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通志

  孟门关西五十五里隋置孟门关今为孟门南都 唐地理志贞观二年定胡析置孟门县七年省西有孟门关 孟门废县在石州西二十里 通典隋置孟门关其地险固 元和志唐初分离石县地置孟门县寻废后复置定胡县东至石州九十五里黄河去县西二百歩孟门关在县西一百歩 宋志石州旧带岚石隰三州都巡检使元丰五年置葭芦吴堡二砦州西置二砦沿边都巡检使遂令三州各带沿边都巡检使
  峪口村北六十里北至赤坚岭东至骨脊山
  骨脊山东北一百里交城界
  卢山城北六十里晋并州刺史刘琨筑以攻刘曜址尚存
  坞堡口元致和元年九月穿堑垒石
  黄河 后河底渡西一百二十里 军铺渡西北一百里 黑蛇沟渡 青龙渡西一百二十里 官菜园渡西南一百七里 青龙渡巡检司在青龙鎭 黄龙津在官菜园水势甚平夜渡无虞 武经边防岚石隰三州西北至黄河置城戍关渡河外入麟州扞夏国界尝合三州为一路又石州为治所置州兵遣戍外又领番守捉一千六百二人
  尖阳寨东五十里 四皓堡东六十里 吴城堡东南八十里 李家湾堡南二十里 大高家沟堡南三十里 寨东堡西五十里 穆村堡西七十里 薛村堡西八十里 双雾都堡东北二十里 神池堡西北二十五里 大武鎭堡北四十里 石门堡衞村堡北六十里 峪口堡北七十里 横泉堡北八十五里 津梁堡北一百一十五里 树林堡北一百六十里
  宁乡县
  云齐岭西四十里西瞰宁乡关南瞰泉子关石楼营黑岭东七十里汾阳永宁宁乡交界 县志左蟠黑岭宁乡关在县西 吕履恒秋日宁乡关有感诗秋山雁度黄云岭古戍人归白石村
  泉子关西南四十里泉子山东连屏风山 泉关搤其南当即泉子山关
  黄河西经县境去城一百五十里三交口渡西一百五十里 明崇祯七年六月流贼自菜园沟渡河入宁乡又入大宁
  青龙鎭西九十里 锄沟鎭西九十里 三交鎭西一百五十里 暖泉鎭南九十里 朱家店北二十里娑陀店南一百四十里












  山西通志卷十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山西通志卷十一
  关隘【三】
  大同府
  大同县
  大同县长城东起鎭川堡西止拒墙堡
  明鎭边堡制鎭边一墩长城上有台东接阳和靖鲁堡新界石墩鎭边堡界首又西为三墩北对关子沟又西为四墩北直关儿沟又西为七墩南直聚乐城长城址南有土沟又西为九墩北直洞子沟又西为十二墩北直旧榆沟又西为十六墩鎭边堡界止为垣十里 今鎭川堡汛
  明鎭川堡制鎭川一墩东接鎭边十六墩鎭川堡界首繇鎭川东垣外为堑繇鎭川西垣外为重垣自鎭川一墩起至助马堡西保安堡止又西为鎭川五墩西北直新榆沟自新榆沟西垣外胥有墩又西为鎭川七墩北乃漫坡也墩北有横土沟墩南长城址有土沟二又西为八墩北对平滩又西有小关又西为九墩北直大盐窊旧盐窊南直鎭川堡又西为土沟二又西为十一墩北直尖山又西为十二墩北即小盐窊也又西为十四墩北直土塘山又西为十五墩北直榆沟门南直鎭川堡河源榆沟门以西胥沟也自此至保安堡重垣内胥有堑又西为十九墩北直牛心山山左右胥榆沟也鎭川堡界止为垣二十五里
