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山东通志
山东通志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武定为直州十二年陞为府设附郭县【疆域仍州之旧】
赐名惠民编户九十八里
青城县【金所置县盖取唐青城镇之旧名】
周为齐地秦属齐郡汉为梁邹县地属济南郡东汉因之晋为邹县地属乐安国南宋北魏俱为平原县地【南宋侨置平原县】隋为邹平县地唐为青城镇宋因之金始置青城县【天兴二年置】属济南府寻废元【太宗七年】复置属河间路【皇舆表载元太宗时始以邹平县之清平镇又分临邑宁津二县地置清平县寻改为青城县其说本之旧通志按临邑去青城三百余里中隔济阳齐东二县焉能分地及此而青城四正东为高苑西为齐东南为邹平北为阳信其四隅则东南为长山东北为滨州西南为章邱西北为惠民自汉唐以至金元亦无所谓宁津者旧志未知何据存以备考】明属济南府【洪武二年省入邹平齐东二县名清池店十四年复置十七年割邹平县之青城乡武定州之亲仁乡以增广之】
皇清因之雍正十二年改属武定府编户三十三里
阳信县【信水之阳也邑志钩盘河经县境至城南十里为信河】
周为齐地秦置厌次县属齐郡汉置阳信县属渤海郡【初改厌次为富平属平原郡又析置阳信县在河曲之中】东汉置属如故【王莽时省信阳入富平光武复改富平为厌次延光元年复置阳信】晋厌次阳信俱属乐陵国南宋北魏因之隋【开皇十七年】置棣州治阳信属渤海郡唐棣州治厌次属乐安郡宋属棣州【大中祥符八年徙棣州及厌次于阳信界内而移阳信于厌次故城】金因之元随州济南路明改棣州为乐安又改为武定阳信随州济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武定为直州十二年陞为府阳信为属编户七十里
海丰县【史称齐地负海通鱼盐之利而人物辐辏义应取此】
周为齐无棣邑【左传管子云北至无棣】秦属齐郡汉为阳信县地属渤海郡东汉因之晋属乐陵国南宋北魏属乐陵郡【皆为阳信县地】隋【开皇六年】析阳信北鄙置无棣县属渤海郡唐属沧州景城郡【贞观元年省太和二年复置属棣州寻改属沧州】宋属沧州保顺军【保顺军系五代周所置在无棣县东南二十里治平中移治于保顺军仍曰无棣县】金因之元分其地属沧棣二州沧属河间路棣属济南路明【洪武八年】改为海丰县属济南府【洪武初属乐安州宣德元年改乐安为武定州随州属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武定为直州十二年陞为府海丰为属编户四十三里
乐陵县【大阜曰陵乐则取四民用足国乃安乐之义也邑志引汉桓帝追尊祖父名乐成县为乐陵者误】
周为齐地秦属齐郡汉置乐陵县属平原郡东汉因之【建安中又分置乐陵郡县为属】晋属乐陵国南宋属乐陵郡治乐陵北魏因之【永平中徙治于县东五十里】隋乐陵郡废属渤海郡【开皇十六年析置鬲津县大业初复省入】唐属沧州景城郡宋属沧州【熙宁二年徙治延平镇】金因之元属河间路明属济南府【洪武二年徙治富平镇南去旧乐陵五十里即今治也属棣州后棣州改乐安又改武定随州属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武定为直州十二年陞为府乐陵为属编户五十六里
商河县【太平寰宇记云汉鸿嘉四年河隄都尉许商凿此河以纾水患民怀其德故曰商河唐书作滳字至宋去水从商】
周为齐麦邱邑【史记赵文王十九年赵奢将兵攻齐麦邱城取之】秦属齐郡汉置朸隰沃二县【按隰字本音席入切古文与漯湿□漯通用皆音托合切】朸属平原郡隰沃属千乘郡东汉废三国魏复置隰沃县属乐陵郡晋属乐陵国南宋北魏属乐陵郡【北齐又废】隋置滳河县属渤海郡【开皇十六年于朸故地置滳河县兼有隰沃县地属棣州大业初改属渤海郡】唐属棣州【武德八年棣州废改属沧州贞观元年改属德州十七年复置棣州于厌次滳河属焉】宋金元因之明属济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十二年改属武定府编户六十八里
滨州【太平寰宇记云盖以其在渤海之滨故云】
周为齐地秦属齐郡汉为湿沃县地属千乘郡东汉省晋属乐陵国南宋北魏属乐陵郡隋为蒲台县地【开皇十六年置蒲台县】属北海郡唐置渤海县属棣州【垂拱四年析蒲台厌次置渤海县天寳中迁于李邱村即今治后唐于县置盐务后汉改瞻国军】后周【显德三年】始置滨州【以渤海蒲台二县为属治渤海】宋金因之元属济南路【初合棣州置滨棣路至元二年始分滨州济南路】明省渤海县入州属济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为直州【仍辖所属三县】十二年撤直州改属武定府编户七十八里
