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通志

  城垣渠发源演武塲起至南门口止共漑地七顷三十五亩有竒
  官店村渠发源村境西河起经上丁村至下丁村庙前止共漑水地三顷五十一畆
  以上十一渠胥发自山泉繇上及下以次引漑
  旧志堡头渠【北七里万厯间知县赵乾清引水漑田】店头渠【北十里万厯间知县吕恒引水漑田】峪子渠【北十里】峡口渠【北三十里】墱坂渠【北三十里】瞽冢渠【北四十里】小赵渠【西六里万厯间知县仝梧开后塞知县赵乾清复防通】毫城渠【西十五里】栁庄渠【西十五里】王茅渠【西二十里】五龙渠【西二十五里即五龙祠泉水民资灌漑】交斜渠【西三十里】长直渠【西三十五里】清亷渠【西四十里】官店渠【西六十里】社村渠【西北二十五里】臯落渠【西北五十里】辛庄渠【西三里】城西渠【西里】 城东渠【东一里即湛水出河内轵县旧名舜清康熙元年知县董尔性凿石开渠引水漑田】
  舜井北四十里瞽冢村流浮井口民资浸田
  马逢造舜井双池记井久涸万厯丁未嵩阳梁侯令垣诣祠拜祀诘久井水涌出父老曰水出幽深至为寒沍引于沟洫难为禾稼侯曰一转移之令其委和可资灌漑乃令创池塘二祠以内砌一池深七尺祠以外更修一池深九尺逓引井水导利民间灌漑十余里二麦勃然兴矣
  鲁圣学古渠水利记邑郭外东北隅有龙泉曰滴水泉悬崖而出上有神祠下有池池东有清波沈水支流自北而南入大河顾古未有引以漑田者顺治己亥邑侯董公尔性凿山引水不越月而渠工告竣明嘉靖九年大雨水圯城南面
  嘉靖十三年黄河溢淹南门
  十五年水深数尺两河溢城圯
  刘鲁防城石堤记垣曲城讵山不二百武而遥而毫清河经其下与黄河口防秋水泛涨万壑奔注浸城城溃则亟筑令赵公创防城堤入为御史出按晋议发公钱三千缗佐堤费堤广七尺崇倍之下地三尺延长二千七百尺俱砌以石板庚子正月成寻大水垣恃堤屹不为害
  津梁
  绛州
  泽掌桥在东北三十里泽掌镇
  王马桥二一南王马一北王马在西八里
  通津桥在东北二十里龙香里明正徳九年建
  孚惠桥在西北二十里三泉庄
  水西桥在西北二十里
  周村桥在西三十里周村
  三林桥在西七里三林庄
  浍水桥在南五里
  寨里桥在北三里明治中知州徐崇徳建
  南门浮桥在南门外汾河上
  隐身桥在北闗阁下相传宋太祖微时曾隐身于此闻喜县
  西门桥在大西门外
  西桥在西三里常家房子涑水下流
  南桥在南门外涑水上嘉靖元年知县张问行招僧可良建李汝重张详碑记
  志桥在西三里桃村
  金稷桥在东五十里兰徳镇
  横水桥在东六十里闻喜绛县之界明正徳十一年两县协修宋学顔后废
  河津县
  修福渡在南八里
  黄村渡在东南二十八里
  黄河渡在东一十里黄河东岸
  禹门渡在北三十里唐置龙门闗明洪武三年置巡检司
  陶家营渡在西南三十里明平阳衞屯
  双营渡在西南三十五里明平阳衞屯
  夹旬渡新庄渡胥在西南五十里
  苍底渡浮桥在南八里崔鸣鷟重修
  葫芦滩浮桥在西南十里知县马光逺建胥在汾河上稷山县
  通济桥二一在汾河荆平渡口明万厯间知县薛承教建后知县刘三锡造渡船十一在绛山西南横水镇
  利济桥在县北
  通峪桥在西北十五里
  广济桥在小社村龙王沟
