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永宁卫中所计一十六顷八十亩,坐本县新溪等里。
永宁卫前所计三十三顷六十亩,坐本县崇善等里。
永宁卫后所计六十七顷二十亩,坐本县龙涓、崇信等里。
十一、户口
《周礼》:“男女生齿皆书,献民数于王,王拜受之,重邦本也。”历代以来,使者巡行郡邑,必先考口丰耗,而示劝惩,此抚字之政,所当加意也。志《户口》。
唐开元后,户口始有可考,然甚疏略。及宋至道间,诏更籍天下户口。元丰八年,又挈主客户归籍,以丁力、资产轻重差役。
宋
淳祐间,主户一万三十五户,客户五千三百八十二户;主丁一万三千四百六十二丁,客丁六千二百七十三丁。
元
以南北人户,分为十等,立法科差,其详不可考。
国朝
每十年攒造赋役黄册,书其户口,以定版籍,然非良有司,而妄增欺隐之弊,终莫能免也。今自洪武二十四年,考至嘉靖叁拾壹年造册。
洪武二十四年造册 人户一千九百八十户,人口九千一十六口。
永乐元年造册 人户二千六户,人口九千五十四口。
永乐十年造册 人户二千一十九户,人口九千八十六口。
宣德七年造册 人户二千三十五户,人口九千一百一十二口。
正统七年造册 人户二千四十八户,人口九千一百三十口。
景泰三年造册 人户一千六十四户,人口九千一百五十六口。
天顺六年造册 人户一千七十六户,人口九千一百八十九口。
成化八年造册 人户二千九十四户,人口九千二百一十一口。
成化十八年造册 人户二千一百九户,人口九千二百三十六口。
弘治五年造册 人户二千一百二十一户,人口九千二百六十五口。
弘治十五年造册 人户二千一百四十三户,人口九千二百九十九口。
正德七年造册 人户二千二百六十三户,人口九千三百四十二口。
嘉靖元年造册
人户二千三百九十四户,人口九千八百七十八口。
民户二千六十六户;
军户二百八十九户;
匠户三十四户;
铺兵五户。
嘉靖十一年造册
人户二千五百一十五户,人口
民户二千一百九十一户;
军户二百八十一户;
匠户三十八户;
铺兵五户。
嘉靖二十一年造册
人户二千六百三十户,人口
民户二千二百九十八户;
军户二百八十九户;
匠户三十八户;
铺兵五户。
嘉靖三十一年造册 人户 人口
民户
军户
匠户三十八户,
铺兵五户。
十二、寄庄
寄,寓也。得业之民,原非土著,以其寓居于田庄者而立户,户不报丁,空名守米,他县少有,惟安溪为多。盖本处田业,多市与外县富人,而四方贵宦,亦嗜购山田,故此地寄庄为盛。两地隔越,催征莫应,一遇差徭,辄以官户优免,靠损本土,户日以众,免日以多,安溪之民奈何而不困哉。凡寄庄户,一百九十二户,得米九百一十七石五斗六升四合九勺,中立官户四十六户,其主客盛衰之形,亦可见矣。志《寄庄》。
民户一百五十四户,军匠户三十八户。
十三、土产
《礼》有土宜之法,以辨土物。安溪地亦沃壤,其产物皆足以资民生、充国用也。但品类繁多难悉录,兹特举其有名者书之,志《土产》。
谷类
《礼月令》:“天子元日祈谷于上帝。”《书》:“稷播百谷,谷熟而民人育。”盖谷乃天之产、地之精也。禾,谷类也。《说文》曰:“嘉,此又丰年之瑞也。”安邑地广土沃,谷之有名者凡六种,各考注其下:
