祯)
  王德皓 新城训导,单县、陵县教训。(崇祯)
  李 曜 东干州训导。(崇祯)
  李 暹 骥千之子,归德防河通判。(崇祯)
  于鳞翔 革命后隐居不仕,质朴多古风,邑仰其高节。(崇祯)
  国朝
  姜文蔚 璞之孙,恩拔,泉州经历。(顺治)
  腾宗鲁 恩贡,即墨县教谕。(顺治)
  刘 茗 单县教谕。(顺治)
  谢应奎 剡城训导,莘县教谕,兖州府学教授,干阳府经历。(顺治)
  王润民 掖县训导。(顺治)
  王 儒 蒙阴训导。(顺治)
  杨道简 梅之孙,焌之子,正贡,以坐旷故,简宜先一,笑让之。(顺治)
  刘玉丰 恩贡。(顺治)
  姜 琰 璞之弟。(顺治)
  王 治 甲午恩拔,任陕西西安府鄠县知县,善诗词,著有青云阁集行世。(顺治)
  李 越 (顺治)
  李光御 (顺治)
  杨孔文 贡监。(顺治)
  阎尔仞 祺元孙。(顺治)
  孙文扬 (顺治)
  杨南金 恩拔。(康熙)
  杨鼎鉴 (康熙)
  张大受 (康熙)
  李以是 梦祥之弟。(康熙)
  孙业孔 贡监。(康熙)
  杨 筠 (康熙)
  杨鼎鉴 (康熙)
  栾 崧 (康熙)
  宋之朱 (康熙)
  刘仲伦 (康熙)
  封 荫
  温 珍 以子濡贵,赠工部主事。
  丁 豪 以子希孔贵,赠内黄县知县。
  王 弼 以子明留守卫经历,赠儒林郎。
  阎 志 以子祺贵,赠奉政大夫,河南开封府同知。
  李 栋 以子骥千贵,封知府。
  杨 槐 以孙觐光贵,赠陕西右布政。
  杨州牧 以子觐光贵,累赠资德大夫,南京通政使,崇祀乡贤。
  李骥骧 以子笃培贵,封工部主事。
  李其绅 以子乃兰贵,赠户部主事,加赠副使。
  杨 梅 以子焌贵,晋阶奉政大夫。
  杨觇光 以子开世贵,封户部郎中。
  杨开世 以叔觐光荫,授都察院都事,历南京户部郎中。字启斯,号云峤,乡贤杨公之适长孙也。性孝友,食饩未第,以叔觐光荫子入监,授都察院检校,转都事。己卯入顺天乡试,帘官腾录,升南京户部主事,司南军饷转郎中,各称职,奉旨司太仓银库,受命甫月余,以父病告归,屡征不仕,侍养终身。
  武 科
  杨大武 天启丁卯钦依防河守备,升临清游击,壬午城陷,单骑突战而死。
  监 生
  李仲春 永德知事。
  李 梅 宣府都司经历。
  温性学 濡之子,河南照磨
  孙汝霖 沛县主簿。
  孙汝弼
  温正学 兵马吏目。
  任 重 县丞。
  李骥骢 衡府审理。
  李骥良 华荣主簿。
  李完初
  李 运 鸿胪寺序班。
  李 迈 授州判。
  杨 埏
  温 台
  李长久
  国朝
  温公亮 考授县丞。
  李色孝
  秦 琏
  李无兴
  傅化民
  吏 员
  于 渊
  王 恭
  王 钲
  王 相
  郭 忠 大使。
  张 思 郟县主簿。
  刘居仁
  张 瑁
  郭 淳 忠之子,巡检。
  任 达
  杨可培
  孙率祖
  宋良臣 详见孝友。
  迟玩占 典史。
  范 经 大使。
  刘文魁 偃城典史。
  王有庆 大使。
  刘正言 曲县典史,归州巡检。
  杨 熠 驿丞。
  温永培 大使。
  杨 增 驿丞。
  陈所蕴 典史。
  孙友麟 栾城典史。
  陈 鼐 典史。
  国朝
  梁存仪 陕西西安府长武县典史。
  兰国顿 直隶保定府容城县典史。
  论曰:“粤稽制科取士,历代相因。自洪武以来,载在令甲,三途并用,下及荫监,杂流皆得以尺寸奋功名,当其时,车服以庸之,宅里以表之,彰德育才,意甚盛也。乃膺兹选者,求其感会风云,以佐一代綦隆之运,上咸五而下登三,往往指不多屈,岂上以名求,下亦以名应,习为固然邪?抑亦入世即深,渐迫怵于利害,遂至易厥初服,吾鼎不爱邪,昔李固以书遗黄琼,谓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近鲁阳樊君被征初至,朝廷设坛席犹待神明,虽无大异,言行所守,亦无所缺,而毁滂布流,应时折减者,岂非观听望深,声名太盛乎?是以宋王曾举状元,尝言志不在温饱,而明文皇亦曰:“国家养士三十年,仅得一卓敬,呜呼!士君子攀龙鳞附凤翼,慎勿以纡紫垂青沾沾有喜色,而立德立功,天壤相蔽,斯庶几乎?不愧科名矣!”

