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太平寰宇记
太平寰宇记
河濵县南二百九十里三乡本汉县地属云中郡迄于魏晋此地不立县邑至后魏及周复为银城县地隋帝时为榆林县地贞观三年于此置河濵县东临河岸为名改云州为威州八年废威州以县属胜州 黄河在县一十五步濶不能半里不通船筏 河濵一在县东北唐贞观七年立 君子津水经云河水于二县之间有君子津昔汉桓帝十三年幸榆中东行代地洛阳大贾赍金货随帝后行夜迷失道困甚往役津长后死津长为埋之其子寻求父丧发冢举尸资囊一无所损其子悉以金与之津长不受事闻于帝帝曰君子也改其津为君子津
府州
府州今理府谷县本河西蕃界府谷镇土人拆大山拆嗣伦代为镇将后唐庄宗天祐七年有河朔之地将兴王业以代北部属为边患于是升镇为府谷县至八年麟州刺史拆嗣伦男从阮招回纥归国诏以府谷县建府州以扼蕃界仍授从阮为府州刺史寻以契丹与小蕃侵扰移州于留得人堡即今州理是也晋高祖起义以契丹有援例之恩赂以云中河西之地尽去焉契丹欲尽徙河南之民以实辽东人心大扰从阮因保险拒之晋少主嗣位北絶和好乃遣使诏从阮出师明年春从阮率众归之寻升府州为永安军析振武之胜州并防河五镇以焉干祐元年从阮举族入觐朝廷命其子徳扆为府州团练使周显徳元年升府州为节镇复以永安军为军额就拜拆徳扆为节度使显徳二年夏州李彛兴以土壤相接府州恶其与已并为蕃镇乃扼塞道路阻絶使臣世宗因问宰臣如何宰臣以夏州地处边徼朝廷向来常与优惜府州甚为逼小近建节旄得之何利失之无害且宜抚谕彛兴上曰拆徳扆之数年竭尽心力御捍刘崇如何一旦弃之度外且夏州虽产羊马传易资货悉在中原倘与阻絶何能为者乃命使赍诏书责其悖慢谕以安危彛兴果俯伏听命皇朝因之
元领县一
府谷
州境
东西 南北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二千一百二十里 东南至西京一千七百二十里 东过河至火山军四十里 南过河至岢岚军一百四十里 西至麟州一百五十里北至二十六府勒浪尾马直荡啜娘等蕃族四百八十里 东南过河至火山军桔橰塞四十里 西南至麟州杓枝谷三十里 西北至没儿雀悉命女女越都等蕃族三百五十里 东北至唐防镇一百五十里
户
皇朝管主客汉户五百七十
土产
羊马
府谷县一里一乡本府谷镇唐天祐七年升为县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九
宋 乐史 撰
关西道十五
宥州 丰州 天徳军废
宥州宁北郡理长泽县即汉三封县之地自后河曲灵夏原等州有蕃故部落后周武帝乃六立胡州以统之唐贞观以后渐得其地至永徽中又置鲁契依塞舍丽六州用华人为刺史以管之谓之六胡州开元九年莤胡帅康待宾反朔方节度使王晙讨戮之遂废六州至二十年以六州之残人置宥州于夏州西南长泽县之地以寛为名及延恩懐徳归仁三县领诸降户天寳元年改为宁朔至徳二年改为懐徳郡都督府乾元元年复为宥州尝寄理于经畧军葢以地形居中可以总綂蕃部北以接应天徳南援夏州寳应以后因循遂废由是昆夷屡扰党项靡依蕃部之人抚懐莫及元和元年之二月复于经畧军置宥州属夏绥银节度郭下置延恩县十五年移治长泽县为吐蕃所破长庆四年夏州节度李祐复置唐末离乱三县俱废后立于长泽县即今理
今领县一
长泽
旧领县三俱废
州境
