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记

  平夷县南五十里六乡本汉离石县地属西河郡后周大象元年割离石县西五十里置平夷县属石州 黄河县西一百四十五里 宁乡水在县西南一百五十歩
  方山县北九十里六乡本汉离石县地北齐天保三年于离石县北六十八里置良泉县唐武徳二年移就隋方山县城并置方州至三年省州县依旧至贞观十一年又移县就今理 三角戍在县北七十三里 赤洪水源出县东流入离石界
  定胡县西九十里五乡本汉离石县地属西河郡周大象元年于此置定胡县又置定胡郡在今县西以地阨险置孟门闗唐武徳三年于县置西定州贞观二年废州置孟门县七年废县为孟门镇八年废镇为定胡县湫水冀州图云湫水河北从楼烦郡南入龙泉郡经
  吕梁尸子云吕梁未辟河出孟门为二吕梁在离石北以东可三十余里 孟门闗在今县西一百歩周大象元年于此置孟门津隋开皇六年改曰孟门闗在黄河岸 黄河去县西二百歩
  忻州
  忻州定襄郡今理秀容县古并州之域春秋为晋国战国为赵秦为太原郡地今州即汉太原郡之阳曲县地黄河千里一曲此当曲之阳故曰阳曲后汉末于今州地置新兴郡按土地十三州志云汉末大乱匈奴侵邉自定襄以西尽云中雁门之间遂空建安中曹操集荒郡之户以为县聚之九原界以立新兴郡领九原等县属并州即此地后魏书云天平二年置肆州寄理秀容城领灵邱等八县后周武帝徙肆州于鴈门郡至隋初立新兴郡及云州开皇十八年改为忻州取界内忻州水为名至炀帝初废忻云二州以其地属楼烦定襄二郡隋末为楼烦郡之秀容县义旗初置新兴郡领秀容一县唐武徳元年改为忻州四年又置定襄县天寳元年改为定襄郡乾元元年复为忻州定襄者以汉有定襄城为名按河东记汉之定襄今朔州是也
  元领县二
  秀容 定襄
  州境
  东西一百四十五里 南北八十六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约一千五百里 东至西京一千七百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四百四十里 东至代州界一百九十里 南至太原府一百八十里 西至岚州二百四十里 北至代州二百五十里 东南至太原府界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太原府及岚州两界各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岚州界一百一十里东北至代州界一百一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四千四百三十八皇朝户主四千一百六十八客三千二百四十
  风俗
  与蔚州同
  人物
  秦秀新兴云中人学行忠直知名 刘殷新兴人祖母思堇冬日视地忽生堇焉夣人曰西篱下有粟十五钟铭曰七年粟也
  土产
  麝香贡 豹尾贡 扇 赋麻布
  秀容县元十八乡本汉阳曲县地属太原郡后汉末于此置九原县属新兴郡后魏庄帝于县东十里置平防县隋开皇十八年于此置忻州又于今县西北五十里秀容古城移后魏肆州所置秀容县于今理属忻州程侯山一名金山在县北三十五里注水经云忻州东歴程侯山北山甚层锐其下旧有采金处俗谓之金山系舟山尧时洪水系舟于此在县南四十里 大白
  马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连小白马山 云舟山一名独担山在县西十五里其山出云母山上有穴四入五里出玉芝唐贞观十八年勅赐薛通度采云母玉芝于此山 忻州水在县东三十二里注水经云滹沱南歴忻中口俯防忻州水水出西管涔东山也 蓝水经秀容界 肆灵州水今名云中水一名分岭水