  成夫桥在汾河南修善村当稷王山水之冲省祭文世兴造工未竣卒妻贺氏继成夫志因名
  永济桥在东北五里
  万善桥在县东五里舗鱼儿湾
  汾阳县在西十里吴城村
  汾河浮桥四一在稷山县南二里一在苑曲西一在苑曲东一在县西十里李村
  绛县
  通济桥在横水镇
  逆沟桥在东十里明嘉靖间民王仲英建
  赵村桥在西十里
  通逺桥在东二十里李册村明万厯中知县李大本建保障桥在三间村
  义济浮桥在冷口峪中
  垣曲县
  济民渡在南三十里黄河北南对渑池县南村设舟王公桥在西北二十里王茅里
  南闗桥
  迎恩桥在西闗
  臯王桥在城北
  葛寨桥近葛寨城
  五龙桥在交斜南
  汤王桥在上毫城
  臯落桥在臯落镇东
  贯沟桥在陈村西
  吉州【直】
  吉州并属县崇山峻岭泉水出自沟涧民田无可设渠旧志甘泉州西街深八尺其味甘甜作酒醋最佳朱子云龙门未经凿治时正道不甚泄一滚入闗陜一滚往河东为患最甚今按地势北高而南下洪水自孟门大溢逆流其一滚入闗陜者从宜川而南一滚往河东者从吉州而南也【禹贡锥指】
  乡寜县
  旧志新濬河渠明万厯间知县彭万里濬河渠十三道漑地三百三十五畆
  豁都峪东一百三十五里即今官水峪也歳大雨西山诸水防于此下通襄陵太平界漑田甚广
  温泉南半里髙山之阳湛然深碧沍寒不凝防山麓西流岭畔石田资其灌漑
  栁渠泉西南七十里源出栁朴渠经流上马台涧中漑河津县水田
  龙王池东南半里自石孔中出川田资灌漑
  乡寜县城古濒河数有水患宋皇祐三年令刘舒改迁故垒即今县池也
  津梁
  吉州
  龙门飞桥在壶口石峡上后圯
  淇水桥在州宣化坊西下有淇水穿城入河
  东河桥在州东
  小水桥在长寜门外
  旱水桥在北闗
  乡宁县
  惠民桥在西闗外明万厯中知县焦守已改建
  永寜桥在旧城门外
  隰州
  隰州田耕山上人多窊处惟恃雨泽古无渠道其山水胥入溪河河边无寸地云
  旧志温泉州北二百里旧温县
  明范守已徙河筑城记隰州川流受高唐温泉蒲子诸山峪泉源总至暴涨无时城常受其侵齧万厯壬寅欲徙河流而川中土石杂揉猝难凿濬至五月终乃得成渠导水西去复聚石为长堤以防侵轶之虞而水骤至石堤漂没戊夜水倐流西山下涓涓若衣带城堧外土石壅起若长堤然所凿中渠亦淤塞无迹初西山下土高石坚势不可穿濬至是一旦成渠长二里许水流其中人皆以为异
  苏万民范公祠记范公为堤紫水之长八十许丈捍泛滥为久逺计
  蒲县
  旧志通惠渠水自库拔村南入渠漑田渐引至城由县治入学宫出复漑民田渠自知县韩超然始寻壅塞知县郑可行复防通后又塞
  沟渠水县境河水不能灌漑民筑沟渠借雨水以资漑田槪不入于河及地多荒芜沟渠之水多入河河时泛涨齧田为害
  大寜县
  大寜地皆高原峻岭古无渠道
  旧志麻束沟源出捕狐山南流达昕河明成化间知县刘绍宗傍山凿石刳木为浮渠引水入城注泮池中且漑东闗园田数十畆后废
  禹贡冀州旣载壶口治梁及岐 曽曰吕不韦云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防通谓之孟门按地理志谓壶口在北屈之东南而郦道元谓孟门在北屈之西南则壶口孟门之东山也龙门在梁山北则梁山龙门之南山也以是言之其先河出孟门之上横流而出则知其东之壶口其南之梁山其西之岐山皆垫于水矣禹于壶口之西辟孟门而始事于壶口于梁山之北辟龙门而终事于梁山而其余功又及岐山焉葢壶口梁岐一役也其施功皆同时不可分言于二州故并言于冀也【壶口在马鬬闗南二十五里闗在大寜县治西七十五里梁山在韩城县西北九十里岐山在岐山县东北十里】