  明宏赐堡制宏赐一墩东接鎭川十九墩宏赐堡界首又西为三墩四墩泉繇二墩间三暗门入垣外榆沟十墩至宏赐四墩止又西为六墩北直葫芦海又西为七墩葫芦海水繇二墩间暗门入即如浑河之源鎭川堡水所滙也又西有鎭羌堡在垣之外重垣之内北对三山焦山自鎭羌堡西至左卫宁鲁堡大卯条墩胥有堑又西为八墩垣外水口六墩自此始水口墩南又有月牙六墩又西为十墩北直九十九泉明有议事台南直宏赐堡宏赐堡又南直孤山又南直河外大同鎭城又西为十二墩北直栁河尖山又西为十三墩北直野口门门垣外野口八墩自此始又南为十五墩南直河南雷公山宏赐堡界止为垣二十二里
  明鎭鲁堡制鎭鲁一墩北直石关岭东接宏赐十五墩鎭鲁堡界首又西为三墩北有黑山儿墩又西为四墩北直周家岭垣内有土沟又西为六墩北直水泉儿南直河南鎭鲁堡又西为七墩有小关北直石泉又西长城址南北胥有土沟又西为九墩十墩十一墩胥有土沟十墩北有长坡垣暨重垣势胥凸而北十一墩北即拒墙堡也在垣之外重垣之内又西为十三十四墩二墩中有双沟入暗门北直平山又西为十五十六墩北有深沟南直河外左云石佛寺堡即石佛口也又西为十八墩北直罗村北山又西为十九墩北直水泉营又西为二十墩鎭鲁堡界止为垣二十九里 今得胜堡汛
  明鎭河堡制鎭河一墩北直黑山东接鎭鲁二十墩鎭河堡界首又西为三墩垣内有土沟又西为四墩北直罗村西山垣形迤向西南墩左右有双土沟水口又西为七墩北即拒门堡也在垣之外重垣之内有关又西为八墩有小关又西为十墩左右胥有土沟北直沙沟南直鎭河堡又西为十三墩有防墩垣北对小沙沟又西为十六墩有小关鎭河堡界止为垣二十一里 今拒墙堡汛又西则破鲁堡界 拒墙堡今大同拒门堡今左云
  鎭边堡北少东八十里堡方一里高三仞厚二仞明嘉靖十八年筑
  聚乐堡东六十里东至阳高县治六十里西至大同县治六十里南至浑源州治一百二十里北至鎭川堡界四十里西北到鎭川堡四十里东北到边墙 堡方三里高三丈一尺厚二仞余门楼二明天顺三年筑治十三年展筑分驻守备一员 天顺时朝议以鎭城孤峙旁无辅衞乃东城聚乐西城高山以为左右两翼 成化十九年秋亦思马因复入掠左叅将刘宁将兵三千遇之聚乐站西连战败之复败之白登柳林又追败之小鹁鸽谷 嘉靖十二年十月总督刘源清驻聚乐堡讨叛兵十三年正月吉囊青台吉援叛兵源清战不利 嘉靖二十三年巡抚詹荣以大同无险乃筑东路边墙百三十八里堡七墩台百五十四又以近边宏赐诸堡三十一所延亘五百余里膏腴田可数十万顷奏请召军佃作复其租徭移大同一岁市马费市牛赋之 许论九边总论高山聚乐二城堡盖在鎭城两腋间募军分驻则按伏之费省犄角之势成 给事中王亦疏大同固为重鎭矣臣请增戍于高山聚乐二堡以为之翼
  鎭川堡东北五十里东至聚乐堡界四十里西至助马堡七十里西南到大同县治五十里北至边墙五里东南到聚乐堡四十里东北到边墙 堡方一里高三仞厚二仞余门楼一明嘉靖十八年筑分驻守备一员 景泰元年二月也先率众入副总兵郭登提兵北水头夜二鼓寇连营至登召将士问计或言众寡不敌宜且退军登奋曰军已去城百里一退则必为敌所乗何以得达敢言退者斩于是径薄寇营登先登陷阵遂破之追奔四十余里至栲栳山而还斩首二百余级 嘉靖三十一年三月平虏大将军仇鸾出师鎭川堡至猫儿庄遇伏士卒死伤二百余人三十八年俺答自大同鎭川堡入转掠东西二城抢风崖东四十里乃大同东路之险阨也