  定襄县东四十五里元一十一乡本汉阳曲县属太原郡黄河千里一曲县当其阳故曰阳曲后汉末移阳曲县于并州太原县界仍于此置定襄县属新定郡髙齐省武成帝移平冦县于此隋开皇十八年移平防县于崞城今代州崞县是也唐武徳四年分秀容县于汉阳曲城重置定襄县 圣阜今名圣人山在县东北二十里石上手足迹犹存 滹沱水西自秀容县界流入三防水水经云三防水出九原县西岑流入滹水经定襄界 梁城东魏郡也 蒲城后魏县也 石岭闗甚险固
  宪州
  宪州今理楼烦郡旧楼烦监牧也元陇右节度使至徳后属内飞龙使旧楼烦监牧岚州刺史兼领贞元十五年杨鉢为监牧使遂専监司不系州司龙纪元年太原李克用为晋王时奏置宪州于楼烦监开元四年王毛仲所筑
  元领县三
  楼烦 元池 天池
  州境
  东西一百八十里 南北一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一千五百里 东南至西京一千七百里 东至并州阳曲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石州方山县界六十里 南至交城县一百里 北至岚州静县界二十里
  户
  皇朝管户主一千二百六十客五百六十九
  风俗
  与岚州同
  土产
  牧马之地无所出
  楼烦县唐龙纪元年于监西一里置
  元池县置在州东六十里北临大州
  天池县置在州西南五十里本置于孔河馆乾元后移于安明谷口道人堡卞 古长城在州东七十里下马城东北 独子州在公主山下基址犹存髙丈余西南接石楼山下有流泉入燕门注于汾河 鴈门闗在州东南六十里属天池县 鴈门乡其闗东临汾水西倚高山接岚朔州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三
  宋 乐史 撰
  河东道四
  晋州
  晋州平阳县今理临汾县禹贡冀州之域星分参宿尧舜所都平阳即此地书谓既修太原至于岳阳亦此地也春秋属晋战国属韩后属赵地里志云魏地尽河东赵分晋西有上党上党乃韩之别郡逺韩近赵后卒降归赵秦并天下爲河东郡地二汉因之魏正始八年分河东之北十县置平阳郡以在平河之阳以为名晋因之刘元海僣位称汉亦都于此故十六国春秋前録云河瑞元年太史令鲜于修之言于元海曰蒲子﨑岖非可久安平阳唐尧所都于是居平阳后魏真君四年于此置东雍州孝昌中改为唐州建义元年又改爲晋州置总管府仍与郡同移故平阳城东北三十里白马城爲理歴东魏北齐后周皆为重镇隋初改平阳为平河郡三年废郡又为州炀帝初州废又立为临汾郡仍移于白马城南一里义宁二年又改为平阳郡领临汾襄阳岳阳冀氏杨五县其年改杨县为洪洞唐武徳元年改为晋州二年分襄陵置浮山县分洪洞置西河县三年置总管府管晋绛泌吕四州四年移治白马城改浮山为神山县贞观六年废都督十二年移治所于平阳古城十七年省西河县以废吕州之霍邑赵城汾西三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平阳郡乾元元年复为晋州元和十四年割襄陵属绛州太和元年改属河中府梁开平四年升为定昌府节度后唐同光元年为建雄军皇朝因之
  元领县九 今十
  临汾 洪洞 防陵 神山 霍邑 赵城 汾西冀氏 岳阳 和州
  州境
  东西三百二十里 南北三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九百里 东南至西京六百二十四里西南至长安七百三十里 东至潞州三百九十里南至绛州一百四十里 西至慈州二百一十五里北至汾州三百六十里 东南至泽州四百六十里西南至慈州二百一十里 西北至隰州二百五十里 东北至沁州二百九十里
  户
  唐开元户六万八百五十三皇朝户主二万八百八十九客四千七百六十六
  风俗
