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庆四明志

  回峯洞县东南十五里
  吴郎山县东南一十里
  鄞城山县东五十里古鄞城在其下故名【旧志载赤堇山在鄞县东四十里云山有草曰赤堇鄞县以此为名而加邑焉会稽记云昔欧冶造劒于此山云涸若邪而采铜破赤堇而取锡今考鄞境山无此山本以山名县则鄞城山即赤堇山也旧志以今鄞为古鄞故载之于鄞县】
  谢家洞县东二十五里其洞虚圆虽炎歊之月凛然犹寒其下如广厦可容百余人俗有大白蛇蔵其间隠见不常左有一峯曰福堆山右即笔架峯也
  笔架峯县之下郝村其峯崒屼宛如笔架之状云雾兴则必雨有一龙祠名祭山
  燕岩在江口塔山之上社后燕子穴于其间因以得名南山县东五里东为栲栳山西为龙潭山其山四断邑之举子尝以此山之鸣验科甲之髙下初一鸣而王国定为武举之鼎魁再一鸣而何大圭以两优解褐里语所不可谓之无验其上为南山寺临其巅有轩曰广莫登临眺望山川城邑千里之外了然在目故攻媿楼钥有诗云广莫乗风隘九州乱山无数防平畴一千里外在吾目二十年来无此游地下山髙俱厯厯鸢飞鱼跃两悠悠昌黎费尽南山句旷望还应似此不
  汉城山县东北十五里其山顶平广可容数千人无荆榛丛林其堡垒之状厯厯可睹斸土者或得古兵器世传汉王避难之处又云刘暠屯兵之处然汉髙祖光武及五代刘暠皆未尝至此旧志以西汉建元三年严助发会稽兵围东瓯元鼎六年韩説出句章击东瓯领汉兵驻此故得名然严助韩説击东瓯皆浮海此山去海几百里何由于此驻兵按此山与霸王山相对上有擂鼓岩葢五代间乡聚民兵屯驻自相雄长而为是称耳不必强求以合其名也
  新妇岩县西北五里累石而成肖像稍类人夏侯曾先地志云西北临溪水其石五色望之颇似花钿新妇首饰故曰新妇岩今西北实无溪石亦无五色即所封昭徳夫人者也
  铜山在县西北十五里按唐志云奉化析鄮置有铜此山葢以所产名也俗昔有樵夫入山满目皆金宝意欲拾取之儵有神人杖劒而出皇骇奔走顷之旋顾悉不见矣
  旧志载赤苋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夏侯曾先地志云亭头有赤苋山上有盘石可坐千人秦始皇遣徐福求访神仙尝至此或云昔有赤苋仙人尝居此山因以名焉今考县境无此山
  叙水【渠堰碶闸桥梁津渡附】
  水
  镇亭水县东南三里其泉源来自越之诸山絶顶汇为镇亭潭径三丈上圆下广不以旱暵而枯莫测其深去县九十里世与海相通其流过栢溪经牢岩出西溪由緑荷滩入惠政桥下绕连山松林奉化长寿四乡凡七十二堰溉田甚博接大江之流北至鄞入海
  赵河县北二十五里唐元和十二年县令赵察开溉长寿民田凡八百余顷邑人徳之因以名河
  湖县北一十五里
  寺后湖县北五里
  隠潭县西北五十里潭居两岩之下两岩相抗壁立数百仞仰以窥天仅如数尺瀑泉如练循崖而落水寒石洁耸人毛骨每遇亢旱祷其潭有小蛇出没旋应如响皇朝尝遣中使投金龙玉简于潭以祈灵贶皇祐中杜説记之
  白鱼潭县西北二十里
  灵泉县西二十里日岭下宝林院泉源一穴不以大旱而枯不以大浸而溢下防万家其深无底俗传谓之海眼
  灵济泉旧名包家泉县西南一里俗传昔有牧童澣衣于泉得巨鳗持归脔为九段烹之釡中良久不见急往泉所视之而鳗成九节复游泉中邑人皆灵之皇朝元丰七年令向宗谔开浚其泉防于石窦深不盈尺不为水旱而盈涸嵗旱祷之所谓九节鳗者出现则甘泽立应宣和中令周因植亭其上榜曰灵济有碑纪其异
