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四明六志校勘记

按曰太仆此序颇非合作已略为是正附注篇中至其篇首谓王公作堰不适于度不毖于防不平其衡不符于则则纰缪之尤者也夫其所谓不适不毖不平不符者谓当日事耶则是颠倒黑白之语不足与诘者矣谓今日事耶则是因汉唐以后河水屡决而妄议神禹者矣反复推求未得其解乃其下又不申明之但牵附他说炫博矜奇而于王公所以作堰魏吉州所以著书之意丝毫无关痛痒虽不作可也
又按曰太仆引用诸书余皆为之考证惟凤阳郡志未之见耳而元和郡县图志翻阅一周不见所谓阳泉大业诸陂或余审视不密容有漏遗不敢自讳也抑芍陂在唐隶淮南道而淮南卷原书久亡太仆亦不得见之此二陂者或本楚地而隶他道者耶记之以俟再考
四明山之水注于江与海潮相接盐不可溉田唐太和闲县令王元暐迭石为堰于两山间阔四十二丈级三十有六冶铁灌之渠与江截为二其详见诸文而魏岘之论备矣乃鄞万世之利也 【高宇泰敬止录山川考】
至正续志言自兰浦堰以下载之魏岘水利备览今里中所刻岘书未有始知尚未全也 【同上】
魏岘官庐陵守寓隐鄞之小溪着四明它山水利备览 【康熙鄞县志修辞考】
魏太守寓在小溪之上吉州魏岘尝知庐陵及为泉使归闲居于此着它山水利备览 【又杂记考】
按曰岘世居溪上吉州乃其宦地即庐陵也为泉使在守吉之前先辈说岘里居官位无不误者详见后作者卷中
四明它山水利备览上下卷淳佑二年里人魏岘编辑 【浙江通志两浙志乘】
它山水利备览一卷予钞之故太仆陈朝辅家然非足本也按至正四明续志载它山堰东诸(石契)闸凡三十有三曰拦浦堰曰唐家堰曰黄家堰曰新堰曰擂木堰曰朱家堰曰风伯(石契)曰何家小堰曰沈家堰曰张家小堰曰徐家堰曰楼家堰曰华家堰曰虾堰曰黄家藕池堰曰屠氏桥闸曰范家闸曰靳家堰曰郑家堰曰祁胡堰曰李家塔堰曰陈五耆堰曰张家堰曰小冯堰曰垆头堰曰蒋家堰曰大苏堰曰段塘堰曰朱濑堰曰王家堰曰松树浦曰郑十八郎堰曰郑家食利堰王总管曰以上皆载魏氏水利备览近松树浦又有强堰皆防蓄水源渗泄去处宜时加修筑以备旱涝今是本皆无之是知非完豹也五百年以来水利日荒三十三堰盖多不可考者矣书为泉使魏岘所作吾乡魏氏大都出丞相文节公之后其见于志者有豹文有峻而泉使以水利之书传有功梓里不媿溪上之彦哉泉使诸子曰(汀去丁改雩)曰洽皆以诗称亦见是书中 【全祖望它山水利备览跋】
魏吉州名岘由庐陵来侨居着它山水利备览最为详善 【又重浚古小溪港议自注】
四明它山水利备览二卷写本右宋鄞县魏岘撰自序谓鄞之水利皆仰于它山岘为里人故考其颠末为此俾后来讲明水利者观之易为力云 【浙江采集遗书总录】
宋魏公岘佐大参余公天锡提督四明它山水政缵王侯旧绩着有它山水利备览其讲明源委指陈利害呜呼懋哉功媲王侯 【锺嘉秀魏泉使传说】
公淳佑闲朝奉郎提举福建路巿舶耆老相传澜浦魏家府基为公第观水利备览序公自称里人林元晋回沙闸记云魏侯家溪上公又自云岘家距堰不数里据此则公第在澜浦诚若可信及考郡志宋时光溪滨有魏学士山房而学士名杞非名岘岂学士卜宅于兹而公乃其后与抑山房非公宅与是皆未可知也 【同上】
按曰嘉秀所为传说卑弱芜秽本不足录转念吉州此书虽见采于至正嘉靖二志而专本不易觏赖成化闲锺潭人缮抄一帙先辈据以付雕传入  圣代用以备  天禄石渠之储藏而嘉秀复手录此本于乾隆辛未辗转归余得以附刻六志之后则嘉秀之功不可没也故为节其稍可观览者以存其人嘉秀字蕴芳亦锺潭人
