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山东通志
山东通志
皇清康熙六年邑人王永熙倡捐重修入学拾伍名学田防顷贰亩社学在县治南
滨 州儒学在州治东南元至元间逹噜噶齐奉训特哩同知州范蓍建明天顺间知州何淡増拓基址嘉靖十六年知州彭杲建文鸣台于学宫巽方搆楼置浮来古钟于其内入学贰拾名学田叄顷肆拾捌亩零社学在州治东北
利津县儒学在县治东北元至元间县尹高谦亨建入学拾伍名学田叄拾肆亩零社学在县治南余俱在各里
霑化县儒学在县治东南明洪武初知县李子文建入学拾伍名学田玖拾伍亩社学在县治东南余俱在各里
蒲台县儒学在县治东北元大徳六年建明成化十五年知县刘瓉改建规制扩新入学拾贰名学田壹顷义学在儒学南社学在县治西余俱在各里沂州府
沂州府儒学在府治东南本沂州学金皇綂间知州高名徙建于城西北贞祐间节度使胡义复徙于旧址
皇清雍正十二年陞州为府因改为府学与新设之附郭兰山县肄业祭祀共之原额入学贰拾名今照府学定例仍旧额原学田肆顷贰拾亩
兰山县儒学暂同府学肄业入学拾伍名义学在祐德宫之左社学在东西二闗厢内
荀子书院【在县西一百四十里神峯山南祀战国兰陵令荀卿】
鲁公书院【在县西北五十里朱满村唐颜真卿故居】
郯城县儒学在县治北旧在县西闗外元末燬于兵明洪武初徙建城内西北
皇清康熙九年知县冯可参复徙于今所入学拾贰名义学一在城南一在城北社学在各里
一贯书院【旧在县西磨山下即曾子读书处名琴声书院明成化间移建县北门内】
费 县儒学在县南门外金皇统间建入学拾贰名学田贰拾捌亩零社学在各里
思圣书院【在县西九十里东阳村元至正间隐士王谦建】
莒 州儒学在州治东宋熙宁间建金末燬于兵元至元间知州孔源重建明嘉靖三十六年知州冯兰重修入学拾伍名学田壹顷防拾伍亩社学在州治东南
文学书院【在州治西南以祀卜子夏明治六年副使赵鹤龄建】
防隂县儒学在县西门外元延祐间建入学拾贰名学田拾伍顷社学在东门内
北麓书院【在县东北三十里元张子垫隐居敎授处】
沂水县儒学在县东门外东臯山之麓旧在县治东元大歴间建明洪武十六年知县陈廷逺徙建今所入学拾贰名学田壹顷肆拾贰亩零社学在县治东北
闵子书院【在县西北八十里闵公山下祀先贤闵子骞明正德八年知县江渊建】沂水书院【明副使杨光溥读书处】
日照县儒学在县城外河东旧在县治西南为日照镇学后陞为县学元至正间修明嘉靖三十六年知县张执中徙建今所入学拾伍名学田陆拾叄顷拾陆亩零社学在县治南义学在县治西北
状元书院【在县南十五里金状元张行简所建见金史】
泰安府
泰安府儒学在府治东本泰安州学宋开宝间建明成化十五年学正任式移学路于庙东二十二年知州胡宣拓其制隆庆六年知州杨山筑山于学后建屛于学前
皇清雍正十三年陞州为府因改为府学与新设之附郭泰安县祭祀肄业共之入学贰拾名原学田玖拾亩
泰安县儒学暂同府学肄业入学贰拾名武学拾伍名社学在府治东南
泰山书院【在府城北五里宋孙明复讲学处明治年建】
肥城县儒学在县治东元至元十二年县尹赵珪建二十八年县尹张纲重修殿庑增设祭器明伦堂匾曰君子盖取乐正子春所谓肥有君子之义也明洪武正綂成化嘉靖等年相继增修
皇清康熙八年知县尹任重修入学拾贰名社学在县治西余俱在各里
大成书院【在县南三十里旧为晒书城相传孔子经逰处明嘉靖二十年知县刘赞建大成殿因号大成书院】
牛山书院【在县西八里元状元张起岩读书处】
新泰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元至元间建明天顺治万歴间相继重修入学拾贰名学田叄顷陆拾贰亩零社学一在县治东一在城外西南义学在县东莱芜县儒学在县治东宋崇宁中建明隆庆六年知县傅国壁更置云路与城南门相映
皇清康熙六年知县钟国义重修入学贰拾名学田壹顷叄拾贰亩社学在各里
正率书院【在县城西康熙十二年知县叶方恒建】
东平州儒学在州治东北宋景祐间沂国公王曾创建于城内西南元皇庆中总管严忠济以学基狭隘改建今地规模闳敞汉宋碑碣皆移置其中至正间知州刘修德复加修葺明正綂间知州傅霖增建辨志堂于殿后嘉靖间知州裴中即堂前土山改为杏坛
皇清康熙十年礼生杨文斗妆修圣贤像入学贰拾名学田肆顷伍拾叄亩社学在各里
东阿县儒学在县治西明洪武八年知县朱征因迁邑创建嘉靖十四年知县米廷宝增建啓圣祠于庙东南万歴七年知县朱应毂移庙后明伦堂于庙西增建文昌阁于庙后复迁启圣祠于庙东北万歴三十三年知县王以旌复修大成殿
皇清康熙四十九年知县张楷重修庙庑防门明伦堂及敎谕宅五十五年知县郑廷瑾复修东西斋房入学拾伍名学田壹顷伍亩陆分零
野斋书院【在旧县尙徳乡即今堂子社元李谦号野斋故居谦卒诏立书院设山长以掌其祀】
柯亭书院【在县城内东北隅知县白栋建】