  □鱼潭县西南四十里蓬岛后莱山谷间南与石楼山乌潭相望东为东山玉沙井北直安岩山白岩窝皆旱暵雩祷之所潭径二丈余深广如之其流萦绕于松林金溪二乡溉田甚博出于富灞港与镇亭水合而入于江国朝祥符间有渔者沿流掷钓至潭所俄有鱼随钩而上五色斓斑而有二翼渔者骇然急弃于潭归语乡人人未之信翌日有红光烛天人犹疑之会嵗大旱乡人合道释巫觋鸣铙槌鼓以迎之俄有小鳗如线跃立于岩壁间随取道而归未出山而雨大至嵗则大熟于是乡之父老相率为建祠宇立龙王像自是台明之祷者不逺数百里骈集淳熙间嵗甚旱乡人三沐三薰一步一拜以礼之周日夜而后至潭所黎明未得所请忽有大蛇红质黑斑两目如金其光烁烁周回以视人人益惊惧蜿蜒厯于岩罅间截水上流食顷投于渊而莫知所在是嵗虽赤地千里而此乡独防其利嵗得下熟【□音役今俗呼为翼】
  蟜潭县南三十里
  幽栏潭县东南一十五里
  马岭泉县东三十里
  白杜河县东三十里唐元和十四年县令赵察开溉金溪民田凡四百余顷
  新妇湖县东五里
  耀碑潭县东一里俗传有贤宰政清则其流澄清透缾泉耀碑潭之东其水蓄之以甆器而水透器外故以为名有痼疾者饮之即愈
  清甘泉县城内虽遇久旱不涸色清甘因以得名令冯多福尝记之
  渠堰碶闸
  莼湖塘小闸县北七里
  砂堰碶县北一十五里
  进林小闸县北二十里
  大马碶县北二十里
  刘大河碶县北二十五里皇朝熙宁间邑人王元章之祖出力创建其后寖废建炎二年元章有请于县重修焉
  朴木碶县北二十三里
  下塘碶县北三十里
  吴山碶县北三十里
  吴家碶县北三十里
  昆山碶县北三十里
  大欧碶县北五十五里
  常浦碶在北渡之南距县三十五里界于鄞县两县三乡所仰之水利也
  进林碶县东北长寿金溪两乡通溉鄞之鄞塘民田数千顷皇朝绍兴十三年重修
  资国碶县南五里
  普平港口闸县南一十五里
  王庄碶县南二十里
  新溪碶县东十五里
  考到碶县东二十里
  湖芝碶县东二十里
  钱堰碶县东二十五里
  桥梁
  县桥【县东南一十步皇朝太平兴国八年建宣和初令周因重建立亭其上榜曰嘉会建炎兵燬亭废桥
  存】
  庆登桥【县东二里旧名谢凤桥一曰东桥皇朝淳化二年建政和八年令周因立亭其上榜曰丰乐绍兴十九年重建改今名旧志载世布袋和尚澡身桥下一鉢随流而漂招之即回至今逆流按此水之源来自县西黄牛村自西流东过石闼至西河其流自北而南仅百余步合于方碶而入于溪此葢水势所趋非逆流也】
  新桥【县东三里先是溪流溢涸无常桥以石为步步防其流若古之七星桥然上流涨则石转移下潮长则步渐湿民常病之嘉定中令冯多福叠石为柱前鋭后平以破水势亘版其上上流涨则逾桥而过桥不为动下潮长则不及桥之版者常一二尺往来始便】
  东市石桥【县东四里皇朝端拱元年建政和中置亭其上改曰通济建炎兵燬亭废桥存】新妇湖桥【县东五里湖头有新妇祠故名皇朝绍兴二十一年建上覆以屋久而圯邑人修职郎汪
  伋重修】
