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记

  阌乡县西一百七十里旧五乡今二乡本汉湖县属京兆尹因津以名邑焉又为戾园之地有思子台太子园陵存焉周明帝二年于湖城故地置阌乡郡隋开皇三年废阌乡郡十六年自湖城故城移于今理仍改爲阌乡县唐贞观元年移鼎州于此八年州废为县复属虢皇朝太平兴国二年割阌乡湖城二县陜州 秦山一名秦岭山在县南五十里山海经云华山之首有钱来之山又西四十五里有松果山又西六十里有太华山郭氏注云即西岳华阴山也又按夸父山其北有桃林郭注桃林今农湖县阌乡南谷中是也 黄河在县北三里 阌乡津去县三十里即旧风陵闗 蒲城子路为孔子问津之所 黄卷坂即潼闗路按述征记云河自闗东北流水侧有长坂谓之黄卷坂是也按坂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潘岳西征赋云黄卷以济潼谓此古道为车辙所辗成 玉涧水水经云河水又东北玉涧水注之注云水南出玉溪北流迳皇天原 女娲墓自秦汉以来皆系祀典唐乾元二年虢州刺史王竒光奏所部阌乡界女娲墓于天宝末失其所在今月一日夜河上侧近忽闻风雷声晓见墓踊出上有双柳树下有巨石其柳各高丈余 戻太子陵在县南一十六里高一百五十尺 思子宫故城在县东北二十三里汉武思戾太子所筑 泉鸠水一名全节水戾太子亡匿处 宋武七营宋高祖武帝征姚于长安其将檀道济王镇恶滨河带险大小七营在县西沿河 赫连氏京观俗号平呉台在县西北二十三里赫连勃勃使太原公昌引兵攻宋将朱龄石于潼闗克之乃筑台以表武功也
  湖城县西九十里旧六乡今二乡汉县属京兆尹旧曰胡建元元年更为湖即今县西北二里古胡城也按郊祀志黄帝以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后名其地为鼎湖即此邑宋改为湖城县隋开皇十六年废义宁元年于古上阳宫再立乾元三年二月改为湖城焉 荆山在县南出美玉即黄帝铸鼎之所故有鼎湖之称即此城 飏堆形若聚栗故人称为飏堆 鳯林泉后汉辛缮字公文隠居华阴有大鸟鸡首燕颔鱼尾蛇颈五色而多青栖于门之槐上因名凤林泉 周天子祠郡国县道记周天子故祠在县西南十里即汉志注有二祠存 夸父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九龙庙在县南十九里庙有九泉大小相深浅无异其色清澈毛发可鉴若逢天旱防叩此庙应若影响
  虢州
  虢州农郡今理农县禹贡当雍豫二州之境春秋为虢国地按帝王世纪云故虢有三焉周兴封虢仲于西虢此其地也封虢叔于东虢即今成臯也今陜郡平陆县是北虢此谓三虢焉春秋鲁僖公二年为晋所灭即荀息请以屈产之乗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者也虢亡地入晋七国时为秦韩之疆秦并天下为三州郡后立河南南阳二郡汉地理志元鼎四年丞相论广闗中地又楼船将军杨仆耻为闗外民于是徙闗于新安割秦河南南阳二郡之西境于故函谷置农郡焉农义取大农桑为名以属司后魏避献文讳改恒农郡至太和十一年移郡理陜城永熈三年分恒农西界又为西恒农郡后周明帝废西郡并入元郡仍改恒农为农隋开皇三年废郡以所领县并属陜大业二年废陜州又以农县复立郡即理于今州西古城其年冬又移郡于鸿胪川即今郡理也义宁元年改为凤林郡其年又于卢氏县置虢郡唐武徳元年改虢郡为虢州仍改凤林郡为鼎州乃自农移理阌乡县贞观八年废鼎州自卢氏县移虢州于今理属河南道开元初以巡按所便属河东道天宝元年改为农郡乾元元年复为虢州今仍属河东道后汉刘昆为太守初多虎灾月余皆负子过河而去
  元领县六 今四
  恒农 卢氏 玉城 朱阳
  二县割出
  阌乡 湖城并入陜州
  州境