稻 有粳,有糯。粳,食米也;糯,酒米也。有一年一收者,有一年两收者。一收者,谓之大冬稻,其米粒大;两收者,春种夏熟为早稻,秋种冬熟为晚稻。又一种占稻,无芒而粒大,出自占城,其色有白、有斑、有赤。《湘山野泉》云:“宋真宗以福建田多高仰,遣使至占城,求稻种一十石以遗农种之;后又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给江淮两浙,盖其稻能耐旱也。”稻之名有白香、白占、青占、早赤、乌秫等名,又有一种畲稻亦能耐旱,地肥则长,不一二年,又易他处,非农家所能也。
麦 有三种,有大麦、小麦、米麦,颗大。《本草》所谓穬麦也。《本草注》谓:“北麦秋种夏收,备四时全气,无毒;南麦冬种夏收,少一季,有毒。”安溪一邑多云雾,米麦、大麦农家少种。
粟 粟与粱相类,粒大者为粱,小者为粟,今人多不能辨。《唐本注》云:“粟类多种而并细于粱。”此北土所宜,安溪少有。
黍 叶似芦,高丈余,结穗如稻,穗散垂不毛。有名曰米祭,似黍而粒大。此亦北土所宜,安溪少种。
豆 豆之名最多,有黑豆、红豆、白豆,山畲中所种白豆粒大。又有绿豆可为粉。有赤豆、碗豆、楬豆、箸豆、籍豆(箸豆有青、红二色)。有蛾眉虎瓜豆、蚕豆,炒食味佳。有刀豆,长尺许,可入酱。安溪所种,惟红豆、绿豆、箸豆为多,余少种。
脂麻 有黑白二种,可榨油。寇宗奭云:“即胡麻,种出大宛,故名。”《图经》云:“巨胜也。”陶隐居云:“茎方者为巨胜,圆者为胡麻。”《兴化志》或云:“巨胜,别是一物,以其生胡中类麻,故云胡麻。”雷公云:“巨胜有七棱,色赤味涩酸,今呼麻油为巨胜,误矣。”按:《周礼》三农生九谷有麻,是时大宛未通中国,安得胡麻?况脂麻不可为饭,则雷公或者之言可信,而《图经》、寇、陶之说为失真矣。
货品
《洪范》八政,曰食,曰货。盖食,民所天也;货,民所用也。安山泽之利,虽有精粗、美恶之殊,然皆可以徙有于无,以济匮乏,其利溥矣。安溪货之有名者,凡十有八品,各考注于下:
葛布 织葛藤为之。诗云“为絺为綌”是也。崇信、龙涓为多,以纺缕者为上。
蕉布 《海物异名记》:“取蕉以灰埋之,绩而成布,可为暑服。”取轻便也。
青麻布 织青麻为之,视黄麻稍细,极细者亦可代葛。
苎布 织苎为之。有曰“白纱布”者,将所绩纱夜露昼曝,其色自白,绩而成布。有白糊布者,用糯糊,烈日中抽过而绩之。有曰“生头”。苎布之中,以白纱为上,甚费工。
黄麻布 《尔雅》云:“黂枲。”《仪礼》传曰:‘苴絰者,麻之有黂者也。则黂麻。’即今之黄麻也。”安溪多织黄麻,丧服中多用之。
绵花 俗曰“吉贝”,树高二、三尺,春种秋收,其花结蒲,蒲中有茸,细如鹅毛;茸中有核,大如豆,用轮车绞出其核,又以竹弓弹碎,纺而成布。近时山坡平旷,多有种之者。
茶 《瑞章总论》:“茶,乃南方嘉木,叶如栀子,花如白薔薇,实如棕榈子。土产建州、北苑、先春、龙焙,洪州双井、蒙顶、石花,皆茶之极品者也。紫为上,绿次之;筍为上,芽次之。社前采者为佳,寒食、谷雨采者次之。备见陆羽《茶经》。”安溪茶产常乐、崇善等里,货卖甚多。