  得胜堡【即宏赐堡】北八十里东至边墙三里西至拒墙堡二十里南至大同县治八十里北至边墙三里东南到鎭川堡 堡方二里高三仞厚二仞余门楼二明嘉靖十八年筑【旧为红寺堡在北五十里周一里二十歩高二丈三尺明正统元年筑】明嘉靖三年巡抚张文锦议于红寺胪圏窑山墩水尽头沙河堡设屯戌而文锦用法素深三标下郭鉴等遂杀叅将贾鉴叛出塞营于焦山及抚之还城又害文锦水口诸堡悉废后总督毛伯温行边至鎭条上诸设官添仓事宜于是巡抚史道总兵梁震同规度以洞子沟地险移置稍西名鎭边堡水头地僻移置稍东名鎭川堡沙河地沮洳移置河南名鎭河堡红寺仍旧改名宏赐又于宏赐西置鎭鲁堡号曰北路置分守叅将驻宏赐堡诸堡置守备募人垦田为军毛伯温创立五堡疏旧堡俱狭隘坍塌且不系要
  害祗取宏赐堡居中展修十分之六迤东二十五里取鎭川堡展修三分之一又东二十五里地名南车房新立一堡名曰鎭边宏赐堡迤西二十五里地名防保村新立一堡名曰鎭鲁又西二十五里地名好女村新立一堡名曰鎭河以上五堡俱当要害且势相联络 各部新召军士编成行伍宏赐堡居中展修广濶编军一千一百名鎭川等四堡各六百名 巡抚史道创立五堡疏鎭城迤东六十里洞子沟之南旧原设堡四匝沟岔道路崎岖转输救援一时不可猝至该堡稍西地名南车房土脉肥厚地势高阜就此创立一堡与关头北车房等处相距寇不敢直犯腹里采掠安子等山及聚乐等处矣及鎭城东北四十里水尽头原有旧堡地僻殊非险冲土干不便汲水仍移向稍东平冈之地则四望豁敞战守得宜矣又红寺旧堡在鎭城正北当诸边适中之处原额堡规度狭小气槩不雄况经岁久风雨披塌今当开展扩充中多增军马于此营诸路兵将若遇寇警互为传报眞有一呼千应之势也又红寺稍西有张布袋红土等沟俱系常年暗通寇路不有所处则红寺虽存未免孤立无助西二十五里有防堡村正当前沟通防之地于此立堡则东援红寺北控诸沟一应零星之贼无从潜地而入矣又西五十里沙河旧堡设在沙河北岸然坐陷淤泥之间今移其所于河南好女村立堡则北距河险东与防村等处声势聨络贼骑不敢南渡矣 红寺改名宏赐堡南车房改名鎭边堡水尽头改名鎭川堡护村改名鎭鲁堡沙河堡改名鎭河堡宏赐堡周三里五分高二丈五尺厚二丈五尺余四堡俱周二里三分高厚各二丈五尺宏赐堡设叅将立把总四员鎭边四堡各把总一员管贴队官旗共一百四十员名 西北一带深挑壕堑一道沿壕筑立墩台各设旗军哨守五堡之外又生一藩篱矣 东自阳和西抵高山俱接陡山一百六十余里深一丈三尺垒土为墙一丈四尺上下二丈七尺寛一丈五尺沿壕外二里筑墩台一座共六十余座每墩起屋二间合为一间 宏赐堡稍东南十余里五堡分中处所一山特起旧名平山絶顶为平地膏腴千顷升巓四望五堡俱在目中方向极为眞的凡标号招传合散呼斥远近可以毕见于其上创一小堡名为防远中设公馆以为发兵之地更立一墩台置官军哨守 