  东南一百六十里 南北一百十四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七百六十里 东至西京四百五十三里西北至长安四百三十里 南至邓州七百里 西至华州一百三十五里 北至綘州三百四十里东北至陜州一百三里 东南至汝州五百一十里西南至商州三百七十里 西北至潼闗一百三十里自潼闗至华州一百二十里又至河中府一百八十三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七千七百四十三皇朝管户主四千四百七十三客四千六百七十九
  风俗
  同陜州
  姓氏
  恒农郡五姓 杨 刘 强 晋 奚
  人物
  董过农人尝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为大司农王濬农人为晋龙骧将军平呉 唐宋之问农人
  土产
  方纹绫贡 花纱 绢 梨 枣 砚瓦 麝香宻 黄丹
  恒农县旧八乡今四乡本秦桃林县地汉武帝置农县于秦故函谷闗山岭下注函谷者谓道形如函孙卿子谓秦有松柏之塞即此地也隋大业二年省农县三年复于今湖城县西南一里上阳宫南置寻移县就郡理其年又以郡同移于鸿胪川即今县理是也唐显庆二年为恒开元复为后汉公沙穆为令初多虫灾害稼穆以身祷一夕虫为暴雨所毙嵗成大稔皇朝建隆三年改为恒农避庙讳 衡山岭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汉地理志农县衡山岭下谷烛水所出 鹿蹄山九州要记云农县有鹿山山中石上有自然鹿迹非人功所为 石堤山在县西南一十七里水经注云柏谷水出农县南石堤山下有石堤祠焉西连华山伏犊山在县西南二十八里东接崤函西连仙掌
  扇子山九州要记云山石壁中分其形似扇故名之黄河在县南四十五里 鸿胪川一名鸿胪涧一名门水在县西一里西南自朱阳县界入溉田四百余顷水经注云即山海经所谓阳华之山门水出焉者也又东北厯硖谓之鸿闗水东有城即闗亭也 柏谷亭汉文帝防时常游于此按九州要记云杨震宅在柏谷亭柏人驿汉高祖获贯高之所 杨震宅按后汉书震四世五公为闗西大儒即郡人也号为闗西孔子 王濬冢仕晋平呉有功卒塟于此而冢尚存
  朱阳县西南七十里旧五乡今四乡本汉卢氏县地按十三州记卢氏有朱阳山因别立县后魏太和十四年蛮人樊磨背梁归魏魏于今卢氏县南百五十里立朱阳郡以樊磨为太守孝昌二年省郡大统二年又立属东义州仍于此所置朱阳以属焉后周保定二年省郡大象二年移县于卢氏县西南鄢渠谷中隋开皇四年移理洛水北大业二年移于芹池即今县也皇朝乾徳六年恒农县太平兴国七年再置 地肺山山下有神祠即肺祠也 柏谷古有白石先生隠此山得仙今有遗迹尚多焉 鸿胪水经县南百五十歩
  卢氏县东南一百六十六里依旧二乡汉县属农郡后属虢今不改郡国县道记云县则西虢之别邑按遁甲开山图云卢氏山宜五谷可以避水灾因山以名县后魏大统中于此立东义州隋开皇三年改为虢州大业三年废州义宁元年又置虢郡武徳元年改为虢州贞观八年州移农此为属也 熊耳山按汉书地理志云卢氏县熊耳山伊水出东北入雒在今县南五十里按遁甲开山图云熊耳山有金匮石室夏禹藏图书之所尚书导洛自熊耳孔安国曰在宜阳之西乃樊崇积甲之所是知有两熊耳山以其两峯相对似熊耳故也 洛水经县南 夔牛山自商州洛南界逦迤向县西却入朱阳山去县一百四十里山形似夔牛 朱阳山自夔牛山逦迤向县西南经县界入西石门山去县一百里出檀木为弓材 西石门山自朱阳逦迤向县西界入熊耳山去县一十里山形似门
  玉城县东南六十里旧五乡今三乡本卢氏县地后魏正始二年分卢氏地于今县东南十五里立石城县属乐安郡废帝元年改石城为玉城县以虢因荆山之石有玉而美故以名之后周天和六年废义寜元年于今县西北一百五十步再置因后魏旧名贞观八年移于今理 五阳水在县西十五里北流与闗方水合鹿蹄山在县西南二里