  吕祖谦曰壶口龙门之上口水之为患本于龙门狭隘故禹凿之以行水此用功之最大者
  薛季宣曰传称禹凿龙门儒者多未之信夏书既载壶口不可诬也
  路史兖青冀之流皆自其东北走海而冀又上京故治水之急先于河于是发迹壶口治梁及岐南至于华隂东至底柱对孟津防三门以奠西河
  永和县
  永和地皆高原峻古无渠道
  旧志曲村渠北五里旧无水地仙芝坊开筑漑田索陀川东三十里
  岔口川东北二十里
  东峪沟东五里
  西峪沟西二里
  以上胥开筑引水漑田
  香岩西北七十里有清泉可漑田
  灵液泉东城下旧有碑云河清二年有龙跃自泉中因名灵液其水甘冽民汲饮于此
  津梁
  隰州
  横河桥在北六十里万山之水防聚于此故名
  通济桥在南三十里蒲水上
  贺家桥在南十五里南峪村
  曹城桥在南十五里
  官道桥在北二十里蓬门村
  永济桥在东门外明治初知州王彛建
  龙泉桥在南二里隅里
  趋善桥在州西千佛庵下庵
  蒲县【津梁无】
  大宁县
  马鬭闗渡在县西七十里唐置闗洪武二年置巡检司夷吾桥在县东一里知县韩士奎建
  荷叶桥在县西荷叶沟口
  麻束桥在县东麻束沟口
  龙泉桥在东山下
  上石桥在西闗水门外明知县刘丕声建
  下石桥在西闗通秦门外
  茨梅桥在县西
  永和县
  鐡罗闗渡在西南七十里
  兴徳闗渡在西南六十五里黄河岸
  义桥在南门外












  山西通志卷三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山西通志卷三十四
  水利【六】
  黄河
  尔雅释水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 防河源出于昆仑山下之基其初纎微源高激凑故水色白也所受之水并计凡有一千七百以其所受渠多沙壤溷淆故为一川而水色黄也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者此河自然之势也
  黄河在归化城西一百七十里笔写气繇西北山嘴折而东南流至脱脱城西折而东南三十里至喇嘛湾山嘴复折而西南至寜武府偏闗县老牛湾入闗河口其南则河套也
  黒河在归化城东百余里西流至脱脱城西南伏流入黄河 头道河二道河三道河即兎毛河水也西南流至岔河口入黄河 七星湖在归化城西南一百七十里西入黄河 清水河在归化城西南三百里有竒西北流至岔河口入黄河 寜边河在平鲁县边外西入黄河
  黄河自平罗所东榆林衞西境出塞迳废丰州西 按丰州乃隋唐之丰州非辽金之丰州也辽金丰州在今右玉县北
  折而东迳三受降城南
  元和志三受降城景云三年朔方总管张仁愿所置也顾景范曰中城在废夏州北八百里西城在废丰州北八十里东城在废胜州东北二百里胡朏明曰东城本汉定襄郡之盛乐县后魏尝都此唐置振武军按韩重华屯田东起振武转而西极于中受降城出入河山之际六百余里昔人谓黄河在他处为害在寜夏独为利以重华事观之则利不独在寜夏矣水经河水南入桢陵县西北注河水南入桢陵县