魏岘四明它山水利备览二卷 【乾隆鄞县志艺文】
杨德周字南仲最精考据宋人魏岘着它山水利备览为之注且板行焉 【蒋学镛甬上先贤传文苑】
按曰余家所蓄本即从杨本录出者卷首但题杨德周齐庄订正而已又同时陈太仆作序亦但云齐庄得此于锺潭旧家见所未见先寿诸锓然则固未尝为之作注也樗庵此传自注本续耆旧集今集中亦无此语且耆旧集作于谢山而谢山跋此书亦不云齐庄曾有注本当是樗庵误记耳
吾乡水利日已废塞幸里中先正之书犹有存者如魏提举岘之它山水利备览 【又水利考序】
至正志水利凡旧乘所已具者皆略不书而增补亦甚周悉多与魏岘书相表里成化嘉靖二志绝无足观似于水利备览亦未及一阅者 【又水利考】
魏岘吉州人以庐陵守致仕寓家光溪时它山堰坏沙淤溪港郡守陈垲委之修筑淘浚着其利病于书曰它山水利便览家居十余年卒 【姚燮四明它山图经】
宋元四明六志校勘记卷七
鄞徐时栋
 作者上 【陈子相谓凡作四明志者皆有功吾乡劝余并录史传今按六志中主修以至编次不下三十人而宋史有传者惟附刻宝庆志之陈垲刘黻主修开庆志之吴潜元史有传者惟纂辑延佑志之袁桷而已余或附见一二或并无姓名余复旁稽群籍搜括旧闻以所闻见编葺成卷不能详者略之他书误者正之其人或贻讥于当时亦难掩覆于今日据事直书不敢以曾官兹土生长是邦而遽为之泯其迹也至正史有传诸公既录历官始末复采他书补其漏遗而传中所载奏疏长篇累牍则但为摘举大凡深媿弇陋无当于论世知人之学惟博雅君子有以裨我云】
  干道四明图经
作者一人 【按黄鼎序云分委僚属罗浚宝庆志序云僚属参稽是图经实张公主修而非其所作也书中当任事迹并曰张公又明系幕僚称谓今以是时作者无可考故仍宋史之旧题张津撰而以作者归之○又按罗序云三山黄君鼎得所藏大观图经以献张公夫鼎既能购求遗书书成又为作序似鼎实始终其事者然鼎自序云公乃分委僚属因得旧录更加采摭详其文义旧图经乃张公自得之非鼎所得鼎不过作序耳罗说误】
张津字子问 【见周必大二老堂诗话】 初以右朝散郎通判台州 【隆兴元年见台州府志】 孝宗干道三年五月以右朝散大夫直秘阁知明州兼管沿海制置司公事 【本志十二】 到官即修治州学 【宝庆志二】 时乡饮酒礼久废津率僚佐乡三老及寄公以正月二日释菜庠序序齿会拜三爵而退 【本志一】 乃以鄞及昌国两县没官田二百六十亩山地二百五十亩归之学以为经费 【见王伯庠序拜田记】 州故无贡院士寓试行衙僧寮中甚或骈聚于谯楼之上津始即妙音院废址为重廊百四十楹凡听事及考官执事之舍悉备 【宝庆志二】 东钱湖久不治请于朝淘浚之以其土修筑埂岸 【见宋史河渠志】 重修东津浮桥 【本志二】 城内外桥梁如清澜憧憧虹桥永济渡母 【宝庆志四】 庆丰 【宝庆志十二】 皆重修之或建亭其上唐鄮令王侯作它山堰有功于民请诸朝赐庙额曰遗德贺秘监祀州城月湖修其祠 【本志二】 又重建五龙堂 【宝庆志十一】 贺祠之前有堂曰众乐嘉佑守钱公辅之所建也亦重葺之 【宝庆志三】 禁军五指挥营坏修之增屋四百楹 【宝庆志七】 改旧签判厅敞公使库而以故戎司为判官听事 【宝庆志三】 又于城外创置香泉库便细民酤饮 【宝庆志五】 邦人士德其政祠之学宫 【本志一】 始惠光院有妖僧纳老乌土偶腹中而咒之以祸福惊动愚民民或有患苦不祷其神则不安津穷治得状剖腹沈木偶杖其僧而逐之民以安息 【宝庆志十三】 五年五月被命再任旋以是年去官 【本志十二】 入朝为吏部侍郎 【干道七年见二老堂诗话】 复出知绍兴府知婺州军提点两浙刑狱 【并孝宗时见浙江通志】 其知绍兴也尝进羡余四十万缗有诏代民输和买身丁之半 【淳熙五年四月见宋史孝宗纪】 盖廉而勤民所至有惠政云