  太平寰宇记卷六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七
  宋 乐史 撰
  河南道七
  许州
  许州许昌郡今理长社县禹贡豫州之域星分房宿二度周为许国左氏传许太岳之后説者谓炎帝之后周武王伐纣封于此又徙于叶鲁昭公九年又迁于夷今亳州城父县是也至十三年又自夷迁居于叶十八年又迁于白羽定公六年为郑所灭自后复立为郑附庸邑周末为晋地三卿分晋其地入韩七国时为韩魏二国之境秦并为頴州郡理阳翟二汉为頴州之许县后汉末魏太祖迎献帝自洛都许文帝虽云都洛其公室武库多在许州即今许昌县也又西魏大统十三年诏遣河南行台大都督王思政进据頴川东魏遣将清河王高岳率众十万攻思政思政不与战岳造高堰引洧水以攻之十五年城陷水自东北入城思政为岳所执即今长葛县之长社故城也北齐高澄于此改立南郑州周大定元年改为许州治长社焉隋初不改大业初州废又为頴州郡唐武徳四年王世充平改为许州领长社长葛许昌繁昌黄台防强临頴七县贞观七年废黄台繁昌防强三县以洧水之扶沟鄢陵汝州之襄城松州之阳翟北澧之叶县来属十三年改置都督府管许唐陈頴四州而许州领长社长葛许昌鄢陵扶沟临頴襄城阳翟叶九县十六年罢都督府显庆二年割阳翟属洛州开元四年割叶襄州置仙州二十六年仙州废以叶襄城阳翟来属其年又以叶襄城属汝州二十八年又以襄城来属是嵗又以叶属汝州天宝元年改为頴川郡乾元元年复为许州长庆三年废溵州为郾城县来属本忠武军节度梁开平二年改为匡国军唐同光元年复旧皇朝因之
  元领县八 今七
  长社 长葛 临頴 许昌 阳翟 郾城 舞阳一县割出
  鄢陵入开封府
  州境
  东西一百五十五里 西北二百五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二百一十五里 西北至西京三百三十里 西至长安一千二百六十里 东至陈州二百八十里 正南防东至蔡州三百二十里 北至郑州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汝州一百八十里 东南至陈州三百二十四里 西北至河南府三百三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九千七百一十七皇朝户主二万九千五百四十六客二万一千九百九十
  风俗
  頴川本有夏之国夏人尚忠其鄙朴有申韩之余烈高仕宦好文法人以贪恡争讼为俗焉汉韩延夀黄霸继为郡守先之以敬让化以笃厚风教大行姓氏
  頴川郡八姓 陈 荀 钟 许 库 于 鲜于鲜
  人物
  贾山长社人汉孝文时言治乱之道 韩棱頴川舞阳人窦宪威权震天下尚书以下议欲拜之称万嵗棱正色曰礼无为臣称万嵗之制议者皆慙 荀淑頴川頴阴人季膺师之有子八人谓之八龙其孙彧二十九为尚书令 钟皓长社人 陈寔许人 李膺襄城人客造如登龙门 辛毗頴川阳翟人魏文帝欲徙冀州十万户实河南毗入谏帝起入毗引其裾 繁休伯頴川人文才机捷 钟防頴川长社人太傅繇之小子也改虞松表五字司马景王曰真王佐才也 庾峻鄢陵人长安有大狱不决峻为侍御史断之 枣据长社人 褚彦回阳翟人
  土产
  绢 蔍心布 干柿 黄明胶
  长社县旧十五乡今五乡汉旧县也属頴川郡始因社中树暴长故县名长社县葢郑长葛之地春秋隠公五年宋人伐郑围长葛即此也隋文帝废郡以县属汴州大业三年改为頴川县唐武徳四年复为长社改为许州 望烟山无峯岫高岳围王思政于此置烽因有望烟之号 南北玉山高岳慕容绍宗围頴川筑此两山窥望城中 高阳里在州城西门内道南荀氏家传荀淑有子八人皆贤其地旧称西豪里頴阴令范康曰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荀公亦有才子八人乃改西豪为高阳里时同郡人陈寔为太邱长奕叶贤徳往诣荀门陈君使元方为御季方从后孙子长文尚防抱之于膝君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自余六龙侍侧孙文若犹小坐之于懐言语三日徳星为之聚太史奏曰五百里内有贤人集故徳星为之聚因名荀里曰徳星乡今郡城西南故宅是也 