利津县【本隋永利镇地乂邑有东津合以名之】
周为齐地秦属齐郡汉为湿沃县地属千乗郡东汉省晋为乐陵国地南宋北魏皆为乐陵郡地隋于废县地置永利镇唐析蒲台置渤海县属棣州以永利镇焉宋改属滨州金【明昌三年】陞永利镇为利津县属滨州元属济南路明随州济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属滨州直州十二年随州改属武定府编户四十里
霑化县【汉龚遂为渤海太守海滨之民复霑圣化县取此以立名也见齐乗】
周为齐地秦为齐郡汉为湿沃县地属千乗郡东汉省晋为乐陵国地南宋北魏为乐陵郡地隋为渤海郡地唐于其地置渤海县属棣州宋析置招安县属滨州【庆厯三年陞渤海之招安镇为县熙宁六年复省县为镇元丰二年复置为县】金【明昌六年】改为霑化县属滨州元属济南路明随州济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属滨州直州十二年随州改属武定府编户二十四里
蒲台县【水经注海侧有蒲台台高八丈方二百步乃古贞女蒲氏所筑三台并峙故隋以之名县云详邑志】
周为齐地秦属齐郡汉为湿沃县地【湿沃故城在县东南】属千乘郡东汉省晋属乐陵国南宋北魏属乐陵郡隋【开皇十六年】始置蒲台县属渤海郡唐属棣州【武德初属淄州贞观六年省入高苑县十七年复置县属棣州垂拱四年又析置渤海县五代周始改属滨州】宋省蒲台入渤海县属滨州金复置蒲台属滨州元属般阳路明随州济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属滨州直州十二年随州改属武定府编户五十九里
沂州府【沂水在城东二里南入于淮禹贡所谓淮沂其乂也】
禹贡徐州之域周为齐鲁莒三国地秦属琅邪郡汉为东海郡【治郯县】城阳国【文帝改齐国曰城阳】东汉曰琅邪国三国魏因之晋置东莞郡南宋属琅邪郡又别置南琅邪郡北魏又置北徐州琅邪郡隋仍为琅邪郡【开皇初以沂州统郡沂州之名自北周宣政元年始隋因之大业三年仍改州为郡南徐州与北徐州之名皆废】唐为沂州琅邪郡密州高密郡属河南道宋金因之元属益都路明属兖青二府【沂州属兖州府莒州属青州府各县俱随州】山东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沂州为直州领郯城费二县八年分莒州为直州领沂水防隂日照三县十二年陞沂州为府设兰山县为附郭以莒州并所属之三县焉共领州一县六
兰山县【附郭兰山在县南八十里唐武德四年置兰山县六年省入临沂】
周为鲁地【春秋隐公七年城中邱在县北三十里】秦属琅邪郡汉为即邱临沂二县地属东海郡东汉属琅邪国晋因之南宋属琅邪郡领即邱又别置南琅邪郡领临沂北魏【永安二年】置北徐州琅邪郡【临沂另属郯郡】北周【宣政元年】改为沂州隋置临沂县【开皇十六年置治郈城大业二年移今治】复立琅邪郡【大业三年立】省即邱入临沂县属之唐属沂州琅邪郡宋为沂州金因之元属益都路明属兖州府【洪武初省临沂县入州属济宁府五年改属济南府十八年属兖州】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改沂州为直州十二年陞为府设附郭县【疆域仍州之旧】
赐名兰山编户一百五十里
郯城县【古郯子国春秋襄公七年郯子来朝是也】
周郯子国为鲁附庸战国时并于楚秦属郯郡汉置郯县为东海郡治东汉因之【徐州刺史治此】晋亦为东海郡治南宋省北魏改东海郡为郯郡治郯县隋属下邳郡【初废东海郡郯属泗州大业初改属下邳】唐省入临沂县【武德四年郯县属邳州下邳郡贞观元年省郯入下邳县属徐州寻复置又复省入临沂】宋金俱属沂州元属益都路明【洪武元年】置郯城县属兖州府【洪武初属济宁府五年改属济南府十八年复改属】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沂州为直州十二年陞为府郯城为属编户六十二里
费县【本鄪伯国后为鲁季氏邑】
周为费国兼颛臾国【详圻封志】及鲁祊武城东阳防舆诸邑地【详古迹】秦属琅邪郡汉置费县属东海郡【又析置南城南武阳二县】东汉属泰山郡晋改属琅邪国【改南城曰武城与南武阳仍属泰山郡】南宋为琅邪郡治北魏因之【太和二十年移治祊城复徙薛洞南城武阳属东泰山郡北齐废南城县北周复徙治阳山口】隋属琅邪郡【开皇十四年复徙治故祊城又改南武阳为颛臾县废东泰山郡俱属琅邪】唐属沂州【贞观元年省颛臾入废县】宋金皆属沂州元属益都路明属兖州府【洪武初随州济宁府五年改属济南府十八年复改属】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沂州为直州十二年陞为府费为属编户七十五里
莒州【春秋鲁定公十四年城莒父后入于齐即燕乐毅破齐未下三城之一也】
