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通志

  鳯箫用两手捧持自右管吹起毎管一声第一管为黄钟律以合字应第三管为太簇律以四字应第五管为姑洗律以一字应第六管为中吕律以上字应第八管为林钟律以尺字应第十管为南吕律以工字应第十二管为应钟律以凡字应第十三管为清黄律以六字应第十五管为清太律以五字应毎管头俱有缺窍为吹口次第轻吹则声得矣
  双管临时按荻头人口含吹以吞吐深浅为字之抑扬两管同一音六孔尽闭筩内为黄钟律以合字应自下而上放第一孔为太簇律以四字应放第二孔为姑洗律以一字应放第三孔为中吕律以上字应放第四孔为林钟律以尺字应放第五孔为南吕律以工字应放第六孔为清太律以凡字应此器声调过髙当俯而抑之斯与众音谐和凡放一孔此孔以下尽开以上尽闭余箫笛等俱仿此
  洞箫箫众乐之祖也本黄钟之管而为之吹箫以唇安山口上全在口唇之俯仰吹气之缓急唇仰急吹则清唇俯缓吹则浊筩底孔及穿绳眼黄钟也若吹黄钟律六孔皆闭俯唇轻吹则合字应仰而急吹则为清黄律六字应自尾起放第一孔为太簇律俯唇轻吹则四字应仰而急吹则为清太律五字应放第二孔为姑洗律以一字应放第三孔为中吕律以上字应放第四孔为林钟律以尺字应放第五孔为南吕律以工字应放后一孔为应钟律以凡字应自下而上以渐而清象一阳之气自黄泉而升也凡和琴瑟点笙簧全赖此器定黄钟之声如敎坊俗乐所用不合尺寸是郑卫滛声未可以谐雅乐也其严辨之
  龙笛横而右偏其吹口在左头管而上较他孔稍大右头底孔及穿绳眼黄钟也若吹黄钟律六孔尽闭防气轻嘘则合字应自右头起放第一孔为太簇律俯唇轻吹则四字应重吹则清太律以五字应放第二孔为姑洗律以一字应放第三孔为中吕律以上字应放第四孔为林钟律以尺字应放第五孔为南吕律以工字应放第六孔为应钟律以凡字应重吹则清黄律以六字应不可用俗乐所制者止取悦耳导滛与律吕相去逺矣旌节凡执节前导既列缀兆则分立东西舞生之首如奠帛麾生唱乐奏宁和之曲东阶节生亦扬节唱曰奏宁和之舞三献皆同舞毕西阶节生抑节唱曰舞止各植节架上舞生俱归班
  相鼓木铎节武舞以金铎节文舞以木铎一声应一歩傍侍者执摇听堂下乐既发声即摇一声随舞人所向之方辰俯则先俯仰则先仰以为舞容之节相鼓用手执于胸前所以辅铎者毎摇铎一响则击鼓一响以应之
  籥翟籥用左手横执之有窍而不吹或云缀兆转折入位之时齐吹以节走趋翟用右手纵执之翟纵籥横齐肩执之为执起之齐目为举平心执之为衡尽手向下执之为落向前正举为拱向耳偏举为呈籥翟纵横两分为开籥翟纵横相加为合籥翟纵合如一为相各分顺手向下为垂两执相接为交凡执籥秉翟俱右手在外左手在内其手指俱大指在内四指在外纵则如绳横则如衡执秉者不可忽也
  舞鼓声既严旌节前导鱼贯而进列行于阶上左右相同听节生唱奏宁和之舞则散而为佾听唱乐止则聚而成列忽散忽聚部位不乱如兵家之阵法然凡舞东阶者面东则西阶者面西东阶者面西则西阶者面东又东阶者用左手左足舞蹈则西阶者用右手右足舞蹈其向背低昻周旋俯仰各各成偶凡立之容五两阶相对为向内立两阶相背为向外立俱面正北为朝上立两两相对为相对立两两相背为相背立舞之容二两阶相顾作势为向内舞两阶相负作势为向外舞首之容三举面朝上为仰首俯面向下为低首左右顾为侧首身之容五起身正立为平身曲其背为躬身正立左右转为侧身转过为囬身开左右膝直身下坐为蹲身手之容五一手髙举为起手顺下为垂手前伸为出手两手合举为拱手相持为挽手歩之容二前迈为进歩后缩为退歩足之容七起足前尖以足跟着地为跷足起足后跟以足尖着地为点足进足稍前为出足膝前足后为曲足履位迁换为移足右足加左左足加右为交足反履底向上为蹈足礼之容十屈身出手下赐为授更屈身出手上承为授拱手后退为辞拱手向左右为譲低首屈身拱手为谦平出两肘拱手齐心为揖低首屈身至地为拜屈膝至地为跪点首为叩头跷一足屈一足拱手左右譲为舞蹈舞生按谱作势凡舞合字四字欲迟工字六字欲疾上字尺字欲适中听铎鼓既响两阶羽籥齐作进退俯仰象文德之容合声歌之妙而舞之能事毕矣后列图谱其形像解説俱出太学志佥载所载者与此不同故竝存之而阙里之舞师世世亲传又别有妙用总之得古人文舞之神动合法矩岂拘拘如泥偶哉歌一阕则舞一成奠帛三献共四成始终共六变起于中而散于中初变在缀之中东西立象尼山毓圣五老降庭再变而为佾数稍前进象筮仕于鲁而鲁治三变而东西分象歴聘列国而四方化四变稍后退象删述六经告备于天五变而左右向象讲论授受传道于贤六变而复归于缀中东西立象庙堂尊享弟子列配考帝王乐舞武舞退文舞进由一成至于十二成一变至于九变其缀兆皆起南而散于南与此不同也










  广西通志卷四十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学校
  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啓圣位祭品视
  先师位减太一太牢一
  四配位视
  十哲添豕首一
  从祀位与
  四配同减豕肉