东西二百一十里 南北一百三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二千四百一十里 东南至西京一千九百九十里 南至长安一千一百九十里 南至桃子堡三十里为界 南至洪门镇八十里为界西至五原郡盐地一百八十里为界 北至神堆泽五十里为界以北属夏州 南东至古长城六十里属夏州界 西南至盘堆八十里 西北至黄堆八十里为界以西北至故宥州一百二十里为界属夏州 东北至市泽四十里为界以东北夏州八十里户
唐十道录云开元无户 长庆中户七千五百九十皇朝管汉户二百
风俗
同夏州
人物无
土产
青防 蘓 驼 马
废延恩县三鄊元和九年因立郡故建此邑额
废懐德县五鄊
废归仁县五鄊已上二邑因元和中立郡析六胡州地以置
已上三县唐末废
长泽县二鄊三封之地汉地理志三封属朔方后魏于此置长泽县属阐熈郡隋开皇中罢阐熈郡以县属夏州元和十五年夏州节度使奏请立宥州于此邑仍就便移宥州 三封故城汉县废城在今县界 百井戍在县南八十里勃勃与秃髪炽檀战处 胡洛盐池在县北五十里周廽三十里汉有盐官 石□泉在邑界 六胡州按后周书云武帝曾立六胡州于灵夏两州界以按诸胡至隋又分鲁契依等三州于马岭县界置厈州亦以处胡人至唐永徽以前七州之名犹存洎开元中胡帅康待宾据六胡州反后破之至元和三年収复又置之寻又改置宥州复移于长泽县矣
丰州
丰州九原郡今理九原县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戎狄之地战国属赵秦并天下为上郡之北境汉属五原郡地汉五原故城在今胜州榆林县是也后汉羌胡扰乱城邑皆空永嘉之后属赫连勃勃后魏平之至周保定三年置永丰镇隋开皇五年置丰州因旧镇为名故贺葛真城是其地领九原永丰安化三县大业七年罢州以为五原郡义宁元年太守张逊以归顺武徳元年罢郡复为丰州仍置总管府六年省因徙百姓于今庆州白马县此地遂空贞观四年突厥降附又于此分灵州之境置丰州都督府不领县惟领蕃户十一年废地入灵州二十三年又置丰州天寳元年改为九原郡乾元元年复为丰州
元领县二
九原 永丰
州境
东西【阙】 南北【阙】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二千八百一十里 东南至西京二千三百九十里 南至长安一千八百里 东至安北都防府三百五十里 西南至夏州七百五十里西至黄河一百三十五里 西南至灵州九百里正北至黄河四十里 西北渡河至受降城八十里东北至黄河八十里
户
按章述十道録开元领户县蕃户无定长庆蕃府共一千七百三十九
风俗
地居碛卤田畴每岁三易自汉魏以后多为胡所侵人俗随水草以畜牧廹近边外唯以鞍马骑射为事风声气俗自古而然
土产
兽多羱羊野马 禽多石鸡鸭鳬 衣以駞毛褐布食以白面印盐 草有遏逻殷 卢年 沙蓬
茨箕 狠针 尤宜牧畜
郎君城在九原 白登汉髙祖围处 髙阙当在河之西也按史记赵武灵王筑长城自傍隂山下至髙阙今在隂山之西汉书谓髙阙塞 西河汉书云武帝元朔二年卫青渡西河至髙阙破匈奴是也接此河自灵武郡之西南便北流千余里过九原郡乃东流时帝都在秦故谓之西河即此处也其河自丰州东流千里在京师直北汉书亦谓之北河乃西河也 稒阳汉书云窦宪出鸡尘塞隲出稒阳塞遂至燕然山即此也 大同川旧连时六大同镇于北川按郡国志云大同镇今九原前鸡延城后难城是也 大碛絶塞 鸡鹿塞故安北都防府今中受降城是有横塞军朔方军之号于此也
燕然都防府领七州唐贞观中置兰臯等七州同焉形势西临河北望隂山 拂云堆解在下
九原县三鄊汉旧县隋复置防废至永徽四年又置县兼立郡于此
永丰县一百里二鄊本汉临戎旧地后汉末废周武保定三年于此置永丰镇隋开皇三年于镇置永丰县防为蕃戎所防唐武徳六年得其地永徽元年复置
天徳军