  ●招远县志卷之九

  邑后学张凤羽仲威氏编辑

  ○人 物

  春秋
  正舆子 莱国大夫,齐人围莱,正舆子合余烬,背城与战,败绩。齐师入莱,正舆子奔莒,莒人杀之。
  汉
  王 常 祀乡贤。字颜卿,颖川舞阳人也。王莽末为弟报仇,亡命江夏。久之,与王凤、王匡等起兵云杜绿林中,聚众数万人。以常为偏裨,攻傍县,后与成丹、张卬别,入南郡蓝口,号下江兵。王莽遣严尤、陈茂击破之。常与丹、卬收散卒入蒌溪,劫略钟龙间,众复振,引军与荆州牧战于上唐,大破之。遂北至宜秋,是时汉兵与新市、平林,众俱败于小长安,各欲解去。伯升闻下江军在宜秋,即与光武及李通俱造常壁,曰:严愿见下江一贤,将议大事。”成丹、张卬共推遣常,伯升见常,说以合从之利,常大悟,曰:“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今刘氏复兴、即真主也!诚思出身为用,辅成大功。”伯升曰:“如事成,岂敢独飨之哉!”遂与常深相结而去。常还,具为丹、卬言之,丹、卬负其众,皆曰:“大丈夫即起,当各自为主,何故受人制乎?”常心独归汉,乃稍晓说其将师曰:“往者成哀衰微无嗣,故王莽得承间篡位。即有天下,而政令苛酷,积失百姓之心,民之讴吟思汉,非一日也!故使吾属因此得起,夫民所怨者,天所去也!民所思者,天所与也!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若负强恃勇,触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以秦项之势,尚至夷覆,况今布衣相聚草泽,以此行之,灭亡之道也。今南阳诸刘举宗起兵,观其来议事者,皆有深计大虑王公之才,与之并合,必成大功!此所以祐吾属也。”下江诸将虽屈强少识,然素敬常,乃皆谢曰:“无王将军!吾属几陷于不义,愿敬受教。”即引兵与汉军及新市、平林合。于是诸部齐心伺力,锐气益壮,遂俱进破,杀甄阜、梁邱,赐及诸将,议立宗室,唯常与南阳士大夫,同意欲立伯升。而朱鲔、张卬等不听,及更始立,以常为廷尉大将军,封知命侯。别徇汝南沛郡,还入昆阳,与光武共击破王寻、王邑。更始西都长安,以常行南阳太守事,令专命诛赏,封为邓王,食八县。赐姓刘氏。常性恭俭,遵法度,南方称之。更始败,建武二年夏,常将妻子诣洛阳,肉袒自归。光武见常,甚欢劳之,曰:“王廷尉良苦,每念往时,共更艰厄,何日忘之!莫往莫来,岂违平生之言乎?”常顿首谢曰:“臣蒙大命,得以鞭策,托身陛下,始遇宜秋,后会昆阳,幸赖灵武,辄成断金,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帝笑曰:“吾与廷尉戏耳!吾见廷尉,不忧南方矣。”乃召公卿将军以下大会,具为群臣言常以匹夫兴义兵,明于知天命。故更始封为知命侯。与吾相遇兵中,尤相厚善,特加赏赐,拜为左曹,封山桑侯。后帝于大会中,指常谓群臣曰:“此家率下江诸将,辅翼汉室,心如金石,真忠臣也!是日迁常为汉忠将军,遣南击邓奉、董欣,令诸将皆属焉。又诏常北击河间渔阳,平诸屯聚。五年秋,攻拔湖陵。又与帝会任城。因从破苏茂、庞萌,进攻下邳。常部当城门战,一日数合,贼反走入城,常追迫之。城上射矢雨下,帝从百余骑,自城南高处望常,战力甚驰,遣中黄门诏使引还。贼遂降。又别率骑都尉王霸共平沛郡贼。六年春,征还洛阳,令夫人迎常于舞阳。归家上冢,西屯长安,拒隗嚣。七年使使者持玺书,即拜常为横野大将军,位次与诸将绝席,常别击破隗嚣将高峻于朝那,嚣遣将过乌氏。常要击破之,转降保塞羌诸营壁皆平之。九年击内黄贼,破降之后,北屯故安,拒卢芳。十二年薨于屯所,谥曰:“节侯”,子广嗣。三十年徒封石城侯。水平十四年坐与楚事相连国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