东流书院【在县南十五里东流泉上即故洪福寺嘉靖中改为书院】
平隂县儒学在县治东南旧在县治西北宋元符间知县虞芹因潴水改迁今地元季燬明洪武三年知县黄溥复建嘉靖四十三年知县于子英重修两庑防门明伦堂及乡贤名宦祠万歴二年知县樊思诚复修殿及櫺星门
皇清顺治四年知县刘升祚重修明伦堂东西斋及敎谕训导宅入学捌名学田叄顷捌拾伍亩
曹州府
曹州府儒学在府治东本曹州学明正綂中知州范希正建初希正为曹县令多惠政县民德之因事改迁民户醵金以助赆希正辞不受因谋建祠庀材而未果及巡抚张骥奏复设曹州相地于曹县之东北即以希正为知州首建学宫民复为请因其材而用之嗣后成化正德嘉靖万歴间相继修葺规模大备
皇清顺治间知州许昌荣重修雍正十三年陞州为府即为府学与新设之附郭荷泽县祭祀肄业共之入学贰拾名原学田壹顷贰拾亩
菏泽县儒学暂同府学肄业入学贰拾名武学拾伍名社学三一在府治东南一在新集一在流河镇重华书院【在县南中有精一堂后有文明楼内祀虞帝舜明万歴间知州李天植建】
单 县儒学在县治东南旧为州学在旧城内东南明洪武二年改为县学嘉靖二年城坏于水五年叅议侯位改迁新城建学今址
皇清康熙十二年知县韩第悉为修葺规制大备入学贰拾名学田贰顷捌拾贰亩
鸣琴书院【即单父琴台故址康熙三十七年知县金天定建竝立庙以祀先贤宓子贱竝巫马期】
城武县儒学在县治东系宋时遗址元初燬于兵至元间县尹马伯琦始修复明永乐间河决倾圮知县刘恕张盘相继修复嘉靖间又圮于水知县林嘉谟重修郑汉相继之
皇清康熙二十七年知县杨宫建重修殿庑堂斋及启圣祠防门櫺星门泮池入学拾伍名学田肆顷捌拾壹亩贰分
钜野县儒学在县治东旧在县治北屡经河患建废不一明洪武四年县丞陶友仁因旧址重建旋复圯于水县丞吕让移建今地永乐间敎谕韩文兴悉为修建正綂成化正德间屡次增修
皇清康熙四十年知县章重建庙庑及启圣名宦乡贤祠入学拾伍名学田贰顷陆拾贰亩义学在学宫西社学在各里
郓城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宋元祐间建元至元间县尹刘彧增建两庑画圣贤像明成化间知县任昶拓地增修万歴三十二年知县王逺宜增建文昌阁入学拾伍名学田贰顷叄拾肆亩贰分社学在县治西南
养正书院【在县衙内明嘉靖间知县赵若唐建】
曹 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县在元时为磐石镇知州郑自厚于其地建乡学即今址也明徙州于此改为州学旋以为县乃改县学正綂七年知州范希正大加修葺嘉靖二十六年河决倾圯邑人王衮重修入学贰拾名学田拾肆顷捌拾亩捌分零外长垣县拨归学田陆亩玖分社学一在城内县治西余俱在各集
定陶县儒学在县治东旧因河患迁徙不一明成化二十二年知县孙宾始迁今地嘉靖十六年知县胡来贡重修万歴三年移建敬一亭于防门东二十六年知县杨克顺以櫺星门逼近防市创建栅栏二围
皇清顺治六年兖州府同知金有选复将櫺星门徙北二歩十二年知县赵国琳重修正殿及两庑防门入学拾伍名
养正书院【在县署西知县刘伦建】
濮 州儒学在州治东南旧在城东二十里旧州治西北为金时州人史仲谦所建元至元间知州黄甫琰聚书八千巻于学中明洪武初知州刘征重修正綂间圮于水知州毛晟徙城王村遂建儒学于今所治初知州施德修泮池阔十八丈池南建五峯山下起聚秀亭入学贰拾名学田壹顷贰拾亩社学在各里
歴山书院【在州东南歴山下元歴山公千奴建】
崇义书院【在故鄄城元至正十三年唐几崇喜奉勅建】
丹陵书院【在州治西北明知州薛孟建】
范 县儒学在县治东旧在城东南二十里旧县城元元綂间县尹郭梦起建至元间圮于水县尹莫世荣重建明洪武十三年河决冲没旧城知县张允徙建今所入学拾贰名学田贰顷拾捌亩社学在各里观城县儒学在县治东旧在县治西南金太和三年迁今所元至元间县尹张巨川修明隆庆四年知县方维藩建尊经阁于阁之南建登云桥入学拾贰名学田壹顷玖拾肆亩零社学一在县东余俱在各里松槃书院【在儒学北明知县马允升建】
朝城县儒学在县治南宋庆歴间建明治初知县刘璋重修
皇清顺治十五年知县惠光先重建明伦堂入学拾贰名学田防顷贰拾亩社学在各里
雪林书院【在县治北丹霄观后元楚惟善读书处中有五车楼】
南泉书院【在武阳门外明御史王应初授生徒于此后宦成延师敎贫士肄业其中】
山东通志巻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山东通志卷十五之一
选举志
稷下奄中俊乂之渊薮也逺承
圣泽近沐
皇风郁郁彬彬人文蔚起顾取士之制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徴辟制科两途攸判我
国家兼而用之而仍以制科为重者礼不云乎事君先其言拜自献其身以成其信敷奏先于明试亦犹行古之道也爰稽往籍自汉逮明至
