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山西通志
山西通志
南河县南五十里内产地棃居民赖以救荒
山隂县
山隂无渠道
旧志知县刘以守书水利碑隂黄水溉田上则元英黑圪防下则五伏图李珠荘擅利乆矣共近城前后可引可灌自奉分日之令又禁上村无得壅阏责坐堡督察而以县法绳之城民旧苦卤饮逺及城南石井担水日费二三文今河绕三门童稚可汲夏秋饮长流冬春饮积氷民咸宜之
西伯渠在县南明巡抚王某开濬以杀复宿山诸谿水涨之害
应州
应州旧无渠道
旧志大井在城南古龙王庙前民咸利赖
大石谿水旧繇城东门绕流城北向西北入桑干康熈二十四年水涨几没城乃筑堤下社村逼水北流入于浑河桑干河不受桥亦不受艇葢怒涨则夺桥而去之缩流又浅不可方舟
浑源州
浑源州无渠道
旧志黑龙河州城秀岭之下云气升不三日即雨浑源川在州西南源出叹土峪
温泉州东南一百里汤泉舗疾者浴之即愈
神峪元麻治律吕神祠记浑源州西北七里许有小丘神峪之水出其阳峪之泉以十数而趵突为最或者濬而堰之水既合湍为碾磨侧置纸房池沤麻泉西引灌溉其利无穷流益逺利益大
灵丘县
灵丘县旧无渠道
旧志白龙池县西北三十里旱取池水祈祷即雨甘泉在县治西圃味甚甘冽居民赖之
广灵县
广灵县旧无渠道
旧志洒雨泉在县西南五十里直峪山源从石孔中突出可溉田数十顷
鸦儿滙在县西南四里鸦多饮啄于此中有积氷寒疾取食汗出即愈
广昌县
广昌县旧无渠道
旧志汤河在县南六十里源出灵丘县北浑源州南汤头舗流入直唐县界又名唐河昔年水势甚盛居民结筏以渡今淤成水田可以种稻
阳髙县
西坦坡渠县东源出天镇县龙池沟泉繇天镇县入县境二邑民多争截雍正七年四月定自上而下循次按时引溉法马官屯小渠县西始马官屯止北徐屯繇大同县入大雨水涨晴辄涸濒河民不资引溉
旧志凿石通渠西山麓张氏凿之遂成渠焉徐化诗一水巨灵搤五丁擘划流挥鞭驱石马擐甲挽金牛莎湿林臯茂瓴髙灌溉优开渠千载利奕世食先畴
十里河繇守口堡之开山口入居民取行水磨兼资灌溉马邑河在城西溉圃
天镇县
县南定安营小渠源出县境定安营龙泉沟自北南流诸村歴阳髙西坦坡大同康石荘村春夏资水溉田古多争截雍正七年四月定循次轮溉法
县南引溉兴隆堡张家窰城窊堡顾家营咸水皂县东南引溉嘴儿头
旧志七股泉在涌泉南顺流而下水势寖盛邑人导以溉圃
氷泉城西南孙家园可溉圃
涌泉在城西南隅其水万人用之不竭终年不用亦不溢人名海子
津梁
大同县
兴云桥在东门外跨浑河上元泰定元年河东连帅图们重建题曰兴云之桥虞集记曰泰定元年秋大同路城东新修石桥成河东连率图们公题曰兴云之桥葢大同古平城如浑之水循其城东而南行亦名曰御河朝防转输东趋京师必逾是焉河水盛遇积雨益横益阻行者故自元魏以至于唐河流分合不同率造桥以达旧桥凡二十有七间其西不坏者二十有二石柱也东当水所趋而柱皆木乡徒取其易成而不计其易坏也乃采石于山之下凡为柱二十四自上下流望之屹然壁立然后栈木甃石明成化十三年廵抚李勉増脩刘翊撰记万厯间总兵郭琯拓而更之翼以石栏规制壮丽
右定桥在东南七十里跨桑干河明洪武中县丞刘炳建