油 有脂麻油、茶油,又有桕油、桐油。用火炒一度,蒸一度,用木榨出成油。麻油、菜油为上,桕油可作烛次之,桐油又次之。
糖 黑糖煮蔗为之。冬月,取蔗榨汁,入釜烹炼,火候既足,蔗酱渐稠,乃取油滓点化之,遂凝结成糖。其面光洁似漆,其脚粒粒如沙,故又名曰“沙糖”。有曰“白糖”者,以沙糖置釜中烹炼,用鸭卵连清黄搅之,使滓渣上浮,撇取干净。别用两器,上曰“圂” ,下曰“窝”,炼成糖浆,置圂中。及冷,糖油坠入窝中,遂成白糖。俱出长泰里,然白者不多。
蜜 《格物论》“蜜蜂三种。一种在林木上作房;一种在人家作巢,其蜂小微黄,蜜浓美;一种黑色,作房岩崖高峻之处,非人足迹可到,其蜜名‘石蜜’,又名‘崖蜜’。”
蜡 有黄蜡、白蜡。黄蜡,蜂蜡也,凡蜂作蜜皆结房,房中藏蜜,绞出蜜而房则成蜡也。白蜡者,虫蜡也,其中作茧树枝上,每茧藏虫得数百,细如丝发,此谓种子,秋冬采而藏之。及春,将种子缚置树上,虫出茧,食树津液,因而放蜡,漫注于枝柯,及成,剥取而烹炼之,其白如雪,故曰“白蜡”。其树即今冬青树也。树嫩放蜡尤宜。《本草》谓:“黄蜡,炼成白腊。”或医家所用,不可知也,但树生为多。
蓝靛 蓝有二种。马蓝叶大,俗云“大青槐蓝”;叶细,俗云“小青”,皆可为靛。蔡端明《江南月录》云:“采以船盛,水浸去滓梗,后以灰搅之,即成靛。”安溪所产不多,竟足自用。
麻 有黄麻,有青麻,其皮皆可绩布。有苎麻,一株数十茎,宿根至春复生,每岁三收或四收。《尔雅》曰:“枲麻”。《禹贡》:“青州厥贡,岱畎丝枲”是也。
薯榔 茎蔓似薯,根似何首乌,皮黑肉红,染皂用之。
磁器 色白而带浊,昔时只作粗青碗,近则制花又更清,次于饶磁。出崇善、龙兴、龙涓三里,皆外县人氏业作之云。
纸 以草穰为之,其纸坚厚,与草纸相似,名曰“官纸”。土人焚以事神。又有大如席者,曰“角纸”,出感德、常乐二里。
草席 编草为之,名曰“大草席”,比灯心草为大。又有龙须草,种之水中,大过灯草,编席利暑,出新康、还集、依仁三里。
铁 出感德、潘田等处,外县人业作,转贩得利。
蔬类
《尔雅》:“蔬,菜也。菜不熟曰‘馑’,亦民食所资者也。”《记》称:“宋宇种蔬三十品,时雨之后,吟行园圃,‘天茁此徒,助我鼎俎’。”人尝言:“百姓不可有此色,士夫不可无此味。”安邑畦圃间,霜华露芽凡二十六种,各考注于下:
菘 有春菘,有晚菘,与芥相类,芥丛生,菘梗生。吴隐之为广州,清操愈厉,惟食菘菜、溪鱼而已。坡诗:“白菘类羔豚,冒土出熊蹯。”本南方菜,安溪少种。
芥 青芥有二种。有逐月摘叶者;有只摘一次,至冬连丛割之者。其白芥有二种,味最甘脆。又一种为紫芥,性最辣,可为芥辣,以和食品。
油菜 叶如白菜,色青根微紫,籽可榨油。
芥蓝菜 亦芥属也,其色如蓝,故名。折之,旬日复丛生。以香油调制食之,其味最佳。
苋菜 《莆阳志》云:“苋有六种:有赤苋、紫苋、白苋、五色苋、人苋、马苋。”又《本草》谓:“苋不可与鳖同食,令人生鳖瘕。”安溪多红苋、紫苋,余种少有。
