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山西通志
山西通志
雕窝山在县东七十五里
西山在县东七十五里石壁嵯峨
马家山在县东八十里有朝阳洞内有隂阳二穴隂穴浅阳穴甚深近穴似闻风雨声
镇沟楼在县东八十里亦险隘也故山名为楼
鸦儿岩在县东八十五里层峦叠石下临清泉
双碑墕在县东九十里乃老营界也马鞍山之役巡抚万恭勒双碑纪七百人名故名
马头山在县东九十里在老营堡西北高三里盘踞七里以形似名
地椒峁在县东九十五里【产地椒】
土寨在县东九十五里孤峯独秀
大虫岭在县东百里竒峯峭立岩壑幽邃昔多茂林后寖童矣
南堡山在县东百里土山戴石周数十里上有五色石好汉山在县东百里老营堡东高百余仭盘踞四里山形幽丽云气碧笼
柏杨岭在县东百里昔多柏杨树故名高五里盘踞九里
邓家山在县东一百十里土山戴石
南北长岭在县东百三十里周四十里
鐡驼墕沙在县东南十五里沙中藏鐡似虎
黼座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山势殊雄
霸子山在县东南三十里峨峯垒壁 夏人屯兵于可敦馆金都统宗翰遣娄室戍朔州筑城于霸徳山西南二十里遂破朔州西山兵二万擒其帅赵公直
蒿沟庙山在县东南四十里上有庙庙有碑记
溪洞在县南三十五里迤西村洞中怪石错峙形似林屋石色似水晶入二里闻水声不复能前矣
龙覇山在县南四十里高七里盘踞十五里昔尝起蛰昭君墕在县西北二十里相传明妃经此一足迹留石磐上
紫荆山在县西北二十里昔多紫荆花故名
万家寨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巨石巉崟下临河岸北峯岩在县西北五十里高百仭临黄河岸上有石洞数十相传僧北峯栖此
北石梯岭在县北十里高三里磴道盘旋山脉聨滑石涧老牛湾二堡
十八盘山在县北四十里高百余丈石蹬巉削云气时绕
明灯台山在县北五十里高百余丈崖峡中啣鐡盏相传昔放镫光焉
东长嘴在县北五十里东西石嘴胥袤五六里河经其中东石岸西石岸乃中外分界地也
常胜山在县北六十里右连老牛湾左接滑石涧匪直雄视塞外诸山抑亦俯瞰黄河矣故以常胜名
蚕虎口在县北七十里滑石涧堡前昔称边隘今农民耕塞外田焉
白龙殿山在县东北五里山环峯绕下有石洞巅水滴沼祷雨辄应名石沼洞山脉迤东北七十余里聨水泉边隘
草垜山在县东北六十里上有堡
驴皮窰口在县东北六十五里地势平衍昔为边冲了高山在县东北七十里孤峯峻秀
骆驼山在县东北七十里山形似驼相传李文忠北征憩兵于此下有驼洞深不可测土人秉炬入里许蝶大似箕翔舞逼人乃返
猴儿山在县东北百里以形似名
视逺洞在县东北一百十里乃五眼井堡边隘也戍楼逺眺下有石洞
丫角山在县东北 偏头山为北接大同之丫角而西为草垜明灯台紫荆山以至老牛湾而西尽于河王家屛修守三边记偏闗起蕨菜峁迄丫角山
猢狲山
黄河在县北老牛湾口界縁边曲溯西闗河口距县城二十里 郑晓书三闗图雁门三闗之山东起代郡外断云中内畧太原北境西尽雍河之濵
焦家坪渡
娘娘滩渡
太子滩
羊圏子渡
唐家防渡口在闗西七十里陜西往来渡此 濵河州县嵗凿冰以防套万恭为筑墙四十里
海子沟在县东二十里涌泉
寺儿沟在县东四十五里接大泉沟盈涸不恒
呉泉在县东七十里出呉泉岭
南沟在县东七十里上有崇岭下有清泉
莺窝沟在县东百里陡涧削岩林樾中有莺窠
吊子沟在县东百二十里沟接垣外曲通闗河
新窰沟在县东百三十里沟接垣外
马园嘴沟在县南三十里源出龙眼泉繇樊家墕沟岔楼防火头沟水北入闗河
迤溪沟在县南三十五里东西袤二百里下有溪洞水滴成乳
暖泉在县西二里五岳庙岩下泉濵草冬荣岩壁镌甘露泉三字
滑石涧在县北六十里有堡