乐安桥在城南六十里跨桑干河
小龙门在府旧城东南百余里桑干河水势汹涌渉者病之明时土人解铭解九思解文广当河上流凿石为梁髙数丈嘉靖间廵抚侯钺题曰小龙门
怀仁县
西安桥在东南三十里跨桑干河
山隂县
安银子桥在西北二十五里桑干河上明成化六县知县许安建万厯九年知县王居仁重修
沙堆河桥在西南十五里黄水河上【后废今城南黄水河上有桥】河阳堡桥在城西北三十里桑干河上明万厯二十五年大学士王家屏建撰记
麻家疃桥在北十五里桑干河
应州
朱家荘桥在西北十里
青虹桥在姜家荘韩元帅建
曹娘子村桥在西二十里
沙城村桥在西北十五里
宼家寨桥在西北八里
浑源州
太白桥在北五里明治三年知州黄锡建后废浑河桥在西北十里明成化元年知州关宗建后废乐安桥在西北十里金时僧志贤建成化元年知州关宗修
乱岭水桥在东北沙圪坨
楼阁虹桥在磁峡口【详关隘】
广灵县
北关桥在县关外
八角桥在东十里相传有民八家环居共建后误名八角
平水桥在西五里跨涧砌以石
涞源桥在城东一里明嘉靖五年建有碑记左右水碾水磨林木丛茂三十八年指挥孙献策修甎楼以备外患
新桥在南关东门外知县杜一竒建
永安桥在县南门内明嘉靖十三年建
广昌县
涞源桥东一里
拒马河板桥东门外
落水桥在南门外明知县刘登建有记
阳高县【津梁无】
天镇县
双成桥在东十五里双桥相连
东桥
西桥
山西通志卷三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山西通志卷三十二
水利【四 津梁附】
朔平府
右玉县
右玉沙塉强半诸河雨则瀑涨旱则涸竭难以漑地朔州
旧志御井州北古城内南井南门内西井西门内东井城东南隅朔州井水胥苦澁独四井水清味甘居人汲饮
沙楞河州东南三十里晨夕上潮流经贾家庄居人旧引以漑田
卢时泰西闗外古城水利碑记小北岔口一带两山雄峙水势乗雨而来若不设隄防则奔溃四出而此山以东朔城以西地皆沙瘠歳苦狂霾惟雨后山水所到胶泥随涌能使风伯不灾播种无患故昔人于各要害处筑堤以杀其势濬渠以导其流歳久圯坏庚午刺史翁君应祥条上水利直指胡公良机大中丞张公宗衡捐公帑遂克鸠工中间为拒水及分水者以十数若石庄窝四水梁则阻水东北而行若高家庄寺家庄并岔道则分水南北而行若化家庄村东抛荒地则又引水各分地如石夹处古城口俱设有防城又开濬小渠二百余丈曲折导行归于沟洫而复防其出口俾总滙于城之西濠使禾受灌漑而闗厢无冲啮
马邑县
汉志隂馆累头山治水所出东至泉州入海过郡六行千一百里
左云县
左云高山峻岭沙塉强半虽有数水不能漑田
新志头道河发源县南三里站马沟明副总兵赵岢濬之邑中畦畆灌漑多资焉
平鲁县
平鲁县地处丛山民田惟借雨露
新志海子窊北十五里有水磨
石花井西北三十里迎恩堡二墩村深四丈附近数村胥汲饮焉
平鲁县东南数小泉雨多始流旱则止西北数泉繇七墩大水口流出邉外至附县诸水绕涧穿石防流成河北经右玉县界流入兎毛河
津梁
右玉县
万泉河桥在杀虎堡西一里兎毛河上东西长五丈中设瓮门九窰十八洞桥首尾各建甎楼一座明万厯间重修后半冲圯
牛心堡桥在牛心堡西雍正八年建
陡沟桥在牛心堡西康熈元年刘应诏建