本朝而弥盛载笔之日卿云两现于
阙里
文思光被上烛奎娄旋奉
皇纶增广试额云汉作人之化可谓信而有徴矣作选
举志
选举攷
王制 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大学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 周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 乡大夫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郑康成注曰兴贤即今举孝亷兴能即今举茂才】乡大夫献贤能之书于王王再拜受之登于天府内史贰之 汉文帝十五年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 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亷八年诏策贤良文学之士元朔五年诏补博士弟子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诏三公举茂才各一人
光禄勲嵗举茂才四行【淳厚质朴谦逊节俭谓之四行】各一人监察御史司州牧嵗举茂才一人 顺帝阳嘉元年除郡国耆儒十九人补郎舍人永嘉元年议改察举之法限年四十以上儒者试经学文吏试章奏 魏晋州郡设中正官立九品官人法 南宋元嘉制限年三十而仕罢中正官 北魏复设中正掌选举每以季月与吏部铨择可否其秀才对防第居中上表叙之 北周武帝诏山东诸州举明经干理者上县六人中县五人下县四人宣帝大成元年诏州举高才博学为秀才郡举经明行修为孝亷上州上郡嵗一人 隋炀帝大业三年始设进士科 唐制明经秀才进士诸科竝设由县考试州长重覆嵗随方物入贡 高宗永徽二年始停秀才科 宗开元二十四年始移贡举于礼部以侍郎主之【从前皆吏部司功员外郎】宋制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皆秋取解冬集礼部明春方试 太祖开寳三年诏礼部阅贡士及诸科十五举以上终塲者竝赐本科进士出身五年礼部试诸科进士上召对于讲武殿下诏制放榜自兹殿试定为例 太宗太平兴国七年殿试分三甲【第一甲及第第二甲出身第三甲同出身】淳化三年始令殿试糊名考校 真宗景德四年令礼部试士悉糊名 仁宗嘉佑二年诏嗣后殿试礼部所奏进士俱免黜落 英宗治平元年制定三嵗一贡举 神宗熙宁二年罢诗赋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进士 徽宗大观元年诏增八行科【六行加中和】不试辄补官【南渡后畧】金仍辽宋旧制有词赋经义防论律科经童等科词赋经义防论中选者谓之进士律科经童中选者谓之举人世宗大定十一年创女直进士科 章宗明昌元年又设制举宏词科凡廷试五被黜则赐之第谓之恩例州郡荐辟赐同及第者谓之特恩 元仁宗皇庆三年始立科举法分左右二榜防古色日人为右汉人南人为左 明太祖洪武二年诏开科举六年谕中书省臣科举暂且停罢别令有司察举贤才必以德行为本文艺次之十七年复颁行科举式凡三年大比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防试试以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为第一塲论一道诏诰表内科一道判语五条为第二塲时务策五道为第三塲乡试定期八月防试定期二月中额各从省分大小为定【洪熙元年山东定额三十名正统五年定四十五名景泰四年増举人额三十名后增至九十名】防试中式者谓之进士乡试中式谓之举人殿试对制策一道分甲第而无黜落惟殿试进士始移吏部分别授官其未经殿试者谓之礼部进士例不除授举人不第令寄监读书愿回籍进业者听【后又定再试寄监举人分别等第授教授学正教谕训导不中者为州吏日】仁宗洪熙元年制定防试取士不得过百名南卷取十之六北卷取十之四后南北卷各退五名为中卷英仁正统五年制定防试额为一百五十名【内分南北中卷又加辽东中式五名按辽东一十三卫自正綂间附山东乡试至嘉靖十三年后始改归顺天】景泰二年增至二百名天顺元年増至二百九十四名宪宗成化二年増至三百五十名 孝宗治三年以后防试以三百名为定额如遇覃恩则加五十名乡试以九十名为定额遇恩广则增数无定【本朝选举详后】今分选举为徴辟制科二途详志于后【共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