殷蒲姑国周莒向鄟诸国地【俱详圻封】战国时属齐秦属琅邪郡置莒县汉属齐国【文帝置城阳国】东汉属琅邪国【三国魏徙城阳郡于东武莒仍属焉】晋【太康十年】割莒县属东莞郡北魏因之【北齐郡废以东莞莒二县属东安郡】隋莒县属琅邪郡【初北齐于县置义唐郡开皇三年废郡陞莒县为州大业二年州废】唐属密州高密郡【武德初仍置莒州贞观时复废】宋因之金置莒州治莒县【初置城阳军大定二十三年陞为城阳州明年更为莒州】元因之属益都路明省莒县入州属青州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分为直州【领防隂沂水日照三县】十二年撤直州改属沂州府编户一百七十里
防隂县【县在防山之隂故名】
夏为防山有施氏地周为鲁附庸颛臾国【详圻封志】秦属琅邪郡汉置防隂县属泰山郡东汉省入东莞县属琅邪郡晋复置防隂属琅邪郡北魏省入新泰县属东安郡【魏书孝武析沂水置新泰县北齐复置防隂寻复省】隋属琅邪郡唐宋因之元【至元二年】省新泰入沂水县以其地置新寨镇【皇庆二年】寻复于新寨镇置防隂县属莒州益都路【按新泰县沿革志云元至元二年省新泰入莱芜置巡检司三十一年复置此云至元二年省新泰入沂水置新寨镇以二志言之则新泰似有两处 皇舆表亦以为疑今按隂县境接新泰东界四十五里接莱芜东南界一百里接沂水西界四十里至元二年因李璮猖獗近莱芜者并入莱芜置巡检司近沂水者省入沂水置新寨镇至元三十一年复置新泰皇庆二年复置防隂并省分合各从其便实非两新泰也】明属青州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属莒州直州十二年随州改属沂州府编户五十里
沂水县【沂水出沂山东迳盖县故城又南迳东安县故城皆县境也】
周为鲁郓邑地【此东郓也】后入于齐秦属琅邪郡汉置东安县属城阳郡东汉属琅邪国晋为东莞郡南宋北魏因之【北齐改入新泰县属东安郡北周又改曰莒州】隋【开皇四年】改新泰曰东安【十六年】又改东安曰沂水属琅邪郡【别置东安于古盖城属莒州】唐属沂州【初属莒州贞观八年莒州废属沂州】宋因之金置莒州以县属之元随州属益都路明属青州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属莒州直州十二年随州改属沂州府编户一百四十三里
日照县【汉盐官地宋置日照镇盖取海隅日出之义】
古东吕乡【元和志云东吕乡太公望所出也】周为淮夷地后入于鲁秦为琅邪郡地汉为海曲县【置盐官于此】属东海郡东汉属琅邪国晋废海曲县以其地入莒县属城阳郡南宋北魏属东莞郡隋属琅邪郡唐属密州宋【元祐二年】置日照镇属密州金置日照县属莒州元因之随州益都路明属青州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属莒州直州十二年随州改属沂州府编户八十三里
泰安府【府治在泰山之南汉人称天下之安如泰山而四维之名盖取诸此】
禹贡兖州之域周为齐之南境鲁之北境【史记泰山之阳则鲁其隂则齐】又宿鄣二国秦属东齐二郡地汉泰山郡治奉高东平置国治须昌东汉魏晋及南宋皆因之北魏于泰山郡析置东泰山郡改东平为济北郡又析置东济北郡隋改泰山为鲁郡并东济北郡入琅邪而济北郡仍旧唐改为鲁郡东平郡属河南道宋为袭庆东平二府属京东西路金分山东为五路东平为府泰安兖为州俱属山东东路元仍金旧置东平路以綂之而泰安一州直行省明以泰安州属济南府东平州属兖州府山东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泰安为直州领长清新泰莱芜三县八年分东平为直州领东阿平隂阳谷寿张四县十二年以济南府之肥城易泰安之长清十三年陞泰安为府设泰安附郭县以东平州并所领之东阿平隂焉其原领之阳谷寿张仍归属兖州府共领州一县六
泰安县【附郭从郡之名乃安愈求安之义也】
周为齐地【为嬴博二邑左传哀公十一年会呉伐齐克博及嬴是也】又为鲁北境【左传昭公八年大搜于红成公二年齐围龙皆鲁邑今县境有红亭龙乡是也】秦属齐郡汉为博嬴奉高三县地属泰山郡【治奉高】东汉及晋南宋皆因之北魏改博县曰博平为泰山郡治奉高为属嬴县废隋改博平曰博城属鲁郡【开皇三年改奉高为岱山县十六年又改博平曰汶阳寻又改曰博城县大业二年省岱山县入焉属鲁郡】唐改博城曰干封属兖州鲁郡【武德五年于县置东泰州又析置梁父肥城嬴岱四县贞观元年州废省四县入博城干封元年改博城曰干封总章元年复改曰博城神龙元年复曰干封】宋改干封曰奉符属袭庆府【开宝四年移县治于岱岳镇即今治也大中祥符元年改县曰奉符又筑新城于县东三里为岱岳镇】金初为泰安军寻改为泰安州仍治奉符元因之直省部【初属东平路至元五年改直】明省县入属济南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