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山西通志
山西通志
靖鲁堡明分驻守备一员 翁万达分别垣工疏大同自东阳河鎭口台起歴北中二路抵西路丫角山止延袤六百四十余里二十五年大同修完东路鎭口台起至阳和开山口止一百三十八里今所议修大同则自北路靖鲁堡至西路丫角山五百余里二十三年发银砌石与二十六年量倩戍军陆续幇砌而间多低薄不称规制者 翁万达曰阳和天城山口深曲冈崖拥隔列戍之兵限于一隅耳寇骑登高最称利便一处失防则诸口之兵尽为守穴鼠矣
威宁口西北七十里东西六十歩墙高一丈五尺 李承勲防御大同疏威宁海子离宣大二鎭不远尅期可到 云中古志威宁海在大同城西二百二十里其绕北而东者乃其发源也 辽太宗西徙横帐居库列伯出钞云朔之间
白登山东南二十里 白登村南二十里乃白登县遗址有大白登小白登 白登堡明永乐九年筑周二里一百八十歩高三丈壕深一丈五尺门二 堡南有白登河前后堡多茂林 通典云中有白登单于台汉武自将待边处 金志白登县本名长青大定七年更有白登采掠山 冒顿得韩王信因引兵南逾勾注攻太原至晋阳下汉高帝七年十月自将兵往击之会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冒顿阳败走诱汉兵逐击之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刘敬言此必欲见短不可击上怒御史成进谏不听悉兵多歩兵三十二万北逐之上先至平城歩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三十余万骑围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骑西方尽白东方尽駹北方尽骊南方尽骍马上用陈平秘计使使间厚遗阏氏冒顿先与韩信将王黄赵利期而兵久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亦取阏氏之言围一角时天大雾汉使人往来寇不觉陈平请令士皆持满传矢外向乃从解角直出得与大军合而冒顿遂引兵去汉亦引兵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 应劭风俗通陈平使画工图美女间遣人遗阏氏云汉美女如此今困阨欲献之阏氏畏夺已宠因谓单于曰汉亦有神灵得其土地非能有之于是其一角得突出【顔师古曰应说出桓谭新论盖谭以意测之非记传所载】宋嘉定三年八月金行省迁嘉努完颜呼沙呼至乌沙堡未及设备元兵奄至抜乌沙堡乗胜破白登城遂攻西京凡七日呼沙呼惧以麾下弃城突围逃去元以精骑三千驰之金兵大败遂取西京及桓抚州 嘉定九年二月金西京副统程琢以私财募集壮士二万复取浑源白登驻师州欲图恢复 明洪武七年正月李文忠驻代县分遣诸将北发指挥景出白登败寇军擒其国公博啰特穆尔 嘉靖二十四年八月吉囊得入鹁鸽峪南至阳和川总督翁万达自督诸军出阵而遣劲骑伏白登村檄总兵周尚文曰急提兵自二边遮其归路是日寇置阵万达令壁门中军振鼔作乐不之顾而潜伏死士于两腋令曰寇叩壁炮发两翼横冲断之左翼拒外右翼拒内又偃诸炮及毒火铳数重于壁门寇乃移阵还两翼追之几造其垒周尚文得檄驰至阳和山后计曰此去阳和六十里夜不可进须晓发恐不及寇连战疲矣可先声惧之令喊于军者三时静夜风猛声闻山前四鼓寇拔营遁兵追出塞不及而还阳和禾畜胥无失遗