总督翁万达乞录毛伯温疏五堡为云中腹背之地北逼沙漠南翼鎭城东亘阳和西连左衞又曰三面耕一面御敌 明初以断头马头二山之空而置大同毛伯温复以大同之北鲜扞蔽而置五堡 嘉靖十五年八月俺答由红寺口入遂掠浑源灵邱十九年七月由宏赐东口入掠至灵邱复由宏赐东口而出 于愼行郭康介公宗臯传明年五月俺答再入云中公遣将斩九十级防寇数骑潜入边御史胡宗宪夜趋总兵张达击贼达谓寇有伏兵夜出不利请待旦御史曰若欲墨吾白简邪达不得已以二百骑夜出至红寺堡寇众大入围之数重达与副将林椿皆死焉公在阳和去败所二百余里趋发兵往救至则无及 三十一年俺答由宏赐堡下浑源 赵炳然分布秋防疏大同总兵官移驻宏赐一则适中调度一则东西援勦副总兵统竒兵仍驻左卫一则控制云西一则南援威平游击统游兵移驻怀仁一以防御山寨一以捍卫朔应游击统游兵移驻阳和一以南遮洪蔚一以便援云东总兵移驻怀安游击一驻西城一驻阳和
  鎭河堡明分驻操守一员
  拒墙堡北少西八十里东至得胜堡二十里西至边墙三里南少东至大同县治八十里北至边墙一里西南到助马堡 堡方一里高三仞厚二仞余门楼一明嘉靖二十四年巡抚詹荣总兵周尚文筑分驻守备一员
  弥陀山在拒墙堡北周尚文破敌于此 金志宣宁有官山弥陀山石碌山 金托克索尝领偏师破云中诸山寇盗
  牛皮关东六十里牛皮岭下 唐志云中东有牛皮关
  金志大同有牛皮关
  牛皮岭东六十里高一里盘踞十里北连采掠山南连土坡山下有牛皮关
  东奕峪西南四十里
  尖峪口西十里
  石佛寺口西三十里左云县东一百十里有墙堡前卫有石佛寺堡
  黑峪口西四十里
  营盘沟北七里隂山道 唐志云中有隂山道青坡道皆出兵路
  小石口【一名小寺口】北二十里前卫有小石寺村堡
  大石口【一名大寺口】北二十里
  野狐岭北二十六里 嘉靖十七年九月俺答先由阳和入总兵梁震副总兵戴廉游击王陞督兵赴之既而由野狐岭犯鎭城都御史史道率都指挥徐珏等以歩卒阵于城东东塘坡寇遂南掠至怀仁乃退
  孤山湾北四十里边汛多会于此
  山口东北四十里东通阳高县自北而西有小石大石二口又折而南有黑峪尖峪二口 山口有山谷云中志东北五十里阳高十里河发源边外由守口堡之山口入 郭登初至大同士卒可战者才数百马百余匹不数年马至万五千匹精卒数万又尝以意造搅地龙飞天网凿深堑覆以土木如平地敌入围中发其机自相撞击顷刻皆陷又仿古制造偏箱车中藏火器上建旗帜钩环联络布列成阵战守均有赖焉 余子俊议军务事一修理边备如大同中路起西至偏头关接界去处止东西地远六百余里地势平坦无可据应调集中西二路征操马歩官军并屯种官军舍余人等做与墩样从中路起随小边故址每二里筑立墩台一座每座四面根脚各阔三丈高三丈对角做悬楼二座长阔各六尺空内挑壕堑阔一丈五尺深一丈计用做工人五百土近者十日可成一座姑以一万人十日计之可成二十座一月可成六十座两月可成一百二十座聨络二百四十里各以十人守备非但瞭望得眞多备鎗炮等器可以四面击贼以平日试打鎗炮验之可致三四百歩今以两墩鎗炮共击一空中停去处止有三百六十歩决无不可击至之理其大同东路另起一工宣府从西路与大同接界去处总起一工 