莴苣 《本草》云:“莴苣性冷微毒。”又有白苣。《本草》云:“主补筋骨,利五脏,令人聪明少睡。”又有舌苣可生食,其味苦辛。
瓮菜 茎空性寒,蔓生畦中或水中。《遁斋闲览》云:“此菜来自东夷古伦国,以瓮盛之,译不通,但言瓮菜。”《本草》云:“能解野葛毒。”张司空云:“魏武帝啖野葛至一尺,应是先食此菜也。”
菠薐菜 《本草》云:“味冷,有微毒。利五脏,通肠胃。”刘禹锡《嘉话录》云:“此菜出西域颇稜国,有携其种来,‘颇’讹为‘菠’。”俗呼“赤根菜”,又曰“面菜”。
苦荬菜 味苦,能治心火。诗云:“薄言菜芑。”即今俗云苦荬菜是也。又一种龙舌苦荬,叶短,其味生涩。吾莆人多以此菜煮鲎鱼。
莙荙菜 叶厚而柔,有微毒,俗名厚叶菜。《闽中志》云:“能去头风,利五脏。”《三山志》云:“茎灰淋汁,可浣白衣。”
茼蒿 叶如艾,花如小菊,性冷微香。
园荽 《本草》所谓“胡荽”是也。花白、结子淡黄,味辛温,有微毒。小儿豆疮不发,取园荽捣碎和酒喷之即发。多食令人多忘。
蕨 《尔雅》云:“蕨,鳖也。”《本草》云:“根如紫草,山人作菜食之。未抽叶时,亦可为粉,味甘寒滑,能去暴热,利水道。”诗云:“陟彼其山,言采其蕨。”又诗云:“蕨芽已作小儿拳。”《搜神记》郗鉴出猎。有以蕨食之,遂成疾。后吐出一小蛇,渐干成蕨,乃知此物不可生食。
茄 一名“落苏”,有紫、白二色,味甘性微寒。又一种野生者,树小而有刺,名“鬼茄”,其子不可食。又有“天茄”,缘架而生,《本草》谓之“藤茄”,俗呼“天香茄”,实小可食。
瓠 即匏也。瓠甘匏苦。有腹大头细,状似胡芦,谓之胡芦匏。有腹小头长者,谓之芋匏。诗:“匏有苦叶。”《国语》云:“风匏,可以渡水。”风匏,盖大匏也。
芋 叶似荷而不圆,一名“土芝”,一名“蹲鸱”,种之水田,荒年可以济饥。朱晦翁诗云:“沃野无荒年,正得蹲鸱力”是也。坡诗:“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荠脍,轻比东坡玉糁羹。”宋鲜于文宗七岁丧父,于种芋时亡,明年对芋鸣咽,如此终身。
冬瓜 《本草》谓之“白瓜”,性冷无毒。孟诜曰:“冬瓜能益气耐老。”
丝瓜 性寒,俗呼“菜瓜”,又名“天萝”。腹有丝,故名“丝瓜”,多食之能害眼。
薯 有数种。白者为上,紫次之,青黑又次之。荒年可以济饥。
姜 发芽红嫩如指,故名“指姜”,性热。隔年者谓之母姜,其味尤辣。久服,去秽气,通神明。
蒜 有大小二种,味辣有微毒,能消谷、理胃、除邪、痹毒气。兵部李绛《手集》云:“心痛不可忍,年久者,取蒜用醋调制,服之即愈,但多食则能害眼。”
韭 《曲礼》“韭曰丰木。”《说文》云:“一种而久,故谓之韭。味辛微酸无毒,一月一割,而根不伤。”郭林宗见友夜至,冒雨剪韭作炊饼。今或彷之。
芹菜 芹,楚葵也。《疏》云“水英。”芹有三种:其色白赤,《泮宫》曰:“思乐泮水,薄采其芹。”二章曰:“薄采其藻。”三章曰:“薄采其茅。”芹,香也。藻,文也。茅,有味也。士之于学,知其香则先学文,而后能知道之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