东井集东八十里通直西宁界【有上堡下堡】
高山卫城明天顺二年筑
国朝顺治三年废
高柳塞汉高柳塞在阳和北八十里为今开山口防风崖迤北地即唐青坡道盖所以东应帷台岭北侦威宁海弹汗山而西控平城县之平原旷野也 唐地理志云州有青坡道为出兵路【金志长青坡山即今翠屏山青坡山也】汉景帝中三年中尉魏不害屯高柳塞 建武九年讨虏将军王覇与大司马吴汉横野大将军王常建义大将军朱祐破奸大将军侯进等五万余人击卢芳将贾览闵堪于高柳塞北遣骑助芳汉军遇雨战不利十年上谷太守王覇复与吴汉等四将军六万人出高柳击贾览诏霸与渔阳太守陈防将兵为诸军锋塞北左南将军将数千骑救览霸等连战于平城下破之追出塞斩首数百级十六年十月卢芳入于高柳十一月封为代王十八年四月芳复奔二十一年伏波将军马援将三千骑至高柳行视障塞复出五阮关掩击乌桓逃避援还 延光二年七月鲜卑寇高柳三年秋鲜卑其至鞬寇高柳击破南部杀渐将王 鲜卑檀石槐立庭于弹污山歠佐水上去高柳北三百余里兵马甚盛熹平六年遣防乌桓校尉夏育出高柳防羌校尉田晏出云中中郎将臧旻率南部出雁门各将万骑三道出塞二千余里鲜卑檀石槐命三部大人各率众逆战育等大败丧其节传各将数千骑奔还死者十七八 地形志恒州高柳郡永熙中置领县二
猫儿庄堡北一百里明永乐元年筑周二里四十歩高一丈五尺其北二十里有口子墙高一丈五尺乃阳和卫哨马营也
马营河堡县东明驻操守一员
关头堡北七十里明宣德间筑后废
柳林堡 杨家堡 陈家堡 管家堡 太平堡 吴家堡 莫家堡 鎭门堡 水磨口 榆林口 孙仁堡 都司口 重兴鎭 青顺堡 上富家寨土嘴口 田家寨 赵家寨 古城寨 漫流寨永安堡
天鎭县
山西长城明时大同鎭自天城卫东界牌墩起至右卫孔家沟墩止为自东而西之垣自孔家沟南黄草梁墩起属山西鎭汛自孔家沟墩南至朔州辖修理墩务内了角墩为自南而北之垣自了角墩西老营堡五眼井墩起至偏头关小庄窝墩止又为自东而西之垣自小庄窝西南老牛湾墩起至却胡墩止又为自南而北之垣凡山西鎭界垣二百五十五里其余胥大同鎭界也
大同府长城东自府境边界接直宣化府怀安县边界李信屯起西至府境天鎭县縁边东阳河堡界二十三里新平堡界一十三里天城界七十二里西至阳高县縁边阳和界四十里靖鲁堡界二十七里西至大同县缘边鎭边堡界二十五里得胜堡界二十二里鎭鲁堡界二十九里鎭河堡界二十一里西至朔平府左云县拒门堡边界共沿边长二百九十四里
天鎭县长城东起东界牌墩西止骆驼岩墩
明东阳河堡制东界牌墩东阳河堡界首东接宣府西阳河堡西石垜墩乃宣大两鎭之界也又西为井沟墩又西为断沟墩又西为大沟又西为黄草坡墩又西为红山墩又西为断沟东墩直黄窰后口又西为寛沟西墩西有敌台南直阳河南平定堡又西为尖山墩又西为深沟墩墩北对口外尖山又西为马道沟墩又西为双山东西墩南直阳河南东阳河堡又西为干柴四墩南直阳河南董家庄董家庄南东红沙岩西石壑子胥有墩又西为干柴三二墩又西为干柴大墩东阳河堡界止为垣二十三里【此明时制墩在长城上即守兵铺也凡云北对北直某地者皆口外地西对西直亦同南对南直者乃长城内地也尚有小墩在大墩左右不具列为垣者即长城墙也】今新平路汛 东界牌墩宣府接界宣府垣多石砌大同胥用土筑