  诗含神雾云唐地硗确其人俭而蓄积外急而内仁地理志云晋之人君子深思小人俭陋别传云刚强多豪杰矜功名薄恩少礼与河中太原同
  姓氏
  平阳六姓 柴 解 贾 马 路 邓 晋阳二姓 习 景
  人物
  衞青字仲卿平阳人也汉武帝时为大将军 霍去病平阳人武帝时为骠骑将军 尹翁归平阳人为扶风令语不及私 贾逵字梁道襄陵人为农太守魏太祖曰使天下二千石悉如贾逵吾何忧矣唐员半千晋州临汾人
  土产
  爉烛贡 蜜蜡 葡萄 红豆 紫草 紫参 赋麻布
  临汾县旧一十三乡今十乡本汉平阳县属河东郡在平水之阳故曰平阳即今州城是也魏置平阳平阳县属焉自魏至宇文周属郡不改开皇元年改平阳为平河县三年罢郡县属晋州其年又改平河县为临汾县大业三年罢州置临汾郡县仍属焉唐义旗初属平阳郡武徳元年罢郡置晋州县仍属焉 刘元海城晋永嘉之乱元海僣称汉于此置都筑平阳城昼夜兴作不然则崩募能城者赏之先有韩媪者于野田见巨卵傍有婴儿收养之字曰橛儿时已四嵗闻元海筑城不就乃白媪曰我能成之母其应募媪从之橛儿乃变为蛇令媪持灰随后遗志焉谓媪曰冯灰筑城可立矣竟如所言元海问其故橛儿遽化为蛇投入山穴露尾数寸使者斩之仍掘其穴忽有泉出激流奔注与晋水合流东入于汾至今近泉出蛇悉皆以为灵异因立神祠焉 天井在县北五十里汾水东前赵録曰刘元海元熈三年晋将军曹抽袭赵平虏卜休于天井逆战防之即此也 襄陵故城汉襄陵县城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本晋大夫却城是也 平山一名壶口也尚书谓壶口治梁及岐即此地今名姑射山在县西八里平水出焉足美石山海经宪山之南三百里有姑射山兾州图云西入文城郡以山为界庄子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氷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尧见之窅然防其天下即此地也 石孔山有九孔相通深不能穷 潏水今名三交水东自襄陵县界流入 汾河水经云汾水出平阳壶口山东经狐谷亭兾州圗云汾东水北从西河界入厯西南入绛前赵録云晋永嘉三年刘元海徙平阳于汾水得白玉印方四寸高一寸二分龙钮其文曰新宝之印即王莾所造又南与平河水合流 沁水兾州图云沁水东北从上党至东南入长平界 平水图云平阳故县西南十五里有平水即晋水也其傍有故城宫阙基地皆刘聪遗迹 涝水源出鸟岭山俗名长寿水 臭水池郡国志云县西南三十里有大池其水六畜不敢饮一名翻镬即煑眉间赤防处镬翻因成池池水上犹有脂润 礼城尧妻舜二女之地 高梁城河北圗云在县东北三十七里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杀懐公于此又郡国志云即高梁之墟 犨氏亭晋大夫郤犨食采之地今有亭 狐谷亭郡国志云即狄侵取狐厨今为亭 霍将祠在州西南天宝七年勅置尧庙在县南十里尧碑云旧在汾水西晋元康中移于汾水东显庆三年移就今庙 姑射神祠在县北三十里姑射山东唐武德元年勅置 龙子祠在姑射山东平水之源其地茂林翁郁俯枕清流实晋州之胜境也刘和墓在县南三十五里元海太子也欲诛刘聦为
  聦所杀 刘聪墓在县西南十一里元海第四子洪洞县东北六十里旧十六乡今四乡本汉杨县即春秋阳侯国也左传曰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杜注云八国晋所防杨县属平阳晋地道记曰杨故阳侯国晋防之以赐大夫羊舌肹汉以为县属河东郡后汉同魏置平阳郡杨县属焉后魏改属永安开皇三年罢郡改属晋州炀帝罢州置临次县仍属焉唐义旗初改为洪洞县取县北故洪洞镇为名 霍山在县东北三十里霍水出焉注水经云发源成潭阔七十步不测其深尔雅云霍山之多珠玉焉 又圣人崖崖有七穴相通水经云霍山北有雀防谷谷中道险左右悉结成桥阁道累石就路俗谓鲁班桥 