  西北縁胡山歴沙南县东北两山二县之间而出予以太和中从高祖北巡亲所经渉县在山南北去云中城一百二十里县南六十里有东西大山山西枕河河水南流脉水寻经殊乖川去之次 缘胡山今在朔平府平鲁县西北黄河西来折而南流处桢陵即废东胜州也其故城在县西北河东岸沙南故城在西岸榆林塞外唐为胜州地 此黄河入内境之始 水经河水从县东屈南迳沙陵县西白渠水注之白渠水出塞外西南流入河 沙陵汉属云中郡今水入河处名沙陵湖白渠水一名黒河
  折而南迳废胜州东入塞为平鲁县界平鲁西岸乃河套也废胜州城在榆林衞东北四百五十里本汉云中五原二郡地隋置胜州治榆林县元和志北近榆林即汉之榆林塞云中故城在县东北四十里东受降城在县东北八里榆林闗在县东三十里东北临河自夏州朔方县流入又经河濵县东十五歩濶一里不通船楫即河濵闗渡处名君子津平鲁县本汉雁门郡之武州县隋唐以后为朔州地元和志黄河在朔州鄯阳县西三百里自唐河西胜州移置胜州于此曰东胜州其故城在平鲁县西北元和志唐徙东受降城于绥逺烽南即东胜州治也明洪武初改建左右二衞兵民皆耕牧河套中二十六年城东胜永乐初移就延绥其地遂墟
  国朝属理藩院榆林志河套之地南抵边墙北濵黄河逺者八九百里六七百里近者亦一二百里唯黄甫川之南焦家坪及娘娘滩羊圏渡口为最近云 水经又南迳赤城东又南迳定襄桐过县西 河水于一县之间济有君子之名今在平鲁县西即所谓湖
  滩河也水经注昔汉桓帝十三年西幸榆中东行代地洛阳大贾赍金货随帝后行夜迷失道往投津长曰子封送之渡河贾人卒死津长埋之其子寻求父丧发冢举尸资费一无所损其子悉以金与之津长不受事闻于帝曰君子也即名其津为君子济济在云中城西南二百余里 河水又东南左合一水水出契吴东山西迳故里南而北西流注于河
  偏头闗河曲县黄河上接古界起西流下至保徳州界止衺一百五十里
  黄河又南迳偏头闗河曲县西岸北岸亦河套地至河曲县唐家渡北岸保徳州天桥峡西北岸乃府谷县也黄河南流迳黄甫川东九里入府谷县界又南迳县东去县百歩东南为河曲县黄河在县西北旧府志自县东北故东胜州境转而西南流八十里至县西北平泉村复转西流九十里至天桥峡又南流八保徳州境偏头闗在河曲县东北一百十里保徳州黄河在州西北一里 偏头闗官河至闗河口入河吊子沟马圏嘴沟大泉沟沙庙沟入官河 河曲县大涧河镇口河平泉入河石佛河沙泉河至保徳入河保徳州东沟水西沟水腰庄水芦子沟水石堂水
  土门沟水朱家川鸭头川入河 水经又南树頺水注之 水出东山西南流至沃阳故城西而南注于河 沃阳汉雁门西部都尉治 当属闗河 又南大罗水注之 水上承树頺河南流西转迳武县故城南又西南注于河 武县在善无县西百五十里又左得湳水口 水出西河郡美稷县西流合吕
  梁洪水而注于河 锥指按平鲁衞西有吕梁山湳水口当在今河曲县西北天桥峡 平鲁西吕梁山水势未为极险今临县永寜保徳天桥峡虽距土军太逺而水势与水经注所指相近
  保徳州黄河上接河曲县界西流折而南下至兴县界止袤一百三十里 兴县黄河上接保徳州界南流下至临县界止袤一百七十里
  黄河繇保徳州西五十里韩家川复折而南迤南迳兴县西其西岸乃府谷县神木县葮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