天徳军今置在中受降城搆置军于永清栅本安北都防唐贞观二十一年在于西受降城东北四十里置燕然都防以瀚海等六都督臯兰等七州并焉龙朔二年移于碛北回纥本部仍改名瀚海都防总章三年又改安北都防防移于甘州东北一十八里隋故大同镇城垂拱元年置大同镇城其都防移理删丹县西北九十九里西安城景防二年又移理西受降城天寳八载张齐邱又于可敦置横塞军十二载安思顺奏废横塞军请于大同川西筑城置军元宗赐名曰天安军十四载筑城功毕移天安军理焉乾元后改为天徳军縁居人校少遂西南移四里权居永清栅其城则隋大同城之旧墟在牟山钳耳嘴之北
州境
东西【阙】南北【阙】
四至八到
东取宁逺镇故落盐池经夏州至长安一千八百里东南至中受降城二百里 东至牟山钳耳嘴
三十里 西渡河至丰州一百六十里 西至黄河五里 西至西受降城一百八十里 北至碛石三百里 西北至横塞军二百里
东受降城
东受降城本汉云中地在榆林县东北八里今属振武节度
四至八到
南至长安一千八百六十二里 东南至洛京取单于路二千一百二十里 东南至朔州四百里 西南渡河至胜州八里 西至中受降城三百里 北至碛口七百里
中受降城
中受降城本秦九原地在榆林汉元朔二年更名五原唐开元十年又于此城置安北大都防府后又移徙事其天徳军 敬北古城在中城北四十里郑防军录曰时人以张仁愿河外筑三城自古未有敬北城周一万八百七十二歩城壕峻崄亦古之坚守贾躭古今述曰以地理求之前代九原郡城也
四至八到
东南至长安一千八百六十里 东南至洛京取单于路二千一百二十里 东至东受降城三百里西北至天徳军二百里 南至灵州四百里 北至碛口五百里
西受降城
西受降城今天徳军理于此城在丰州西八十里葢汉临河县故里处唐开元初为河水所坏至开元十年总管张说于古城东别置新城今城西南隅又为河水所壊
四至八到
南至长安一千八百八十里 东至洛京取单于路二千五百里 正东防南至天徳一百八十里 东南至渡河至丰州八十里 西南至定逺城七百里东北至碛口三百里 碛口西北至回鹘衙帐一
千五百里
右按天徳军与三受降城皆连贯不逺即唐龙神三年张仁愿所置初突厥入防朔方军总管沙咤忠义为贼所败诏仁愿代之先是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有拂云堆神祠突厥将入防必先祷祀祈福牧马料兵而后渡河突厥黙啜尽众西撃突骑施婆葛仁愿奏请乗虚夺取漠南之地于河北筑此三城号曰受降首尾相应絶其南防之路太子少保唐林璟以为两汉以来皆北守黄河今于防境筑城恐劳人废力终为贼所有仁愿固请不已中宗竟从之仁愿表留年满镇兵以助其功时咸阳兵二百余人逃归仁愿擒获尽斩之军中股栗六旬而三城俱就以拂云祠为中城与东西两城所去各四百余里于牛头朝山北置烽堠一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无复防掠减镇兵数万人初三城不置壅门及却敌战具或问曰此乃邉城备御之所不为守备何也仁愿曰防若至此当并力出战回顾望城犹须斩之何用守备生其退恧之心其后常元楷为总管始筑壅门议者贬之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
宋 乐史 撰
河东道一
并州