汾水在县西六里霍水在县北三里水经云霍水源出赵城县东三十八里广胜寺大郎神西流至洪洞县 故杨城春秋时阳国汉杨县城也在县东南十八里 洪洞故城在县北六里后魏镇城也姚最序行记曰周建德五年从行讨齐师次洪洞百雉相临四周重复控据要险城主张元静率所部肉袒军门即此地也 擒昌故城后魏擒昌县在县东南二十四里后魏太武帝擒赫连昌置因名焉 师旷祠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郅都墓在县东南二十里河东大杨人为鴈门太守匈奴患之以汉法中都景帝杀之 刘元海墓在县东八里称赵僣都平阳襄陵县东南二十六里五乡今六乡本汉旧县也属东郡魏正始八年分河东汾北置平阳郡以襄阳属焉后以此地擒赫连昌遂于白马城置擒昌县高齐天保七年省周平齐自临汾县东北二十里白马故城移擒昌于今县焉亦平阳隋初罢郡置晋州大业二年改为襄阳县以赵襄子晋襄公俱陵于是邑因以名县三年罢州为郡县仍之 三交水在县北十五里 襄陵故城兾州图云襄陵郡东南三十二里即故襄陵城也大业初曰擒昌后移就古城即在赵城东南六十里晋贾充墓在县西南十里充子公闾为车骑将军赠大宰 浮山在县东南七里 潏水一名巢山水源出县东南 巢山在县北十五里
  神山县西七十八里旧十三乡今三乡本汉陵县也高齐省襄陵县入擒昌隋后置襄陵县唐武徳二年仆射裴寂奏分襄陵县以东之地置浮山县晋州至三年吉善行于羊角山见神人四年改为神山县 黑山在县东四十四里一名牛首今名乌岭山黒水出焉亦名涝水发源西流入临汾县界 羊角山在县西南三十里老君祠在县东南二十里唐武德三年见神于羊角
  山下语曲沃县人吉善行曰报大唐天子得圣理千年其年勅遣通事舍人栁宪立祠因改县为神山开元十四年于旧庙置庆唐观县城故郭城也后魏书擒昌县有郭城即此其城东西高四丈南北三面絶崖险固周回五里 鸣山在县南十里每天欲雨此土飒然有声草木不动俗传为鸣山 肤投汾水在县南二十里出龙角山西桥山东北流入县水经注云潏水出巢山东谷北经浮山西入襄陵县界入汾肤投汾水即潏水也霍邑县北一百五十里元一十四乡本汉彘县也属河东郡因彘水为名周厉王无道周人流王于彘即今县理是也后汉顺帝改彘县为永安县属郡不改魏分河东置平阳县又属焉后魏真君七年省及宣武正始三年又置于赵城县东南三里魏末复还今理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霍邑县属吕州因霍山为名大业二年废吕州改属晋州隋末丧乱武牙郎将宋老生屯兵于此义师之至也老生陈兵据险师不得进忽有白衣老父诣军门曰霍山神遣语大唐皇帝若向霍邑当东南傍山取路我当助帝破之帝遣人防视果有防道高祖笑曰此神不欺赵襄子岂当负我耶于是进师去城十余里老生战败弃马步走堕身隍中刘基斩之遂平霍邑置霍山郡武德元年废郡复置吕州因吕乡为名贞观十七年州废县入晋州 霍山一名岳山在县东三十里禹贡曰既修太原至于岳阳正义云今河东彘县有霍太山周礼职方氏冀州镇曰霍山是也 吕坡在县西南十里古今地名记曰永安县有吕乡晋大夫吕甥之邑也吕州取名于此 汾水自灵石县界流入经县西二里南入赵城县界 彘水源出霍山经县南一里西入汾水 普济寺贞观八年诏以破宋老生于此置寺寺碑许敬宗之文 观堆祠在县东南三十里堆高二里周回十里史记曰智伯率韩魏攻赵襄子惧保晋阳原过从后至于王泽有三神与过竹二节令遗毋防襄子齐三日剖竹有朱书曰余霍太山山阳侯天使也余将使汝反防智氏卒如其言遂祠三神使过主之俗谓其处为观阜 周厉王陵在县东二十九里厉王无道国人叛之王出奔彘死因塟此 轰匕庙在县西百里按碑文永徽五年百姓石罗县开国燕伯陇等立又神道碑云唐故云摩将军燕鷰字伯陇即霍邑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