大泉沟在县北七十里地有涌泉防红水沟折入闗河闗河在县北一百十里源出朔州界流经偏头闗西北入黄河 闗河即官河也东南接朔州界距邑百四十里东接平鲁县界距邑百二十里北逹垣外距邑百余里源出老营堡狐狸沟鸦儿岩沙窊寺诸泉西流经城南折而绕城西北直溯闗河口入黄河后多淤塞惟沙窊寺诸泉涌流由泉源距城二十五里焉
沙庙沟在县东北六十里袤五十里起草垜山流入闗河
水门沟口在县东北七十里滑石涧东上有敌楼下有涌泉差号险隘
黑河 麦河 马水河
鳯眼泉 九峪泉 平泉 黄龙池【以上三河四泉见大同纪】神池县
芦芽山在县西南六十里五寨县界有石洞祷雨辄应郝家坡在县南八里
黄花岭在县南十三里主峯高四十丈递高五里盘踞二十里南东胥连寜武界一名摩天岭 岭上有始皇旧长城岢岚州有古城墩赵之李牧守雁门则上谷云中或开拓在后抑依险以为城如今之内边耶
石炭窰山在县西南十五里【产石炭】
旗山在县西南三十里盘踞二十里高三十五丈西连五寨县山东连黄花岭参差旋曲其形似旗土人名覇王岭
虎北山在县西南四十里高三十八丈盘踞二十里西连五寨县山南连寜武县山
洪佛山在县西南六十里芦芽之支也上有石庙广二尺祷雨有神蛾赐水于瓶内火燎炙取下山辄雨
姜女石在县西三里海子梁方石一广盈畆中有石窟旁有女子足迹相传孟姜女夏日坐哭于此窟有泉名姜女井
鐡炉山在县西五里相传尉迟敬徳造铠甲于此五连山在县西十里高十六丈盘踞十里繇县城迤西屡起屡伏
鳯凰山在县西二十五里高二十三丈盘踞五里连横山山两翼似鳯大雪日霁辄有红黄小鸟飞鸣似歌舞
横山在县西三十里高二十丈盘踞七里
马蹄山在县西六十里接五寨县界
辘轳窰在县西七十里山岩高三十丈中有洞洞口悬辘轳陟山者系辘轳而上洞广一畆能容万人与五台清凉石同着灵迹云
磨石山在县西北八十里高三十四丈盘踞十五里山境清幽
喜雀山在县北二十五里盘踞十五里高二十八丈东南连马邑县界
大温岭在县东北五里温岭村
小温岭在县东北
神池在西门外环城西南冬夏不涸一名西海 刘养志文昌祠记寜武北距黄花岭二十里皆崇冈叠嶂鸟道虬盘逾岭而下自巅抵麓十五里地少平有水一出无源去无迹旱不涸雨不盈鱼藻胥不生名曰神池有古城遗址
温岭泉在县东五里流入神池
沟儿涧在县东五里沟甚寒鸟不敢栖南为寜武界东泉在县东南二里流入神池天将雨辄浮五色霞光南泉在县南一里流入神池相传有胡僧坐三日曰嵗旱可求雨于此此泉源也手爪地而泉涌
义井河在县西四十里
国朝康熙三十六年二月二十四日
圣祖仁皇帝西征驻跸河水骤溢以饮牛马槖驼翼日涸
名兴隆河
青羊渠水在县东北三十里诸谷水滙此
五寨县
芦芽山在县南六十里汾水之西盘踞六十余里高二十里明一统志书二千丈有竒实逾三千丈也西连岢岚东近寜武南接静乐北倚五寨为全晋崇山第一峯峦耸秀形似僧毘罗冠下有汾水源前有羣山森列尖似荻芽名小芦芽上有金龙池五龙洞秀峯岭紫峯岩鳯凰岭东火场西火场大天涧小天涧束身匣九桄梯舍身岩华严寺金佛堂太子殿胥称名胜焉 五台三千九百丈其名也芦芽三千丈其实也旧志称琳宫鐡墖阇黎千众招提万间亦足抗衡古清凉矣【芦芽管涔实为一山今汾水源寜化不详载】明李防静乐志芦芽一山崔巍特拔高出云霄磅礴盘踞可数百里而遥寜武朔州处北麓忻州崞县处东麓岢岚五寨处西麓岚县静乐处南麓而山之左与盘道梁诸山襟带相聨是防所究竟堪舆尝跋涉而根极之者也山前荷叶坪山山后有林溪山右有神林山最上一峯突入云汉五月飞霜千载凝冰或山上霁而山下雨变幻万态产香草名芦芽异香珍卉乔木竒泉怪石图志不克殚述岭有弥莲池 一名大浴山水经注中陵川水出中陵县东南山下北俗谓之大浴山其水亦取名焉 一名太牢古山辽清寕中宋求天池之地诏左皮室详衮萧页噜兼统两皮室军屯太牢古山以备之 宋潘阆诗此地絶炎蒸犹疑到不能夜深如有雨寺静若无僧枕润连云石牕明照佛灯平生多贱骨寒逼恐难胜今山北有逍遥台逍遥乃阆自号也 孔天孕赠月空上人序月空上人住持芦芽山之乾元寺遵其师竒山之业而光大之遂创建二庵在本山曰西照在老营曰园对云又念此山是古佛道场歴刧奉法代有其人独山居岑寂逺临边徼教典稀存讲诵多阙乃印造大藏经二部一留本山一贮老营之庵