大城郑公孙射大城 长箱城东魏行台清河王高岳率众围西魏将王思政因筑此城以车箱为楼因名长箱城 故陶城东晋陶侃征杜于此屯军因此筑城在今县西南 故鲁城左传郑伯请以泰山之祊易许田而祀周公即此城也 狼沟左传所谓楚子师于狼渊也 灵泉九州要记云许昌灵井亦曰灵泉今石砌方正水旱民必祷焉 张骞冢汉武帝使寻河源封博望侯今郡有冢存 晁错墓在县东北二里错頴川人汉御史大夫请削诸侯地者郡有冢存 頴水在县西南三十里地理志阳干山頴水所出东至下蔡入淮 徳星亭在县西北一里汉杂事云陈太邱父子相聚之处 鬭鸡亭在县东北五里唐开成中亷使杜□筑 荀爽兄弟八冢在县东北七里爽本頴川人今地名荀村里名高阳神道存 灌夫冢在县北三里为汉将军頴川记云頴水出灌氏宁頴水浊灌氏族无何頴水色变果为族灭 七星井各方七歩俗云汲一井则余井水皆动五井在县东北二里二井在县正北二里 瀷水经县西俗谓之勅水源出大騩大騩山唐和元八年两水摧其山而出流荡居人溺死者千余人
  长葛县北六十里旧二乡今九乡古郑邑也春秋谓宋人伐郑围长葛俗亦呼为长井城汉属頴川 沙水尔雅云濄为洵颍为沙汝为濆即此水也 东偏城在县东北五里左氏齐郑伐许许庄公奔卫齐以许与郑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又使郑大夫公孙获处许西偏今有东西两城 故頴国城在县西一里頴侯之国也葢春秋时长葛之地宋人伐郑围长葛即此也 县理长箱城东魏武定五年清河王岳率众围西魏将王思政于頴川因筑此城初以车箱为楼因名长箱城隋开皇六年乃于此立县 长社故城在县西一里西魏大统十三年诏遣河南行台大都督王思政进据頴川东魏遣将清河王岳率众十万围頴川思政不与战岳造堰引洧水以灌城十五年頴川城陷水自东北入城思政为岳所执即此城也 钟繇台在县西十里魏东武亭侯钟繇学书台在繇故宅中今台址尚存又有钟繇冢 陈寔冢在县西三十五里汉太邱长之冢也陈氏家传云纪堪以下八十六墓三十六碑并在长葛县陉山之阳又有庙存
  临頴县东南六十里旧七乡汉县属頴川郡今县在临頴臯上頴水东岸俗谓之临頴臯其实冈阜也隋大业四年自故城移于今理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许州唐建中二年属溵州贞观二年州废依前属许州 临頴臯东西长五十里即龙脾冈也嵩高山记嵩山东南三百里有龙脾其地沃壤可居即此冈也今临頴县理在冈上 頴水西北自长社县界流入 繁昌城魏志文帝行至曲蠡乃为坛于繁阳受禅改元曰黄初以頴阴之繁昌亭为繁昌县坛前有二碑一是百官劝进一是受禅碑并钟繇书于后其碑六字生金论者以为司马金行故曹氏六世也 青陵台水经注云頴水东南流经青陵亭北 白台按水经注云繁昌县城内有三台此其一也 鲖阳城在县西南四十里古鲖阳县也在鲖水之阳故曰鲖阳城 大陵城即郑地在县东三十里乃陈蕃为亭长所辱处 豢龙城在县西四十里即今豢龙氏之邑也昔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舜赐氏曰豢龙豢养也及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乗龙河汉各二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夏后赐氏曰御龙今汝州鲁山县即御龙氏邑又汝州有大龙山并刘累养龙之处 尚书台即魏文帝受禅有黄鸟啣丹书集于尚书台即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