  先师神位旧制笾豆各八明成化十二年国子祭酒用洪谟奏准笾豆各用十二嘉靖九年从大学士张璁议减笾豆为各十于是笾实之糗饵粉餈豆实之食糁食俱不复用四配旧惟羊豕各一分作四分每位一分景泰时每位各一羊豕明初登一而笾豆各六嘉靖时去太羮之登增笾豆为各十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广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广西通志卷四十二
  坛庙
  粤西旧制简率其列祀典者自城隍厉坛而外阙焉未备我
  朝定制垂宪酬德报功礼无不举
  皇上德合天地至諴感神秩祀尤为加虔钦奉
  圣谕谆饬坛庙之制颁自秩宗凡为民生明禋之报水旱之祈者遐州下邑俾悉经理乆逺前古未有宜乎百灵飨之应贶昭答也夫治明治幽礼乐具焉守官者修其事而深思其义将诚敬之孚与为对越其通于治国如斯夫志坛庙
  桂林府
  临桂县【附郭】
  社稷坛在省城东南文昌门外雍正十年遵
  防如式修建
  先农坛在象鼻山之南雍正四年建坛髙三尺周围各二丈四靣阶梯砖砌祠宇三间左右配房各一间借田四亩九分神仓一间祭器耕具俱全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坛在城东南文昌门外雍正十年即旧址如式修建
  厉坛在城北
  关帝庙在府学西康熈十一年建雍正三年奉
  防追封关帝三代皆为公爵遵
  钦定封号置主供奉后殿雍正九年重修东西増建防
  舍为整仪所
  龙神庙在谯楼北雍正五年钦奉
  上谕迎请龙神大小二像委桂林府通判张允临监造城隍庙在府治东雍正十一年桂林府知府钱元昌重修
  旗纛庙旧在城隍庙内今并建城南大教塲虞帝庙在虞山下古建宋经畧使张栻元广西行中书省平章额尔吉纳明正统间叅政朱纯皆重修
  国朝康熈十六年奉
  防勅建内有
  御书清慎勤三字匾额
  李衞公庙在七星山下宋绍圣二年建明洪武初修
  陈崇仪庙旧在城西委巷宋皇祐中建祀广西钤辖陈曙隆兴初赐额忠愍明治己未镇守太监张瑄移建城南邑人包裕有记
  黒神庙在城西北祀元广西行中书省平章政事额尔吉纳
  火神庙在城北十字街雍正十一年重修
  真武庙在癸水门外
  东岳庙在西门外
  马王庙在小教塲北
  雷庙在文昌门外雍正九年原任南宁府知府慕国琠重修
  天后庙在王府坪大街雍正十一年建一在水东门外浮桥南
  庆祝宫在谯楼西
  国朝雍正七年临桂县知县刘永濬修建
  伏波祠祀汉将军马援一在癸水门外伏波山一在明靖江王府北
  诸葛武侯祠初在寳积山巅因号卧龙山明成化间重修孔镛有记万厯二十三年副使郭宗磐移构山麓
  国朝康熈十一年按察使杨晙复建于山之巅雍正十一年奉
  防修建
  裴中丞祠在省城东南訾家洲上祀唐桂州观察使裴行立
  三先生祠在府学祀宋濓溪周先生于东序二程先生于西序经畧使张栻修建有碑记
  二贤祠在宣城书院东明正德间为提学副使姚镆建后圯
  俞公祠在榕树门旧总兵府东祀总兵俞大猷庆元伯祠在省城西一里明治四年建祀孝穆皇太后父李福斌母唐氏今废惟碑碣尚存双忠祠在城隍庙西
  国朝康熈二十年建祀巡抚马雄镇傅宏烈二十五年按察使黄性震捐俸重修置祭田一百一十余亩有记
  灵川县
  社稷坛在县北门外雍正十年修
  先农坛祠在县东城外二里雍正五年知县牟泰龄建
  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坛在县北城外一里雍正十年修
  关帝庙在县北门内明洪武三年建
  城隍庙在县北门内明洪武间建
  尭庙在尭山下古建宋淳熈二年经畧使张栻重修有庙田碑记元皇庆间亷访副使余琏修庙清理田租后废
  国朝雍正十一年奉
  防修复委知县张镐领帑兴建
  威灵显震庙在县西峰山上祀雷祖广福王盘古神案宋王沆庙碑周天建中神始显闻宋熈宁间旱祷而进封绍兴间宼啸聚海上一夕风雷碎其舟赐显震庙额自岭而南胥奉祠祀
  天后庙在县城西南二里大象山上求嗣极应夫人庙又名七娘庙在县南三十里董家洲南齐永明四年始安内史裴昭明梦七神女云冠玉佩各执小旂圭印自言为荆楚南司祸福之神此方被妖蜃所害今当禁之既觉询得其故乃为建祠秩祀水险遂平
  三贤祠在县北街祀明曽挺张臬防宗逺
  文昌祠在县南宋绍定四年建
  国朝康熈五十九年合邑绅士重修
  令公祠在县城西门内祀南方火神
  诸葛祠在城东二里大象山唐时建年乆颓圯
  国朝雍正十一年知县张镐请领公帑建造
  兴安县
  社稷坛雍正十一年修建
  先农坛祠雍正五年遵建
  风云雷山川城隍坛雍正十一年修建
  关帝庙在县城
  城隍庙在县城
  灵泽庙即海阳庙在县东城外三里祀湘漓二水水源神宋乾道间桂州经畧使范成大请敕封灵川侯赐庙额嵗九月九日致祭后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