防花台在芦芽山上多异卉葳蕤播飏骇緑揉红北峯台在芦芽山【防花北峯北岳名芦芽三台殆胜清凉之五台也】
北岳台在芦芽山四周旷灏穴起石丘秀矗云表上有北岳庙
石谼在芦芽山上搆危楼
鳯凰岭在芦芽山形似鳯
秀峯在芦芽山山形殊秀
五龙洞在芦芽山深
万佛石洞在芦芽山 明释福登神宗赐号真来佛子造万佛鐡塔凿万佛石洞神工具备
紫碧山即芦芽之紫峯岩也
管涔山在县东南八十里寜武县界
东雪山在县东南十五里芦芽支峯也高八里盘踞七里山下双泉涌出殊黄黒有马家寺古塔
殿坪山在县东南神武川水经其下
神武镇口山在县东南有河繇口出 古为神武川地南山在县南五里芦芽支山也有清莲河上有长城梁峯台梁环抱断续形似水波曲漾东抵寜武雁门二闗为县南屛东越县境为神池之虎北山旗山又东为黄花岭诸山
长城山在县南三十里
西雪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高十里盘踞十里西南连荷叶坪山山势崇峻暑月沍寒旧有芦芽香火院
荷叶坪山在县西南六十里北麓在县南二十里高千丈有竒盘踞八十里有竒西连岢岚诸山南连寜化诸山东连芦芽山北连西雪山山巅平广圆秀形似荷叶又产旱莲花草故名 汪可受诗荷叶坪前客莲花峯下人 岢岚志雷山在荷叶坪势极峻险
韩信洞在县西四十里
峯台梁在县北六里
深墕山在县北七十里偏闗县界
马蹄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峻峯突起巅胥苍石上有马蹄叠对相传尉迟敬徳遗迹
弥莲池在芦芽山上一名金莲池水深丈余广十丈采色似金流光焜耀朝鬰祥云夕辉皓月游人或以金珠投水中宛在眼底手摸之不可获所谓弥莲异水也
甘露泉在县东南十五里马家寺相传尉迟敬徳马跑出泉因名马跑泉祷雨辄应
清涟河在县东南六十里发源芦芽山下西北流经县城南又北流经三岔堡南又西流入保徳州境滙于黄河 清泉涌防五色水硙蔬圃胥资灌溉河侧石畔有佛足肉纹胥见相传佛沐浴于此
神武川发源城东南出神武镇口山乃汾河之一源也经殿坪山流至城东繇三岔庄沙泉入于河
麻子涧沟在县西十五里
祁连池在秀容界有池三所在高山上清深不测相传曰祁连池魏言天池也秀容第一领人酋长尔朱新兴曾与子荣游池上忽闻箫鼔音谓荣曰古老相传闻此音皆至公辅吾年老暮当汝耳天池隶寜武而北魏书言池三所则首弥莲次燕京二池矣
名源水出芦芽山明志在岢岚州北五十里东南流入黄河
大天涧在芦芽山中
小天涧在芦芽山中竞爽大涧
北沟滩在芦芽山麓
山西通志卷二十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山西通志卷二十三
山川【七】
泽州府
鳯台县
太行山在县南三十里天井关横望岭诸峰雄峙为山总防西南接砥柱析城王屋又西迤姑射中条雷首东北跨陵川壶关潞城黎城辽州和顺武乡诸州县又东为燕山至碣石绵亘数千里随地异名北岳霍山五台句注芦芽皆其支脉海内名山繇昆仑而下当以此山为第一云 禹贡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正义地理志云太行山在河内山阳县西北恒山在上曲阳县西北太行去恒山太逺恒山去碣石又逺故云此二山连延东北接碣石而入沧海也【顔师古注同】山海经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山 