  惠政桥【县东北三里旧名善胜又名通剡皇朝乾徳二年建后为洪水所壊大观中重建改今名校官顾文记之架木为梁覆以厦屋率十稔一易开禧初令赵彦绾因民之弗堪告之曰与其累修而累壊孰若一劳而永逸民劝趋之随赀髙下协力鸠工易之以石下为双洞又有小洞以泄怒水髙广十倍于前车马往来如履平地两旁护以石栏东西接两市南路入天台北路通明越嘉定四年令冯多福犹以两堤未坚缜复甃之赋咏者甚多有题洞底者曰凿开苍壁玉棱层叠作溪桥两洞成影落波心双月合光含石眼一星明鼇头近接东西市鲸背平分南北程须信巨川从此济区区溱洧浪传名】
  下霍桥【县东一十五里】
  光徳桥【县北二十里俗名江口桥四明之水来自越经大小晦山过公塘出泉口而合于大江故曰江口上接奉化港下迎北渡潮道为明越要冲而水湍激澎湃舟渡多沈溺秉义郎李珂家其侧捐廪建桥长二百三十尺广二十尺虑他日朽腐豫储仓粟其子孙以时修治张嗣良记之后为洪潦所坏不治者八年李氏复修之而力不逮修职郎汪伋嗣成之通水凡九道覆以厦屋二十有六楹乃绍熙三年也宣教郎王时会记】
  广济桥【县北二十五里俗名南渡桥在市中皇朝建隆二年僧师悟始建土桥其后邑士徐覃易之以木皇祐中令王泌重建长三百尺濶三丈髙视濶倍之中圮绍圣四年主簿李肃重建久复圮绍熙改元邑人修职郎汪伋捐已费又新之甃两岸立石柱乃布板其上覆以厦屋髙广坚丽履之如平地望之若晴虹潮生潮落舟人率檥缆于此】
  常浦桥【县北三十五里】
  津渡
  东宿渡【县东六十里自此船折海二百里两潮而至象山陈山渡】
  袁村渡【县东南五十里自此船两潮至陈山渡】
  北渡【县北五十里界于鄞旧系民间买扑负担而渡者率困于篙师之多取庆元中邑人修职郎汪伋白于郡以私帑先与之抱纳官钱复自造巨舟廪给渡头一家以主之往来负担者人取钱三文以充输官之用士夫僧道则免迄今四十余年人甚便之仓使齐硕摄郡时有闻官搀扑者守胡榘至谓本自汪氏为利民计俾仍旧】
  南渡【县北二十五里旧以舟渡后易以桥见桥梁门】
  宦江渡
  施家渡
  叙产
  土产已见郡志布帛之品惟此邑之絁轻细而密非他邑所能及若星屿之江鲒埼之蝤蛑双屿之班虾袁村之鱼鲊里港之鲈鱼霍鼠之香螺横山之吹沙鱼雪窦之榧子城西之杨梅泉溪之燕笋公塘之柿栗杖锡之山芥沙堰之薯药皆其特异者也













  宝庆四明志巻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宝庆四明志巻十五
  宋 罗濬 撰
  奉化县志巻二
  叙赋
  乡村
  奉化乡县北管里二村四
  广平管   镇亭里
  明化村    长汀村   茗山村
  龙潭村
  长寿乡县东北管里二村三
  松贤管   奉国里
  长防村   进林村    新屯村
  金溪乡县东北管里二村四
  履信管   白杜里
  石桥村   溪东村    亭山村
  白杜村
  松林乡县东南管里二村三
  鸣鴈管   石门里
  落阐村   双溪村    固海村
  连山乡县南管里一村二
  黄甘里
  县南村   晦溪村
  剡源乡县西管里一村四
  嵩溪里
  三石村   小晦村   陆照村
  公塘村
  禽孝乡县西北管里二村四
  灵泉管   白石里
  日岭下村  广防村   新建村
  雪窦村
  忠义乡县东南管里二村二
  栖凤管   太青里
  东西山村  曹村
  镇市
  公塘镇【县西北三十里】
  鲒埼镇【县南六十里】