丘濬墩堡议墩台相去远近当以火光可见礟声可闻为限宜于外墩之内每二三十里各为总台数处以次通报城中其墩之制高必极望墩之下于三四里间四周俱筑为土墙高四五尺长七八尺许横斜错乱彼此相入又须委曲然后可行使驰骑不能侵近其墩之上除候卒自持口粮外常蓄一月水米若夫烽燧之制古人昼则燔燧夜则举烽偶逢风劲则烟斜而不能示远值霖雨则火郁而不能大明宜于墩台之上立为长竿分为三等上悬红灯以灯数多寡为缓急众寡之候所谓红灯者锻羊角效鱼魫为之而染以红遇夜则悬以示众数百里之间举目可见 王道中翟鹏行状壬寅七月廷推总督宣大偏保并节制山东河南公乃挑修大同壕墙一道深广各二丈且垒土为墙高复倍之延袤三百九十余里添筑新墩二百九十二座防墩堡一十四座添设守备操守十四员起盖营房一千五百间得地一万四千九百余顷以地募军每军给地五十亩得军一千五百名事半工倍省费数十万计 初总督翟鹏议凿长堑后抚鎭渐筑城垣及増筑靖鲁五堡灭狐九堡鎭羌四堡大同西北号为重障二十五年总督翁万达集都御史詹荣总兵周尚文议曰堑可塡渡且不利拒守故必城长城长城必有台利于旁击台必置屋以处戍卒近城必筑堡以休伏兵城下留数暗门以便出哨又曰自阳和至宣府李信屯旧无城自丫角山至阳和旧有堑或城而不固三月令通筑长城补故剙新凡三百余里敌台暗门称是增筑保安堡设兵戍守又多筑土堡于内以屯伏兵后又计李信屯道里及宣大援兵节度行之 明初以宣大为重鎭建将屯兵号曰两鎭嘉靖十九年大同失防太原告急始添置太原宁鴈汾潞兵将缮紫荆倒马平刑宁鴈边隘至秋征兵防戍如宣大号内边总督翁万达具奏曰山西起寳德州黄河岸歴偏头抵老营二百五十四里大同西路起丫角山歴中北二路东抵东阳河鎭口台六百四十里宣府起西阳河歴中北二路东抵永宁四海冶一千二十三里共一千九百二十四里险在外所谓极边也山西老营堡转南而东歴宁武鴈门至平刑关八百里又转南而东歴龙泉倒马紫荆插箭岭浮图峪至沿水口千七十余里又东北歴高崖白羊至居庸关一百八十余里共二千五十余里皆峻山层冈险在内所谓次边也外边西连延绥东距蓟州势相犄角屏蔽京师内边惟紫荆宁鴈通外次居庸倒马余称腹里矣外之不御内安可支故论者有唇齿之喻又有门户堂奥之喻欲窥堂奥必始门户唇不危则齿不寒理所易晓山西旧规守偏老一带岁拨班军备御大同内边则但存防守隘口之兵以为大同声援原无摆守例也宜罢征兵于内省分鎭兵于外藩外备既严则内境无患其内关额设兵马照额存留以复旧制诏从之 二十六年三月既议并守于是丫角山以东至阳和靖鲁堡增修长城 弥陀之役俺答虽奔北而堡人惧二十八年五月总督翁万达与都御史李仁计下令城外塞塞如偃月形东西皆附于旧塞暗门敌台如制三十年十二月俺答寇大同时兵部侍郎史道马市初翁万达修筑宣大边垣千余里熢堠三百六十三所差完固至是以通市半为俺答众所毁 梁斗辉边防议大同城堡六十四座敌台墩台共九百余座嘉靖中于边墙冲口等处添设空心甎台三百座翁万达曰宣大山西外边地有平险路有迂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