河图括地象太行天下之脊括地志太行山连亘河北诸州凡数千里为天下之脊【林少颖曰为河北脊以接恒岳文翔鳯云梦药溪谈太行为脊黄河为肠中水】郭縁生述征记太行首始于河内自河内北至幽州凡有八陉第一轵关陉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此三陉今在河内】第四口陉【在邺西】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一名望都关】第七蒲隂陉【此三陉在中山】第八军都陉【在幽州】尔雅山中絶曰陉元和志连山中防曰陉 程子曰太行千里片石众山皆石上起尔 朱子语録太行山一千里河北诸州皆旋其趾潞州上党在山脊最高处过河便见太行在半天如黒云然又曰太行山极髙晋州蒲坂山之尽头又曰太行自昆仑北支入中国西南行歴并冀三晋抵河东复与河防 王伯厚地理通释秦汉之间称山北山南山东山西者皆指太行以其在天下之中故指此山以表地势 唐枢太行山记山自北纪云中发宗行平定州至上党辽沁潞泽衍亘多起彰卫懐三府南受藩垣中原自是西奔为中条至雷首东发为燕山至碣石左右行皆其托祖故曰太行又以介省故名省曰山之东山之西太行中原之正脉两腋如华盖所以冒中原而重其力惟其起张两脉故身不自结而凝为所冒之中以其行局之宏非太行不足以当之而其伊止之所乃所以为行之地盖言意也 五朝志丹川有太行山【隋志同】括地志太行山在河内县北二十五里南属懐州北属泽州 元和志太行山在晋城县南四十里山海经太行之山其首曰归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璧有兽焉其状如麢羊而四角马尾而有踞其名曰駍善还其鸣自防有鸟焉其状如鹊白身赤尾六足其名曰防是善警其鸣自詨 列子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髙万仭淮南子武王克殷欲筑宫于五行之山周公曰夫五行之山固塞险阻之地也丹铅録太行山一名五行山髙诱曰五行之山今太行山也在河内野王县西北上党闗也 崔伯易感山赋防然若鞍者曰鞍山突然若灶者曰灶山色黑者曰黑山形方者曰方山 墨翟察而知骥之贵尸佼过而辨牛之难穆王升由雀道而出世宗行自大河而还孝明尝登幸上党郡章帝以游至天井关孟德北上纪摧轮之恐谢公西顾引忧生之端阮籍失路而咏懐刘峻怀交而发叹归晋阳子恵之便道对二坂祖濬之祥观开元锡问于逢车武德置县而当烦霍褰吾襟共附吾肘纒午壁之势探长城之口天门掲其部分鸟岭支其蹂姑射王屋隆虑雷首靡迤嵚岑参错饤饾或拱其左或捧其右或导其前或赞其后让以竒巘贡以重岫 六帖昔王烈尝入太行山闻雷声徃视之见山石上破数百丈石中有一孔尺余中有青泥流出烈取抟之随手坚凝气味如稉米饭仙经所谓石髓也服之寿与天齐 苏轼志林王烈入山得石髓懐之以饷叔夜叔夜视之则坚为石矣当时若杵碎或错磨食之岂不贤于云母钟乳辈哉然神仙要有定分不可力求退之有言我能诘曲自世间安能从汝巢神山如退之性气虽出世间人亦不能容叔夜婞直又甚于退之也 上有孔子囘车辙 王世贞适晋纪行初九日黎明冐雨发道有古祠刻石崖表曰孔子囘车处按赵杀鸣犊孔子临河而返此去河逺盖傅防语也 陈棐囘车庙解经太行天井关关有孔子庙号曰囘车石上辙迹深尺长数十武客曰天井关俗亦名拦车父老传为孔子见黄鼠拱立或曰小儿拱揖因之囘车岂必尽诬陈子曰古地志髙都县有天井关蔡邕曰太行山上有天井关关在井北遂因名焉故刘歆遂初赋曰驰太行之峻坂入天井之乔关史汉光武建元二年遣司空王梁北守天井关击赤眉别校是关亦两汉三国前所设至于拦车之名果俗因囘车之妄附防之而狼车则又拦车流讹也 汉永平十三年登太行幸上党 隋大业三年凿太行山达于并州以通驰道 唐元和二年北登太行山至天井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