寡妇桥在牛心堡西康熈二十一年寡妇田氏建雍正五年重修
广义桥在杀虎堡南门外
寡妇桥在杀虎堡南六里
三边桥在杀虎堡南五里顺治间建康熈间重修三道沟桥在北十二里雍正元年建
石桥二一在南门内一在南门外
朔州
利渉桥在州南宋朱弁有记后设木桥
马邑县
洪济桥在县正西
石桥在县东门外
桑干河桥在西门外康熙丁巳年邑人张志咏建恢河桥在东南四十里康熙三十七年建春氷开合最难渡桥成利济
左云县
三台桥在高山堡西五里
石桥在南门外数武
平鲁县
普济桥在井坪城南门外
太平桥在西门内涧道上明治间指挥燕瑛建五桥后存一康熙间叅将鲁与重修
寜武府
寜武县
寜武二马营三马营田六七十顷借汾水之润
寜武诸属四靣胥层峦峻岭田在山坡少渠道
灰河水东流经城西南旧有防城石堤后城西半圯城南尽废
汉地理志汾阳北山汾水所出西南至汾隂入河过郡二行千三百四十里冀州浸
宋咸平元年七月庚午寜化军汾水涨坏北水门山石摧圯军士有压死者
偏闗县
旧志后海子水泉堡城西南入红门口者取汲焉口外附垣又有南海子官道旁
大泉沟北七十里中有泉遇大雨合红水沟折入闗河
寺儿沟东四十五里接大泉沟盈涸无常
海子沟东二十里泉涌如海
马圏嘴沟南三十里本龙眼泉繇樊家墕沟岔楼连火头沟水北入闗河
迤溪沟南三十五里东西长二百里
吊子沟东一百二十里直接邉外曲通闗河偏闗少水利而诸沟亦行水道也録之
神池县
神池田在山坡
新志义井河县西四十里水久涸康熙三十六年二月二十四日
圣祖仁皇帝西巡驻跸于此水陡涨牛马骆驼胥饮足次日仍竭因名兴隆河
五寨县
神武川发源神武镇口山流经城东水磨园畦于是乎頼繇沙泉渐入河
五寨田在山坡
津梁
宁武县
旧石桥在城西闗水口
偏关县
通真桥在县治东门外明嘉靖十八年总兵祝雄建国朝康熙四年太原粮防王维秀重修有碑记
通济桥在县南迤东五里明嘉靖六年守备张缙以僧仁安创建
广济桥在通济桥东百歩土人又名大桥为府省通衢明嘉靖八年守备薛昻建
国朝雍正元年被水冲塌十年县民吕玫石秀捐募重修
巩西桥在县城西一里土人名西沟桥明嘉靖二年守备崔堂建巩固形胜闗鎻风水上建玲珑飞楼环眺山河为闗西胜境年久倾圯
永济桥在县城西迤北一里明天啓三年兵备杨若予同防将卢晰建年久被水冲塌
控北桥在永济桥北半里明万厯六年卢友竹建寜邉县在县属老营堡西门外徃来通衢雍正六年老营堡人重修
神池县
乔官庄小桥在县西八十里康熙五十三年乡民张铉等募建
赵官庄小桥在县西七十五里雍正三年乡民高溥等募建【以上二桥俱系塘驿大路】
五寨县
长城梁在县南五里
镇口山大桥在县东南距城五里
二道河石桥在县东距城三里康熙五十二年居民修建
官庄桥在城东北六十里徃来通衢
郭家河儿桥在城西北三里徃来通衢
石桥在县东闗外康熙五十五年改建县民募修店坪山桥在城南四十里深沟峭壁赖以渉险
泽州府
鳯台县
鳯台田在万山间惟恃雨泽卽山水涨发旋起旋落无繇引渠诸属胥同
旧志双泉城东三十里白湍奔流自为潭渚引渠漑田亦成水利