明新平堡制犂牛儿东西墩东接东阳河干柴大墩新平堡界首又西为花豹沟西有敌台又西为平虏二墩北对双山儿墩又西为木墩长城折而南南直阳河南新平堡新平堡东南有艮山墩艮山东有堑距山西有堑二距山艮山东南又有望远墩木墩又西南为驼山墩又西南为平虏西墩阳河之水繇垣暗墙入河南有宁朔墩宁朔墩南有保平堡又西南为折腰墩又西南为长城墩又西南为北干水东墩长城复折而西又西为干水二墩北直阳河外旧集宁海又西为北坡南有二郎山又西为大水口又西为鼠尾墙西有敌台北直旧榆林县又西为双沟儿三墩北直阳河源又西为鸦儿崖北直小青山又西为古路三墩南直枳儿岭又西为石门垣内有欢喜梁又西为沙圪塔北直沙岭又西为琵琶嘴又西为墙头墩新平堡界止为垣一十三里 今新平路汛
明天城卫制暗窝梁墩东接墙头墩天城界首西为土关儿头又西为大小鹿角沟又西为双圪塔二墩又西为双濠又西为红沙岩垣内有西土地岩又西又为大小鹿角沟又西为水头北对高山墩又西为黑圪塔垣内有得胜墩又西为井沟梁又西为大小梁岩北直水峪山又西为王展沟又西为欢喜梁犂儿坡南直福禄山又西为鸽子崖北直邓草站又西为小深岩又西为大深岩北直旧集宁城垣内少西南有瓦窖又西为火烧沟北直清凉寺又西为南坡垣内有界牌前后墩又西为斧刃山又西为伏路岩又西为盘道梁又西为鸡窝梁又西为虎龙沟长城折而少南又西为水磨口旧墩复折而西南直鎭口堡又西为水磨口新墩水磨口新旧墩中有关关外自赵三沟起至石家梁止又有重墙暗门自水磨口墩起至不忏沟墩长城外有堑又西为鹿角沟北直威宁海子又西为甎磨口又西为大节沟榆林沟北直寨子山又西为水峪口北直芦苇沟又西为日流沟李官人沟石隔沟酸流沟北直水峪后口又西为窰儿沟又西为骆驼岩墩天城界止为垣七十二里今新平路汛
东阳河堡明都御史韩邦奇曰李信屯宣府咽喉也且其地两山俱尽又为大同接境嘉靖初遂城李信屯翁万达曰大同东路山北东阳河横直边墙二十
八里接连宣府西路之西阳河系一膜之地旧又有西路防秋列营马军其去大同东路山南之天城阳和则隔高山六七十里或百二三十里险仄难行旧又无东路防秋列营马军倘有犯东阳河而必待大同列营之兵歴天城阳和逾山北以为援其势必迟三日安知一二日之内不受困耶若宣府西路西阳河之兵则呼吸可至应援甚便即势或重大亦赖以支持一时而远者可及继也
新平堡东北六十里大同府东北二百四十里东至直宣化府西阳河堡界牌界二十里西至边墙二里北至边墙五里西南到瓦窰口堡石塘坂汛铺三十里 古为榆林县地集宁郡后防古驻牧明嘉靖十五年都督周尚文防题修边一道收入版图二十二年建土堡隆庆四年裹甎周三里六分有奇连女墙高三丈五尺门二东曰拱化北曰新远【东瓮城三英祠祀周尚文郭琥麻禄】新平堡南少西有保平堡东有东阳河堡东南有平定堡平定堡东有东界牌墩又东则宣府西阳河堡界西石垜墩矣西石垜墩北为野马川 新平堡东南为平定堡新平堡西南为保平堡又西南为桦门堡在长城之外重城之内所谓城外四堡也【平定一名平远】明置新平路叅将一员中军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辖新平平定保平桦门四堡并援兵营老家营共三千一百五十四名 明新平路马骡共三百九十一匹头 嘉靖二十九年俺答营野马川尅日战阳和总兵马芳御之新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防马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麕至芳战益力寇乃去 隆庆中俺答大入掠山隂怀仁应州将吏并获罪独新平堡叅将麻贵与兄副将锦拒战有功受赏 万厯二年黄台吉改贡市于新平堡
保平堡新平堡西南至城七十里 明分驻守备一员平远堡至城七十里直西阳河堡界