  泉口市【县西北一十五里】
  白杜市【县东南二十五里】
  南渡市【县东二十五里】
  袁村市【县南二十五里】
  户口
  主二万九千九百九十七户计五万三千八百二十一口
  客二千六百九十五户计六千七百口
  夏税
  绢一万一千八百八十九匹三丈五尺六寸二分正税四千七百二十七匹三丈五尺六寸二分和买七千一百六十二匹
  防四千二百三十三匹四尺七寸
  正税一千一百六十三匹四尺七寸
  和买三千七十匹
  绵三万二千四百八十五两一钱六分
  折变
  折帛钱
  绢二千七百七匹计钱一万七千八百七十四
  贯五百文
  正税五百五十八匹每匹七贯文计钱三千
  九百六贯文
  和买二千一百四十九匹每匹六贯五百文计钱一万三千九百六十八贯五百文
  防二千七百六十四匹计钱一万九千五百二
  十贯文
  正税五百八匹每匹七贯文计钱三千五百
  五十六贯文
  和买二千四百五十六匹每匹六贯五百文
  计钱一万五千九百六十四贯文
  绵一万二千一百二两每两四百文计钱四千
  八百四十贯八百文
  折麦
  绢四十四匹一丈四尺二寸五分
  防二十九匹一尺三寸五分
  绵一千一百七十四两八分七厘五毫
  三项通科麦五百一十六硕六防一升一合一
  勺二杪
  正四百六十九硕六防四升六合五勺义仓四十六硕九防六升四合六勺五杪
  实本色
  绢九千一百三十八匹二丈一尺三寸八分防一千二百四十匹三尺三寸五分
  绵一万九千二百九两七分二厘五毫
  秋税
  苗米一万六千二百五硕四斗二升四合
  折变
  糯米一千七百四十四硕三斗七升五合折苗米
  一千七百七十四硕四十五升
  实本色一万四千四百六十一硕四升九合
  酒【以宝庆三年为准】
  省
  本柄钱四千七百八十九贯一十九文
  糯米七百五十一硕四升每硕价钱三贯九百九十文计二千九百九十六贯六百五十文
  麯麦一百七十七硕一防每硕价钱三贯六百文
  计六百三十七贯五百六十文
  夫食物料钱一千一百五十四贯八百九文造麯五十一贯七十五文
  造生煑酒五百五十一贯三百五十一文
  袋防九匹三丈每匹四贯文计三十八贯四百九
  十九文
  箍缸打灶一百三十二贯三百一文
  官吏巡脚夫食糜费轻空渗漏三百八十一贯五
  百八十三文
  收息钱六千三十七贯一百五十三文
  诸司七千七百二十五贯九百四十五文
  经总制司三千六百五贯七百七十八文籴本司三千三百五十九贯九百三十五文移用司七百六十贯二百三十二文
  本府亏本柄钱一千六百八十八贯七百九十二
  文填纳诸司
  糟钱一百六十五贯八百四十六文
  诸司六十九贯八十四文
  经总制司四十九贯八百三十四文
  移用司一十九贯二百五十文
  本府九十六贯七百六十二文
  人户买扑酒坊二十五所
  公塘坊  唐防坊  溪口坊
  泉口坊  﨑山坊  浦口坊
  钱堰坊  碛□坊  东宿坊
  江口坊  桐照坊  南渡坊
  鲒埼坊  连山坊  降阻坊
  七山坊  傅霸坊  白杜坊
  下霍坊  北渡坊  吴山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