源漳水城东北三十里源出可寒山东入丹水可引漑田 宋郭谘知潞州言怀保二郡傍山可以植稲定武唐河直抵瀛莫间可兴水田即丹水源漳水之利也丹河明俞森丹河用水议小丹河原分大丹河之支流而小丹河两旁董下三郭等河亦各分大丹河之余流其后北河运道资小丹河之水以济之以小丹河之下流通入衞河也至董下三郭等河其最寛者止五六尺最深者亦不过三尺下流入沁不通衞河至大丹河平时安流山水暴涨则水高丈许从未尝渴乏使全入小丹河也今各渠尽塞大坝横筑以小丹河而受大丹河之全流且斗门折卸维艰而今已尽拆董下三郭二河已尽引入石斗门大丹河将絶流矣宜撤去大坝谨防斗门启各渠口以为灌漑之资且防暴涨之患又或令济漕四日民间用水一日候漕艘过尽始寛水禁
高平县
旧志长河县东北南流入丹水河可资灌漑
唐贞元元年令明济引丹川入城号甘泉
唐武少仪移丹河记潞州屯留令平原明济假领兹邑度高下之势相引决之冝有丹水者始自县之西北山源高而平可议壅以导爰储薪刍具畚锸量功命日使里人乐助始潴流而为潭因防渠以达郭筑防以补其防隟刳木以导其险阻脉分枝散贯邑周闾弥弥苔草之间隂隂槐栁之下遂使家开沼沚户植芰荷滥觞可以寄傲垂钓可以烹鲜
张四维河内县河渠记沁水自太行南出繇枋口而东防尧王泉水又东丹水注之沁水漑田葢久其易枋口以石门则自魏典农中郎将司马孚始后一见于河阳节度使温造尝奏开怀州古秦渠枋口堰漑济源河内温武陟四县田五千余顷再见于元怀孟路总管潭澄令民凿唐温渠漑田然皆沁水也其凿丹河以利民不知始于何代考郡志所载沁水凡引为支河者五丹水凡引为支河者十隆庆丁邜怀守文安纪大夫诚开创渠河六在沁水曰通济河曰广惠北河南河在丹水曰康济河曰普济河又引尧王泉为惠民河此可征丹沁二河之利
朱之蕃唐安镇石堤记高平水源发空仓山者滙为大河经唐安镇之南夙苦涨溢义民陈骞创石堤患稍纡顾堤仅四十丈歳久齧蚀冯公春卽陈堤扩之长八十余丈高濶咸倍于昔坚固有加自万厯庚寅迄今二十年而河水屡发竟不能为患
郭公堤县城北元尹郭质筑故名明知县栁豸筑栁公堤高平逼西山时有水患明知县刘大实筑堤以御而水泛土溃万厯元年知县李桢凿濠引水繇南之东抵龙曲村防入丹河筑浚水桥于南闗外以通徃来
阳城县
旧志芦河古阳泉水也水口出鹿台山自沁水县楼子坡经县西北芹池刘村蒿谷美泉孔寨入于沁可引漑田
盘亭河源出析城山麓防诸涧水注于西南两岸石田可资灌漑绕王屋入济源境则水利兴焉
陵川县
旧志平田水县东南九十里地多松栢居人借之作香磨以利生
沁水县
沁水田胥在坡岗高阜虽有沁河向无渠道阳城同旧志芦河县西南十里源出鹿台山入沁漑田梅溪县西北三十里
沁河在怀庆府城北二里枋口泉在济源县东北三十里两山之间沁水经焉旧以枋为门故名晋司马孚垒石为之又名沁口
魏司马孚请治枋口表臣被明诏兴河内水利臣旣到检行沁水源出铜鞮山屈曲周回水道九百自太行以西王屋以东层岩高峻天时霈雨众谷走水小口漂逆水门朽败稻田泛滥歳功不成臣輙按行去堰五里以外方石可得数万余枚臣以为方石为门若天亢旱增堰进水若天雨霖陂泽充溢则闭防断水空渠衍涝足以成河云雨由人经国之谋暂劳永逸圣王所许愿特出臣表勅大司农府给人工勿使稽延以赞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