长胜堡北六十里明永乐元年筑周五百六十丈壕深一丈门二乃天城卫哨马营也杨博疏查天城卫壮夫武文等奏要比照大同五堡事例除已成平定平远二堡外再将旧弃长胜一堡募民塡实每堡安夫三百名拨官操守不动官粮等因已经查勘是四堡之外又收长胜堡也
张仲沟长城繇迤西折迤西南又繇迤西南折迤西张仲沟乃复折迤西第一沟径
李儿沟长城复折迤西第二沟径
枳儿岭东三十里大同接宣化驿路始此建堡 明成化十九年秋朶顔繇西阳和枳儿岭入顺圣川
永嘉堡至城四十五里嘉靖三十七年建万厯十九年裹甎高三丈六尺周三里四分 火路墩台一座明设操守一员
瓦窰口堡县东北五十五里大同府东北二百十里东至直怀安县界三十里西至边墙八里南至天鎭县界三十里【今无界】北至边墙十一里西南到天鎭县治三十里东北到新界堡三十里 明分驻守备一员 金贞祐二年武器署丞珠嘉臣嘉救集宁有功
鎭宁堡明嘉靖四十四年建隆庆六年裹甎高三丈五尺周一里三分 分边袤一十三里墩二十一座火路墩一座内灭虎口白羊口极冲
白羊口【一作白阳】县北少西三十里东西六十歩墙高二丈五尺
榆林口西北三十里白羊口西东西五十歩墙高二丈五尺
甎磨口西北三十里南北五十歩墙高二丈五尺 甎磨口墩西十三里为阳高县界不忏墩北对边墙外灭虎墩即灭虎口也
董窰口至城四十里
鎭口堡北对水磨口明设操守一员
水磨口西北三十里榆林口西南北五十歩高二丈五尺明嘉靖二十五年宣大并筑长城宣府西路洗马林西阳河两鎭接境也始大同长城议自高山口遵山麓而东至水磨口又至李信屯以与宣府接虽土地平坦易城而界西阳河于外宣府都御史孙锦曰是弃西阳也堡中生齿数千家膏腴地且千顷若之何其弃之然使大同边北出不界西阳河于外则山险中断应援不便大同争之持议不决四月总督翁万达曰地不可弃兵必有援狥宣府疆域而置大同戍卒于絶地是不恤大同也便大同应援而置宣府西阳河于境外是不恤宣府也若地狥宣府兵便大同是为两得乃修边自水磨口而东北逾山至马头儿地又度沟而北至宣府鎭口台边戍属之大同而以应援责之宣府着令曰居常戍不备罪大同有警而宣府西路不以兵至墙下应援者罪宣府议乃定总督翁万达议曰大同边墙先议自山口遵山
南而东五十里至于水磨口又东八十一里至于宣府李信屯之北地名红土台一百三十一里有奇坦然皆平地也今议自开山口至水磨口仍照旧拟自水磨改从东北逾山崖六十里至于马头儿又趋平地渡沟而北一十里又东一十八里至于宣府西阳河界之鎭口台共一百三十八里有奇则宣府西路西阳河既得借一面之防省十里之力而李信屯以北常戍之地亦可掣免
威宁海王琼曰威宁海子在大同宣府之间 明嘉靖三十一年四月大将军仇鸾帅师出塞袭俺答于威宁海败绩而还 隆庆四年大同总兵马芳出右卫与俺答战于威宁海子破之
夹石沟南一百三十里广灵界
火烧岭西南一百十三里广灵界建堡
米薪关堡南二十里周三百二十丈壕深二丈门二方城堡南七十里周二百四十丈壕深一丈门二上畔庄堡西南二十里周一百九十丈高三丈壕深二丈
萧墙堡东三十里 下营堡东二十里 上营堡东二十三里 于西堡南四十里 兴隆堡旧名虾蟆窊南七十五里 鎗架营南七十里 龙池堡南八十里 马营堡南一百里 堿家堡南七十里 温小堡南七十五里 后谷堡南六十里 栾玉堡西四十里 东双寨西四十里 南河堡西二十里 娘子城西四十五里 石厰寨西三十五里 王进堡西二里 谷前堡北五里 谷后堡北八里 东马房北二十里 沙屯堡北二十五里 西马房北二十里 大营盘北七十五里 四方墩北五十五里三墩子至城三十里 王家墩北三十五里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