按曰张公里贯未详浙江通志职官门两云字子问龙泉人考括苍汇纪张津字子问龙泉人干道特奏名第四廷对擢首授太宁簿居官不阿归日延邑老成讲学云云是龙泉之张子问在干道闲方特奏进士仅官一簿而知明州之张子问已出守大郡入侍禁庭焉得并为一人耶其谬显然或疑同时同姓名而复同字或未必二人按陈振孙云本朝有两张先皆字子野其一博州人天圣三年进士其一湖州人天圣八年进士先之与野本诸论语可以雷同则津之字问亦本论语又何疑也
  宝庆四明志
主修一人
胡矩字仲方庐陵人 【见凤皇山摩崖题名】 忠简铨之孙也 【见宋史胡铨传】 孝宗淳熙闲监庆元府比较务尝摄象山县 【十四年见本志二十一】 入朝为枢密司编修官已而兼检详诸房文字宁宗嘉定六年官将作监兼枢密司副都承旨 【并见矩所作枢密司承旨检详编修题名记】 八年迁□府卿 【见龙华寺题名石刻漫漶所脱当是太字】 历侍郎擢工部尚书是时金人攻江淮诸州郡甚急群臣以和战守三策议于朝矩附丞相史弥远力主和议侍郎袁燮与廷争以笏击其额燮由是辞归 【见张仲文白獭髓】 而太学生何处恬等伏阙上书请斩矩以谢天下 【十二年五月见宋史宁宗纪】 不报寻出知福州 【见厉鹗宋诗纪事按矩以工尚知福州其知庆元已改兵尚是知福州在前也故纪事云嘉定中】 理宗宝庆初改兵部尚书二年二月除焕章阁学士通议大夫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绍定元年十二月转通奉大夫二年正月除显谟阁学士充沿海制置使兼知庆元府 【按宋时知庆元府者兼沿海制置而视其品秩高下而区别之官高者曰制置使尤高者曰制置大使秩卑则曰制置副使尤卑者曰主管制置司公事矩以尚书知郡称制置使然署衔则曰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以兼官高于知府尚不得直称制置也至被命专任始得称沿海制置使兼知庆元府故此条书法互异恐读者疑其重复为缕晰之】 七月除龙图阁学士正奉大夫致仕 【以上并见本志一】 后复召为尚书 【按志称二年致仕宏闲录云六年罢则是复起复矣宋史胡铨传云矩官至尚书而其部未详】 六年十月弥远卒十二月矩与薛极聂子述赵汝述皆罢 【见邵经邦宏简录】 四人者谄附弥远最亲信用事时人谓之四木 【见王宗沐续资治通鉴】 而薛极胡矩尤害民当时谣云草头古天下苦 【见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及王应麟困学纪闻】 然矩在庆元多惠政重修学宫祠先进名宦及校官之有功黉序者岁以人日行乡饮礼升歌鹿鸣会者千五百人 【本志二】 时鄞学新创规模粗具士率喜充郡弟子员矩乃以县庠为小学未成童而父兄贫不能教者召之来使郡学职以所业课之扁其堂曰养正拨田以益其租 【本志十二】 修葺贡院誊录屋坏重建之 【本志二】 重修郡城埤薄为厚增卑为高新望京灵桥东渡三门而立明山鄞江二楼其上 【本志三】 其它捄度修建者甚众 