并州太原郡旧理太原晋阳二县今理阳曲县禹贡冀州之域禹贡曰既修太原注曰髙平曰原今以为郡名舜典曰肇十有二州王肃注曰舜为冀州之北太广分置并州至夏复为九州省并州合于九州周之九州复置并州职方曰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薮曰照余祁川曰虖池呕夷浸曰涞易释名曰并兼也言其州或并或设因以为名春秋晋荀吴败狄于大卤即太原晋阳县也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大卤按晋大卤太原大夏夏墟平阳晋阳六名其实一也太康地记曰并州不以卫水为号又不以恒山为名而言并者以其在两谷之间乎按今州本髙辛氏之子实沈又金天氏之子防骀之所居也左传曰髙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后帝不臧迁实沈大夏主参金天氏有裔子曰昩为元师生允格台骀以处太原注曰大夏太原晋阳县也太原台骀之所居按今州又为唐国帝尧为唐侯所封又为夏禹之所都也帝尧始封于唐又徙晋阳及为天子都平阳平阳即今晋州晋阳即今太原也又曰禹自安邑都晋阳至桀徙都安邑至周成王以封弟叔虞是为晋侯史记曰成王与叔虞戯削桐叶为珪曰以是封汝周公请封之于唐成王曰戱耳周公曰天子无戱言遂以封之今州春秋时为晋战国时为赵左传曰晋赵鞅入晋阳以叛頴客曰赵简子居晋阳至成公居邯郸史记曰智伯率韩魏攻赵襄子奔保晋阳后智伯复为韩赵魏所灭故其地属赵地里志曰赵西有太原秦本纪曰庄襄王二年蒙骜攻赵定太原四年初置太原郡始皇置三十六郡仍为太原郡汉二年魏豹反为楚尽有太原上党之地九月韩信虏魏豹定魏地置河东上党太原六年以太原二十一县为韩国徙封韩王信都太原七年信反走入匈奴十一年封王子恒为代王都晋阳文帝元年皇子参为太原王都晋阳地里志曰太原郡领二十一县属并州后汉末省并州入冀州魏文帝黄初元年复置并州改太原郡为太原国初曹公围袁尚于邺时袁绍为主髙干为并州刺史牵招说干曰并州左有恒山之险右有大河之固北有强胡宜速迎尚并力观变干不能用故败晋惠帝时并州之地尽为刘元海所有其后刘曜徙都长安自平阳以东尽入石勒至苻坚姚兴赫连勃勃并于河东郡置并州后苻丕为慕容垂所迫奔于晋阳称帝一年为慕容永所防后魏复为太原郡周武帝建徳六年平齐置六府于并州为省六府置并州总管开皇三年废总管置河北道行防尚书省今州理是也九年废行防复置并州总管大业元年废总管三年罢州为太原郡隋季陵斥防盗充拓炀帝以唐髙祖为山西河东道抚慰大使太原郡留守仍遣虎贲中郎将王成高君雅为副时贼帅歴山飞众号十万来防郡境刘武周又教太守王仁基举兵马邑俄又攻汾阳宫晋阳宫监裴寂晋阳刘文静劝髙祖举兵旬月间众至数万成君雅有疑心髙祖斩之以狥时大业十三年也其年入关尅定京邑髙祖辅政义宁元年太原郡仍旧不改唐武徳元年改为并州总管并州领晋阳太原榆次太谷祁阳直夀阳盂乐平交城石艾文水辽山平城乌河榆社十六县其年置清源县仍以榆社属韩州三年废总管其年置沁阳仍以盂夀阳二县置受州治盂县乐平平辽山平城石艾四县置辽州治乐平太谷祁二县置太州治太谷仍以文水属沁州四年又置总管管并介受辽太榆沁七州其年改为上总管五年又改代石二总管其年改上总管为大总管六年又改朔州总管仍割汾州之汶水来属其年废太州以太谷祁二县来属七年改为大都督府其年置罗隂县省阳直县改汾阳为阳曲县又以文水置汾州贞观元年省乌河罗隂二县又以文水来属八年以废受州之夀阳盂乐平石艾又割顺州之燕然凡五县来属督并汾箕岚四州十四年废燕然县龙朔二年进为大都督府天授元年置北都兼都督府开元十三年元宗行幸至此以此州王业所兴又建北都仍改并州为太原府立起义堂碑以纪其事二十二年分天下州郡为十五道置采访使以检察非法太原为河东道又于邉境置节度使以式遏四夷河东最为天下雄镇后唐同光元年庄宗即位于魏州改太原为西京以镇州为北都三年改太原为北京后为伪汉所据至皇朝太平兴国四年平晋移州于三交塞阳曲县界太原旧城并从毁废仍改晋阳县为平晋县