【常平仓糯米仓甲仗库军资库公使库市舶务都酒务和剂药局养济院教场子城门镇海楼郡署郡圃涵虚馆录事司理诸听事禁军厢军诸营并见本志弟三卷及弟七卷】 绍定元年正月东北厢大火乃经画沟渠禁民架屋 【本志三】 兴建公宇坊梁祠观之毁烬者 【重建诸坊及都税务苗米仓司户司法两参军听事见本志三重建董孝桥亭及东北厢诸桥见本志四重建剩员指挥营见本志七重建天庆观见本志十一】 郡城有食喉气喉二(石契)泄日月湖淫潦于江岁久侵塞既被火乃闻于省下令禁止 【本志三又四】 东钱湖周广八十里受七十二溪之水以溉民田茭葑滋生潴蓄浸少傍湖民又种荷芡甚或占以为田矩请于朝得度牒百道米万五千石命水军番上迭休大浚治之又以赢钱增置田亩收所入为经费立烟波馆天镜亭于陶公山郡人史学士弥坚记之修东津浮桥及新石桥 【并见本志十二】 造昌国渡船条其规 【本志四又二十】 禁北渡买扑 【本志十四】 增西渡夫役及曳舟之牛 【本志四】 以便行旅又尝修社稷坛壝斋宫 【本志二】 及隐德堂 【本志三】 初朝廷岁输币金国以州郡夏税绢充之既罢输有诏令下等户以应纳绢折纳钱四贯大家遽应诏折纳而下户纳绢如故矩始清厘之从指挥施行 【本志六】香泉库有人户抱认息钱宽减其数 【本志五】 府岁解经总制钱五万缗请减之以宽州郡盐场官常以廒余饱囊橐请依赵忠定福建例支官吏俸给 【本志六】 慈溪故大县有令而无丞请裁赡军务一员置 【本志十六】 又请改岱山管界军制 【本志七】 朝省或不尽听从而矩所言颇有关于国本郡计与民生利害云始矩摄令象山赋红木犀花诗越忠定王史浩再次韵和其篇 【本志二十一】 既而与浩子弥远同立朝后复守其乡以是益亲昵矩有兄槻亦附弥远官至尚书 【见宋史胡铨传】 槻作普宁志三卷 【见宋史艺文志】 矩成四明志二十一卷矩之为志也作浩传几六千言虽不免党人之私然浩忠悃久抑于张浚亦赖是得表襮焉子爟(火□)耀煃煌 【见橐驰峰题名】
按曰仲方以忠简之孙而附权奸诚为坠其家风然在吾乡惠政不可诬也谢山以草头古之谣疾之已甚并恶其书殊非平情之论又谢山以仲方为澹庵从孙亦误仲方作枢密题名记自称为编修绍大父忠简公之遗躅则左证固不独正史已也
作者二人 【按今书虽成于罗录参之手而方校官经始之功不容没也故并着之】
方万里以从政郎充庆元府学教授 【见万里请禁采铁札子】 学新修于宁宗嘉定闲而泮桥厨湢未备理宗宝庆元年万里谒守倅新之 【本志二】 魏王恺之判明州也筑射圃于学宫之前以余地建屋收僦居之租万里谓岁久失疆界则侵占浸起乃埋石识其丈尺 【二年见本志二】 四明山故隶学养士豪民以铁矿发见径陈坑冶司掘凿鼓铸万里执不可称四明为郡望山且去行都近去会稽陵寝尤近而郡中名公巨卿大儒硕望方布满中外泉司岂宜规此小利以惊动地脉因援胡文恭禁取金登莱故事备闻诸朝事得已 【本志十二】 陈说利害累数百言读之铮铮然想见其为人三年罢任去 【本志序】
罗浚庐陵人以从政郎官赣州录事参军 【本志序】
编类文字十一人 【罗序云方君取旧图经与在泮之士重订之又云尚书俾浚专任斯责因得与士友胥讲论胥校雠皆指编类者也惟各本仅列七人杭大宗所见宋本亦祗七人而敬止录引独多楼盘以下四人疑谢山所藏宋本阙叶诸本并由此传抄故脱略并同耳若高隐学所见者则元时重刻本也重刻序亦谢山所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